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需求與因應:國際漢語教師中華文化傳播能力培養

朱瑞平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

一、問題的提出

最近這些年,漢語在世界范圍內“有點熱”。中國中央電視臺2012年4月8日的一個報道援引權威數據稱,全球海外漢語學習者的數量大約為5000萬人。同年底,北美《世界日報》的報道則認為,截至2010年底,海外漢語學習者的數量已達1億人,并稱有專家估計到2013年底會達到1.5億人。[1]

0.5億也好,1.5億也罷,都是不小的數字。隨著漢語學習者的急劇增加,漢語教師緊缺的問題也越來越凸顯出來。根據有關方面估計,全球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師的缺口為500萬。[2]所以,可以說,世界各國缺國際漢語教師,更缺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而優秀的國際漢語教師則是奇缺。

2011年12月15日,在全國孔子學院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抓緊制定完善面向2020年的孔子學院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孔子學院綜合文化交流平臺重要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推動和諧世界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3]

截至2012年底,孔子學院總部在全球108個國家和地區開設了400個孔子學院,535個孔子課堂。但是,孔子學院作為中國語言文化對外傳播的平臺,在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外國友人曾善意地批評目前的“孔子學院無孔子”。換言之,現在的孔子學院除了教授漢語之外,對于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貢獻甚少。

許嘉璐先生在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漢語國際推廣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漢語國際推廣新師資培養基地聯合舉辦的2012年新年聯歡會的致辭中提出,漢語國際推廣從2012年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以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為主的階段。[4]

如此看來,漢語國際教育進入到目前階段,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已不僅僅是語言技能的教學問題,更涉及文化的問題。具體地說,是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問題,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中華文化的問題。

但是,無論是要打造中國國家“綜合文化交流平臺”,還是要扭轉“孔子學院無孔子”的尷尬局面,抑或是進入漢語國際教育的“第二階段”,要解決好文化這一核心問題,最為關鍵的是人,亦即國際漢語教師,他們的中華文化知識、素養和文化傳播能力成為一切問題的關鍵。

二、市場對教師素質的需求

如果說“對外漢語教師”[5]的教學任務相對單一的話,那么“國際漢語教師”面對大量世界各國的、以未成年人為主的教學對象,面對眾多學習者各種各樣的新需求,必須具備更為全面的教師素質和能力。

海外市場有無了解和理解中華文化的需求?這種需求是我們一廂情愿閉門幻想出來的,還是客觀存在?如果有這種需求,這種需求大概會有多大?我們可以從最近兩年各國向孔子學院總部報送的國際漢語教師(含志愿者)需求情況中獲得重要信息。[6]

根據2012年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的264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向孔子學院總部發出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及公派漢語教師的需求信息,有582個職位需要孔子學院總部提供漢語教師。此外,47個國家或地區有114家其他機構(包括大學在內)有138職位需要孔子學院總部派遣漢語教師。在這720個職位中,384個職位的用人單位對教師的“文化”方面有要求,占總職位數的53.3%。有129個職位用人單位對教師文化方面的要求非常高。在這129個職位中,14個職位要求教師能“用外語講授中華文化”,6個職位要求教師必須“具備很好的文化傳播能力”,17個職位干脆要求專業(武術、中醫、民族舞蹈、民族音樂)教師。值得注意的是,在720個職位中,有554個職位教學對象是成年人或包括成年人,所以用人單位對教師中華才藝的重視程度不及志愿者,而是更重視教師是否“精通中華文化”,是否“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是否“文化功底深厚”,是否“能講授中華文化”。

在2012年,有77個國家和地區向孔子學院總部申請派遣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1188位。1188個職位中有828個明確要求志愿者掌握至少一門中華才藝,不少需求信息表更明確要求所派志愿者必須“多才多藝”,或者表示“無(中華才藝方面的)專長不用”。志愿者的主要教學對象是未成年人,中華才藝是讓這些未成年漢語學習者了解和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所以志愿者是否具備一定的中華才藝,并能將之用于教學,備受用人單位的重視。

在2013年的志愿者需求信息中,6大洲共有75個國家和地區的212個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向孔子學院總部申請1166個志愿者職位(留任236個,新增930個)。其中886個職位對“中華才藝”有要求,另有21個是專門進行中華文化教學的職位,19個專門做中華文化推廣活動的職位,還有中醫職位6個,武術教師職位5個,民間舞蹈、民族樂器教師職位各1個,合計13個專業職位。與上一年相比,用人單位對志愿者在中華文化方面提出具體要求的比例更大(與上一年相比增加11%),所提出的要求也更高(從簡單才藝到專門文化教學等)。

