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可得利益的性質定位

一、可得利益的事實屬性

(一)財產性

財產性與非財產性相對應。可得利益的財產性,是指可得利益損害,屬于財產損害的范疇,在性質上表現為財產的減少或經濟利益的喪失,可以用一定數額的金錢來加以衡量。可得利益體現的是受害人的財產利益,這區別于非財產性損害,非財產性損害體現著受害人的人格權益,這種損害在性質上不表現為一定的財產或經濟利益,無法用金錢來衡量。按照可得利益的定義,可得利益是財產利益或經濟利益應增加而未增加的損害,其定性為財產損害,固屬理之當然。無論是可得財產之法定或天然孳息的喪失、受害人可得經營利潤的喪失,還是受害人可得收入的喪失、未來獲得收入能力的喪失或降低,都與財產密切相關,并最終可以通過金錢來進行計算。但必須注意的是,財產性并不意味著可得利益的發生以財產受損為限,人身受損也可產生可得利益的損害,正如學者指出:“所失利益的損害固為財產利益之損害,但受害之客體卻不以財產為必要,對于人格權(例如身體、健康、自由或名譽)的侵害亦可能引起所失利益的損害。”[1]可得利益的財產性的意義主要有二:第一,可得利益的損害賠償無須直接的法律依據。既然可得利益屬于財產損害,那依據侵權法全面賠償的原則,對受害人遭受的全部可得利益損失,行為人都應當加以賠償,無須法律進行特別規定。第二,可得利益損失數額的計算遵循實際損失原則,即由受害人舉證證明可得利益的實際損失,賠償的具體數額與實際損失基本一致,這區別于在非財產損害賠償中法官擁有較大自由裁量權、賠償數額與損失并不嚴格一致的做法。

(二)未來性

未來性與現存性相對應。可得利益的未來性,是指損失的是一種未來的財產利益,在侵害行為發生時,它只具有一種財產取得可能性,還不是一種現實的利益,在受害人受到侵害時,該財產利益尚未現實存在,受害人實際上的損失是增加財產權益的機會。這種機會的市場價值必須通過一定方式間接折算出來,這區別于現存的財產利益,受害人現存的財產利益表現為受害人現實擁有的財產價值量,可以直接體現出一定的市場價值。從時間維度來看,現存的財產利益可在損害行為發生前實現,可得利益則只能在損害行為發生后實現,而且其實現與否在進行賠償時尚不能完全確定,只能通過一定的方法進行預測。未來性是可得利益區別于其他財產損害的根本特征,其意義在于決定了對可得利益進行賠償時,在損失數額認定及賠償數額確定方面必須采取不同于一般賠償所受損害的方法。

(三)確定性

確定性與或然性相對應。可得利益的確定性,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害是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確定性應從以下兩方面來理解:第一,損害行為已經發生,即造成可得利益損失的行為已經確實發生,尚未發生的損害行為或將來可能發生的損害行為并不構成確定性;第二,損害結果是獲得可得利益的機會被剝奪或降低,即損害行為確實造成了受害人財產利益受損。按照侵權法的一般理論,損害可分為損害行為和損害結果。[2]一項損害要具有確定性,必須保證這兩方面都滿足確定性的條件。應當注意的是,可得利益的確定性和可得利益實現的確定性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關注的是損害本身,主要針對損害行為及其結果;后者關注的是損害對象,主要針對可得利益轉化為現存利益的幾率。[3]可得利益的未來性使可得利益的確定性一度受到質疑。但到了今天,這種質疑聲已經消退。在法國,未來的損害(dommage futur)被視為一種確定性的損害,區別于或然損害(dommage éventuel),即一種臆想性的損害,該種損害不具有確定性,不能予以賠償。法國有判例指出:“雖然法官不可能就純或然的損害判處損害賠償金,但是,如果此種損害是未來的損害,則應另當別論,在此種情況下,法官在事實上將此種損害看做是某種狀態的物的確定性和直接的后果,看做是可以予以即刻加以確定的損害。”[4]所謂未來的損害,應理解為受到損害的利益發生在未來,而不是造成損害的行為發生在未來。可得利益作為一種損害是具有確定性的,但可得利益在未來能否實現則是不確定的。換言之,可得利益的確定性是指將來實現可得利益的機會受損的事實是確定的。[5]可得利益確定性的意義在于,這是可得利益獲得損害賠償的重要依據,亦是對賠償責任進行合理限制的重要手段。

