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心理學
- 高云鵬 胡軍生 肖健
- 4872字
- 2020-09-24 13:38:32
三、如何進行老年心理學研究
(一)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通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都可應用在老年心理學的研究中,只不過在應用的時候需要具體考慮老年人的特點。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和檔案研究法。
觀察法是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觀察來收集資料,從而分析老年人心理與行為特點的一種研究方法。這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要求觀察者事先擬訂觀察計劃,在不干擾觀察對象的情況下進行觀察,并且在觀察過程中或觀察結束后做出詳盡的記錄,以便事后進行分析。如果觀察者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作為群體的一個普通成員與其他成員一起活動,那么就是參與觀察。當其他成員不知道他們的行為正在被研究,研究者是偷偷地觀察和記錄時,那么就是隱蔽的參與觀察;如若其他成員知道他們的行為正在被研究,那么就是公開的參與觀察。一般來說,隱蔽的參與觀察能夠獲得更加真實的資料,但是要做到完全的隱蔽并不容易。
調查法是研究者根據研究目的,事先擬訂一系列問題,然后請被研究者進行回答。通常可將調查法分為訪談法和問卷法兩種。訪談就是研究者親自詢問被試,然后記錄其回答。問卷調查則以書面形式提出問題,獲得書面回答。不過在老年心理學的研究中,需要考慮老年人的具體特點,如若是訪談調查,則研究者的聲音最好大一些、速度慢一些,此外說話要尊重老年人,耐心聽他們說完再進入下一個問題;如若是問卷調查,則最好字體和間距都大一些,以便老年人閱讀;有時候還需要考慮到有些老年人不識字,這就要求研究者逐個詢問問卷中的條目,請老年人做出選擇。
實驗法是研究者通過控制一定的條件,然后考察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方法。最典型的實驗是在實驗室里進行的,在這種控制程度較高的情境下所獲得的結果更為精確,但控制的條件越多,與現實生活的差距越大,研究結果的類化效果也越差。另外一種實驗是在自然情境下進行的實驗,也就是研究者創設一定的條件,在比較自然的情況下進行實驗,這是一種介于觀察法和實驗室實驗法之間的方法,又稱準實驗設計,這種方法既可觀察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又比較接近現實情況,雖然內部效度上不如實驗室實驗,但是外部效度更高,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檔案研究法又稱產品分析法,是指研究者根據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種現存檔案材料和研究對象的活動產品、勞動成果等個人歷史資料,通過對文獻的分析,以揭示被試行為及心理現象與某些因素之間的依存關系。所搜集的資料既可以是政府或團體的記錄、報刊文章、書籍、雜志,也可以是個人證件、日記、信箋、講演稿、個人作品等(如著作、手工作品、書畫作品)。這種方法無須被試做出反應,沒有實驗效應問題,而且可以使研究者在較大的時空背景下,深入探討某些心理與行為的產生背景,具有較大的價值。但是,研究者難以獲得完整、客觀的檔案資料,資料的準確可靠性也難以斷定,而且還要求研究者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和分析能力。此外,分析的結果只是一種相關性結果,難以據此做出因果判斷,分析的結果最好是再結合其他方法,比如通過實驗來進行驗證。因此,檔案研究法最好與其他方法結合進行。
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方法是為研究服務的,方法本身并沒有優劣之分,最適合對某一問題進行研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研究者需要根據具體的研究目的、研究課題的性質,以及老年人的特點加以選擇。
(二)老年心理學的研究設計
在老年心理學的研究中,研究者不僅會靜態描述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描述老年人與其他年齡組人群相比在一些心理能力、心理過程或心理機制方面是否存在年齡差異,更重要的是他們會關注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心理發生了什么變化,即年齡變化,以及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是什么,這些因素之間又是如何相互作用而引起這些變化的。為了實現這些目的,從事老年心理學研究的學者通常會采用不同的研究設計。
1.老年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變量:年齡、代群和測量時間
