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石品清奇濟世長:石世奇紀念文集作者名: 周建波 張亞光本章字數: 6242字更新時間: 2020-09-25 10:27:53
一生奉獻在經院 高尚風范留人間
——懷念石世奇同志
□丁國香[1]
石世奇同志于2012年4月6日,剛滿八十大壽不久,安然辭世,至今已有兩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和高尚的品德風范,卻總是銘記在我的腦海里。石世奇是我尊敬的學長,也是我在經濟學院工作的領導和同事。我1959年入學時,他已是畢業班的老大哥,我在大一時曾與他們班的辛守良學長一起在系學生會工作,所以很快就認識了石世奇同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來他于1961年留校任教,我于1964年留校工作。因為分別在不同年份下鄉搞“四清”,所以很少見到面。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把我們從鄉下調回后,我們常在一起參加學習和活動,互相才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別是在校內兩派武斗期間,我住居的19樓集體宿舍被人占領,無家可歸,就和田萬蒼、賴榮源等借住在靳蘭征同志家中(靳蘭征同志一家暫時離京回老家去,把家就交給我們了),與靳蘭征相鄰的石世奇家也住著多位與我命運相同的老師。石世奇同志像兄長一樣在政治上和生活上關心大家。在如何對待當時復雜的形勢問題上,他以穩健的風度、冷靜的態度和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與我們一起分析、研究如何對待,充分表現出了他的政治智慧。“文化大革命”結束之后,我和石世奇同志一起主持經濟學院的工作,他任黨總支書記時,我做助手擔任負責黨務工作的副書記。他任院長時,我已任院黨委書記,但他還一定要求我兼任副院長,幫他分擔院行政管理工作。在工作中,我們相互支持、互相幫助。為了讓他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學術研究及教學工作,我也盡心竭力地為他分擔各種具體、瑣碎的事務。我們幾乎每天都有一次或幾次電話聯系,許多事情,只要他把握好政策和方向,就放心放手地讓我操作執行。在共同的事業中,我們之間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和深厚的友誼。石世奇同志重病住院期間,我去探望他時,他還念念不忘我們搭檔工作的情景,說了許多令我感動的話語。
為了紀念石世奇同志,特撰此文,以展示并學習他的高尚風范、奉獻精神。
一、撥亂反正時,受命出任黨總支書記
石世奇同志80年的生涯中,除了有5年在北京市委研究室工作外,其余工作時間都奉獻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系)。他一心一意地從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從沒有想當“官”、做行政領導工作的愿望。但是,當經濟學院的事業需要,不得不犧牲他許多寶貴時間,從事黨政管理時,他欣然受命,擔任經濟學院主要領導,主持工作,一做就達15年之久。
經過10年內亂,1976年粉碎“四人幫”之后,經濟系面臨撥亂反正的重大任務。北京大學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災區,而經濟系又是重災區里的重災區之一。“文化大革命”聶元梓掌權期間,把北大變成了“人間地獄”,軍、工宣傳隊進校后,執行四人幫的路線,繼續打擊知識分子。經濟系原來的領導班子成員及老知識分子全部被打倒,被抄家、批斗,年輕的教職員也都被列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為“改造”對象。“文化大革命”中在經濟系制造了大批冤假錯案。教師中就有4人,僅因議論了江青的歷史,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分子;多人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歷史反革命”“漏網右派”“特務”“政治大扒手”“走資派”的帽子,被批斗。有的被關進牛棚勞改多年;有的被開除黨籍;有的被投進監獄。因各種原因被審查的人更多。在學生中,也有大批人被打成“反革命分子”“牛鬼蛇神”,被殘酷打擊迫害。同時,在師生中,由于對聶元梓、孫蓬一校“文化大革命”推行的政策所持態度不同,形成嚴重對立的兩派,水火不容。
