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陰陽圖

陰陽的思想可以運用圖畫的形式來表達。圖畫是一種象語言,也是易學思維體系中非常重要的學術形式。與文字語言相比,圖畫語言的效果有時會更加簡潔、直觀、有效。

在現存各種易圖之中,最能簡潔和全面地表述陰陽思想而又最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陰陽圖畫是所謂魚形陰陽圖:

圖十一 陰陽魚太極圖

白色部分表示陽,黑色部分表示陰。黑白兩圖相互交織共同形成一個圓表示陰陽共處一體,太極生陰陽。白色在左上,黑色在右下。左為東,右為西;東為陽,西為陰。上為南,下為北;南為陽,北為陰。白色部分自下而上、黑色部分自上而下逐漸由小變大,分別表示陰陽所占比例由少至多的變化過程。白色中的黑點表示陽中之陰,黑色中的白點表示陰中之陽,意即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因黑白兩部分圖案形似兩條帶眼之魚,所以俗稱陰陽魚圖。

對于陰陽魚太極圖產生的歷史,學界并不十分清楚。從現有的史料來看,它的雛形最早可能出現于元末明初。時人趙撝謙寫了一本《六書本義》,書中列舉了一幅“天地自然河圖”(圖十二)。按照趙氏的說法,這個圖不是他自己所畫,而是源于宋人蔡元定,蔡氏又得自于無名隱者[1]。對于趙氏的說法,明朝中葉的易學家季本提出過不同的看法。季氏也認定該圖最早出自“山林有道之士”,且后由陳伯敷傳出,但他斷定蔡元定未曾得見。他的理由是蔡氏與朱熹交好,蔡氏得的東西一定會與朱子分享,而蔡氏與朱子共著《易學啟蒙》中未見其圖[2]。到底誰是誰非,我們后世的人無從判斷。古人的學術公案本來就辨別不易,更何況兩人都是在引述傳說。不過,對于這個魚形陰陽圖,有兩點我們可以斷定:第一,從那些可能是蔡氏本人所遺留的著作之中,我們找不到趙氏所說的這幅圖[3];第二,在趙撝謙之前的文獻之中,我們還沒有發現類似的圖形。

圖十二

圖十三

在趙撝謙之后,比較接近現代陰陽魚太極圖的一次變化是明末易學家章潢在其《圖書編》中所列的“古太極圖”(圖十三)。不過,對于該圖的來歷,章氏只字未提,只是說“惟是圖也不知畫于何人,起于何代,因其流傳之久名為古太極圖焉。”與趙氏“天地自然河圖”相比,章氏“古太極圖”的區別在于陰陽兩極之中的黑白兩點的形狀。前者較為形象,后者較為抽象。根據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古太極圖”與現代太極圖更為相似。因此,我們可以將“古太極圖”視為從“天地自然河圖”到魚形太極圖發展過程之中的一次中間形態。

對于魚形太極圖產生的最早時間,學者們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最久遠者甚至可以追溯到太古洪荒[4]。學者們的認識之所以存在分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當然還是史料的真偽問題。我們說魚形太極圖最早出現于元未明初的趙撝謙,也只是在對有關的史料進行了有限的分析之后所作出的一種選擇,其實理由并不是完全充分。按照現今流傳的文獻,早在南宋時期的易學家張行成那里就已經出現了這張圖。他寫了一部《翼玄》,書中畫了一張“易先天圖”,圖的中間就是一幅完全現代的魚形陰陽圖(圖十四)。但是,有的學者認為這張圖是后來由清代的人補上去的[5]。宋代是易學史上圖書非常發達的時期,與張氏同時代以及晚于張氏的易學大家極多。按照一般的邏輯,如果這樣一幅精練的陰陽圖出現了,其他的易家不可能不引用或討論。可是,在趙撝謙的《六書本義》之前,好像再也沒有出現過。另外,對比一下張氏的“易先天圖”與趙氏的“天地自然河圖”,從兩個陰陽魚眼來看,前者的抽象程度顯然更高一些。這似乎有些違反一般思維邏輯的發展規律。正是基于這些常識性的考慮,我們傾向于以“趙圖”為陰陽魚之始。當然,這樣的選擇只能是學術上的權宜需要,它并不是對于相關史實的最終認定。所謂的常識也可能錯誤,不一定都能夠經得起嚴密的邏輯推敲。古代信息傳遞遲緩,一人所作長期不為他人所知的現象極為普遍。從趙撝謙到季本,兩者相距一百多年,期間易學圖書人才輩出,但似乎就不曾見到有人引用“天地自然河圖”。再者,在章潢之后,也有很多人把陰陽兩個魚眼描繪得非常形象。從形象到抽象、從抽象到形象,兩者之間的變化本來就不存在必然的先后順序。

