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鑒知集: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
- 周建波
- 9275字
- 2020-09-25 15:18:17
范蠡價格思想芻議[1]
范蠡(約公元前536—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楚國宛(今河南省南陽市)三戶人。相傳范蠡出身貧寒,家無“世祿”,當時正任宛令的文種發現他才略非凡,認定是個有用之才,于是引薦范蠡一起來到越國,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二人后來都成了越國的知名大夫。范蠡到越國時,正當吳、越爭霸之際。先是吳國打敗越國,后來越王勾踐在范蠡等人的幫助下,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最后滅掉吳國,稱霸中原,范蠡也被稱為上將軍。
范蠡輔佐越王勾踐二十余年(約公元前496—前473年,自勾踐即位至越滅吳止),為越國稱霸立下汗馬功勞。越滅吳后,范蠡決計離開越國,從此開始了棄政從商的后半世生涯。他先來到齊國,易名為鴟夷子皮,耕于海邊,苦心經營,致產達數十萬。齊人聞其賢明,任為其相。范蠡又辭歸相印,盡散家財,到了當時處于交通中心的商業城市陶邑(今山東省定陶),復改稱陶朱公,在那里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成為有名的大富翁。盡管范蠡的陶朱公稱號及傳奇般的事跡在歷史上流傳了兩千多年,但在過去長時期中,人們只知道他經商得法,擅長賤買貴賣,卻不知道指導其致富的源泉在于他對商品價格波動規律的科學認識,以及自覺地運用這一規律來指導個人的商業實踐和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從目前保留下來的有關范蠡的點滴史料來看,范蠡對商品價格運動規律的論述,確實精辟獨到,絕不輸于現代西方經濟學對商品價格運動規律的認識,即使在今天看來,仍不乏借鑒之意,既有利于指導現代企業的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指導國家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
本文首先論述范蠡的價格思想,然后論述范蠡是如何運用這一思想管理社會經濟活動的,最后談談范蠡價格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一、范蠡價格思想的主要內容
范蠡生活的春秋后期正是社會生產方式大變革的時期。隨著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城市工商業日趨活躍,傳統的“工商食官”的局面被突破,自由的私商紛紛出現。他們中的有些人成了富商大賈,不僅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而且交通諸侯,與問政事。商人勢力在逐漸增長,地位在逐漸提高,他們已開始形成一個社會階層。范蠡正是這個新興商人階層的代表人物。商人階層依靠買賤賣貴為生,因而價格問題成為以范蠡為首的商人階層思考的重要內容。范蠡曾說過:“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關于計然,又作計倪、計硯、計研。《史記·集解》曰:“徐廣曰:計然者,范蠡之師也,名研,故諺曰:研、桑心算。駟案:《范子曰》:‘計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字文子,其先晉國亡公子也,嘗南游于越,范蠡師事之。’”《漢書·貨殖傳》顏師古《注》引蔡謨曰:“《計然》者,范蠡所著書篇名耳,非人也。謂之計然者,所計而然也。群書所稱勾踐之賢佐,種、蠡為首,豈聞復有姓計名然者乎?若有此人,越但用半策便以致霸,是功重于范蠡,蠡之師也,焉有如此而越國不記其事,書籍不見其名,史遷不述其傳乎?”錢穆《先秦諸子系年考辨·計然乃范蠡著書篇名非人名辨》還舉出十個理由支持蔡謨之說。但不管怎么說,都承認計然之策是對當時經濟活動規律的總結,對范蠡有很大的影響。范蠡運用計然之策,先在越國推行生聚政策,從培養國力入手,使越國得以富強。后又運用計然之策于個人經商活動,使自己成了大富商。鑒于此,學術界在研究范蠡時,往往將《史記》中有關范蠡的資料和《越絕書·計倪內經》中計然答越王問的資料等同看待,本文也將尊重這一學術傳統。
范蠡的價格思想主要包含三大內容。一是商品價格形成的基礎在于商品供給和需求的相互影響。范蠡指出,“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1]。這是說,如果某種商品有余則供給大于需求,價格就低;如果某種商品不足則供給小于需求,價格就高。