四人幫垮臺后,以軍、工宣傳隊為主體的校系(當時不稱系,而稱連)兩級領導班子已完全癱瘓,日常教學及行政運轉,完全靠老師及辦公室一般工作人員自覺維持。學校一級,中央派遣了以韓天石為首的新班子,數月后進駐北大。系一級也急需新的領導班子主持工作。顯然,各系不可能由上級派人來領導。在這種情況下,系里的一些教職工自發地、主動地議論起由誰來主持經濟系的工作之事來。大家認為應該找一位原則性強、為人正派、有一定政策水平,并能團結兩派群眾的同志出任。許多同志都不約而同地提議擬請石世奇同志出山。我當時在黨總支辦公室工作,比較方便地聽取、收集了大家的意見后,即到工地找正在輪流下放勞動的石世奇同志談心,轉達系里許多老師請他出來主持系里工作的意愿。一開始,他表示很不情愿。一是強調自己是搞教學和研究工作的,不愿做其他事情;二是強調自己正在輪流下放勞動,還未到期;三是謙虛地認為自己不善于做領導工作,怕做不好。我則反復動員,強調請他出來工作,是眾望所歸,是經濟系事業的急需,是要求他做出犧牲和奉獻,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他考慮幾天后答復我說:“既然大家這樣要求,那我就做著試試吧。”這樣,我們才向學校報告,要求學校提早結束他下放勞動的期限,調回系里來主持工作。石世奇同志于1977年6月回系,擔任了經濟系領導小組組長,全面主持經濟系的工作。在對系里的情況經過初步整頓以后,于1978年經正式選舉擔任系黨總支書記,并連任兩屆,直到1984年。
石世奇同志在擔任經濟系領導小組組長及黨總支書記期間,領導師生徹底改變了經濟系的面貌,使經濟系走上了新生。其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堅持耐心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以和為貴的精神,消除派性,把全系師生團結起來。這是一件艱巨的工作。因為“文化大革命”期間,系里兩派斗爭極其激烈,而且傷害了不少同志,形成了很深的隔閡。不僅要做不同觀點同志的工作,就是相同觀點的同志,有的受過嚴重傷害,總以為要清算、要斗爭,否則便認為斗爭不力,是“右傾”,因此,也要做他們的工作。石世奇同志力排各種議論,堅持以寬容之胸懷,采取認真說服、耐心等待的方法,逐步地將同志們團結起來,把力量集中用到教學和科研上。
為了做好團結工作,當然要分明是非,所以必須清理、批判四人幫及“校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系總支認為,在“校文化大革命”時期及軍、工宣傳隊時期,系里一些同志(包括軍、工宣傳隊隊員)犯了這樣、那樣的錯誤,但主要還是執行的問題,有的是因年輕,沒有經驗,做了錯事。這些問題的賬要算到四人幫及“校文化大革命”主要負責人身上。因此,在系里沒有采取以往揪人斗爭的方法,而是讓他們和大家一起揭、批“文化大革命”及四人幫的錯誤,總結經驗教訓。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同志因在本系范圍內犯錯而被批斗受處分。即使對有一位在聶元梓、孫蓬一校“文化大革命”中任主要職位,犯有嚴重錯誤的同志,也沒有急于做出處理,而是耐心做其工作,等待本人認識、改正錯誤;只是在做了多年工作之后,這位同志仍不承認錯誤,才做了組織處理。
第二,恢復教學秩序,使教學、研究工作走上正軌。新的黨總支在石世奇同志的領導下,首先廢除了“文化大革命”中的連、排;恢復了經濟系的建制及陳岱孫先生的系主任工作職權,并配備了幾名副系主任,加強教學、科研工作的管理。對在校生,加緊補課,彌補因政治運動耽誤的課程;同時設計新的教學計劃,為經過高考入學的新生的教學作準備。1978年2月、9月招入兩屆新生,教學工作非常繁忙,經全體教師努力,都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也為后來的教學改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在這個時期,科研工作也活躍起來,發表的論文、著作越來越多。
第三,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在以石世奇為書記的黨總支的領導下,經濟系花大力氣,徹底清理了在“文化大革命”中及歷次政治運動中的大量冤假錯案,為數十人撤銷了處分、平了反、恢復了名譽,落實了政策。如在“文化大革命”中因議論江青歷史,認為江青有野心而被打成現行反革命的葉逸芬等4位老師,獲得徹底平反;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審查歷史的老教授,一一做出了實事求是的結論,清洗一切不實之詞,并給本人做了認真的交代,為被錯誤處理而被開除黨籍的樊弘教授恢復了黨籍;對因反對“校文化大革命”、批評聶元梓被打成“反革命”“特務”而投進監獄的同志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對大批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反革命”“牛鬼蛇神”及在畢業鑒定中寫有不實之詞的學生都進行了平反、糾正;還有在“反右運動”中,經濟系師生里被錯劃的“右派”及受牽連被處分的數十人,也得到了改