(四)直接性

直接性與間接性相對應。可得利益的直接性,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害必須是損害行為的直接后果,不應與損害行為間隔太遠。《法國民法典》第1151條規定:“即使在契約不履行是由于債務人欺詐所引起的情況下,對債權人受到的損失以及被剝奪的可得利益應給予的損害賠償,僅以契約不履行立即發生的直接結果為限。”有學者評論稱,此種規定雖為契約性規定,但它同樣適用于侵權領域的損害賠償。[6]在法國,可得利益的直接性與因果關系的直接性是有所區別的。可得利益直接性的適用通常是為了排除那些間接受害人提出的損害賠償請求,不同于事實因果關系上的直接性。除非在特殊的情況下,即所謂的反射性損害(reflected damage),原則上只有直接受害人才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例如,當第三人實施某種侵權行為而導致某一債權人的債務人死亡并因此而使債權人的債權不能獲得清償時,該債權人不能以假設債務人原本還活著,其債權即可獲得清償為理由要求侵權人對自己的債權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此,無論是直接財產損害(所受損害)抑或間接財產損害(可得利益),都符合直接性的要求。可得利益直接性的意義在于,合理限制了可得利益損害賠償請求權主體的范圍,避免訴訟的泛濫和賠償責任的無節制擴展。

(五)屬人性

屬人性與屬物性相對應。可得利益的屬人性,是指可得利益損害賠償的對象是人的損失,即賠償的是人的概括性財產中的預期財產,與人的主觀期待關系密切,但與物本身的價值損失沒有直接關系。這區別于所受損害的屬物性,即賠償的對象是財產損害本身,與物本身的價值損失具有直接關系。楊立新教授指出:“對財物損害間接損失的賠償,不是對該財物價值損失的賠償,而是對該財物的所有者利用該財物在經營中應創造出因遭受損害而未創造出的新價值這種損失的賠償。對間接損失的賠償,賠償的是人的損失,而不是物的損失,這一點必須明確。”[7]質言之,任何影響原物價值的損害都可歸類為直接損失,即所受損害;而原物價值沒有受損但仍需賠償的損害則可歸類為間接損失,即可得利益。可得利益屬人性的意義在于,區分了實體損害與非實體損害,進一步明晰了所受損害與可得利益的劃分標準和適用場合,便于更準確地確定可得利益實際損失數額。

二、可得利益的法律屬性

按照法學方法論的基本觀點,任何法律制度都具有事實和法律兩個屬性。事實屬性是基礎,決定著該制度的基本范疇和性質;法律屬性是核心,體現著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判斷,直接左右著該制度的法律地位。因此,法律屬性才是一項法律制度的根本特性。可得利益的法律屬性在于,可得利益是被法律認可的“可救濟性損害”,具有法律上的可救濟性。可救濟性作為可得利益的法律屬性,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理解:

第一,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具有法定性。所謂法定性,是指對可得利益進行損害賠償及賠償的原則和規則由法律直接規定,無須當事人進行特別約定。法定性決定了可得利益是侵權法的保護對象之一,屬于可救濟性損害體系其中一個分支。可得利益作為一種財產損失,具有可預期性和可實現性,對其進行保護和救濟,有利于保護受害人的合法利益和社會群體中的信賴關系,對維護侵權法的開放性和適應性至關重要。因此,法律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對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制度進行了認可。但各國法律對可得利益的確認方式卻不盡一致,或者由法律直接規定可得利益受侵權法的保護[8],或者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可得利益,但均不對財產損害的范圍進行預先限制,而是通過司法實踐加以確認。

第二,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具有解釋性。所謂解釋性,是指可得利益損害賠償的有效運行依賴于法官對法律條文及法律政策的解釋。可得利益本質上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法律預期,它直接關系著受害人的利益保護和行為人的行動自由。是否對其進行救濟以及進行何種程度的救濟,與當時的社會觀念和法律文化息息相關。鑒于可得利益損害賠償的復雜性以及缺乏統一的做法,需要更多地依靠法官的能動性和自由裁量。除了對法律條文本身進行解釋外,更重要的是對法律政策的考量。“在侵權法的核心中存在政策上的因素,它根據社會需要的變化設計出不同的法律結果。”[9]對可得利益進行侵權損害賠償,其實質在于在特定的法律框架下對隱藏于法律條文背后的社會政策因素進行的價值衡量和判斷。正如學者所言:“侵權法相當依賴成文法字面含義之外的應用。”[10]因此,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制度的運行,包括可得利益的判斷、權利主體的確定、賠償數額的算定及支付的方式等,都取決于法官的解釋。結論是,“侵權法不斷展現其受解釋的命運,即展現出一種解釋性的存在方式”[11]。可得利益損害賠償自然也不例外。

