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城市與城市空間

1.城市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但是,對城市進行界定卻是相當有難度的事情。城市現象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現實:城市既是一個景觀、一片經濟空間、一種人口密度,也是一個生活中心和勞動中心,更具體點說,也可能是一種氣氛、一種特征或一個靈魂(于洪俊,寧越敏,1983)。在不同學科、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甚至因為所采用研究方法的不同都可以對城市的不同側面進行概括,因此,對城市下一個確切的、完整的定義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我們不妨從這種種定義中發掘出一些普遍的內涵。

在城市地理學研究中,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規模、并以非農業人口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種特殊形態(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1997)。在城市經濟學研究中,城市是國家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現代工業和第三產業集中的地方,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謝文蕙,鄧衛,1996)。在社會學研究中,城市被定義為在地理上有一定范圍并具有某些特征的社會組織形式。第一,人口數量多,居住密度高,人口的差異大;第二,至少有一些人從事非農業型生產,并有一些人是專業人員;第三,按照馬克思·韋伯的觀點,城市具有市場功能,并至少有部分的制定法規的權力;第四,城市人口的社會活動中,至少有一部分是在互不相識的人們之間發生的。第五,城市要求有一定社會聯系,其基礎是某種遠比家庭和部族要廣泛的東西,或許是法律或傳統,或許是對國王的忠誠或宗教(康少邦,張寧,1986)。在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城市不僅是一系列物質形態的分布和組合,而且是特定區域內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集聚體,包含著復雜的政治經濟關系(高鑒國,2006)。

因此,城市涉及以下組成要素:①人口構成。城市首先要具備相當規模的人口數量、較高的人口密度、一定數量的流動人口和一定程度的人口異質化。②職業構成。城市是非農業人口集聚的地方,勞動分工程度較高,存在一定數量的專業技能群體。③ 制度構成。具備較高的組織性,存在正式規則或非正式規則的管治制度。④ 經濟構成。依托服務、消費、工業生產等非農產業的發展。⑤ 關系構成。作為政治統治的中心,在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

2.城市化

對于城市化的涵義,不同的學科分別依據各自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理解。人口學認為,城市化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城市經濟學認為,城市化是社會生產力變革所引起的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改變的過程(謝文蕙,鄧衛,1996)。城市社會學認為,城市化是人口從農村社區向城市社區轉移和集聚的過程,發生了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城市數目的增長是城市化的兩種具體表現(許英,2002)。城市地理學研究中,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周一星,1995;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1997;約翰斯頓,2004),主要包含四個過程,即城市對農村影響傳播的過程、全社會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過程、人口集中的過程(包括集中點的增加和每個集中點的擴大)、城市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例提高的過程。高珮義(2004)認為,城市化是一個變傳統落后的鄉村社會為現代先進的城市社會的自然歷史過程,城市化的含義可以分為五個層次:第一層次,鄉村不斷地轉化成城市并最終為城市所完全同化;第二層次,鄉村本身內部的城市化;第三層次,城市自身的發展;第四層次,作為不同學科領域研究對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景觀城市化、工業城市化、生活方式城市化等;第五層次,最抽象的城市化,即作為城市化整體運動過程的城市化。這五個層次密不可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系統完整的整體。

本書中,筆者將城市化看做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漸進過程,主要涉及兩個過程:首先是城市化的空間過程,涉及城市空間擴展和農村空間萎縮,市政公用設施的推廣和完善以及老城區和原農村地區的物質景觀改造;其次是城市化的社會過程,涉及土地和城市管理制度的變革、生活方式的改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等諸多側面。

3.城市空間

城市是多種社會與經濟活動集聚而成的地理空間實體,城市空間由居民、政治、各種社會組織以及物質實體空間組成,它是人類的主要聚居場所,也是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和反映(顧朝林,2002)。空間并不是作為外在于社會的人類活動的載體,而是作為建構社會的一種積極要素,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社會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張兵,1998)。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在城市地域內具有不同的組合格局,從而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間結構。城市空間結構實際上就是各種人類活動和功能組織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間投影。按照不同的標準,可以將城市空間劃分為多種類型。1933 年,《雅典憲章》將城市劃分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等四大空間,相應地,城市空間也分化為居住空間、工作空間、游憩空間和交通空間。柴彥威(1999 )根據城市的基本職能,將城市空間分成工業空間、居住空間、商業會計、服務和辦公空間以及活動空間等五類。

本書中,筆者將城市空間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城市居住空間、城市生產空間和城市生態空間。上述三重城市空間實現功能協調,就可以達到城市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就可以實現或促進城市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4.城市規劃