正;在其他政治運動,比如反右傾、貫徹“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中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反動學生的人,都對其進行了平反,有的恢復了黨籍,有的還幫助安排了工作;此外,還有不少黨、團員在歷次政治運動中被錯誤地進行黨紀、團紀處分,也都重新為其做了結論,為這些同志解除歷史包袱,使之為改革開放事業輕裝上陣;甚至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因冤假錯案而被迫脫黨的于澤波同志,也經過反復調查,多次申報,為其落實了政策,恢復了黨籍。
這是一項艱巨、細致、政策性很強的工作,黨總支的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及對同志滿腔熱情的精神,日夜工作,既調查研究,又查看大量歷史資料,圓滿完成了這項工作。我從頭到尾參與了這項工作,經手了所有案件的審校、討論,并起草文件,所以對這件工作的意義有深刻的體會。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事,為許多同志后半生的平安、幸福生活提供了保證,也為他們的子孫后代清洗了不白的疑慮。
二、經濟學科大發展中,出任經濟學院副院長、院長
石世奇同志擔任兩屆黨總支書記后,于1984年卸任。本來可以專心中國經濟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學了。然而,由于處于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新時期,社會對經濟類學科學生的需求激增,經濟學科面臨大發展的機遇及任務。全國各高校紛紛增設經濟學科的新專業,北大經濟系原來只有經濟學、世界經濟兩個專業,也在1980年新增國民經濟管理專業,并于1985年在北大最先成立了第一個學院——經濟學院。經濟學院的首任院長是胡代光教授,胡先生選定石世奇同志做他的副院長,幫助他主持教學、科研的管理工作。到1988年胡先生年事已高卸任院長之職,由石世奇同志接任院長,直到1993年。從副院長到院長,一干就是8年。
在石世奇同志擔任副院長、院長期間,經濟學院的教學、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經濟學院的辦學規模、學科建設飛快發展。到他離任院長工作時,原經濟學院已經發展到經濟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兩個辦學單位。石世奇同志還提出并堅持了許多好的辦學理念,例如:
第一,他提倡經濟學院的教學內容、培養方法應實行“寬口徑、原基礎”的方針。就是強調重視基礎課的教學,為學生打好理論基礎;同時多開設選修課,使學生學習的內容涉及得寬一些、深一些,以適應以后的工作需要。
第二,他強調百家爭鳴,堅持北大兼容并包的傳統。就是主張對學術上的不同看法,應互相包容、互相促進。在經濟學院,往往同一門課程就有幾種教材版本,如政治經濟學一課,就有自編的三種教材、三種講法。他們在學院都有大加施展的講臺。在經濟學院的講臺上,不僅有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還大量引進了西方經濟學的相關課程,而且經濟系傳統的史論課程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第三,他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在糾正了以政治運動沖擊教學、下鄉下廠過多過勤的錯誤做法之后,如何保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傳統,是石世奇同志經常考慮的問題。他強調教學要聯系中外實際,并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調查研究課程,例如安排學生去安徽調查包產到戶的實踐,到溫州調查工業發展模式,到蘇、錫、常調查蘇南工業發展模式,等等。
第四,他強調教師必須教書育人。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好書,而且要以優良的師德影響學生。實行導師制,安排中、青年教師作學生導師、班級主任。因此,經濟學院的學生求實、上進成風,學院政治穩定,秩序優良,被學校評為學生工作先進單位。石世奇同志曾自豪地講:“這段時期,是經濟學院學生工作最好的時期之一。”
三、在完成繁忙的黨政工作的同時,抓緊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