二是商品價格是變動的,變動的規律是“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1]。這是說,某種商品的價格上升到了極限,就會向低轉化,由貴到賤;下跌到最低點后,又會上漲,由賤到貴。這是因為,商品的供求會影響價格的高低,而價格的高低反過來又會影響商品進一步的供求。當商品的價格升高時,生產者出于謀利的動機會增加商品的供應,消費者出于效用的動機會壓縮購買,這樣自然促使價格向低轉化。當商品的價格降低到一定程度時,生產者出于謀利的動機會減少商品的生產,消費者出于效用的動機則會增加購買,這樣又會促進價格的上升。
在這方面,范蠡的論述和西方經濟學是一致的,可謂異曲同工。
三是影響價格波動的原因主要是供給。范蠡生活于科學技術水平很低的古代社會,農業作為當時社會最重要的生產部門,受氣候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農作物收獲狀況尤其突出地帶有靠天吃飯的特點:風調雨順,則農作物豐收;反之,則歉收甚至顆粒不收。在這種情況下,思想家思考的重點自然要更多地放在供給上,這跟現代西方經濟學提倡刺激需求是不一樣的。
作為先秦有名的政治家,范蠡自然擺脫不了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時代思潮的影響。他認為,氣候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呈現出周期性循環的特點,因此農業收成也是不穩定的,同樣呈現出周期性循環的特點。范蠡對農作物收獲周期性循環的看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段文字中:
“故歲在金,穰;水,毀;木,饑;火,旱……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一大饑。”[1]“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一饑。”[2]
在古代社會,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天文學是最重要的科學。到春秋戰國時,古人已發現木星十二年繞天空一周。木星又稱歲星、太陰、歲陰,或徑稱歲。另外,這時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思想已普遍流行。古人一方面運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說明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把五行的屬性賦予紀年上,用五行來表示不同的年份。
上面這段話是說,當太陰每十二年為周期進行周期性循環時,大地上的事物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太陰運行到“金”的三年中,是“穰”,即大豐年;運行到“水”的三年中,是“毀”,即大荒年;運行到“木”的三年中,是“康”,即小豐年;運行到“火”的三年中,是“旱”,即旱災。這樣太陰繞天的一個周期恰是農業收獲由豐年經平年到災年的一個周期,即“十二歲一大饑”。在這個大周期內又包括兩個小周期,即“六歲穰,六歲旱”,六年一循環的中周期,和“三歲處金則穰”的三年一循環的小周期。既然農作物收成具有周期性循環的特點,因此作為國家和個人理所當然地就要重視儲備,這就是為什么民間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原因。范蠡高度重視“修備”問題,并把它作為從政經商活動的第一位的工作來抓。他在向越王勾踐獻富強之策時,開宗明義就說道:“知斗則修備。”[1]所謂“修備”,是指建立糧食和財務的儲備,以便應付可能到來的災難,包括天災和人禍——戰爭。面對當時戰火頻仍、征伐不息的形勢,范蠡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客觀存在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因而政府應當做好戰備,以防不測。他說“興師者,必先蓄積粟錢布帛”,否則一旦爆發戰爭,“士卒數饑,饑則易傷,重遲不可戰”[2]94。范蠡還認為,不但國家應建立儲備,即使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建立儲備,這樣才能做到生葬都有依所。他說:“人之生無幾,必先優積蓄,以備妖祥。凡人生,或老或弱,或強或怯,不早備生,不能相葬。”[2]96至于個人有了儲備,則生葬都有依所。
范蠡的價格思想是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農業勞作實踐的總結,反映了古人想掌握農業生產豐歉的規律,以便趨利避害,達到國富民足的追求,對于管理社會經濟活動有特別的指導意義。第一,范蠡生活于農業是整個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的生產部門這樣一個時代,他從分析農作物收獲的變動入手,去尋求整個社會經濟變動的根源和規律,這就抓住了觀察事物變動的主要矛盾,同時并承認事物變動存在一定的規律性。第二,范蠡提出農作物收獲循環論,主要目的在于試圖通過生產過程去考察流通領域的問題,這就抓住了認識事物的大本大源,這也正是范蠡的農作物收獲循環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巨大的原因。