第三,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具有差異性。所謂差異性,是指可得利益的損害賠償標準并非完全相同的,而是隨著個案具體情形的不同有所變化,進行救濟以及救濟程度的認定標準因主體、受損權益、時間、場所等不同的因素呈現出差異。例如,在損害商譽導致利潤減少的案件中,盈利能力不同的企業通常應獲得不同程度的賠償;又如,受到同樣損害的汽車,用于生活用途和用于商業用途的賠償標準就不一樣。歸根結底,可得利益損害賠償的差異性是由可得利益的屬人性和解釋性所決定的。可得利益的屬人性說明,可得利益的損害賠償是對人的賠償,與人的主觀預期緊密相關,那不同的主體在不同的情形下的預期當然有所不同,則損害賠償理應區別對待;可得利益的解釋性說明,既然法官進行價值判斷依據的是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價值觀念,那在不同的案件中具體考察變化中的社會政策則必然導致不同的結論,最終決定了可得利益損害賠償的差異性。

[1] 黃茂榮:《債法總論》(第2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68—69頁。

[2] 我國臺灣地區學者陳聰富曾言:“唯‘損害’之概念,可區分為二:其一為權利或利益被侵害之‘現象’,乃是從被侵害‘客體’(權利或權益)之角度觀察,其概念核心在于權益‘侵害’之事實;其二為權利或利益被侵害后發生之‘效果’或‘結果’。”陳聰富:《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頁。

[3] 學界在進行討論時,往往存在正反兩種觀點:一種看法是將可得利益視為法益,即法律保護的利益;另一種看法是將可得利益視為損害,即所受損害。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并無實質的沖突,可得利益在受法律保護時,可作為法益看待,一旦該法益受到侵犯,即轉化為損害。因此,可得利益可在法益和損害兩種意義上交叉使用,并無矛盾。

[4] 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132頁。

[5] 也有從另一個角度論述損害確定性的思路。有學者指出:“損害雖然在某個時間點上尚未發生,但已具有‘確定性’。若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明損害將要發生,則將來發生的損害就具有‘確定性’。”這種思路的基本原理在于:“若不能對完全可能發生的損害進行賠償,則這種情況幾乎難以改變,盡管在此后,負責案件事實審理的法官可能將現有的事實狀態視為某種特定、直接的延伸并進行直接的估量。”〔德〕克雷斯蒂安·馮·巴爾、〔德〕烏里希·德羅布尼希主編:《歐洲合同法與侵權法及財產法的互動》,吳越等譯,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1頁。本書認為,關于可得利益確定性論述的兩條思路,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前一思路所談到的損害已經發生,針對的是對獲得可得利益機會的損害;后一思路所談到的損害尚未發生但很有可能發生,針對的是對將來可實現的可得利益本身的損害。獲得利益的機會和利益本身是不一樣的,因此兩者的分析對象并不相同,但這不影響可得利益損害具有“確定性”的結論。

[6] 參見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頁。

[7] 楊立新:《侵權法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765頁。

[8] 例如,《法國民法典》第1149條規定:“對債權人的損害賠償金,除下述例外和限制外,一般應包括債權人所受損害和所失利益。”《希臘民法典》第298條規定:“損害賠償金應包括債權人現有財產的減值(積極損失)以及利潤損失。該利潤應是可在事物通常進程中可預見的或者是參考已采取之準備步驟之特定情形而形成的利潤。”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第216條規定:“損害賠償,除法律另有規定或契約另有訂定外,應以填補債權人所受損害及所失利益為限。”《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第7.4.2條規定:“此損害既包括該方當事人遭受的任何損失,也包括其被剝奪的任何受益,但應考慮到此損害方當事人由于避免發生的成本或損害而得到的任何收益。”雖然上述規定多針對違約損害賠償,但亦可適用于侵權損害賠償。

[9] 〔意〕毛羅·布薩尼、〔美〕弗農·瓦倫丁·帕爾默主編:《歐洲法中的純經濟損失》,張小義、鐘洪明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頁。

[10] 〔美〕羅伯特·E. 基頓:《侵權法中的創造性延續》,載《哈佛法律評論·侵權法學精粹》,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頁。

[11] 〔意〕毛羅·布薩尼、〔美〕弗農·瓦倫丁·帕爾默主編:《歐洲法中的純經濟損失》,張小義、鐘洪明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0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湾仔区| 台东市| 漳平市| 辰溪县| 庄浪县| 邳州市| 桂林市| 阜平县| 江安县| 南和县| 韶关市| 凉山| 巫溪县| 太谷县| 乐陵市| 井研县| 法库县| 长沙市| 黔西县| 大竹县| 诸暨市| 高州市| 绥宁县| 云南省| 仲巴县| 东源县| 中山市| 日照市| 青浦区| 健康| 肃北| 汕头市| 贵溪市| 兖州市| 遂溪县| 策勒县| 仁布县| 寻乌县| 启东市| 永安市| 崇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