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芻議海外漢語教師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

黃潔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跨文化教學:學漢語是跨越母語文化學習漢語文化的過程,教漢語是介紹講解漢語文化的過程。本文針對海外漢語教師第一語言為非漢語,他們對中國文化略有所知又知之不深的情況,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入手,探討如何通過對語言文化的具體分析,使他們對漢語及其深層文化背景有更為準確深刻的理解,從而提升海外漢語教師的漢語文化素養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海外 漢語教師 語言文化 素養 培養

隨著學習漢語人數的不斷增多,通過漢語溝通中國與世界,讓世界各國對中國及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有更多了解和認識,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面對漢語國際教育發展的新形勢,國家漢辦一方面繼續向海外派遣志愿者教師,一方面也加大了對海外本土師資的培養。目前對海外漢語教師的培養主要分為在中國國內進行培訓和在本土國培訓兩種方式。無論培訓對象、培訓地點和培訓方式等有怎樣的不同,著重提升海外漢語教師語言文化素養都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共識。

語言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具有很強的工具性。同時語言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是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載體、表達方式;作為文化的一部分,語言本身包含著文化因素,體現著文化的特征和品性;而文化制約著語言形式,不斷將自己的內質轉化為語言的要素和內涵,形成語言表現的基本內容。因此任何一種語言教學都無法就語言教語言而不涉及文化因素。海外漢語教師作為第一語言為非漢語的特殊群體,在漢語教學中必然涉及中國文化的因素,那么,充分了解漢語賴以生成的文化背景,提升對漢語文化的理解與把握,越來越成為海外漢語教師語言、教學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體現方式。

曾經有海外漢語教師對“我喜歡戴綠帽子”的表達受到哂笑感到不解,認為這樣的句子合乎漢語語法規則,沒有錯誤。如果單從語法形式上看,這樣的句子表達確實沒有什么錯誤,但在漢語里,“戴綠帽子”有特定的詞語含義,表示人妻有外遇,有很強的譏諷色彩。

那么,為什么要用綠帽子來表示這個意思,而不是用紅帽子、黃帽子呢?難道中國人不喜歡綠色嗎?一般來說,古代中國人是不喜歡綠色的。早期中國人的衣服都不用綠色,直到漢代,這種顏色才用于冠幘服色,而且往往是宮廷廚師一類人物戴著綠色帽子,以標明他們卑賤的身分。唐以后,綠色雖用于官服,也僅僅是六品(深綠)與七品(淺綠)等下層官吏服色。元、明以后,綠色的待遇更是每況愈下,不光綠袍降為八、九品官員的服色,甚至還有了“娼家男子戴綠頭巾”的規定,現在民間“戴綠帽子”的直接淵源就在這里。

古代中國人對綠色的態度能得到部分外國學習者的認同,比如傳統的日本人也不喜歡綠色,但對其中的原因并不明確。如果此時我們僅僅就語言現象和歷史事實作簡單的介紹,不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肌理上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學習者就可能對此產生不解,由不解到隔膜,甚至可能覺得中國人想法奇怪,不近人情,對漢語詞匯的理解就會打折扣。

在古代中國人看來,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要素構成的。這五種要素被稱為五行。五行對應于白、青、黑、赤、黃五種顏色,形成“五正色”;而綠、紅、碧、紫、騮黃五種顏色則被稱為五間色,這五種“間色”都屬于不受歡迎的顏色。孔子在《論語·陽貨》有:“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也。”就是把紫色與鄭聲、利口等類別的事物統統加以排斥,以維護正色、正聲和國家正統。即使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常用的“紅得發紫”、“大紅大紫”等詞語,也還帶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同樣道理,“綠”也屬于間色,與正色相對,當然處處受到冷遇。

現代中國人未必都知道關于“綠”或“綠色”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但長期形成的文化直覺和民族語感,可以幫助他們正確使用這些詞語;而這種直覺和語感,在海外漢語教師的培訓中,只能通過由語言習得向文化浸潤的延伸才能獲得。這就要求我們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通過語言中的文化教學,對語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作出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和講解,才能把這種海外學習者難以知曉、不甚了解的語言-文化結構清晰地揭示出來,使他們不僅知道詞語的語義內涵,還對它的文化底蘊有所了解,由此觸及中國文化一些本質性、系統性的特征。這樣的教學,有利于調動和激活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他們的漢語理解和運用能力,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在教與學的更高層次上,實現漢語和漢語文化的融會貫通。

漢語學習中的文化因素,是指語言系統各層次的文化內涵和語言使用的社會規約,它們隱含在漢語的詞匯系統、語義系統、語法系統和語用系統中,反映著漢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我們對海外漢語教師的培訓中如果不能揭示這些較為深層的文化因素,就不能使學習者真正理解和正確使用漢語。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不僅必須結合文化教學,還要涉及更為復雜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但是,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不同文化間的區別和差異,語言教學和文化認識應該怎么結合,漢語教學中的文化素養應該如何提升?讓我們用實例來加以說明。