當然,從嚴格的科學角度看,范蠡的農作物收獲周期性循環思想也存在不少的漏洞。首先,農業收成的好壞,確實與天時的變動有密切的關系。但是這種天時的變動主要是太陽的作用,如太陽輻射、風氣旋、雨量等引起的,它與木星的運行根本沒有關系。其次,豐年災年出現的先后,很難表現為一種固定的順序,只能說它大致呈現出這方面的變化趨勢。比如,如果第一年是豐年,就認定第二年是平年,第三年是災年等,這肯定是機械的比附,反映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不足——有濃厚的機械唯物主義傾向。這要求我們在研究古人的思想時,要采取求大略、不求甚解的態度,著重把握其思想的總體框架,而不能糾纏于某些具體的數字或結論。
二、范蠡價格思想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
將范蠡的價格思想運用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去,就出現了指導商家經營管理的積著之理和指導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平糶理論。
1. 積著之理
范蠡的積著之理,從狹義上來說,是通過商品的流通和交換、獵取暴利的一種理論。從廣義上來說,可以看作有關經營管理商業的一些原則和辦法。這一理論是在農作物收獲循環論的基礎上形成的,要求商家樹立變化意識,充滿危機感、緊迫感。
依據農作物收獲循環理論,由于天時的有規律變動,商品會出現有余和不足。由于這種有余和不足必然引起物價的漲跌,即所謂“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而且這種變動每隔三年就出現一次。如何遵循這一規律去獲取利潤呢?范蠡提出的辦法是“旱則資舟,水則資車”[1]。所謂“旱則資舟,水則資車”,意思是說,當天旱時,要多購置船舶,因為天旱過后,大水來臨,船舶需要量大增而供不應求,船舶的價格必將上漲,到那時再將所購的船舶拋出,一定會獲得厚利。相反,當水災來臨時,要多購置車輛,待水災過后再拋出車輛,同樣也會獲得厚利。《國語·越語上》也有類似的記載:“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chī),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3]“旱則資舟”“夏則資皮”,等等,只是商品交易的一種原則,目的是樹立最大的競爭優勢,不給消費者制造“貨比三家”的空間。它告訴人們,要在預測商情的基礎上,利用商品將出現缺乏的時機以賺取利潤。所以這種經營方法又稱“待乏”原則。
除了提出“待乏”原則,范蠡還依據“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的價格變化思想,提出了另外一個商業經營原則,這就是“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意思是說,當商品價格上漲時,不要把高價的商品當作奇貨而舍不得脫手,應該將這種商品像糞土一樣拋售出去。因為商品價格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現象,當商品價格昂貴時,恰恰預示著將要下跌,只有毫不吝惜地迅速出售,才能不會錯過實現較高商業利潤的大好時機。這是因為,價格的昂貴,預示著購買量的減少和供應量的增加,當商品出現了供過于求的趨勢時,價格的下跌是必然的。反之,當商品價格下跌時,不要隨大流而競相拋出,應看準有利時機,把降價的商品像珠玉一樣大量收購進來。這是因為商品價格的下跌,預示著供應量的減少和需求量的增多,因此價格不可能一直下跌,當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趨勢時,價格的提高就是必然的。因此,只有在商品價格最低時多買,價格最高時多賣,才能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
“早則資舟,水則資車”,是從經營戰略、產品結構的角度去講的;“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是從經營戰術、競爭策略的角度去講的。其最終目的是一樣的,都是樹立最大的競爭優勢,獲取最大的商業利潤。
