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邊緣區空間生產與土地利用沖突研究
- 馬學廣
- 4303字
- 2020-09-25 15:47:39
1.3 研究設計
1.3.1 研究目的與方法
1.研究目的
本書以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為切入點,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對現階段中國快速城市化地區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現象進行理論剖析,在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雙重指引下,探討土地利用沖突的類型、根源和治理機制。通過理論思考和實證研究提升社會問題的理論價值,促進社會和諧,豐富國際社會對城市空間生產理論的探索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對相關領域的國內外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以便掌握國際研究前沿,形成問題分析的工具;對本研究視域內實證地相關的政府文件、規章制度、村政公開信息、規劃成果等資料進行全面收集和深入剖析,借以了解土地利用沖突現象發生的政治經濟背景和社會歷史背景,以便形成深入準確的認識。并且,基于上述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以構建適用的分析框架。
(2)訪談法
本書在實證調研的過程中,依托政府部門、社區和研究機構三邊合作計劃而展開對實證地的野外工作。主要是采用開放式訪談和半開放式訪談相結合的方法,以半開放式訪談為主。對相關人員(以經濟聯合社干部為主體,村民和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為輔)參照事先確定的訪談提綱進行訪談。通過對訪談內容的話語分析,借以建構土地利用沖突的現實表征,以作為理論分析的基礎。
(3)問卷法
鑒于訪談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情緒化和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故采用問卷進行輔助研究。問卷主要涉及社區(以經濟聯合社為主體)的集體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情況。通過對上述問卷的分析,已獲知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所面臨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利用問題。
(4)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本書借鑒國外的研究方法,對土地利用沖突進行定量化分析,同時對相關數據進行空間分析,以此來獲知土地利用沖突的空間特征。相關數據來源于廣州市(海珠區)相關年份的統計年鑒、人口普查資料;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區分局的土地利用信息。定性資料包括廣州市(海珠區)政府工作報告、政府相關部門的研究報告和調研資料、各層次的城市與區域規劃資料、實地調研訪談信息等。
1.3.2 資料來源與評估
本書收集到的資料大致可以歸為以下五大類。
1.研究區域歷史發展的背景資料
本書詳細收集了實證地海珠區包括清末、民國以及建國以來各個時期的地方志、行業志、報章新聞、文藝作品等反映廣州市和海珠區各個歷史時期發展的文獻資料,借此全面反映各個時期海珠區域的城市空間生產面貌。
2.政府部門發布的權威資料
包括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簡稱廣州市國土局)提供的廣州市各時期土地利用現狀資料和圖件,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區分局(簡稱海珠區國土局)土地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含圖片)、廣州市城市規劃局海珠區分局(簡稱海珠區規劃局)各項規劃的文本資料,以及海珠區政府年度工作報告、規章制度和統計資料,海珠區相關部門年度工作總結和調研資料,海珠區政協歷年相關提案等。該部分資料是關于海珠區目前最為權威的官方文件,提高了本書研究資料的可靠性。
3.各項社會經濟統計資料
包括建國以來的《廣州市統計年鑒》和《廣州年鑒》,《海珠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年報》以及《海珠年鑒》,建國以來的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資料、2004年廣州市經濟普查資料、1985 年廣州市工業普查資料等。
4.理論文獻資料
本書的理論分析主要依托中國學術期刊網以及中山大學和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期刊、書籍等資料。另外,筆者在英國卡迪夫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學院訪學期間收集了大量英語相關領域研究的最新進展資料,為本書研究提供了寬闊的理論視野和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
5.實地田野調查資料
本書實證資料的收集主要依托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委托的《廣州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得以有機會與廣州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海珠區分局合作,對海珠區10 個村(經濟聯合社)進行了走訪,并與各村社領導就集體經濟發展和土地利用情況進行了深入探討。另外,筆者對海珠區城鄉進行了20 多次深入細致的專項考察,拍攝了7 000余張照片,對海珠區目前的土地利用現狀、問題、未來發展趨勢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
1.3.3 研究區域
本書是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應用基礎研究,所選取的實證地點是廣州市海珠區。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考慮:首先,海珠區是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對于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研究具有典型性和前瞻性。其次,海珠區位于廣州市的城鄉結合部,正在經歷著由鄉村向城市的社會經濟轉型過程,土地利用沖突和矛盾頻繁而又尖銳,因此具有很好的區域代表性。第三,海珠區是一個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島區,百余年來的發展,濃縮了我國城市成長的典型過程。
廣州市海珠區位于東經113°14'113°23 ',北緯23°3'23°16'之間,地處廣州市區中部,是廣州市城市中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珠江前后航道圍繞的相對獨立的島區。海珠區北鄰荔灣、越秀、東山和天河等4個區,東接黃埔區,西面與芳村區,南面與番禺區隔江相鄰(圖1.1)。海珠區域包括海珠島、東面的官洲島和南面的丫髻沙島,東西最長處約17 km,南北最寬處約6 km,面積90.45 km2。