梅、蘭、竹、菊在中國傳統中是備受推崇的“四君子”,與它們相關的詞匯和語言現象很多。但是不同國家的人們對其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情。例如“菊”,許多國家把它視為不吉利的花,通常用于道歉和表示哀悼。因此,他們很難理解中國人為什么用心培植菊花,專門舉辦菊展賞菊,重陽節時喝菊花酒。

這時我們不僅要在語言層面講清楚“菊”字的形、音、義,還要在文化層面對“菊”的內涵進行解說。菊花因其秋末冬初綻放,凌霜耐寒,在百花凋零時獨自開放的特點,被賦予清高孤傲的人品和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隱士情懷,古人“東籬黃菊為誰香,不學群葩附艷陽。直待索秋霜色裹,自甘孤處作孤芳”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情懷。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和超然獨立的節操,使“菊”的文化意象得以固定,并使菊花成為后代文人經常歌詠的對象。“菊”不與萬紫爭春,不與千紅斗艷,在肅殺的秋冬之際傲然綻放于山村田野、木柵竹籬。它裊娜多姿,儀態萬千,姹紫嫣紅,一派淡然瀟灑的氣度。君子文人對菊花的欣賞,既有“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零落萬紅炎是盡,獨垂舞袖向西風”的名言,也有“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無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的佳句。菊花已成為古代君子文人自得其樂、儒道雙修的精神象征,儒家務實、積極用事的精神和道家蕭散沖和、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在菊花這里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人才會如此珍愛菊花,每年的秋季都要對精心培植了一年的菊花進行觀賞,舉辦花展。此外菊花一般是在中國農歷的九月綻放,人們就將九月稱作“菊月”,因為九與“久”同音,所以菊花在民俗中也用來象征長壽和長久。中國重陽節時有飲菊花酒的習俗,也是取菊花延年益壽之意。

漢語是一種文化內涵極其豐富的語言。這些文化內涵就像獨特的徽章和印記,既體現在漢語語構的層面,也顯現在語義和語用層面,形成相應的語構文化、語義文化和語用文化。語構文化是指詞、詞組、句子甚至語篇,在其構造中體現出的文化特點;語義文化主要是指詞匯中包含的社會文化含義,它能夠很好地反映民族的心理模式和思維方式,是語言文化因素最基本、最重要的表現形式;而語用文化則體現為言語交際中的語言規則和文化規約,這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主要是習俗文化決定的。

我們先從語構文化層面來看。漢語在表現時間、空間概念時,一般是從大到小、由遠及近地排列。如中國人的信封格式,是按國家、地區、城市、街道、門牌、姓名的順序排列,而時間的序列則是按年、月、日、時、分、秒排列。僅僅從語言表現的層面,告訴學習者記住并正確運用這一規則并不困難。但要讓他們知道所以這樣表現的原因,就必須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因素,對這一現象做出語構文化上的解釋和說明。

漢語的這種排列順序,其實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在語言文化中的具體體現。相對于世界上的許多語言而言,漢語呈現出一種非常突出的整體思維、綜合知解的模式。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漢語沒有形態變化,只看單獨一個詞兒,你就不敢判定它的含義。必須把它放在一個詞組中或句子中,它的含義才能判定,使用慣了這種語言的中國人,特別是漢族,在潛意識里就習慣于普遍聯系,習慣于整體觀念。”漢語表述的特點反映出中國人從一般到具體,從客觀到主觀,從外物到自身,強調整體性的思維習慣。這種文化特征在漢語結構的層面上得到反映,又從漢語語構的角度上反過來影響漢語使用者的思維和文化內質。

語義文化上的特征往往和語構文化相關聯。例如,“國家”一詞,在常用漢語1500高頻詞語中排名第320位,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學習者接觸較早的詞語。我們可以從最基本的教學要求入手,使學習者掌握“國家”一詞的準確讀音和詞語意義;同時還應該從語構的角度使學習者了解,這是一個由“國”和“家”兩個單純詞組成的并列式合成詞,“國家”的組合意義與“國”、“家”各自表達的意義有密切的關聯。但是在很多海外漢語教師的觀念中,“國”與“家”的性質差異較大,彼此關聯較小,他們很難對“國家”的意義作準確的理解。在這樣的漢語教學中,語言文化的介紹和引導就顯得特別重要。

在語義文化層面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理解“國家”一詞的涵義。“國”與“家”之所以可以在漢語中并列組合成詞,其實是漢民族倫理意識和宗法文化的一種反映。在中國社會趨于成熟的先秦時期,宗法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重要力量。這一制度的核心,是確立家族血親與社會倫理之間的類同秩序關系,以此來建立社會架構和人倫規范相統一的觀念模式,并形成中國社會“家國同構”的基本框架和文化傳統。