從技術層面上看,城市規劃是人類為了在城市發展中維持公共生活的空間秩序而作的未來空間安排的意志(李德華,2001),是一種服務于城市整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為了實現一套社會、經濟、環境的綜合長遠目標,提供未來城市空間發展的戰略,并借助合法權威對城市土地使用及其變化的控制,來調整和解決城市發展復雜背景中特定問題的職業和社會活動過程,是城市管理的一種形式(張兵,1998)。從社會價值上看,城市規劃是從城市環境設計等各方面研究矯治城市社會弊病的可行措施(許英,2002)。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城市規劃是一種社會控制或建立城市秩序的途徑。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爾斯認為,城市規劃的政治經濟意義在于對特定社會形態之不同事物的具體運行進行政治干預,其目標是確保再生產的繼續,規范非對抗性的矛盾,以保證社會形態整體中的階級利益和城市系統的再組織,正是通過城市規劃才使得占統治地位的生產方式獲得結構性的再生產(張兵,1998)。地理學家大衛·哈維認為,城市規劃不能只根據其自身內容來認識,而必須聯系整個社會的物質、社會和經濟發展進程,城市規劃特定的目標是消除各類容易激化的社會和集團沖突,以及由于對空間資源的壟斷性所產生的地理競爭(高鑒國,2006)。

基于本書所采用的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筆者將城市規劃界定為:城市規劃是基于特定意識形態的技術手段,其功能在于維護社會統治階級的利益。在計劃經濟時代,城市規劃是政府意志的體現,是國民經濟計劃落實的技術手段;在轉型時期,城市規劃將推動公眾參與、淡化政治色彩、擴大利益基礎,逐步演變成以維護社會(或社區)公共利益為目標的公共政策。

5.城市土地與城市土地開發

城市土地指城市范圍內的土地,根據我國城市范圍的不同界定,可以區分為城市建設區土地、城市規劃區土地和城市市域土地,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土地指的是城市建成區土地(何芳,2004)。城市土地開發,從廣義上講,是指城市土地的綜合開發利用,包括新城區的土地開發和舊城區的拆遷改造;從狹義上講,是指郊區的農用地轉變為城市工商、交通和生活用地(李植斌,1999)。城市土地開發是由政府、企業、組織或個人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對城市土地進行的一個塑造和再塑造以及為城市提供建筑或其他活動場所的過程。城市土地開發極大地影響了城市結構,同時城市開發過程也被城市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所影響(顧朝林,甄峰,張京祥,2000)。

1.2.2 空間的社會生產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西方學術界經歷了引人注目的“空間轉向”,而此一轉向被認為是20 世紀后半葉知識和政治發展中舉足輕重的事件之一。空間反思的成果最終導致社會學、地理學、建筑學以及文化研究等各學科領域呈現出交叉滲透的趨勢。在19 世紀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空間被認為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辯證的和靜止的東西,而時間卻是豐富的、多產的、有生命力的、辯證的。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福柯預言,20 世紀預示著一個空間時代的到來。空間問題正形成當今學術研究的一個新的熱點,成為社會科學研究或哲學研究的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新的理論轉向,一種新的敘事或有效理解社會的范式(潘澤泉,2007)。

1.空間的概念和屬性

空間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含義豐富的概念,它幾乎是人類最關心和經久不衰探索與研究的內容之一(段進,1999)。在古希臘時代,空間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等人的眼中是某種強大而難以捉摸的客觀存在。隨著西方文藝復興后科學時代的來臨,空間在牛頓、伽利略等人的認識中成為物理學研究的科學對象,而近代科學中愛因斯坦“相對論”的產生則顛覆了人們對絕對空間的認知。在西方學術界理論范式的“空間轉向”中,影響最大的是列菲弗爾(Lefebvre H.)的空間生產思想。

列菲弗爾力圖糾正傳統理論對于空間的簡單的和錯誤的看法,認為空間不僅僅是社會關系演變的“容器”或社會互動的“平臺”,空間是社會的產物,而且空間還反映和反作用于社會。在列菲弗爾看來,資本主義空間成為剩余價值創造的中介和手段,是帶有意圖和目的被生產出來的。空間既是服務于思想和行動的工具,又是統治階級實施社會統治和權力運作的工具,既是利益角逐的場所,又是利益博弈的產物,還反映和影響了社會權力和利益分配的格局。

列菲弗爾認為,空間不僅僅是物質實體范疇,更是政治經濟學范疇。首先,空間是社會性的,它不僅牽涉到再生產的社會關系,也牽涉到生產關系,亦即勞動及其組織的分化。空間里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其次,空間是政治性的,空間被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由此出現了所謂資本主義空間與社會主義空間的區分。第三,空間是歷史性的,是不同時期意識形態空間塑造的結果,并且隨著意識形態的嬗變而變化。第四,空間是生產性的,空間成為資本循環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維持的關鍵。

