運用合同相互關系理論解決產品責任糾紛,最早見于英國的司法判例。19世紀3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完成,英國的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更加寬松的經濟環境和更少的政府干預,于是“契約自由”就成了占統治地位的理論。整個19世紀被西方歷史學家視為合同神圣的世紀。[7]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合同在締約當事人之間具有相當于法律的效力,這種效力幾乎是絕對的:合同僅在締約當事人間生效,非合同當事人不能根據合同取得利益或者負擔義務,這就是“合同相對性”理論。該理論在產品責任上的應用起源于1842年英國的Winter Bottom v. Wright案。在該案中,原告Winter Bottom是英國某驛站站長雇用的馬車夫,事故發生前,驛站站長與Wright訂立了一份由Wright提供合格安全的馬車以運送郵件的合同,Wright在約定時間內提供了馬車。當原告駕駛該車運送郵件時,車輪突然塌陷,車子破裂并導致其受傷。原告為此提起訴訟向Wright索賠,Wright以原告不是供車合同當事人為由進行抗辯;法院支持了被告的理由,并判決其勝訴。法院認為,被告保證馬車處于良好狀態的責任是向驛站站長承擔的合同責任,而無須對原告負有責任。這個判決確立了這樣一種權威意見:在沒有合同關系的情況下,對于缺陷產品的受害人,產品的提供者不僅不承擔合同方面的責任,也不承擔侵權方面的責任。法官阿賓格爵士在判決中特別強調:如果把責任擴展到沒有合同關系的人,那就會出現最荒謬和最可悲的后果,對此后果尚看不到任何限制可能。[8]由此,“無合同無責任”原則正式確立。按照該原則,因缺陷產品遭受損害的人不能起訴與其沒有合同關系的生產者、銷售者,無合同關系的產品提供者既不承擔契約責任也不承擔侵權責任。
工業革命的成功加速了新興科學技術應用于產品制造的進程,隨著產品制造工藝流程的日益復雜化,消費者根本無法了解產品加工中的復雜環節,而隨著產品致害案件的日益增多,人們逐漸認識到“無合同無責任”原則的局限性。為了彌補“無合同無責任”原則的不足,法官通過一系列判決,逐步突破合同關系的要求,使產品責任開始適用于非合同關系的當事人之間。例如,1851年美國Langmeid v. Hdliday案中,原告因其丈夫購買的燈具發生爆炸遭受傷害,雖然法院否認了原告的追索權,但表達了這樣一種看法:如果缺陷產品具有危險性,則原告理應得到賠償。[10]該案成為1852年Thomas v. Winchster案的判決根據。該案中,由于批發商的失誤將顛茄錯標成蒲公英制劑出售并對消費者造成了損害,法官認為:盡管原、被告之間不存在任何合同關系,但由于批發商的過錯,使其出售的商品具有危險性,存在過失的制造者或銷售者應對此負責。該案確立的規則將產品責任擴大到因疏忽而造成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身上。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案是美國在司法實踐中確立過錯責任原則的一個開端。[11]
(二)過錯責任時代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行為人承擔產品侵權責任時,須以其存在主觀過錯為條件,主觀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根據該原則,原告必須證明被告在生產或銷售過程中沒有盡到適當的、合理的注意義務,并由此導致消費者或第三人遭受損害才能勝訴,否則被告無須承擔產品侵權責任。在1916年美國紐約上訴法院審理的Macpherson v. Buick Motor Company案中,紐約州最高法院卡多佐法官依據制造商的社會義務理論突破了過去案件中合同關系原則的“壁壘”,作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該判決在產品責任法領域正式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在該案中,原告Macpherson從汽車零售商處購買了一輛由別克公司生產的汽車,當原告駕駛該車行駛時,因其中一個車輪在制造上有缺陷,致使汽車在行進中突然翻車,原告被拋出車外受傷。于是,原告提起訴訟,要求別克公司賠償損失。被告別克公司在答辯中引用Winter Bottom v. Wright案中所確立的“無合同無責任”原則進行抗辯。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卡多佐在該案中判決被告敗訴,并指出:上述判例發生在以公共馬車旅行的時代,它并不適用于今天的旅行條件。危險在所難免的原則固然沒有變化,但適用該原則的情形已發生變化,基于發達文明社會生活的需要,必須這樣做。危險性物質并不局限于有毒物質、爆炸物及具有類似性質的產品,還包括對人身具有現實危害的一切產品,如果生產者在上述產品制造過程中存在過失,并有可能使消費者的生命和身體處于危險之中,那么它就是一件危險品。除此之外,如果生產者知曉該項產品將由買受人以外的第三人不經檢驗而使用,則無論有無合同關系,生產者對該項危險的產品均負有注意義務,生產者未盡注意義務的,就其所產生的損害應負賠償責任。由此,傳統侵權法中的疏忽責任理論被引入到產品責任領域,這就是過錯責任原則。[12]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市場經濟已經高度發達和成熟,與此同時,隨著專業化分工的不斷深化,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愈加嚴重,這使得消費者在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日益明顯,并最終引發了如火如荼的消費者保護運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國家公共政策不得不將保護的重點從生產者轉移到處于弱勢地位的普通消費者身上,換言之,公共政策的天平開始向社會公平目標傾斜。這也意味著,產品責任領域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勢必被更傾向于保護原告的嚴格責任原則所取代。[13]在美國,嚴格責任最初源于加利福尼亞州最高法院的特雷諾法官在1944年審理Escola v. Coca Cola Bottling Co. of Fresno案的判決。在該案中,原告是一名餐廳服務員,在其將可口可樂放進冰箱時,一瓶可樂發生爆炸并導致其受傷,原告提起索賠訴訟,但無法提供被告疏忽的證據,法院依據事實自證原則判決原告勝訴。特雷諾法官進一步闡述說:不應繼續以制造者的過失作為追究責任的根據,因為當制造者將產品投放市場時明知其產品將不經檢驗就被使用,所以一旦這種產品有致人損害的缺陷,制造人應當承擔絕對責任,即使被告沒有疏忽;公眾普遍認為哪一方負責最能夠有效地減少市場上的缺陷產品對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威脅,就應由這一方承擔責任。由此,特雷諾法官最早提出“嚴格責任”的概念,并否定了傳統的過錯責任原則。[14]此后,1963年Greeman v. Yuba Power Products Ins.案的判決,正式確立了產品責任領域中的嚴格責任原則。在該案中,被告生產一種兼具鋸子、鉆等多種功能的電器,原告使用此多功能電器鋸木頭時,木頭突然從該機器中飛出,擊中原告前額并導致其受傷。法官認為,盡管原告沒有及時將事故通知被告,他仍然有權起訴被告,只要他能證明產品具有瑕疵,并由該瑕疵導致其遭受傷害,產品的制造商或中間商就應當承擔嚴格責任。事實上,盡管生產商、銷售商在主觀上可能有過失,但法官在確定這種侵權責任時不必考慮過失因素,原因是這種過失很難證明,因此應當采用客觀標準,即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產品有瑕疵,導致受害人遭受損害,生產商或銷售商就應承擔責任。至此,產品責任領域中的嚴格責任原則正式確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