在老年心理學研究中,經常會提到老年人的年齡,雖然前文說過有多種方法來計算年齡,比如日歷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等,但通常來說,年齡是指日歷年齡,也就是從一個人出生到某一年代所經歷過的時間。不過,這個日歷年齡只是一個時間概念,并不代表與該年齡相伴隨的生活年代、經歷過的歷史事件。比如,一批1950年出生的人在2000年作為研究對象參與研究的時候是50歲,另一批1960年出生在2010年參與研究的人也是50歲,他們都可歸為50歲年齡組,但他們的心理特點卻可能有很大差異,這時年齡就體現不出這種心理特征上的差異。為此,在許多研究中采用了代群(Cohort)概念。代群通常是用個體出生的年代來界定,如上文中1950年出生的為1950年代群,1960年出生的則為1960年代群。如果這兩個群體之間在同一年齡某種心理特征上存在差異,則稱為代群效應(Cohort Effect)。當然,有時也會人為地將出生在某段時間內,但又有相同經歷的人歸為一個代群,比如1960—1965年出生的人,青少年時期正處于文化革命時期,他們可能有較為相同的人生經歷,就可將他們稱為1960—1965年代群。
從上文可知,除了年齡外,在什么時間進行測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測量時間就是對被研究者進行測量的時間。比如,想考察不同年齡的老年人對網絡的態度,研究者選擇了一批1945年出生的人,第一次在1995年他們50歲的時候進行測量,第二次在2005年他們60歲的時候進行測量。如果這兩次測量結果有差異,研究者就可能會認為這是年齡差異。事實上,這不夠準確。因為不同的測量時間,被試的心理特征會產生一定的變化,這種變化可能是由于測量時間的不同造成的,而與年齡無關。比如,1995年的時候網絡還不很普及,而2005年網絡已經完全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人們與網絡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密切,老年人對網絡態度的變化就很難說是因為年齡增長導致的。所以,不同測量時間所得到的研究結果之間的差異,就很難歸結為年齡差異,它可能會影響研究的結果,干擾研究者對研究結果的解釋。
2.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
橫向研究就是對不同年齡段被試的某個心理特征同時進行測量,從而比較各年齡段被試在這一心理特征上的差異。比如,在2012年對20歲、30歲、40歲、50歲、60歲、70歲的人進行職業價值觀的調查就是一個橫向研究。通過這一研究可以發現,不同年齡的人在職業價值觀上的差異。由于這種研究只進行一次測量,并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可以大大節省人力、財力,因此應用普遍。但是這種方法看不到某種特征的發展變化,也就是只能發現不同年齡段之間的差異,卻難以發現該特征隨年齡增長出現了什么變化,即年齡變化。此外,這種研究設計的不同年齡組被試由于出生年份不同、來自不同的代群,由此導致難以確定這種差異是真正的年齡差異,抑或是由于代群效應產生的。為此,有些研究者認為應該進行縱向研究。
縱向研究是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同一批被試的一種或多種心理特征,在不同的年齡段進行多次測試,也稱為追蹤研究。這種研究設計避免了代群效應,可以很好地考察某些心理特征的發展變化過程,具有較高的價值,因此,大多數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通過縱向研究獲得的。不過,這種研究設計持續時間較長,結果不能馬上得到,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還會出現被試的流失,實施起來較困難,因此研究者較少采用。此外,由于需要經過多次測量,在多次測量時間的間隔期間,被試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可能會發生較大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影響對結果的解釋,使研究者難以判斷不同測量時間之間心理特征的差異,到底是因為年齡增長還是因為社會生活環境變化導致的。
顯然,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各有其優缺點。橫向研究較好地控制了測量時間,但是卻存在代群效應的干擾;縱向研究雖然控制了代群效應,卻可能存在測量時間的干擾。為此,有些研究綜合了這兩種設計的優點,采用了連續研究設計(Sequential Design)的研究方法。連續研究設計又包括橫向連續設計(Cross-sectional Sequential Design)、縱向連續設計(Longitudinal-Sequential Design)以及橫向—縱向綜合連續設計(Cross-sequential Design)三種類型。
橫向連續設計簡單來說就是連續進行多次橫向研究。比如,研究者在第一次橫向研究中的樣本是30歲、40歲、50歲和60歲的被試,隔幾年后的第二次測量(即連續研究)新選擇了一批30歲、40歲、50歲和60歲的被試(非第一次那些老被試)。這種方法可以考察測量時間和年齡在心理特征發展中的作用,如果選擇的年齡范圍較大、測量的次數較多,研究的價值就更大。