在此基礎之上,列菲弗爾確定了資本主義空間的功能特性(石崧,寧越敏,2005;汪民安,2006)。首先,資本主義空間是一種生產資料,利用空間就如同利用機器一樣。第二,空間具有使用價值,并能創造剩余價值,因此成為社會消費的對象。第三,空間還是國家最重要的政治工具,國家利用空間以確保對地方的控制,確保嚴格的層級、總體的一致性以及各部分的區隔。第四,空間既是階級斗爭的目標,也是階級斗爭的場所。空間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獲得基本的政治經濟地位,而絕非單純的中介性的物質容器和框架。第五,空間既是手段,又是目標。空間既是生產的工具,也是消費的工具;既是統治的工具,也是抵抗的工具。顯然,它處在各種勢力的較量之中,并在各類勢力的較量中獲得自身的存在。

2.空間的生產

在列菲弗爾的思想中,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 是一個核心概念。在城市急劇擴張、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經濟背景下,空間的生產無處不在。列菲弗爾(1991 )認為,“空間的生產就是空間被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全過程”,空間不再是物質生產的器皿和媒介,而是作為被生產的對象。空間生產理論在認識論上實現了從空間中的生產(production in space)向空間的生產(production of space) 的重大轉變。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為了解決過度生產和過度積累所帶來的矛盾,過剩的資本轉向對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 的投資,從而為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創造出一個更為高效便捷的物質環境。但這一空間帶有極大的不穩定性,體現為對現存環境的破壞,從而為進一步的資本循環和積累創造出新的空間。因此空間的生產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維持自身的一種方式,它為資本主義的生產創造出了更多的空間。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下,空間的生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存續的關鍵。

“空間的生產”思想產生的基礎是空間和社會的辯證關系(劉懷玉,2005),在社會與空間的相互依賴與互動中:① 純粹的物質性的空間正在消失,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使得空間中彌漫著越來越濃厚的社會關系;②由于空間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產物,因此,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種生產方式,都會產生出自身的空間。空間包含著特定生產方式下的生產與再生產關系,并賦予這些關系以適當的場所;③ 對空間的觀察和理解不再僅僅局限于“空間中的事物的生產”,而是轉移到對“空間自身的生產”的關注;④ 由于每一種生產方式都會生產出獨特的空間,因此,生產方式的更迭必然伴隨著新空間的生產。

列菲弗爾的空間生產理論提供了一個透視空間表面之下,資本主義與國家力量如何運作的視點,在學術上無疑是一種極大的進步 譚程中.2007.空間的潛規則—建筑空間的社會等級與適用性分析。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因為在此之前的研究中,空間要么被視為一種中立的容納社會行為的容器,要么是一種可以被人類行為自由控制和任意擺弄的僵化的對象。這樣形成的兩個極端是一方面只強調空間的物質性,即建筑師和規劃師的空間;另一方面則只關注空間的抽象性,即哲學家和數學家的空間。要彌合這種分裂,就必須把社會的維度引入空間研究,進而對空間的本質進行全新的探討。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列菲弗爾超越了主觀與客觀、唯心與唯物、先驗與經驗的傳統二元論形而上學立場,將馬克思的實踐觀點引入空間研究領域,所提出的“空間生產”理論使空間思考達到了辯證統一的生存實踐哲學高度(謝納,2010)。列菲弗爾的“空間的生產”思想給予我們的最大啟示就是(包亞明,2003), 要帶著審慎的、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城市中被締造出的形形色色的空間,去試圖探尋其背后的各種利益關聯。

3.空間的社會生產

列菲弗爾“空間的生產”思想深刻影響了后世學者的空間思考和城市研究,在卡斯特爾斯、哈維、蘇賈、戈特德伊納等人的城市研究中都可以不時看到其思想火花的影子。其中,以“空間的生產”概念為基礎,馬克·戈特德伊納(Gottdiener M.,1985 )提出了“空間的社會生產”(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的概念,從政治經濟學的原理出發,借以說明城市空間發展的過程。他認為,空間的社會生產指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階級和特殊利益集團通過控制土地和建筑物等空間的主要特征來塑造和影響城市空間形態和組織的過程。也就是說,“空間的社會生產”在強調空間是社會的產物、伴隨著意識形態的嬗變會發生空間建構或重構的同時,更加強調社會階層或各種社會力量(比如政府、開發商、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等)在土地開發、空間資源配置等空間塑造過程中的社會互動行為及其對空間的影響。“空間的社會生產”思想繼承了“空間的生產”關于空間和社會之間存在辯證統一關系的思想內涵,更加關注特定意識形態和生產方式背景下,各種社會力量在空間塑造過程中的競爭、合作、沖突等社會互動行為及其所產生的各種空間形態,以及各種社會力量消長對空間生產的影響,深化了“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的理論內涵。

