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的學術背景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尤其是20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迎來了城市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表現為城市的數量越來越多,城市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間的距離越來越短,城市與鄉村連成一體,城市與城市連成一片。可正是在城市化加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農村土地被城市征用,越來越多的農民因失去土地而失業、失保(障)、失收(入)。在農村快速的轉化成城市的同時,城市內部也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老街坊被拆遷,老建筑被推倒,社區居民被搬遷到郊區,雖然居住條件獲得了改善,生活成本卻也水漲船高,加劇了城市貧困。這些現象,都導致政府與社區間關于歷史與未來、公益與私益、保護與發展等基于土地利用的社會沖突。如果不能有效地解決或管理這些社會沖突,那么,城市化的速度越快,城市規模越大,則土地利用沖突越頻繁、越尖銳,會極大地沖擊正常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本書對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正是基于目前我國所處的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基于當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現象。

書中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探討在城市空間生產過程中的土地利用沖突現象,分析其內在的作用機制以及提供應對之策。在歷史上,海珠區一直是作為廣州市的郊區而存在的,從早期農業社會的蔬菜水果生產基地,到工業化發展時期的工業生產基地,再到進入21 世紀之后的城市生態核心區,其本質上仍然是廣州市的城市邊緣區。改革開放之后,從中央到地方的簡政放權,從港澳臺到歐洲北美的引進外資,作為城市邊緣區的海珠區一直處于快速的鄉村向城市轉變的過程。城市的發展在城市邊緣區最為明顯,而城市邊緣區所受到的城市化的沖擊也最大。隨著大量集體用地被征用,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得到一定數額的補償金的同時,永遠地失去了原本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在這種城鄉空間轉換和身份轉換的過程中,滋生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和沖突。比如,基于土地補償款的標準、基于經濟發展用地(留用地)的規模和位置,基于已轉換的身份和獲得的非城市居民待遇等等,輕則聚眾上訪,重則公然違法用地,甚至阻撓政府部門的執法。因此,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社會沖擊在城市邊緣區體現得淋漓盡致,而廣州市海珠區則成為這樣一個發展背景下的典型案例。

綜上所述,本書以中國當前的城市化快速發展為時代背景,以海珠區這樣一個城市邊緣區為典型案例,借以剖析城市化加速發展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沖突現象,借以獲知當前中國土地利用沖突的現狀、類型、機制,并尋求獲得相應的社會治理機制,以便確保中國城市發展的快速、穩定、和諧的進行。

1.1.2 研究的意義

任何社會現象都會有其空間表征,地理學從空間分異的角度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英國人文地理學家約翰斯頓在提到地理學界對沖突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的時候認為:在地理學領域內,沖突研究不僅是政治地理學的特色,更是社會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的特色。人們日漸認識到,地理學者們剖析的許多模式正是沖突的結果,而這些結果本身是未來沖突的前奏。雖然地理學者們對沖突及其結果作了不少研究,但大多只停留在現象上,沒有理解沖突發生的來龍去脈(約翰斯頓,1994)。因此,對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是城市地理學和城市社會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因應人文地理學研究的社會文化轉型的一個重要方面,有助于充實和完善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和學術內涵。

本書采用城市空間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以城市空間的社會生產為切入點,以廣州市海珠區為例,對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的城市土地開發活動中所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現象進行研究和分析。中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從封閉型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變,從行政權力一元化統治向社會權力多元化參與治理轉變,而伴隨著這一轉型過程的是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利用沖突的日益頻繁化和尖銳化,迫切需要從理論上對這些現象進行總結、歸納,找出其存在的根源,并探索沖突管理的辦法和措施。因此,對于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是應對社會需求、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理論探索,因此就具有較大的現實價值和理論意義。

綜上所述,對土地利用沖突的研究以社會現實需要為基礎,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城市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兼具理論研究價值和現實應用意義,因此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選題和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瓮安县| 梅州市| 衡东县| 兰溪市| 江北区| 河间市| 勃利县| 蛟河市| 义乌市| 巴林左旗| 嘉善县| 安远县| 新乡县| 石台县| 武邑县| 鄂托克前旗| 铜川市| 石泉县| 砚山县| 江永县| 岱山县| 峨眉山市| 嵊州市| 余干县| 徐汇区| 叶城县| 永州市| 深州市| 上高县| 石嘴山市| 揭阳市| 临海市| 奉节县| 牙克石市| 手游| 安溪县| 荥经县| 山阴县| 邯郸市| 九江县| 株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