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制度根源的財產權:中德比較
- 甘超英
- 2122字
- 2020-09-25 15:36:43
二、議題之所以然
編者以為,2008年選擇“財產”或“財產權”作為工作坊的關鍵詞,大概不是中德雙方完全無意中確定的,雖不是冥冥之注定,也當是時事之所以然。最直接的確定原因,就是前一年剛剛討論過的市民社會。參與組織本次工作坊的庫尼希教授在德方要旨的開篇辭就指出:“‘財產權’屬于市民社會的基礎概念。”故而大家都認可,市民社會,不管是舊市民社會還是新市民社會,其前提與結果都是財產的私有及其保護,私有財產、私有財產權保護即所謂的“資產階級法權”,構成了市民社會問題的基礎,故而,市民社會討論的更深入探索,順理成章地就是選擇Eigentum“財產”這一關鍵詞。
對于討論財產權的意義和導向,上述德方工作坊要旨說得很清楚:“早在十八世紀,英國率先進行了市民財產權的法典化,法學家和政治學家威廉·布萊克斯通(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為此聲言:‘世間萬物沒有什么比財產權更能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和情感的了’。集權利和權利能力于一身的“財產”,就其‘真實性與實效性’(約根·哈貝馬斯語)而言,必須不僅作為歷史的和法律的建構、亦須作為社會的和文化的建構而予以考察”。因此,德方認為,“討論應集中在作為精神的和理解上的‘財產文化’(Eigentumskulturen)上面,由此循著社會全方位以及個人利益方位的路徑展開。故而‘財產權’(Eigentumsrecht)應理解為導向工具和象征意義的現實,構成了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動力之源。同時,特別是在德國,與之相關的規則、觀念和立場則形成了現代基于勞動分工的工業經濟和工業社會的輪廓”。
就中國的現實世界而言,2007年前后,中國大地上發生了許多令人關注的財產權事件。首先,2004年,經過多年的爭論后,“私有財產權的保護”終于被寫入了憲法,標志著觀念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建立了。[1]接下來的任務,就是保障財產權益,因為在政治上和憲法上確立了保護,并不能直接說明財產權就已經保護了,更不能說明其保護沒有問題。
其次,事實上,2004年修憲以后,盡管憲法已經過審慎的思考規定了私有財產權,但修憲并未泯滅不同意見,于是,在私有財產權保護的問題上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爭議,其中比較著名的一個便是《物權法》制定過程中掀起的“鞏獻田旋風”。繼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以2004年私有財產權保護入憲而痛斥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之后[2],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起草《物權法》進入最后定稿階段,北大法學院教授鞏獻田以《物權法》客觀上將給非法取得國有資產的人以合法保護為由,上書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常委會出于立法慎重的考慮,推遲了草案向全國人大提交的程序,從而導致《物權法》延后一年、在2007年方獲通過。[3]有關問題的詳細情況,本文集中有許德峰教授的《利益集團與物權立法》一文可資參考。
再次,在2007年至2008年前后,中國社會中對于財產權的侵犯及引發的社會矛盾日益突出。就侵犯主體而言,小至包工頭、公司,大到國家機關、一級地方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侵犯著個人、集體和國家的財產權益;就受侵犯的對象而言,少至工資、獎金,多至房屋、投資、(集體)土地、國有資產,無一不會成為被鯨吞的對象。奇怪的是,侵犯財產的不只是違法犯罪、甚至主要不是違法犯罪,而多數是合乎法律的權力行為。只有后者,才構成了社會矛盾激化的主因,表現為群體性突發事件增多[4]。于是,每年的社會“維穩”經費就相當可觀了。
這三方面的現實情況,構成了選擇工作坊議題的第二個所以然。
更重要的第三個所以然在于,中心成員及德國學者的一個共同感覺是,中德之所以可能進行廣泛領域的學術交流,之所以相互間有著學術上的吸引力,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德、中歐之間的經貿聯系的日益廣泛與密切所帶來的相互吸引力。事實上,中國目前是法國、荷蘭之后,德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5]馬克思主義有關經濟是上層建筑基礎的政治經濟學原理,在任何時代都是普世性的。這種普世原理,不是說只是有了經濟聯系人們之間才有其他方面的聯系,也不是說經濟聯系是一切其他聯系的基礎,而是說經貿聯系鞏固和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提高了人們在包括人文社科在內的其他方面交流的欲望。當然,作為一個新興的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向德國和歐洲學習的東西很多,而我們的工作坊就是在觀念上拉近與歐洲及世界距離的一種方式,至少它讓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知道:歐洲人在想些什么?
財產權就是經濟問題的一部分,學者們向工作坊提交的報告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財產權—經濟問題。記得20世紀80年代,在研究生期間,已故的著名憲法與行政法教授龔祥瑞老先生曾平淡地對我們說過一句話:“你們應當懂些經濟。”可以說,就像鄧小平一樣,龔先生比我們年輕人更為敏銳,抓住了中國此后很多年的命運關鍵。從工作坊報告來看,提出者多多少少都懂一些經濟。然而,遺憾的是,報告提出者中少有經濟專家。德國中心一直以來有一個欠缺——缺少經濟方面學者的參與。本次工作坊前,韓水法教授力推北大經濟研究中心的姚洋參加,他也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議題:“作為國家治理要件的所有權”,可惜他未能實際參加討論。
2008年,正是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暴發的年頭,在當時的中國,人們尚未感受到危機的經濟方面,但財產權方面的感受頗深。如果說,中國正在實踐市場經濟的話,哪怕這個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的,它也應當以私有財產權保護作為基本條件,而正是在這個基本條件上,中國問題多多。這就是本次工作坊議題之真正的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