在“積著之理”中,范蠡還提出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財幣欲其行如流水”[1]的商業原則。所謂“務完物”,就是要求手中所持有的商品質量要好。對任何商人來說,他們所關心的只是貨幣財富的增值,而不是商品本身。商品只不過是增加貨幣財富的手段。但是商品質量不高,就會降低競爭能力。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對乳業的巨大影響就是最典型的例證。所謂“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是說對于容易腐敗變質的農副產品,如水果、蔬菜、水產品等不要長期儲存,要趕快出手,這是因為任何產品都有自己的保質周期(農、水產品更突出),一旦產品過了保鮮期(保質期),白送都沒人要。所謂“無息幣”,是說不要使貨幣資本長期停滯在手中,要讓它像流水一樣川流不息地周轉。從這里可以看到,范蠡已充分認識“快”對于經商理財的重要性。無論商品或貨幣,只有快進快銷,加速周轉,才能加快財富的增殖。“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無敢居貴”等都體現了這一要求。
2. 平糶理論
將范蠡的價格思想運用到國家宏觀管理經濟方面,就是調節物價,把物價控制在社會能接受的限度內的平糶理論。
依據農作物收獲周期性循環理論,既然農作物收成的好壞受天時的影響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趨勢,那么谷物的價格也必然表現為有規律的變化。所以“八谷亦一賤一貴,極而復反”[4]。進一步看,既然農業收成的好壞每三年要變動一次,則谷物的價格也要每三年變動一次。又因為谷價的變動必然會影響到其他商品的價格,因此,社會上的物價每隔三年就要普遍發生一次變動。這就是“決萬物不過三年而發”[2]99的意思。
對于谷價的這種有規律變動是否應任其自由漲落呢?范蠡認為不可以。他指出,如果任憑谷價自由波動,必將損害農工商的利益,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發生困難。因此,他主張國家應當管理谷物價格,把它限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這就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有名的谷物平糶思想。
范蠡指出:“夫糶,二十病農,九十病末。末病則財不出,農病則草不辟矣。上不過八十,下不減三十,則農末俱利。平糶齊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1]這里所說的二十、九十,是指每石糧的價格。據《越絕書·計倪內經第五》云:“糴石二十則傷農,九十則病末。”[2]98—99說明當時是以石為單位表示糧食價格的。這是說:谷價太高會損害農民的利益,農民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愿努力生產,從而影響農產品的供應;谷價太高,又會損害工商業者的利益,工商業者的利益受到損害,就不愿意從事財貨增值的活動。如果將谷價的波動限制在每石三十錢至八十錢的幅度內,則對農工商都有利益。辦法是實行平糶。當谷價過高時,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糧食;谷價過低時,則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糧食。這樣一來,物價趨于平穩,工商業者和農民兩利,社會的生活趨于正常,這就是“治國之道”。
總之,范蠡既反對以行政措施固定糧食價格,如像西周那樣,市場商品價格完全由賈師決定,強制性地讓價格固定在某個水平上,而是主張順應經濟規律,由市場的供給、需求來決定產品的價格。同時,他也反對價格的任意波動,認為這會影響社會的根本利益,要求國家采取經濟措施,“平糶齊物”,以控制糧食價格的波動幅度,使之處于“農商俱利”的狀態。這說明,范蠡是從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出發,來考慮如何鞏固發展封建國家的經濟基礎的,這就是平糶思想為什么對后世影響很大的原因。當然,這也反映了封建社會早期生產力發展程度不高,封建生產方式內部農業和工商業之間的矛盾還不突出,以至于思想家對這一問題很少考慮的事實。
范蠡的平糶理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國家管理、調節物價的思想主張,開了封建國家直接從事商業經營的先河。
三、范蠡價格思想的評價
透過范蠡的價格思想,以及無論作為個人還是國家的經濟實踐活動,都可以看出其中浸透出來的樸素的唯物觀和強烈的辯證思維意識,這是與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進步的社會思潮,尤其是楚文化“道法自然”的思想分不開的。
