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封建國家早期干預經濟的理論及實踐
——以范蠡的平糶思想及其運用為中心[1]

一、引言

封建社會是建立在生產力不發達、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農業經濟基礎上的。受特定地區自然稟賦的數量、質量的限制,個體小農沒有辦法生產所需要的全部生產、生活工具,諸如鐵犁、鐵耙、鐵鍋、鐵剪刀、鐵針、食鹽等,這就提出了對制造業、流通業發展的要求,因此封建社會總是存在一定的工商業的。盡管農業和工商業之間有統一性、互相依賴的一面,但也存在對立性、相互爭奪勞動力和資金的一面。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封建社會早期,這一矛盾還相當突出。

第一,農業生產受自然氣候的影響非常大,俗稱“靠天吃飯”,是典型的弱質產業。工商業生產盡管也受到自然氣候的影響,但屬于間接影響,這就是當時社會為什么有“農貧而商富”[2]說法的原因。如果任由市場自然調節,人們出于趨利避害的動機肯定要棄農就商,而農業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失去了農業的支持,工商業也是發展不起來的。基于此,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總是采用各種政治、經濟手段干預社會經濟生活,以便驅使更多的人回歸農田。春秋早期的管子提出“四民分業”思想,主張“士之子恒為士”“農之子恒為農”“工之子恒為工”“商之子恒為商”[3],并通過提高農民收入,做到“四民得均”,即使士農工商各階層的收入差不多的辦法解決棄農就商問題。戰國中期的商鞅主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4],要求通過政治上歧視、經濟上加重對商人賦稅、徭役的征發等手段,“令民歸心于農”[5],解決社會棄農就商的問題。顯然,在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嚴重“靠天吃飯”的情況下,管子的“四民得均”主張很難實現,商鞅的辦法則更具可操作性。

第二,工商業買賤賣貴的經營模式不利于農業的發展,甚至會破壞農業發展的基礎。工商業買賤賣貴的經營模式要求在夏收、秋收時低價收購,春夏之交青黃不接時高價出售,這自然要影響小農家庭的生活,若碰到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會出現大面積的“家破人亡”現象,從而嚴重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封建政權的鞏固,這就是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為什么奉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又一個重要原因。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抑商”不是取消商業,而是要把商業控制到不危害小農經濟發展、不影響封建政權鞏固的程度。而要避免商人的囤積居奇所造成的糧價的嚴重波動,就不能不由國家直接從事工商業,利用大規模組織經濟的力量打壓商人,這樣才能做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6]“農末俱利”[7],這就是國有經濟存在的合理性所在。

國家欲直接從事工商業,一是要遵循商業經營的規律,二是要將國家大規模組織經濟的力量發揮出來,這就不能不談到范蠡的平糶思想。提起范蠡,人們往往想到他的陶朱公稱號及傳奇般的事跡,只知道他經商得法,被尊為經商鼻祖,卻不知道他還是我國封建社會提出政府宏觀調控物價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平糶思想奠定了我國封建社會國家宏觀調控經濟的理論基礎,此后戰國的李悝變法、西漢的桑弘羊的鹽鐵官營、唐代的劉晏改革、北宋的王安石變法等都不同程度地應用了范蠡的平糶思想。只是國家從事工商業,在依靠其巨大的規模經濟力量打破富商大賈壟斷的同時,又建立了更大、更壞的官商的壟斷,這不僅使其產品價高質次,也使其囤積居奇,嚴重危害社會民生的負面作用遠遠超過私商,這恐怕是范蠡始料未及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的關系仍然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2009年,圍繞“國進民退”以及房地產商捂盤惜售、人為推動房價提高等問題,社會各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就是明證。其實,關于為什么要有國有工商業,國有工商業如何定位以及如何處理與民營工商業的關系等問題,中國早期封建政權的思想家自春秋戰國一直爭論到西漢后期的鹽鐵會議。顯然,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試以封建國家從事工商業的理論基礎——范蠡的平糶思想為中心,以封建國家早期從事工商業的實踐——戰國初期的李悝變法和西漢桑弘羊的鹽鐵官營為例,研討國有經濟的合理性、局限性、支持條件等,希望對當前的宏觀經濟管理以及國有企業的建設等有所啟迪和幫助。

二、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武器:范蠡的平糶思想

范蠡(約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人。范蠡先是輔佐越王勾踐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掉吳國,稱霸中原,之后又離開越國,隱姓埋名來到了當時處于交通中心的商業城市陶邑(今山東省定陶),改稱陶朱公,在那里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為有名的大富翁。