所謂“家國同構”,就是把父親、長子關系作為縱軸,夫婦關系作為橫軸,兄弟關系作為輔線,以劃定血緣親疏遠近次第的“家”,類同于把君臣關系作為主軸、君主和姻親諸侯的關系作為橫軸、君主和領屬卿大夫的關系作為輔線,以確定身份等級上下的“國”,使兩種屬性不同的關系秩序平行、重疊,形成彼此照應的同構關系。《禮記·大傳》說:“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昆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這是“家”的宗法;《禮記·喪服小記》說:“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廟……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有五世而遷之宗,其繼高祖者也。”這是“國”的倫理。就這樣,早期中國人按照人類自然種群的血親關系模式來規范社會大眾的人際關系準則,為混亂無序的社會群體確立起了一個容易理解、接受和遵從的公共倫常。

在這樣的類同結構中,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對家族尊長親疏的細致厘定,就是對社會政治秩序的結構性規約。對普通人而言,“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把這些原則放大到社會與國家的層面,就成為“王道之大者也”。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基礎,就是“國”、“家”并列成詞的主要原因和基本內涵。

語用文化是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內容,是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點之一。教學中,除了要針對海外漢語教師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外,我們還要在語用層面多留心、多用心,適時地以跨文化意識加以引導,激發他們對漢語文化因素的敏感,提高他們根據各種語境因素適當、得體地理解、運用漢語的能力。

“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雖然已是百花開,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這是一首在中國非常流行的歌曲,歌詞淺顯易懂,送別愛人時的感情表達真切含蓄,很多海外教師都會唱,但他們對歌詞的理解大多只限于字面意義,對隱藏在其中的雙關成分和潛在文化因素卻渾然不覺。我們知道,世界上的許多語言都用花朵比喻女人,漢語也是如此。但中國人還用“家花”比喻家中的配偶,以“野花”形容外遇的情人,俗語中甚至有“家花不如野花香”的說法。歌詞“雖然已是百花開,路邊的野花你不要采……”,如果不結合具體語境,很容易理解為只是對遠行人的叮囑。但實際上,這句話是以“野花”比喻可能發生的外遇,囑咐遠行的人不要在外界誘惑下心亂神迷,負心薄幸,要記住家里的愛人“天天在等待”。歌曲總體上表現出對感情的維護和對忠貞的捍衛,間接表達出中國人對愛情、家庭的觀念和態度。這首歌詞的文化內涵并不費解,但是如果沒有適時恰當的點撥,很多海外學習者是意識不到的。

總之,漢語教學,由于涉及大量的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際因素,既有一定的難度,也有相當的趣味。我們在海外漢語教師的培訓中,既要注重培養他們的語言技能,還要注重培養他們跨文化理解能力,使他們在擁有較好的漢語言知識基礎上,提高自身的漢語言文化觀;既要了解文化和語言的相互關系,也能在不同階段不同層面全面地認識漢語,提升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既要了解漢語文化背景知識,也要培養文化習得意識(Conciousness of Culture Acquisition)的自覺。

我們要從語言本身出發,把隱含在語言系統中的文化因素揭示出來,使文化意識的培養與語言教學融為一體。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習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時還能有效地激發學習者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以豐富廣闊的視野來認識漢語,了解中國,提高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目的性,真正做好漢語教學工作,更好地實現以漢語為工具和手段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陳光磊.關于對外漢語課中的文化教學問題.語言文字應用,1997(1).

[2]季羨林等.神州文化繼承叢書·總序.新華出版社,1991.

[3]羅常培.語言與文化.北京出版社,2004.

[4]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三十四).中華書局,1980.

[5]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喪服小記(卷三十二).中華書局,1980.

[6]魏斌彬.梅、蘭、竹、菊與文人畫.http://www.docin.com/p-99231266.html.

[7]邢福義.文化語言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8]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商務印書館,2004.

[9]周一農.詞匯的文化內涵.上海三聯書店,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武安市| 凤城市| 竹溪县| 衡东县| 苏尼特右旗| 牙克石市| 江城| 莆田市| 佛教| 得荣县| 龙泉市| 台北县| 冷水江市| 平江县| 浏阳市| 迭部县| 百色市| 抚宁县| 新巴尔虎右旗| 翼城县| 贵定县| 资溪县| 阿尔山市| 浦江县| 内江市| 英山县| 聊城市| 九江县| 嫩江县| 仪征市| 郎溪县| 阳信县| 临邑县| 拜泉县| 阿拉善右旗| 连江县| 无为县| 鄂托克前旗| 靖安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