中國先秦的天道觀,即對于人和自然關系的認識,經歷了神學決定論、道德決定論向自然決定論的轉變。在殷商統治者那里,天命被用來解釋現存政權及君主權力存在的合法性,屬于典型的神學決定論,但商朝統治者對鬼神虔誠的信仰并沒有挽救商朝的滅亡,這給繼商而起的周朝統治者以極大的震動。他們認為商王朝雖祭祀天帝非常殷勤、周到,但由于不講德行,對百姓濫施刑罰,終于引起了上天的惱怒,最終遭到天帝的拋棄。西周雖然是一個小部落,但講德行,對百姓施仁義,最終得到了上天的眷顧,上天將領導天下的使命交付于它。由于這個原因,西周的天道觀在繼承商王朝的基礎上,加進了“尚德”的內容。他們認為,商王因失德而失天命,周王修德而受天命,可見天命并不是永恒不變的,所以說“天命靡常”[5]“皇天無親,惟德是輔”[6]。西周末年以來,建立在農村公社基礎上的貴族領主政治出現了瓦解的趨勢,史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七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1]742。“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社會現實,說明那些虔誠地祭祀上天、仁民愛物的人未必能夠得到上天的保佑;那些為非作歹、欺凌百姓的人未必能夠受到上天的懲罰,這樣就使傳統的天道觀面臨巨大的挑戰,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恨天、罵天的思潮。例如,《大雅·云漢》:“昊天上帝,則不我遺!”意思是說:蒼天呀,上帝呀,竟然忍心不給我飯吃呀!《小雅·節南山》:“昊天不惠!”意思是說:蒼天呀,你太寡孽!在這種情況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不得不重新反思西周的天道觀,而向自然天道觀轉變。
一部分思想家發展了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在神、人之間,進一步把神降為民的附屬,視“民”為主體。如(隨)季梁、(宋)司馬子魚均曰:“夫民,神之主也。”[7]這是說,上天是代表民眾的意志的,那些仁民愛物的人可能一段時間內會窮愁潦倒,但終究會贏得社會的信賴;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一段時間內可能會驕狂得志,但“多行不義必自斃”,終究會受到社會的處罰。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產生的背景,它主要活動于經濟開發較早、深受西周禮樂文化影響、產權意識強烈的黃河流域,也就是周文化圈。
還有一部分思想家轉向了對大自然社會運動規律的探討。他們認為大自然有自己的運動規律,這就是“道”。“道”由既相互統一又相互對立的兩方面構成,故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8]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轉向它的反面,而且這種轉化永遠沒有窮盡,這就是“反者道之動”[9]。人類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必須按道行事,而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地恣意妄為,這就是“道法自然”,這就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產生的背景。它主要活動于經濟開發較晚、受西周禮樂文化影響不深、還保存有濃厚的原始公有制遺風、產權意識不強的江淮流域,也就是楚文化圈。
范蠡出生于楚地,長期活動于江淮流域,在輔佐越王勾踐完成滅吳大業、稱霸中原后,又隱姓埋名來到齊地,完成了由官員到平民的轉變。這種特殊的人生閱歷,使范蠡的身上既有著楚文化濃厚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也有著深刻的中原德治文化的影響。中原德治文化對范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敬民、愛民、主張“農末俱利”的施政方針上,以及經商“三致千金”后,仗義疏財、全部“分散與貧交疏遠兄弟”[1]上。楚文化“道法自然”思想對范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范蠡的認知行為上。范蠡在觀察問題時,十分注意對事物運動的規律性的研究,特別強調事物的變化性,要求順應自然規律來治國、經商、養生。他指出:“夫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后乃可以成功。”所以必須先了解“天地之恒制”,即永恒的自然規律,“乃可以有天下之成利”。他還說:“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這是說,時令沒有來到,不可勉強使它生殖;人事沒有盡到,不能勉強使它成功。無疑,這是楚文化“道法自然”思想的體現。
當然,范蠡價格思想指導下的商家積著之理和國家平糶理論之間也存在矛盾。根據積著之理,商人應該順應價格波動的趨勢從中謀利;可是根據平糶理論,國家又不能任由價格的任意波動,主張使價格控制在社會各階層都能夠承受的限度內,這樣一來勢必要損害依托價格的波動從中漁利的商人的利益。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后來封建政府重農抑商政策的影子。