范蠡生活的春秋后期正是農業生產力發展,城市工商業日趨活躍,傳統的“工商食官”的局面被突破,自由私商紛紛出現的時代,范蠡正是這個新興商人階層的代表人物。商人階層依靠買賤賣貴為生,價格問題自然成為范蠡思考的重要內容。范蠡的價格思想主要包含三大內容:

一是價格形成的基礎在于商品供給和需求的相互影響。“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8]這是說,如果某種商品供給大于需求,價格就低;反之,價格就高。

二是商品價格一旦形成,還會不斷變化:“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9]這是說,價格高到極點向低轉化,價格低到極點向高轉化。原因是當某種商品的價格升高時,生產者出于謀利的動機會增加商品的供應,消費者出于效用的動機會壓縮購買,這樣自然促使價格向低轉化。反之,當商品的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生產者出于謀利的動機會減少商品的生產,消費者出于效用的動機會增加購買,這樣又會促進價格的上升。

三是影響價格波動的因素主要是供給。范蠡生活于科學技術水平低的古代社會,農業的收成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影響非常大,范蠡通過對氣候的研究總結出了農作物收獲周期性循環理論。他說:“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10]這是說,當太陰每十二年為周期進行周期性循環時,大地上的事物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太陰運行到“金”的三年中,是“穰”,即大豐年;運行到“水”的三年中,是“毀”,即大荒年;運行到“木”的三年中,是“康”,即小豐年;運行到“火”的三年中,是“旱”,即旱災,這樣太陰繞天的一個周期恰是農業收獲由豐年經平年到災年的一個周期,即“十二太歲一大饑”。在這個大周期內又包括兩個小周期,即“六歲穰,六歲旱”,六年一循環的中周期,和“三歲處金則穰”的三年一循環的小周期。

范蠡建立在農作物收獲周期性循環基礎上的價格理論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農業勞作實踐的總結,對于管理社會經濟活動有特別的指導意義。將其運用到微觀商業實踐中去,就出現了指導商家進行經營管理的積著之理:一方面,要根據“旱則資舟,水則資車”[11]的原則確立產業、產品結構,這是從經營戰略的角度去講的;另一方面,又要根據“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12]的原則抓住機遇,樹立最大的競爭優勢,這是從競爭策略的角度去講的。

將其運用到宏觀國民經濟管理中,就出現了指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或者說指導國家從事工商業實踐的平糶思想,也稱平糶法。范蠡認為,農作物收成的好壞因受天時的影響本來就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趨勢,“八谷亦一賤一貴,極而復反”[13]。如果再加上私商囤積居奇的因素,糧價的波動就會非常厲害,從而嚴重影響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他說:“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14]這里所說的二十、九十,是指每石糧的價格。這是說,谷價太低會損害農民的利益,使得他們不愿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谷價太高,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使得他們不愿意繼續從事財貨的增值。基于此,范蠡主張國家必須投入一定的資本進入到工商業領域,依靠大組織規模經濟的力量影響糧價的波動,從而把它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范蠡指出,“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15]。這是說,根據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情況,將谷價的波動限制在每石三十錢至八十錢的幅度內,就是國家從事工商業、干預經濟的目標。辦法就是實行平糶,即封建國家在谷價過低時,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在谷價過高時,又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糧食,這樣一來,物價就會趨向平穩,工商業者和農民兩利,社會的生活趨于正常,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管理、調節物價的思想主張。它一方面反對像西周那樣以行政力量固定糧食價格,要求順應經濟規律,由市場的供給、需求來決定產品的價格;另一方面,也反對價格的任意波動,認為這會影響社會的根本利益,要求國家“平糶齊物”,以控制糧食價格的波動幅度,使之處于“農商俱利”的狀態。