作為本書的核心概念之一,“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指的是在特定時期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以及政治經濟體制基礎之上,各種社會成員及其構成的社會組織分配城市空間資源、塑造城市空間的過程。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強調特定時期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對城市空間資源配置、城市空間塑造的決定性作用;強調城市空間的生產是一個社會化過程,是一種政治經濟過程,而不僅僅是一種結果;強調空間生產過程中社會與空間的辯證統一,空間是社會的產物,空間重構又將反作用于社會,促進社會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調整。

1.2.3 土地利用沖突

土地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對象,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資源和環境。土地利用是人類根據土地的自然特點,按一定的經濟、社會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術手段,對土地進行的長期性或周期性的經營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動。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結構及地域分布和效益,既受自然條件影響,更受各種社會、經濟、技術條件影響,但在所有影響土地利用的各種因素中,社會生產方式往往起決定性作用,土地的合理利用必須適應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內部與外部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等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也是影響城市發展的要素在城市土地上的反映(顧朝林,甄峰,張京祥,2000)。

1.沖突的概念和內涵

沖突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現象,小到個人內心的沖突與掙扎、人際間的沖突,甚至延伸到一個家庭、社區、社會乃至國家、國際的關系與互動。心理學研究中把沖突看做是一種精神狀態,社會學把沖突看做是一種社會互動行為,管理學則把沖突看做是一種人際或組織之間的關系狀態。地理學則把沖突看做是土地利用過程中雙方或多方主要角色卷入斗爭的狀態,沖突的焦點集中在操縱空間、利用自然以增進財富的積累方面(約翰斯頓,1994)。沖突總是伴隨著社會互動的過程而產生的,在資源總是稀缺有限情況下,社會系統為了達成不同的目標與滿足相對的利益會形成某種形式的斗爭。因此,沖突總會涉及行動者情緒的波動、人際關系的對立與調整,以及行為主體為改變這種狀態而采取的行動。因此,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沖突的構成可以認為是由行動者(沖突主體和客體)、沖突對象(特定的目標或利益、價值等)、沖突行動者之間的交互行為以及沖突各方的互動策略。

因此,本書將沖突定義為:沖突就是利益主體之間由于目標的不兼容而產生的對立性社會互動行為,根源于利益主體需求的不協調、資源分配不均衡或風險分擔的不公平。

2.土地利用外部性

土地利用外部性(the externality of land use) 是指土地利用者使用土地所耗費的成本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由他人承擔,或者土地利用者使用土地所應獲得的部分收益被他人獲得。由于土地利用的外部性特性,導致土地利用者的利益失衡以及土地資源的不合理配置,為了平衡土地利用者的利益,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必須尋求解決土地利用外部性問題的相應對策,將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內部化。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是土地使用者之間關系緊張的根本原因之一,正是由于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導致了空間利益的分配不均和空間風險的承擔不均等問題,導致社會成員之間、政府與社會成員間的對立和沖突。

3.土地利用沖突

土地利用沖突(land use conflict )指的是,在土地利用(泛指土地開發或再開發行為)過程中,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和土地管理者之間基于土地用途、收益分配、產權處置、開發程序和土地制度等土地利用各個側面的不協調現象,即基于土地利用的社會沖突。由于規劃制度的缺失或者執行不力、城市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導致城市中客觀存在著各種土地用途間的空間干擾,以致形成“區位沖突”(locational conflicts)、鄰避設施(no in my back yard,NIMBY)等空間不兼容現象。但出于集中研究焦點的考慮,空間上的不兼容或不協調現象略作探討(第七章第三節),在本書不作過多地展開分析。

因此,本書研究的焦點在于土地利用過程中的各種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社會沖突。土地利用沖突的產生,根源于土地利用過程中各種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目標不兼容,根源于土地利用過程中利益格局的不平衡,根源于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根源于相關治理措施的缺失或失效。

[1] 譚程中.2007.空間的潛規則—建筑空間的社會等級與適用性分析。重慶: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指山市| 景德镇市| 平凉市| 资阳市| 安康市| 盐源县| 临颍县| 长白| 澄迈县| 正宁县| 郧西县| 玉门市| 区。| 景德镇市| 长春市| 周口市| 普定县| 阿尔山市| 鄄城县| 静乐县| 台州市| 临泉县| 抚远县| 泊头市| 姜堰市| 新乡市| 天津市| 施甸县| 防城港市| 手游| 全南县| 巴彦淖尔市| 西乌珠穆沁旗| 体育| 苍南县| 和平县| 淳化县| 紫云| 交口县| 辽中县| 延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