此外,根據我們對完成海外工作返回國內的志愿者的一項調查,[7]志愿者在海外任職期間,外國人和志愿者經常交流的話題依次是:“中國人的生活”(94/120)、“中國文化”(87/120)、“中國旅游”(55/120)、“漢語學習”(51/120)、“中國社會發展”(51/120)。[8]由此可見,漢語教師赴外工作時,對包括國情文化在內的中華文化的了解是十分必需的。這不僅可以滿足教學工作的需要,也可以滿足與當地人日常交往的需要。

從上述公派教師及漢語志愿者需求信息可以清楚地看到,海外不同市場對于漢語教師素質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中華文化素養。應該說,不具備中華文化素養,或者中華文化素養不能適應需求,就不可能是一個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

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到:目前海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對于教師中華文化素養的需求還處在“初級階段”,比如說,不少用人單位還僅僅要求教師有中華才藝。可以預見,隨著世界各地漢語教學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們對中國了解的不斷加深,漢語學習者對更廣泛而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中華文化的愿望也會越來越迫切,用人單位也勢必對國際漢語教師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傳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面對目前及未來的需求,作為漢語與中華文化的母國,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這是擺著我們目前的重要問題。

三、如何因應市場需求

最近三年來,筆者帶領一個團隊每年為孔子學院總部研制、修訂“國家公派漢語教師選拔標準及選拔系統”。為使該系統達到預期的效果,我們以國際漢語教師勝任力素質模型構建研究為基礎,通過定義勝任標準、分析崗位需求、分析成功語言文化傳播者的案例,最后建立勝任力素質模型。有了這樣一個素質模型,我們可據以建構人才培養培訓的模式和課程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修改、完善。

經過調查和研究,我們認為,無論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人才的培養,還是中國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志愿者或海外來華漢語教師的培訓,盡管被培養培訓者的身份、現有基礎、培養培訓目標等不盡相同,但是,因為同樣是作為國際漢語教師,對他們進行培養培訓還是有不少相通之處的。具體到國際漢語教師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和培訓,我們可以從內容、做法、資源等三個方面來談。

為方便起見,下文的討論均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及中國輸出的漢語教師(含志愿者)為例,而不涉及來華漢語教師的培訓。

(一)培養培訓的內容

我們認為,作為今天的國際漢語教師,要做好中華文化傳播方面的工作,必須具備相應的意識、知識、素養和能力。

所謂意識,是指文化傳播的意識。與傳統的對外漢語教師幾乎把對學生的語言技能訓練作為唯一的目標不同,今天的各國學習者希望了解中華文化的愿望越來越強烈。作為漢語教師,必須具備文化傳播的意識。當然,這樣的意識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作為漢語教師,既要不失時機積極主動做好中華文化的傳播工作,又要不過分,更不能強加于人。

合格的國際漢語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中華文化知識。如果能基于中外文化的對比來構建這樣的知識系統,這個系統會更科學。當具備這種知識系統的教師未來面對自己的外國學生時,也更容易把相關知識較為準確而少失真地傳授給學生。

此外,作為赴外工作的漢語教師或志愿者,他們本人就應該是中華文化的“活體標本”,他們自身的中華文化素養必須是上佳的。因為無論漢語學習者,還是其他赴外工作期間接觸到的人,常常會通過漢語教師這樣一個特定的個體來體認、感知中華文化。

一個漢語教師有了意識,具備了知識,個人文化素養也不錯,還要懂得文化傳播的原則、策略和技巧,才能有效地進行文化傳播。這也是我們在培養和培訓人才時必須注意的。

(二)具體做法

對國際漢語教師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培訓基本可以分三步走:嚴格挑選可造之材,精心實施培養培訓,逐步調整和完善培養培訓方案和課程體系。

1. 嚴格挑選可造之材

公派漢語教師和志愿者的選拔工作由孔子學院總部統一安排。在為孔子學院總部制定的相關選拔標準及考試系統中,我們非常注重對參與選拔者的中華文化知識、素養、文化傳播意識及文化活動組織能力的考察。我們在面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時,也把文化方面的素養作為重要考察指標。因為實踐證明,即使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如果選材不好,要使一個中華文化方面的知識和素養都十分欠缺的受教育者經過兩三年的培養成為一個合格的中華文化傳播者也非易事。

下表是我們從6530份問卷中抽取出120份所做的一個關于志愿者所掌握的中華才藝的簡單統計。僅就“未受訓前及受訓后能傳授給外國學生的中華才藝”而言,經過選拔的志愿者在受訓前已經掌握一些中華才藝,人均3.7項。如果選材不嚴,大家都幾乎不掌握什么中華才藝,那培訓的任務就會非常重。在經過8—10周的培訓后,受訓者人均掌握中華才藝5.6項。這說明在選材好的基礎上,培訓效果也是不錯的。

