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領袖的智慧
——懷念湯一介先生

周桂鈿

我曾經接受采訪,談湯一介先生跟我的一些交往。湯先生剛逝世,我寫了一篇追思稿,題為《學術界領軍人物——湯一介先生》。主要講他最早創辦中國文化書院,領導編纂《儒藏》,表現出杰出的學術領袖氣質。

近幾個月,我反復回憶湯一介先生與我的接觸,發現湯先生對我的厚愛。

十多年前,我曾應北大組稿《我與北大》寫了《我與北大三先生》,回憶張岱年、朱伯崑、湯一介三先生跟我的一些交往,稿交給北大,后來沒有下落。與此相似的另一件事:北大百年校慶時,也曾向我征稿,主題是“我與一本書”,我寫了《我與論衡》,交去,沒有下落,也沒讓我參加研討會。北大百年校慶很隆重,大名人才能被邀請,我這個小人物未必能在邀請之列。但是,為什么向我征稿,這就使我疑惑。不過,我的《我與王充<論衡>》一文自留底稿,后來保留下來,在別處發表了。

在北大三先生中,我最先接觸的是張岱年先生。1979年在山西太原開全國性中國哲學史大會,我曾到張先生住處拜訪過他,他與金景芳先生同屋。第二位就是朱伯崑先生。有一次在北京圖書館(今改名為國家圖書館)開會討論《周易》,張政烺提出《周易》八卦卦象都是古代數字,這是新見解,但沒有被多數人認可。張岱年先生講了王國維對王亥的考證,糾正了從漢到朱熹的解釋錯誤。張先生從此得出體會:我對《周易》有95%不懂。朱伯崑先生接著說,我懂得不超過5%。當時我想朱先生不敢超過老師,是一種謙虛的說法。后來,有一次去山東開會,回程時,我與朱先生一起在濟南火車站候車,我問起這事。我說,您是國際易學聯合會會長,對《易經》只懂5%,太謙虛了,沒人相信。他說不是謙虛,是實際情況。他舉例說,《易經》第一句“元、亨、利、貞”這四個字什么意思,從漢代以來,有一百種解釋,哪一種正確,或者都不正確,誰也無法作出判斷。《易經》許多卦中都有這些字,無法解讀。但是,許多人注《易》、解《易》寫了許多著作,沒人說自己對哪一句不懂。當然,那只是采納一種說法,未必正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哪兒不懂,只是憑自己猜想,天馬行空,沒有根據,隨意編造。朱先生嚴謹治學,對我教育很大。從那以后,我沒有下功夫研究《周易》,有望而生畏的感覺。我寫過幾篇關于《周易》的文章,都是批評不懂裝懂的文化垃圾。

我跟湯一介先生的認識,還是張岱年先生介紹的。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我去張先生房間拜訪,張先生正跟一個人說話,我站在一旁聽著。那人問,為什么陜西很多文物在地面上,而山西多在地下。張先生說,這可能跟宗教信仰有關,陜西那邊,佛教的寺、塔、石窟、壁畫,都在地上,道教在地上文物比較少。接著,張先生向那人介紹我,又向我介紹他,他就是北大哲學系湯一介教授。

后來,我跟湯教授交往漸多。多次在中國文化書院開會,后因參加《儒藏》編纂工作,也多次開會。還有,湯先生當上中華孔子學會會長,我也當了副會長,學會每年都開會,這樣接觸機會就更多了。最后,湯先生任什剎海書院院長,我也任學術委員,每次書院活動,我都去參加。那么多活動,都記不清究竟有多少次。現在將一些印象比較深的接觸作一點回憶。

20世紀80年代,有一天,湯先生約我到王府井一個五星級賓館去陪客。(當時工資很低,對高級賓館不敢高攀。曾去喝過一杯飲料,28元,比一般商店貴十倍,還要求用美元結賬,人民幣不能用。)那一天,香港一個商人包了兩桌,花1.5萬元人民幣。一桌7500元人民幣,一桌九人,平均每人800多元。這是我知道的價格最貴的一餐。兩桌十幾人,同桌的多是學術界朋友,另一桌不熟。我當時是副教授,與北大也沒有特殊關系。能被邀請,我受寵若驚。

20世紀90年代,當年的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想請學者寫一本《中國哲學與辯證唯物主義》通俗讀本,召開一系列會議。第一次會議是在湯一介先生的中國文化書院召開的,請了張岱年那樣的老先生,請了為數不多的青年學者,我在被邀之列。張岱年先生說,張載是唯物論者,又有辯證法思想,而且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為什么不能稱張載是辯證唯物主義者。他說,王船山也是這種情況。中國哲學史教材講到中國哲學家,不是唯心主義,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者;不是形而上學,就是樸素的辯證法。張先生在《中國哲學大綱》中說:如果正確,樸素何妨,如果不正確,雖然不樸素,也只不過善于詭辯而已。

湯先生的博士生論文答辯有時也請我參加。我任北師大哲學系主任時,有一次在北京圖書館開會,湯先生問我要不要畢業生,我問什么專業,他說道教專業,我說要。過不久,湯先生的這個道教專業的博士生就來報到,業務水平不錯,后來算是比較出色的教授。

有一次,在北京語言大學開會,湯先生與夫人樂黛云先生也出席。我的發言涉及中西文化比較,樂先生說,中法合作辦一個《跨文化對話》,她是中方主編,說我的發言就可以寫成稿,在那里發表。會后,我寫稿給她,發表了。后來,我又寫了幾篇給她,也都發表了。湯先生經常邀請海外學者來講學,有時也通知我。有一次我去參加,聽眾很多,第一排留了一些座位,其中也有給我留的。還有名字貼在椅子上。這一次是劉述先講他的治學歷程。他父親怕他學哲學專業找不到工作,他說,事實是,不是他找工作,而是工作找他。他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主任,退休后又到臺北“中央研究院”當院士。正當專業,學好了都會有工作。