圖十四

學者意見分歧的第二個原因在于對于所謂“產生”二字的理解。

大陸先后所出土之古太極圖,較《周易》及《乾鑿度》之成書,尚早三四千年。諸如陜西永靖所出土六千五百年前(伏羲時代)雙耳彩陶壺上之雙龍古太極圖(藏瑞典遠東博物館),乃使用毛筆中鋒所畫,竟早于孔子四千年。又出土商代及西周之多件青銅器上,亦契有雌雄雙龍相互纏繞之太極圖。[6]

如果陳立夫先生所論太極圖就是指魚形陰陽圖,那他對于“產生”的理解就添加了自己特殊的認識。他是在從思想上尋找太極的脈絡,是在更加廣博的意識領域描繪藝術的源流。

我們討論的對象局限于嚴格意義的現代魚形陰陽圖。對于該圖的產生時代,我們一時無法作出絕對肯定的結論。在趙撝謙之前,有關陰陽的圖形很多。對于原創者到底如何突發奇想畫出這樣一幅圖形,我們完全不得而知。不過,在形成原因這個問題上,學者們的猜測似乎比較趨于一致:是由八卦的爻象按照先天卦序所變而來。至于八卦何以為變,清人胡渭有一段詳細的論述:

后人謂之天地自然之圖,又謂之太極真圖,其環中為太極,兩邊白黑回互。白為陽,黑為陰。陰盛于北,而陽起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陰而陽生。”自震而離而兌,以至于乾,而陽斯盛焉。震東北,白一分,黑二分,是為一奇二偶;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云對過陰在中也。陽盛于南,而陰來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陽而陰生。”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而陰斯盛焉。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云對過陽在中也。坎、離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間,而無定位。納甲寄中宮之戊巳,故東西六易,與六卦異也。八方三畫之奇偶,與白黑之質,次第相應。[7]

今人郭彧先生繪制了幾幅圖畫,嘗試揭示從八卦到陰陽魚的變化過程。[8]

圖十五

綜觀易學史,以分黑白兩部分組成一個圓的形式來表示陰陽的圖形較多,其中較具特色的還有以下幾種:

圖十六

圖十七

圖十八

圖十九

圖二十

圖二十一

圖二十二

圖二十三

圖二十四

圖二十五

圖二十六

圖二十七

這些圖雖然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表達陰陽思想,但相對于標準的魚形陰陽圖,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各自的缺點或不足。

圖十六與圖十七的長處是簡潔,缺點是過于簡單。陰陽并不只是簡單的一分為二,陰陽之間的分別并非絕對,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之中又分陰陽。陰陽兩者之間從來都不是靜止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都處于此消彼長的運動變化過程之中,盛極而衰,絕處逢生。圖十八、十九、二十雖然表達了變化,但陰陽之間的分別過于純粹。

從有關學者們的相關著作來看,圖十六并沒有被單獨地用來表達完整的陰陽思想,而是作為某種整體思想中的一部分,借以簡單地表達陰陽觀念。具體情況有兩種:一種情況是作為一幅完整圖畫中的一部分。如明代易學家章潢所著《圖書編》中所附的“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

圖二十八 六十四卦生自兩儀圖(宋洪邁)

