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得利益的民法治理:一種侵權法的理論詮釋
- 楊彪
- 881字
- 2020-09-25 15:36:34
第六節
小結
現代民法以損害賠償制度為核心,推崇“救濟先于權利”的原則,希冀通過法律救濟手段規范私法權益體系,無論何種類型的法益都應納入侵權法的保護范圍。在損害賠償領域,存在兩大權利束:現存的財產權益和將來的財產權益。對現存財產權益的保護及其歷史延續,是傳統侵權法根深蒂固的觀念,也是民法傳統力量牢不可破的產物,是法律注重邏輯體系和規范結構思維的集中反映。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侵權法開始滲透到未來財產權益這一嶄新的領域,突破了傳統民法理論的桎梏,不斷侵蝕著契約法統治的領域。從民法學的整體發展軌跡看,侵權責任以驚人的速度進行著擴張,呈現出一統民事責任領域的趨勢。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代民法的發展史正是一部侵權責任的勃興史。
在社會信賴關系日益增進、經濟交往日漸頻繁的今天,作為面向將來的財富,未來財產權益在社會財富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以保護將來財產權益為己任的可得利益損害賠償制度的地位正逐步凸顯。可得利益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概念,經常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容易與諸多類似概念相混淆。但正如布薩尼和帕爾默所強調的,無論是應予賠償的傳統民法上的間接損失(間接經濟損失),抑或不予賠償的純經濟損失,在本質上并不存在種類上的差別,都是對未來獲取財產利益的一種期待,即未來的財產權益。它們的不同僅在于各自可獲賠與否的技術上的區分,帶有很強的人為色彩。作為不予賠償的損害,純經濟損失理論正面臨著越來越多的例外,各國法律開始改變過去保守的態度,對純經濟損失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方式。事實上,間接經濟損失和純經濟損失早已開始相互吸納和融合,其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基于上述,還原間接經濟損失、純經濟損失等預期利益的本來面貌,建立統一的可得利益理論已經是時代的需要。按照本書的設想,侵權法保護的財產利益應該是廣泛的,包括了現存的利益和未來的利益。現存的利益即所謂的所受損害,未來的利益即所謂的可得利益。可得利益內部建立統一的損害認定標準,通過因果關系、過錯程度、義務標準等多樣靈活的歸責要素進行判斷,只要屬于可得利益范圍的損害就可獲賠,反之則不能獲賠,不再區分間接經濟損失和純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