清華大學成立了一個中國思想家研究所,請張岱年先生任所長。后來,根據陳元暉的建議,改名“中華孔子學會”,在民政部登記,會長還是張岱年先生。當時,羊滌生任法人代表,兼副會長、秘書長。每年都開展學術活動。活動地點常在國子監里的一個房間。后來,辦公地點遷到清華大學,只在北京范圍內活動。

張岱年先生逝世以后,中華孔子學會進行重大調整,重新組成一個領導團體,湯一介先生任會長,原有的副會長都保留名稱,可以不參加活動,吸收一批年輕學者任副會長,張學智、李存山、王中江、凌孜、郭齊家和我都當了副會長。第一次開會,我沒出席,聽說大吵了一場。最后,會議決定擴大到全國去,形成全國性一級學會,與中國哲學史學會并列。在這個學會,我與湯先生共事約十年,同時認識了凌孜、李繼興等一些新朋友。

湯一介先生一輩子做了很多大事,編纂《儒藏》可能是最大的一件。

九十年代的一天,人民大學張立文那里召集會議,討論編《儒藏》的問題。我和湯一介都參加了。佛教有《大藏經》,道教有《道藏》,只有儒家沒有《儒藏》,認為應該補上。有的說清儒編了《儒藏》,欽批《四庫全書》,包括經史子集。這次基本上是《儒藏》務虛會。

過了一段時間,湯一介先生也召開一個《儒藏》研討會,不是務虛,而是討論如何操作的問題。有許多人是從圖書館退下來的老專家,對整理古籍很內行。大家認為,兩邊都編,就重復了。但可以競爭投標。

又過一段時間,教育部請雙方來競標,由于湯先生有了具體編撰體例,準備比較充分,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全國十幾所名校上百名學者參與。因此,湯先生競標獲勝,作為教育部重大項目立項。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一百冊的《儒藏》“精華編”出版,是階段性成果。曾有一段時間因經費不足,半停滯了幾年,湯先生發愁得很。后來教育部經費大幅增加了,湯先生才松了一口氣。

對于中國古籍的整理,日本學者有可取之處,我在研討時曾建議派人去日本搜集好本子,才能編出精品《儒藏》,沒被采納,原因很多,我能理解,沒再強調。

湯先生八十歲時,大家向他祝壽,我也參加了。當時我想到,周公建東都洛陽時,并沒有拿工具參加勞動。我就說湯先生著作不算多,考證方面的成果,我沒看到。他學生也不是都擅長考證。但他主編《儒藏》,特別需要考證功夫,他的成功就說明善于決策,善于用人,是學術界領軍的帥才。

我有幾次到北大參加湯先生召開的學術會議,都有人偷偷地告訴我:“你是湯先生點的名!”湯先生為什么點我的名,我反復猜想,也許他看上我的實事求是。我自己感覺,對湯先生只講真話,不講假話,客套話也很少。我自認是湯先生的諍友。我從不辜負湯先生的厚愛。

湯先生當了什剎海書院的院長,我也當了學術委員。

湯先生逝世以后,北大搞了追思會,我寫了發言稿《學術界領軍者——湯一介先生》,今后,北大還有什么活動,沒有湯先生的點名,我被邀請的機會就少了。

湯先生晚年寫了一本書《我不是哲學家》。這是以西方哲學模式來講的,可能會得到許多人的認可,我有不同看法。

哲學是智慧之學,智慧有許多不同的模式。有些人學了哲學,也能寫一些文章發表,講一些哲學道理,算是初級的哲學家。有少數人將理論與實踐聯系,對重大實際問題做出深刻分析,對理論研究有重大突破,提出創見,產生較大影響,算是高水平的哲學大家。還有極少數人需要特別討論。

哲學是智慧之學,只會理論,不會用于實際,紙上談兵,當然是低層次的。先生理論聯系實際,對實踐有成功經驗,對理論有創新成果,是杰出人才,可謂哲學大家。漢代韓信帶兵打仗,有高智慧,張良擅于策劃,也有高智慧,蕭何領導百姓也有高智慧。在具體方面,劉邦不如這些人杰,但能使用他們取得戰爭勝利。知人善任,從善如流,遠見卓識,境界高遠。具有這種大智慧的人是領袖氣質,領軍帥才,都是前述杰出人才所不可比擬的。我以為湯先生就是這種人物。許多建功的文臣武將都有很高智慧,領袖的智慧高于他們。湯先生的智慧高于許多杰出哲學家。當今國家主席去看望湯一介先生,并表示對他所從事的事業要大力支持。這一點也說明了湯先生的不一般的學術地位。

有一年,湯一介先生同時得到三項大獎:吳玉章終身成就獎、孔子文化獎、北京大學哲學系獎。這三大獎應該也是領袖智慧的佐證。

(本文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兴隆县| 高安市| 牟定县| 嵊泗县| 固镇县| 九台市| 临夏县| 汝州市| 华安县| 邯郸市| 荆州市| 满洲里市| 吴旗县| 高要市| 长乐市| 陵川县| 廉江市| 宽甸| 东阿县| 商河县| 涞源县| 綦江县| 襄垣县| 鹤岗市| 陆川县| 肥乡县| 乌兰察布市| 灵武市| 仪征市| 荔浦县| 东乌| 吴江市| 临武县| 石渠县| 宽甸| 西吉县| 镇原县| 紫云| 唐海县|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