農作物收成靠天吃飯的特點決定了農業經濟活動自身的不穩定性,必定造成物價的大起大落,這就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使其恢復到正常狀態的問題。而私商賤買貴賣,“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經營方式,在改善民生、搞活經濟的同時,也會加劇社會經濟活動的這種不穩定性,從而進一步提出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問題,這是封建國家直接從事商品經營活動的合理性所在,也說明了封建經濟運行的規則是:私人經營是基礎,國家經營是補充。只是封建國家一旦直接從事商業經營,就要賤買貴賣,按照“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的商業原則辦事。由于國家實力更強,資產規模更大,很容易在與私商的競爭中取得市場壟斷地位,這就嚴重影響了封建工商業的基礎——私商的利益,意味著平糶理論在實行過程中必然會帶有壓抑私商、與民爭利等缺點,從而提出了如何評價私商、官商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以及官商的定位、經營領域、發揮作用的方式和限制條件等問題。
由此看來,范蠡平糶理論的最大缺陷是對政府干預經濟的負面作用,即交易成本考慮不夠。根據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國家也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組織,它在追求政權鞏固最大化(這是它的長遠利益所在)的同時,也追求物質收益、享受的最大化(這是它的眼前利益所在)。在兩者之間的矛盾中,只有在政權危機的情況下,統治者才會舍棄自己對物質利益的過分的貪求。這意味著,第一,政府一旦進入工商領域,嘗到甜頭后,就會依靠政府財政巨大的規模優勢,與民爭利,從而壓抑民間商業的發展。第二,政府經商還會由于具有壟斷市場的力量而沾上管理效率低下、經營作風霸道、強買強賣、產品質量差、價格昂貴等弱點。政府經商的上述不足,在漢武帝“官山海”、全面發展官營經濟期間,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史載,漢武帝時期,“民偷甘食好衣,不事蓄藏之產業”,這是官營經濟壓迫民營經濟的必然結果。
作為漢武帝的同時代人,司馬遷既看到了民間工商業的賤買貴賣對社會生產尤其是農業生產造成的破壞,更感受到了官營工商業“不便于民”,甚至“與民爭利”、阻礙社會生產發展的種種弱點,因而雖贊成由政府彌補民間經濟的不足,但又主張將政府干預國家管理經濟的副作用,即交易成本降低到最低點。他提出的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是:“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這是司馬遷基于對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負面作用的認識,根據經濟秩序的不同要求而提出的循序漸進的辦法,可謂對政府干預經濟的限制。
總之,范蠡價格思想中最偉大之處是其中反映出來的自然哲學思想,這不僅對企業經營,而且對政府管理物價也是很有幫助的。其不足之處在于對農業和商業的矛盾、私商和官商的矛盾考慮不多,這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程度不高、封建生產方式內部的各種矛盾還沒有表現出來的反映,對此我們是不能苛求于范蠡的。
參考文獻
[1](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岳麓書社,2005.
[2](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計倪內經第五.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3](春秋)左丘明.國語·越語上.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4](東漢)袁康、吳平.越絕書外傳·枕中第十六.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5]詩經·大雅·文王.遠方出版社,2007.
[6]尚書·周書·蔡仲之命.遠方出版社,2007.
[7](春秋)左丘明.左傳.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8]老子·第五十八章.遠方出版社,2007.
[9]老子·第四十章.遠方出版社,2007.
[1] 原文發表于《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