另外一種情況是作為一系例圖畫中的某一幅。如清人梁錫玙《易經揆》所附《易學啟蒙補》中的“是生兩儀”圖。梁氏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及“八蕩為十六”、“十六蕩為三十二”、“三十二蕩為六十四”等多幅畫共同表述章氏一幅畫中的意思。兩者雖然形式不一,但內容基本相同。

圖二十九 《易學啟蒙補》四圖

標準的魚形陰陽圖為左右結構,是以水火寒暑為兩極的陰陽分布圖。按照中國傳統易學方位圖示,上為南,下為北。陽氣自下而上,自生經長至盛,也即氣候自冬經春至夏,氣溫由冷經暖至熱。陰氣自上而下,也是自生經長而旺,氣候自夏經秋至冬,氣溫由熱經涼而至冷。魚尾表示氣之初生,魚頭表示氣之老壯。另外,陰陽之論通常以白為陽,以黑為陰。從全面的陰陽之理而言,冬夏是兩極,主寒熱;春秋也是兩極,主生殺。陰陽圖也可以描繪成上下結構,因為東西金木之間也是一對陰陽,不過,作為陰陽理論的一般形態,南北水火兩立之象更能反映陰陽之間的區別。由此可見,圖十九顛倒了黑白,圖二十錯置了首尾。圖二十一雖然沒有明顯的錯誤,但終究不如標準陰陽圖那樣平常與質樸。

圖二十一是明初趙撝謙在其《六書本義》中所載的“天地自然河圖”的全圖。從本質來看,該圖與魚形陰陽圖沒有什么區別。魚眼的不同可能源于刻版印刷或者是作者的藝術加工。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其他一些陰陽圖,如:章潢《圖書編》之“古太極圖”(圖三十)和“先天畫卦圖”(圖三十一)、明末趙仲全《道學正宗》之“古太極圖”(圖三十二)、明人左輔《涇川文集》中的“太極后圖”(圖三十三)(存在上下左右陰陽與大小頭倒置的問題)、陜西周至縣樓觀臺老子說經臺“后天八卦太極圖”(圖三十四)。

圖三十 《圖書編》古太極圖

圖三十一 《圖書編》先天畫卦圖

圖三十二 《道學正宗》古太極圖

圖三十三 《涇川文集》太極后圖

標準陰陽圖應該上下垂直,左右對稱。以表示東南西北、春夏秋冬的天地寒暑之象。魚眼則似應在園中上下垂直分界線之上,以表示物極之反。學者們所畫陰陽圖雖然常常不甚嚴格,但一般都無傷大雅。不過,有些陰陽圖卻可能會反映出一些學者在有關陰陽思想的認識上存在偏差,甚至有可能是因為繪圖者對相關的理論缺乏足夠的認識,比如前述圖十九、圖二十以及圖三十五等。

圖三十四 陜西樓觀臺老子說經臺后天八卦太極圖

圖三十五

圖三十六

圖三十六是韓國國旗的圖案。圖中黑白陰陽的多寡與乾、坤、坎、離四卦的陰陽爻象相配,表示天地日月四象。從圖畫與卦畫之間的關系來看,該圖也應該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但在國旗整體方位上似乎又是以日出日落為陽之盛衰,以晨昏變化為陰之長短。其上下左右、大小生死全部反向或許是設計者出于某種美感的需要,或者冥冥之中反映了另外一種陰陽:高麗與漢唐。

圖二十二為明人來知德的“梁山來知德圓圖”,列于來氏所著《周易集注》卷首。對于圖中之園心,來氏本人并未作出具體明確的解釋。他或許是為了強調陰極生陽、陽極生陰的陰陽互生的道理,也或許是為了強調陰陽之間的平衡。我們甚至也不妨將其理解為陰陽兩個魚眼合二為一。

明代另外一位易學家韓奇在其所著的《啟蒙意見》中也記載了兩幅類似的陰陽圖畫(圖三十七)。今人郭彧先生認為來圖源于韓圖,而韓圖又源自元代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中的“文王十二月卦氣圖”(圖三十八)[9]