范蠡的平糶思想開了封建國家直接從事工商業的先河。由于所遺資料有限,我們并不能確切知道范蠡平糶思想的具體實踐情況,但根據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成功伐吳的結果,可以間接說明這一政策對穩定物價,促進生產的健康發展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總之,農作物收成靠天吃飯的特點決定了社會經濟活動自身的不穩定性,私商賤買貴賣,“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經營方式,更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這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的問題。這是封建國家直接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合理性所在,也是范蠡平糶思想產生的原因,同時也說明了封建經濟運行的規則是,私人經營是基礎,國家經營是對私人經營的補充。不過,正如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一樣,國有經濟在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活動的同時,也因實力更強、資產規模更大,在與私商的競爭中容易取得市場壟斷地位,從而沾染上管理效率低下、經營作風霸道、產品質次價高等弱點,從而嚴重侵犯損害民眾的利益。此外,國有經濟還有充實、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的功能。試想,國家在豐收年景低價收購余糧,在災荒年景高價發售糧食,這一反一正的差價,還不轉化為國家的財政收入?盡管從目前保存下來的有關范蠡平糶思想的資料來看,還沒有發現這方面的論述,說明范蠡平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穩定物價,促進社會生產和流通的正常進行。不過,平糶思想所具有的充實政府財政收入的功能意味著,一旦封建國家遇到財政危機,必定傾向于利用國家規模經濟的力量介入經濟過程,以官代商,為政府斂財。西漢桑弘羊的鹽鐵國營、北宋王安石的變法,就是在這種政府嚴重財政危機的情況下出臺的。它非但沒有協調各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反而嚴重影響了社會再生產的正常進行,自然會受到社會輿論“與民爭利”的尖銳批評。

對于國有工商業的上述不足,范蠡的平糶思想幾乎沒有闡述。顯然,這是范蠡平糶思想產生于封建經濟早期,官商、私商之間的矛盾不突出的反映。隨著平糶思想在封建國家管理國民經濟中的不斷實踐,國家直接從事工商業的負面作用也在不斷暴露,這就提出了國家如何正確干預社會經濟發展,將負面作用降低到最低的問題。下面將通過封建社會早期兩個有名的國家干預經濟的實踐探討搞好國有經濟的條件。

三、封建社會早期國家干預經濟的具體實踐

1. 李悝的“平糴法”

范蠡之后談及封建國家大規模干預經濟、穩定糧價的,必先講到李悝。李悝(約公元前450—前390年),一作李克,魏國人,曾先后擔任魏文侯和魏武侯的國相,是戰國時期法家的始祖。

李悝非常重視對封建國家干預經濟所需要的信息的統計。《漢書·食貨志》記載:“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叁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于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饑則收百石,中饑七十石,大饑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饑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饑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饑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16]

這段文字在數字意識不太強的中國文獻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李悝制定國家干預經濟計劃的信息基礎,它說明國家干預經濟必須建立在對經濟情況準確把握的基礎上。

相比于范蠡的平糶思想,李悝的“平糴法”無疑更具體,富于操作性。它是根據農業豐歉推斷糧價的變化,把豐收的情況分為上熟、中熟、下熟三等,把歉收分為小饑、中饑、大饑三等。在大熟時由國家收購余糧的四分之三,中熟時收購三分之二,下熟時收購一半。國家的大規模收購使得私商無法壓低糧價,從而保證了市場糧價的平穩,做到了“賈平而止”,避免了“甚貴傷民,甚賤傷農”現象的發生。

國家直接從事工商業,自然需要大量的代理人——官員,如果不能搞好對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的考核、監督,那么國有工商業的交易成本(貪污腐敗)、產品質次價高、服務態度惡劣等弱點就會大量凸顯,從而嚴重侵犯損害民眾的利益。為了保證“平糴法”的順利進行,避免政策執行過程中偏離正軌,李悝非常重視對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的素質的考察以及所從事工作的業績的考核。他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要求按能力選拔官員,以為“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17]。為了打擊社會的違法亂紀,包括官員的貪污腐敗現象,李悝還“撰次諸國法”,修訂出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法律基礎的《法經》六篇,包括盜、賊、囚、捕、雜、具。由于李悝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因此他的經濟政策能夠有效地貫徹下去。

考核李悝的“平糴法”,可以發現李悝對范蠡平糶思想的貢獻有三:一是深化、發展了范蠡的平糶思想,使其更加具體、周密,富于操作性;二是提出了信息,包括現時經濟狀況的信息和官員執行政策狀況的信息,在國家干預經濟工作中的極端重要性;三是提出了官員隊伍建設對搞好國有經濟的意義。此外,李悝堅持了范蠡的國家干預經濟是為了協調各社會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而非增加財政收入的理念。上述幾點,應該是李悝創辦的國有工商業能夠取得巨大成效的原因。

2. 桑弘羊的“鹽鐵官營”