石世奇同志于1961年留校后,即跟隨趙靖教授從事中國經濟思想史的教學研究工作。這個學科要求必須鉆研古文,耐得住長期坐冷板凳的寂寞。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中國經濟思想史的學術水平已達到較高的造詣,開始在報刊發表文章,并參加趙靖、易夢虹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思想史》(上、中、下三冊)的編著。“文化大革命”之后,他在擔任經濟學院(系)黨的書記及正、副院長期間,工作繁忙,責任重大,但他始終沒有絲毫放松教學和研究工作。他作為副主編,協助趙靖教授,編寫了《中國經濟思想通史》(1—4卷)這部巨著,他還參與編寫了《中國經濟管理思想史教程》,發表論文數十篇。他的研究成果和深厚造詣,對中國經濟思想史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他堅守教學崗位,并帶出了一批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石世奇同志深厚的學術水平不僅表現在學術著作、課堂教學中,在指導研究生論文以及論文答辯中也充分表現出他嚴謹的學風、深厚的學術水平及古文功底。他對學生論文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摳得十分認真,使學生獲益匪淺。
四、石世奇同志的高尚風范
石世奇同志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優良品德、個人修養、高尚風范,是值得經濟學院同仁永遠學習的,也是經濟學院的寶貴財富。
第一,不顧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石世奇同志一生獻身于教育事業,特別是在工作需要時,出任經濟系、院領導工作長達15年之久,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絕不是為了“當官”,純是在做奉獻。
第二,克己助人、清正廉潔的品格。石世奇同志在任職期間,從沒有為自己謀取絲毫私利和特權。他以院長身份接待外賓,有時收到一點微小的禮物,如一塊手表,他都要交公。汶川大地震后,雖然他早已退休,收入不高,自費看病的負擔又很重,但是他交的特殊黨費卻達3 000元之多,是所有黨員中繳納最多的人士之一。在20世紀80年代,大家的工資水平都較低,每隔幾年會漲一次工資,但每次下達的指標只有40%,也就是說,兩個相同資歷、相同條件的人中,只有一人能夠獲得增資升級的機會。這項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是很難的。在這種情況下,石世奇同志不僅嚴格要求自己,而且要求干部要讓群眾,黨員要讓黨外的同志,這樣的做法使得每次調薪工作都得以順利進行。他對己嚴格,對人則樂于幫助。解萬英同志家中住房困難,生前正在調整住房,解萬英突然去世,對其遺屬的住房調整造成了影響,當時房產部門要求其家屬繳納一萬元的分房費(當時規定,夫婦有一方在校外工作,必須繳納此費)。而解家困難,無法繳納,石世奇同志知情后,特殊批準,從經濟學院發展基金中為其開支了這筆費用,使解萬英的遺屬得以安居樂業。
第三,淡泊名利、踏實工作的風格。石世奇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干工作從實際出發,從來不唯上、不唯書,對領導布置的工作總是經過周密思考后,結合本院實際,扎扎實實地落實。有段時間,忽而批“左”,忽而批“右”,石世奇同志從不隨波逐流、不跟風,而是以實事求是的精神,來應對各種復雜的政治局面,處理好各種疑難問題,做出成績,不張揚、不邀功爭賞。這種不愛出風頭、踏實工作的作風,已經形成經濟學院特有的風格。對于這種風格,也許會有人不太喜歡,總以為在這里工作少受了不少表揚。但深入了解情況的領導,都對經濟學院的工作及工作風格加以肯定。
第四,儒雅大度、對人寬容、平等待人的風度。石世奇同志無論是在順境掌權時,還是在受到不公正對待、遭受曲折時,都保持著溫文爾雅的態度,對他人一律以同志相稱相待,最反對諂上欺下的壞行為。他從容淡定、寬厚待人,真正做到了不僅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同志,而且團結與自己意見不同、甚至反對自己犯錯了的同志。
第五,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仰。石世奇同志一生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黨的利益,他為黨的事業和經濟學院的事業做出了出色貢獻,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他的思想、言論、行為,充分體現了一位光榮的共產黨員的高尚風范。
2014年10月
[1] 丁國香,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1986—1997年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