由于珠江阻隔,海珠地區在歷史上一直是廣州的城市邊緣區,它的快速發展最初得益于清朝中后期廣州“一口通商”的外貿壟斷地位所帶來的工商發展和人口集聚,成為清朝中后期豪商巨賈營建園林別墅的理想地。民國時期,近代工商資本主義在海珠地區已略具規模,紡織廠、造紙廠等一系列工業企業的發展引導著海珠區域的發展,并日漸成為廣州城區不可分割的一分子。建國后,海珠區被確立為廣州市重要的工業基地,得到重點投資和發展,興建了大量工業企業單位,并根據“利于生產,便于生活”的原則就近興建了一系列的工人新村。改革開放之后,國有工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區街工業和鄉鎮企業成為海珠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支柱。2000年后,海珠區成為廣州市中心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地鐵開通使得區域內交通狀況得到較大的改善,眾多工業企業也被置換為商品房小區,原新滘鎮28.37 km2 的農用地被規劃為萬畝果園保護區,廣州國際會展中心落戶琶洲,這都使得海珠區生產和生活環境得到了顯著優化。2002年之后,海珠區撤銷新滘建制,并改建為4 個城市街道,實現了海珠區域內的全面城市化。海珠區現有街道18 個,其中城市街道11 個,原農村改制后新建街道7 個。根據廣州市社區資料匯編顯示,2004 年,海珠區有社區352個,547 183戶居民,其中原居民戶籍269 216 戶,暫住人口277 967 戶(含商品房住戶)。

圖1.1 廣州市海珠區區位圖
2011年,廣州市海珠區戶籍人口96.72 萬人,常住人口155.92 萬人(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72.12 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0.4∶17.6∶82.0,現代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1.7%。進入新世紀以來,海珠區生態宜居環境進一步提升,成為展示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形象的亮麗名片。
1.3.4 研究框架
在研究框架上(圖1.2),本書由八章構成,可以看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即第一章的內容,包括本書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和研究設計等內容,是研究的前奏。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國內外研究進展述評和第三章城市政治經濟學理論與方法兩章,前者是對既往研究的梳理和概括,以便于確立本書在相關領域中的定位;后者對本書所采用的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和研究方法進行總結和介紹,是本書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集成。第三部分是本書的實證章節,可以分成三個板塊。第四、第五和第六章從空間生產的歷史屬性出發,研究在不同社會形態下社會生產方式與空間生產方式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第七章從空間生產的空間屬性出發,探討城市空間重構中土地利用沖突的類型和特征。第八章則從空間生產的社會屬性出發,研究空間生產過程所伴生的土地利用沖突的治理機制和社會整合機制。第七章和第八章合在一起可以看做是城市空間格局變化所導致的社會關系調整以及為了調試社會關系所引發的制度變遷。
第一章,緒論。主要內容包括本書選題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本書中所涉及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本書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研究區域和研究架構等內容。
第二章,國內外研究進展述評。對國內外相關領域既往的研究文獻進行匯總、梳理和評價,其目的在于了解本領域的發展現狀、前沿所在以及未來走向,學習本領域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在后續研究中加以借鑒和吸收。
第三章,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一個相對籠統地稱謂,一直缺乏較為系統的梳理和總結,本書將相關內容概括為列菲弗爾首創的空間生產理論體系、福柯首創的權力空間理論體系、資本積累與調節模式理論體系、國家與社會互動理論體系以及城市與地方治理理論體系等五個方面內容,并對其具體內涵與所涵蓋的內容進行了詳細介紹。
第四章,近代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探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背景下城市空間生產的機制、土地利用沖突的表現及其治理。海珠區域城市空間的形成始于清代中后期,得益于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在民國時期,隨著西方規劃與城市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近代工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政府對城市空間生產的駕馭能力不斷增強。但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城市空間的生產趨于停滯和倒退。

圖1.2 本書的研究框架
第五章,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在列菲弗爾的空間生產理論中,社會主義城市空間的生產是作為資本主義城市空間生產的對立面而創生的,是理想化的城市空間生產模式。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城鄉分離的戶籍制度、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單位制和人民公社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主義城市空間的生產與經典理論之間產生了重合與錯位。
第六章,轉型時期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在全球化、市場化和分權化的世界政治經濟發展背景下,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進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轉型時期的制度變革帶來了社會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的變化、國家與社會權力關系的變化,并進而塑造了城市空間生產的獨特模式。城市空間生產的主體不再是中央政府,而是地方政府、企業和社區組織;空間生產的基本單元不再是單位,而是社區;空間生產的對象不再是政治經濟功能高度合一的單位,而是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種功能宏觀分離而微觀融合的社區單元。
第七章,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進程中的土地利用沖突。按照社會空間辯證統一論的觀點,社會形態的嬗變帶來空間生產方式的變化以及空間格局的變化。而城市空間的重構又會反作用于社會關系,引發社會沖突和對立。本章詳細探討在海珠區老城區改造、工業置換、城中村改造、萬畝果園設立等空間生產過程中所引發的政府與社區之間的土地利用沖突的類型、特征與原因。
第八章,土地利用沖突的治理與整合。從社會互動的角度探討社會行動者之間的資源依賴關系、權力互動形勢以及利益關聯模式,對當前的土地利用沖突治理模式進行點評,并進一步提出系統化的社會整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