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洛陽人,商人家庭出身。他13歲入宮為侍中,善“以心計”,“言利事,析秋毫”[18]而深得漢武帝寵幸。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出任大農丞,掌管歲計事務。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升任治粟都尉,后任大司農、御史大夫,長期執掌西漢中央財政大權,是我國歷史上一個著名的理財家,也是鹽鐵官營等對后世有重大影響的經濟政策的創始人。

桑弘羊執掌西漢王朝的中央財政時,開疆拓土的漢王朝正陷入不斷加劇的財政危機和嚴重的社會矛盾之中:一方面,戰爭使國庫空虛;另一方面,富商大賈“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19],并利用廣大農民承擔著繁重的兵役、徭役,生計遇到嚴重困難之際大量兼并土地。出于為長期戰爭籌措軍費以及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漢武帝決定在重用“興兵之臣”的同時,起用一批“興利之臣”。“言利事,析秋毫”的商人子弟桑弘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時代舞臺,主持全國的財經工作的。桑弘羊通過制定并推行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財政經濟政策,使原本藏于富商大賈手中的巨額財富轉到國家手中,有力地支持了漢武帝對匈奴的長期戰爭。《史記·平準書》說漢武帝“北至朔方,東到泰山,巡海上,并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20]。《漢書·食貨志》說“孝武時國用饒給而民不益賦”。于此可以想見桑弘羊改革對西漢王朝解決財政危機,實現開疆拓土目標做出的巨大貢獻。

不過,國家大規模從事工商業也給民眾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的弊端。第一,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將國家行政命令的作風帶進了經濟活動中,造成經營作風霸道,強買強賣,“鐵官賣器不售,或頗賦于民”[21]“郡國多不便縣官作鹽鐵,鐵器苦惡,賈貴,或疆令民賣買之”[22]。第二,政府依靠規模經濟優勢建立起市場壟斷地位,出現了管理效率低下、產品質差價高且不合民用等現象。“縣官鼓鑄鐵器,大抵多為大器,務應員程,不給民用。民用鈍弊,割草不痛。是以農夫作劇,得獲者少,百姓苦之矣。”[23]

上述弊政是任何社會國有經濟的通病,只不過表現程度有所差異而已。李悝變法時,國家干預經濟的目標是協調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而非增加財政收入,私人工商業仍發揮重要作用,國有經濟的弊端暴露不明顯。桑弘羊則將增加財政收入視為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目標,因而對商人排斥、壓制很厲害,“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民偷甘食好衣,不事儲藏之產業”[24]。對于國有工商業出現的上述問題,桑弘羊是有所認識的,但他認為這主要是吏治不良的原因,解決該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嚴刑峻法。他說,“禮讓不足禁邪,而刑法可以止暴,明君據法,故能長制群下,而久守其國也”。這可以相當程度上解釋漢武帝何以一方面對廣大百姓宣揚儒道以示懷柔,另一方面又施以嚴酷的刑法來約束官員的原因,目的就是以官員的高效、廉潔推動國家干預經濟政策的執行,保證開疆拓土戰略目標的實現。

桑弘羊的議論事實上是對政府大規模干預經濟所需信息掌握不足的承認。在交通、通信不發達的古代社會,空間距離的遙遠嚴重影響了國家搜集、判斷信息的效率,大大提高了國家管理經濟的交易成本。例如,從某地某項物資過剩的信息報到中央,到中央下令大量收購,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往往需要三個月,而這時過剩的現象消失,命令卻不曾撤銷,于是變成病民之政。此外,空間距離的遙遠,交通、通信技術的落后,導致對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難以考核,這使得雖有中央政府的嚴刑峻法,但官員的營私舞弊活動仍屢禁不止,進一步加劇了國有工商業的弊政。鑒于長時期、大規模的國有經濟嚴重破壞了社會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關系的協調,西漢王朝的經濟越來越難以為繼,社會矛盾也開始激化,漢武帝只好轉變對外對內政策,于公元前89年發布“罷輪臺詔”,宣布與民休息。漢昭帝六年的鹽鐵會議后,國有工商業更是大幅度收縮,民間工商業重新恢復了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的角色。

四、結語

無論是李悝的平糴法還是桑弘羊的鹽鐵官營,其理論根源都來自范蠡的平糶思想,但最后的效果卻不盡相同,原因者何?這里試圖通過信息經濟學的視角簡略地回答這一問題。

李悝變法時的魏國領土范圍非常狹小,這決定了開展國有工商業所需信息(包括經濟狀況的信息,官員工作狀況的信息等)的較易獲得性和相對完整性,使得李悝能夠對魏國的山川、耕地面積、民眾的生產和消費情況了如指掌,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桑弘羊的鹽鐵官營則是在廣闊的大一統國家范圍內實施的,空間距離的遙遠大大提高了開展國有工商業所需信息(包括經濟狀況的信息、官員工作狀況的信息等)的成本,造成國有經濟效率的下降。若再把增加財政收入這一因素加進去,國有經濟的弊端無疑將更加明顯。