縱向連續設計是連續進行多個縱向研究。比如,研究者如果想考察1955年代群與1965年代群個體在50歲、60歲、70歲時某一心理特征上的變化,那么就可以對1955年出生的被試在2005、2015、2025年進行三次測量(即縱向研究),同時對1965年代群在2015、2025、2035年也進行三次測量。這種方法可以考察代群和年齡在心理特征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具有較大的價值。
橫向—縱向綜合連續設計是既有橫向研究,又有縱向研究的一種研究設計方法。這種方法第一次時先進行一個橫向研究,對各年齡段被試進行測量;過一段時間后(一般是5—10年)再對這些被試進行第二次測量,同時又增加一個新的年齡組,這個新加入年齡組的年齡與第一次測量時最小年齡組的年齡相同;再過一段時間對第一批與第二批被試進行重測時,又加入一批新的,仍然是與第一次測量時最小年齡組被試年齡相同的被試。比如,在2000年對50歲和60歲的人進行了第一次測量,那么,在2010年第二次測量時,除了仍然對第一批被試進行重測外,又增加了一批新的50歲被試(即1960年代群)。這種方法既有橫向研究,又有縱向研究,被稱為最有效的研究設計。歷史上著名的西雅圖研究(the Seattle Longitudinal Study)就是這種研究設計。
當然,各種研究設計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雖然橫向—縱向研究設計被稱為完美的研究設計,但是其耗費時間長,所需人力、物力較多。因此,研究者有時需要根據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研究設計方法(橫向與縱向研究設計的更多資料,可參看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31—40頁)。
(三)老年心理學研究中需要考慮的問題
1.研究的內部效度:混淆變量與純老化
研究的內部效度是指研究結果的準確程度,它要求研究中能夠盡量控制那些與研究目的無關卻會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量。比如前面提到的測量時間、代群效應都可能會使研究者混淆對研究結果的解釋。但事實上,除了以上這幾個因素外,影響研究結果的變量還有很多,比如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參與研究的動機、健康狀況、基因遺傳等等,研究者不可能控制所有的混淆變量。雖然有的研究控制了反映社會歷史事件的代群效應,但是個體的發展變化是個體內部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在將心理特征上的年齡差異或年齡變化歸結到“老化”原因上的時候需要慎重。
2.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結果與現實生活的關聯
研究的外部效度主要是指研究結果的可應用性。實際上,許多老年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與日常生活經驗并不一致。比如,老年人和年輕人在很多智力測驗上的差異,達到了近兩個標準差(Birren and Schaie,2001,p.239),如果老年人的智力測驗成績,真正代表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能力,那么,很多老年人就可能需要特殊的照顧或接受特殊的教育了。因為,如果兒童或青少年的智力成績低于平均水平兩個標準差,那就意味著他們需要進行治療或需要受到特殊的教育。因此,心理測驗成績低估了老年人的現實生活能力。導致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者采用的測量工具是為年輕人設計的,把這種工具應用于老年人,所得結果實際上是老年人的測驗成績相對于年輕人有什么不同,而不是老年人的現實生活能力。或者說,研究者所測量的心理能力對年輕人很重要,但對老年人不一定重要。比如,有研究發現(Klaczynski and Robinson,2000),在某些問題的解決上老年人主要是采用啟發式策略,而不是基本原理分析策略(first principles analysis)。因此,現在對老年人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重點在于考察老年人日常生活問題的解決能力,以提高研究結果與現實生活的關聯。
當然,影響研究內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縱向研究中堅持下來的被試可能動機更強。事實上,那些測驗成績較高的被試傾向于留下來,而流失的往往是得分較低的被試;多次參加測量后測驗技巧性更高,或對測驗產生反感等因素,都可能會干擾測驗的結果。因此,研究者在對結果進行解釋的時候一定要慎重(更多資料可參看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49—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