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仰的薪火相傳:成吉思汗祭奠的人類學研究
- 烏云格日勒
- 1989字
- 2020-09-25 15:52:34
第一節
選題來源及研究目的
祭祀是人類社會文化傳承的重要紐帶和載體,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成吉思汗是著名的歷史人物,祭奠他的習俗從13世紀開始在蒙古高原上延續了近八百年,已成為獨特的民俗文化現象并保留至今。成吉思汗祭奠能夠歷經數個朝代保留并得以發展,是中華文化給予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壤,它并非僅屬于蒙古族,而且是中華民族的珍貴文化遺產。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研究了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全會提出把文化繁榮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基本要求,以求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國家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實現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人類學作為研究文化的學科,應在增強民眾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們有義務深入研究成吉思汗祭奠,充分展示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增進民族理解與團結,傳播光輝燦爛、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從人類學角度對成吉思汗祭奠進行深入研究,不只是發掘蒙古族文化的深邃成分,也是完善中華文化構成、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需求所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與成吉思汗祭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唯一以傳統方式延續祭奠至今的地方。由于游牧文化變遷和近年旅游開發、經濟發展的影響,成吉思汗祭奠既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保護和傳承上的挑戰。將成吉思汗祭奠納入人類學視野,不僅對學科發展大有裨益,而且對深入展示成吉思汗祭奠、大力弘揚草原文化、弘揚中華文化優秀成果意義深遠。
歷史上,隨著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成吉思汗祭奠逐漸以“成吉思汗八白宮”[1]之名稱沉淀下來深入人們的腦海。然而,由于成吉思汗祭奠長期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之中,多種因素制約了研究的深入發展。主要表現在:首先,蒙古族祭祖自古就是族內大事,允許參與祭祖的人必須是族內成員,任何族外人都不能參與進來。成吉思汗祭奠作為黃金家族[2](蒙古語稱“阿拉坦烏如格騰”,altanuragtan[3])的祭祖行為,對外嚴格保密,能夠涉及的也只是《黃金史綱》《蒙古源流》等出自黃金家族內部成員的史書。其次,成吉思汗祭奠始于13世紀早期的蒙古文字發展尚不成熟之時,涉及祭奠的具體內容多以口傳方式傳承。在本民族文字不普及、異族文字又不可能進入的情況下,成吉思汗祭奠成了人們心中神秘莫測的“謎”,因此,以往研究多側重于探詢、追溯成吉思汗祭奠神秘歷史等方面。再次,北元時期是成吉思汗八白宮的形成時期,但由于明蒙對峙、蒙古族內部戰爭不斷,缺乏穩定的環境和氛圍,因此未能形成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值得慶幸的是,作為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成吉思汗祭奠始終吸引著人們的關注,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神秘面紗被揭開。清末,國外研究者首先叩響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之門。
國內外對成吉思汗祭奠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縱觀百年研究史,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蒙古文字寫成的史學類著述、介紹性調查描述、資料整理匯編等。時隔一個世紀,隨著中國境內的蒙古族社會變遷,成吉思汗祭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現祭奠新時期真實面貌,挖掘其深層次文化內涵,關注它今后的發展和變化趨勢,是本課題的研究重點。基于此,本研究擬達到以下目的:
第一,在長期深入的田野調查基礎上,展示成吉思汗祭奠的現狀,克服較長時期內成吉思汗祭奠研究停留在引用20世紀六七十年代調查資料上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比較分析傳統方式和祭奠現狀的不同之處,探詢祭奠在近現代發生變遷的主要原因。
第二,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探詢成吉思汗祭奠的歷史變遷緣由,揭示祭奠幾個世紀的內部變遷機理。
第三,借鑒宗教人類學薩滿教研究的最新成果,解讀成吉思汗祭奠的神秘符號象征和文化內涵。蒙古族薩滿教研究往往以科爾沁為底本,本書力求以新的視角和事例進行補充。
第四,充分利用人類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的方法和儀式理論、口述史相關成果,重點探討成吉思汗祭奠的儀式承載者——達爾扈特人。以達爾扈特人作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成吉思汗祭奠內部結構、組織方式和傳承機理。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怯薛丹、鄂爾多斯、達爾扈特之間的歷史淵源,并指出他們的承接關系。
第五,關注成吉思汗祭奠現狀,探討成吉思汗祭奠所面臨的問題,對其未來發展予以關懷。
[1] 意為成吉思汗之八個白色宮帳。“八白宮”即蒙古語“奈蒙查干鄂爾多”(naiman cagan ordon),也稱“奈蒙查干格日”(naiman cagan ger,八白室),是祭祀成吉思汗的八個白色宮帳,分別供奉著象征成吉思汗及其后妃靈魂的物品,其中最重要的是成吉思汗與大皇后孛爾帖的靈包。
[2] 黃金家族,泛指成吉思汗及其先世家族。元朝滅亡以后,元朝后裔出于政治目的強調了成吉思汗——忽必烈系黃金家族的正統性,因此造成黃金家族概念范圍的縮小。參見阿爾丁夫、希都日古、特木勒等人相關文章。
[3] 本文拉丁文轉寫依據鄂爾多斯方言,轉寫詞條是筆者根據田野調查中達爾扈特人的口語發音拼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