總之,范蠡的平糶思想為封建國家進行宏觀調控提供了思想武器,李悝變法、桑弘羊改革則發展了范蠡的平糶思想,進一步充實了封建國家干預經濟的理論。

(1)農作物收成靠天吃飯的特點決定了社會經濟活動自身的不穩定性,私商賤買貴賣,“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經營方式,加劇了這種不穩定性,這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合理性、必要性所在。

(2)就國家干預經濟的目標來看,一是協調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矛盾,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長期發展;二是增加財政收入,為政府開辟新財源。無疑,李悝變法屬于第一種情況,它通常發生在農工商的關系嚴重失衡、社會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亟須恢復經濟的情況下。桑弘羊的鹽鐵官營屬于第二種情況,它通常發生在一國面臨強大的外敵壓力、亟須增加軍費、富商大賈卻“不佐公家之急”的情況下。

(3)就國家干預經濟的負面作用來看,一是壟斷。國有經濟依靠其巨大的規模經濟力量打破富商大賈壟斷的同時,又建立了更大、更壞的官商的壟斷,危害社會民生的負面作用遠遠超過私商。二是強制。國家作為一個社會唯一的合法的暴力組織的角色,決定了它在從事經濟活動時傾向于發揮手中獨特的暴力工具的作用,造成經營作風霸道,強買強賣,不按經濟規律辦事。

(4)就政府干預經濟的條件來看,一是必須高度重視對從事經濟工作的官員的選拔和考核,這有利于降低國有工商業的管理成本;二是必須高度重視國家開展經濟工作所必需的有關信息的搜集、判斷與傳送(包括經濟狀況的信息、官員工作狀況的信息等),這有利于降低國有工商業的交易成本。在交通、通信落后的古代,空間距離成為影響國營工商業交易成本、管理成本降低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決定了國營工商業的邊界。

考慮到國家干預經濟所需信息花費代價的巨大,以及雖付出了很大代價卻仍然難以完全獲得有效信息的情況,任何社會國有經濟和民間經濟都應該是:民間經濟是基礎,國有經濟是對民間經濟的補充。即使處在戰爭時期,國家受到巨額軍費開支的壓力,不得不加大國有經濟比重的情況下,也要想到國有經濟的弱點,不能無限制地擴張。一旦戰爭的使命完成,就要堅定地進行政策的轉變,使發展經濟的主角重新轉向民間。漢武帝的“罷輪臺詔”,可謂政府進行政策轉軌的明證。

[1] 原文發表于《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2] 商鞅:《商君書全譯·外內》,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4頁。

[3] 左丘明:《國語譯注·齊語》,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4頁。

[4] 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413頁。

[5] 商鞅:《商君書全譯·農戰》,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頁。

[6]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59、15、168、168頁。

[7]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8]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9]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0]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1]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2]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3] 袁康,吳平:《越絕書·枕中》,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51頁。

[14]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5]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733頁。

[16]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59、15、168、168頁。

[17] 劉向:《說苑校證·政理》,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65—166頁。

[18]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59、15、168、168頁。

[19]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59、15、168、168頁。

[20]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184、184、183頁。

[21] 桓寬:《鹽鐵論譯注.水旱》,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31頁。

[22]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184、184、183頁。

[23] 桓寬:《鹽鐵論譯注·詔圣》,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第329、506頁。

[24]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岳麓書社2005年版,第184、184、18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诏安县| 临夏市| 璧山县| 大田县| 旌德县| 四子王旗| 康保县| 哈巴河县| 筠连县| 隆安县| 兰溪市| 安多县| 凤凰县| 都昌县| 万源市| 巫溪县| 建始县| 休宁县| 鄱阳县| 彭阳县| 大兴区| 龙口市| 信宜市| 安陆市| 长岭县| 成武县| 叙永县| 九龙坡区| 曲麻莱县| 开原市| 九龙城区| 文山县| 兰考县| 沛县| 黄龙县| 巴楚县| 琼海市| 绥阳县| 伊春市| 巴彦淖尔市| 武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