2. 精心實施培養培訓

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我們確定培養培訓的模式和課程體系;配備優秀的教師或培訓師隊伍,并對教師或培訓師團隊進行必要的培訓;組織一批精干的管理隊伍,對教師、培訓師、受訓者及整個培養培訓過程實施監管;設計系列問卷,對培養培訓的效果隨時進行調研,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3. 逐步完善培養培訓方案和課程體系

在國家公派漢語教師及志愿者(尤其是志愿者)的培訓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通過不同渠道搜集有關信息,不斷對培訓方案及課程體系做調整。筆者主持的“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培訓研究”項目對最近三年在全國各培訓點接受儲備培訓的志愿者進行了詳細的調研。我們設計了《培訓需求問卷》《培養短期效果問卷》《培訓長期效果問卷》三套問卷,分別在志愿者培訓的第一天、最后一天及結束海外工作回國前夕發放給志愿者。對所回收的問卷經過統計及對比分析,了解培訓的需求及培訓實效,驗證和不斷調整我們的培訓方案和課程體系。

至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自2006年開始試點以來,我們的培養方案及課程體系一直在做微調,每一次調整的依據都是海外實習生反饋、實習用人單位反饋、導師海外巡視及相關研究結論等幾個方面。

仍以志愿者培訓為例,6530份問卷中抽取的120份經簡單統計,相關數據對我們進行培訓方案及課程體系調整提供了重要信息。比如對于“出國前最應進行的準備”,志愿者在受訓前、受訓后及赴任回國后的認識是有差異的。

上表顯示,“豐富自己的才藝、活動設計能力”在受訓前受重視程度排第4位,受訓后上升到第2位,赴任回國后則升到了第1位。相反,受訓前大家普遍認為“學好漢語知識”很重要(排第2位),經過一到兩年的海外志愿者工作,其重要性降到最末一位(第5位)。當然,這和志愿者面對的教學對象及教學內容有關系。

根據短效及長效問卷數據,“活動策劃和組織能力”、“中華才藝”、“赴任國語言”等方面應加強培訓,而“培訓中應減少的專題”則是“國情與外事政策”。另外,根據長效問卷,“培訓內容中除語言教學之外對海外工作幫助最大的專題”依次是“中華才藝”、“赴任國語言”、“海外生存與適應能力”,而“完成海外工作感覺個人最欠缺的”則依次是“教學能力”、“赴任國語言能力”和“中華才藝”。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對培訓方案不斷進行微調,以適應志愿者赴外工作的實際需求。

(三)相關資源建設

要培養培訓好國際漢語教師的中華文化傳播能力,相關資源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這既包括內向型及外向型的培養培訓教材建設,也包括相關案例庫(比如文化活動的策劃、組織與實施案例)建設,還有各種其他文化資源庫建設(比如文化專題講座影像及文字資料等)。此不贅。

[1] 據2012年8月27日北美《世界日報》世界新聞網(www.worldjournal.com)題為《漢語熱海外學習者已逾億》的報道:“近幾年,世界主要國家漢語學習人數正以每年50%甚至更快速度增長,漢語已經成為國際上學習人數增長最快的語言,2010年年底海外學習漢語的人數已達1億。專家預測,到2013年年底海外學漢語的人數將達1.5億。”

[2] http://www.people.com.cn/h/2011/0707/c25408—4040792950.html

[3] 見2011年12月19日孔院快訊《充分發揮綜合文化交流平臺重要作用努力開創孔子學院發展新局面全國孔子學院工作座談會在北京舉行》。

[4] 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5期第16頁。

[5] “對外漢語教師”此指在中國本土以成年的外國留學生為主要對象進行漢語教學的教師。

[6] 以下數據均來自孔子學院總部志愿者中心。特此鳴謝!

[7] 該調查是筆者主持的2009年度北京師范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重大項目“國際漢語教師中國志愿者培訓研究”的一部分。

[8] 此處隨機抽取120份問卷進行統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福清市| 四子王旗| 巧家县| 余江县| 阳西县| 灵川县| 靖远县| 邯郸市| 中西区| 格尔木市| 阳泉市| 新昌县| 怀仁县| 天祝| 云林县| 台东县| 蓝山县| 东海县| 荆州市| 五常市| 离岛区| 台中市| 湖南省| 汉中市| 黎平县| 二连浩特市| 阳新县| 东莞市| 和平区| 瓦房店市| 雅江县| 通化市| 河南省| 清新县| 蒙阴县| 云浮市| 石首市| 都昌县| 龙井市|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