圖三十七 《啟蒙意見》

圖三十八 《周易啟蒙翼傳》文王十二月卦氣圖

圖二十三為坎離卦象陰陽圖。八卦以“”、“”陰陽兩個爻組成,坎卦二陰一陽為陽卦,代表陽;離卦二陽一陰為陰卦,代表陰。坎離陰陽圖最早出現于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圖三十九)。清人毛奇齡著《太極圖說遺議》,認為周子的“太極圖”中的陰陽圖源于東漢魏伯陽參同契中的“水火匡廓圖”(圖四十)。兩圖坎離左右陰陽相反。

圖三十九

圖四十

清代另一位學者胡世安在其《大易則通》中畫了一幅“參伍錯綜圖”(圖四十一)。從圖形來看,該圖似乎是魚形陰陽圖與坎離陰陽圖的結合。

圖四十一 《大易則通》參伍錯綜圖

明代醫學家張介賓在其《類經圖翼》中載有一幅“陰陽圖”(圖四十二),也是源于坎離兩卦。區別主要在于去掉了周子的中心園,運用互卦技巧將兩卦的初、二兩爻緊密結合。

圖四十二 《類經圖翼》陰陽圖

圖二十四見于清人程廷祚的《讀易管見》,名“易簡圖”(圖四十三)。不同的作者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對陰陽兩象進行不同的藝術加工,從而形成眾多各具特色的陰陽圖。以太極大圓套陰陽小圓成陰陽太極圖者還可見于河南開封延慶觀,也稱之為“陰陽魚太極圖”(圖四十四)。

圖四十三 《讀易管見》易簡圖

圖四十四 河南開封延慶觀太極圖

圖二十七是來知德的“太極河圖”。從表達陰陽思想而言,圖二十七與圖三十七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多出了五十五個黑白點。作者的意圖是將表述五行生成狀態的河圖綜合融納到陰陽圖之中,合二為一。在易學史上,用陰陽圖同時兼表其他思想的情況比較普遍,主要是為了強調太極生兩儀或者表述陰陽生四象、五行、八卦、十二辰以及六十四卦等。如:

圖四十五 《周易函書約存》循環太極圖

圖四十六 《圖書編》先天畫卦圖

圖四十七 《易圖明辨》陰陽分八卦圖

圖四十八 羅愿洛書太極圖

圖四十九 《周易啟蒙翼傳》文王十二月卦氣圖

在進行所有這些分析的時候,我們始終存在著一種疑慮:在文獻的形成和傳承過程中,印刷和抄錄者可能在有意與無意間改變了某些內容。

[1] 蔡元定《六書本義》“天地自然河圖注”:“此圖世傳蔡元定得于蜀之隱者,秘而不傳,雖朱子亦莫之見,今得之陳伯敷氏。嘗熟玩之,有太極含陰陽,陰陽含八卦之妙。實萬世文字之本源,造化之樞紐也。”

[2] 季本《易學四同別錄》:“若謂蔡元定得之,而朱子亦莫之見,則元定于朱子,無書不相講明,豈有秘而不與之言哉!”

[3] 如:《易學啟蒙》、《皇極經世指要》等。

[4] 參見張其成:《易圖探秘》第三章,北京:中國書店1999年第1版。李申:《易圖考》第二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 參見郭彧:《易先天圖——渾天象非張行成之圖》,載《周易研究》1995年第4期。

[6] 陳立夫:《關于太極圖的一些問題》,轉引自前引張其成《易圖探秘》第188頁。

[7] (清)胡渭:《易圖明辨》卷三。

[8] 郭彧:《易圖講座》,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第1版,第144頁。

[9] 郭彧:《易圖講座》,第19—2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川市| 广灵县| 库车县| 白沙| 增城市| 文成县| 剑阁县| 本溪| 海丰县| 克山县| 满城县| 旌德县| 松溪县| 昂仁县| 资源县| 佛坪县| 卓资县| 额济纳旗| 扶余县| 化隆| 彭阳县| 南部县| 香港| 志丹县| 革吉县| 保山市| 赣州市| 石门县| 公安县| 阳春市| 荆州市| 定边县| 麻栗坡县| 徐汇区| 大足县| 左贡县| 塔河县| 随州市| 西乡县| 莎车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