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邊緣人的呼喊與細語:西歐中世紀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 杜力
- 840字
- 2020-09-27 16:00:29
第二章
貝居因運動:女性之城的盛與衰
發端于西歐低地國家的貝居因運動是中世紀晚期最重要的女性宗教運動。在這一時期的西歐諸國,隨著社會經濟的復蘇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市民階層的女性在社會生活中開始扮演日益活躍的角色。在城鎮里,女性的活躍不僅表現在她們廣泛進入到社會經濟生活當中,還表現為女性在這一時期的社會宗教生活里開始成為一個日漸受到關注的群體。早在基督教創立之初,就不乏女性信徒的積極參與,在福音書和《羅馬書》中都可以看到女性門徒虔誠而又熱情的身影。在中世紀,隱修主義的盛行使得渴望投身于宗教生活的女性只能走進修道院的高墻之內,在緘默與順從中度過她們的一生。她們無法像早期的女性門徒那樣和男性同伴一道為自己的信仰而奔走,甚至成為教會的領袖。中世紀的教會對于女性修道現象持一種復雜而又矛盾的態度。教會的領袖與神學家們一方面給予修道的貞女以極高的評價,稱她們為“基督的新娘”;另一方面,教士又常常援引包含厭女言論的《圣經》文本和教父神學家的言論,限制女性在教會中的地位和修女的人數。
興起于13世紀初葉的貝居因運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女性在宗教生活中被邊緣化的態勢,使得女性的身影再度活躍在西歐社會的宗教舞臺之上。從13世紀到15世紀,貝居因修會經歷了興起、發展、繁榮和衰微的歷程。西歐城鎮女性對貝居因修會的青睞和熱衷,源于這一女性修道組織相對溫和靈活的會規,它主張女性過一種超越塵世但又不離棄塵世的混合型靈修生活。貝居因運動的興盛一方面反映了市民階層的女性對傳統修道院隱修制度的不滿和否定,另一方面體現了被教會權威邊緣化的平信徒渴望在教會之外表達信仰和虔誠的渴望。貝居因修會在14世紀遭到了教會的殘酷鎮壓,這體現了追求信仰途徑多元化的世俗宗教運動與維護宗教特權和教階制度的教會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與沖突。15世紀之后,貝居因運動走向了衰微和沉寂。但是那些一度活躍在歷史舞臺之上的熱情、虔誠而又意志堅定的女性們,以自己對信仰的深刻理解和義無反顧的踐行,為即將到來的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奏響了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