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五行
五行是在陰陽理論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一套多元思維結構。
在太極生陰陽之后,事物并沒有完全只是按照一分為二的方式繼續變化,而是呈現出多種形態。形態之一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陰陽是對世界的一種簡單分類,世間萬象雖然都可以區分為陰陽兩類,但是紛繁的世界不可能僅僅通過非此即彼的陰陽二元思維來得到充分有效的認識。雖然五行都源自陰陽,并且五行的變化始終不會脫離陰陽變化的基本形態,但是,五行之變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形式,包括五行之間的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等。與陰陽一樣,五行也是事物存在和變化的本質規律。五行并不總是以非常直觀和明確的五要素的形式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們還會形成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狀態。干支也是五行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說,太極生陰陽,陰陽變五行,五行又現干支。從五行思想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情況來看,要全面認識五行,常常需要通過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中間形態。
以二元形態出現的陰陽兩極思維主要是給人們提供原則性的指導。易學思維對于現實之用,更多地不是表現在陰陽二元,而是陰陽之后的多元,包括五行、八卦等。正是在五行等理論的直接指導下,易學思維才得以建立起多種具體實用的專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