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老年心理學的形成與發展

(一)古代的老年心理學思想

與心理學的發展歷史一樣,在心理學成為一門科學之前,中外各國的哲學家、思想家、醫學家和社會學家們,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老年與老化的問題,積累了豐富的老年心理學思想。雖然古人的論述多基于思辯,只是一種論斷與感悟經驗,按照現代科學的標準來看還不太規范,但由于他們大多是對自己所觀察到的東西進行的分析和探索,可以認為是一種原始智慧(王登峰,2012,第170頁),對于現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啟發意義。

1.中國古代的老年心理學思想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醫學家們在老年人的心身關系、養生之道、代際關系以及心理調適方面都有許多精辟的論述。下邊分別簡單加以介紹。

有關畢生發展心理學的思想: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彼鶕约旱挠H身體驗,總結出了個體的畢生發展心理學思想,認為到了70歲時就可發展到完善的狀態。此外,他還指出不同的年齡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即《論語·季氏》中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特別強調老年人在年老之時,血氣已衰,應該力戒貪得。

有關老年生理變化與心理變化關系的論述:古代醫學家對伴隨生理變化可能出現的心理變化也有很多論述。比如中醫名著《黃帝內經》中的《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有如下論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瘺,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治。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痹谶@段話中,明確指出50歲以后感知覺的變化,并且指出如果能夠認識、適應這種變化就能延緩衰老。

此外,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談到:“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情性變異,食飲無味,寢處不安。”生動地刻畫了由于生理機能的變化,老年人視覺、聽覺、味覺和性情上的變化。

清代著名養生學家曹庭棟75歲高齡時所著的《老老恒言·省心》(又名《養生隨筆》)中談到:“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要急躁益甚,究無益于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身兼養性?!逼涿鞔_指出因年老而出現的性格變化,并提出了“忍耐、順其自然”的應對方式。

有關養生的思想觀點:中國古代的養生思想可以簡單歸結為“清心寡欲、修身養性”八個字。前面已經談到,孔子認為“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也就是老年人要戒貪,要有清心寡欲的思想?!肚f子·在宥》中談到:“吾語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慎女內,閉女外,多知為敗?!敝赋鰺o為少知、神情清靜可以長壽。而最早提出修身養性和長壽之間關系的是孔子。他提出了“仁者壽”的觀點,在《中庸》中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他認為長壽與否與人們的品德有關。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也指出,古代圣人“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明朝內府大御醫龔廷賢在《壽世保元》中也強調良好的品性可以長壽,稱“積善有功,常存陰德,可以延年”。清代著名養生家在《長生秘訣》中也認為“善養生者,當以德行為主,而以調養為佐”。

關于代際關系的思想觀點:在當代老年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中,老年人與年輕人之間的代際關系,尤其是在社會變化劇烈的當代中國,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中國傳統思想中對這個問題也有一些論述。比如《禮記·禮運》里面“……父慈,子孝……長惠,幼順”就提出了“父母對子女慈祥、子女對父母孝順”的代際相處之道,明確指出老年人與年輕人各自所應具有的行為方式。

其實,中國古代還有很多與老年心理學有關的思想,限于篇幅,在此只能拋磚引玉。目的還是期望中國研究者在進行老年心理學研究時,能夠考慮到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思想對老年人的行為方式以及代際關系的影響,在提出解決方案時也能夠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此外,也期望有志者能夠系統地梳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老年心理學思想,以便為老年心理學的研究提供參考。

2.西方古代的老年心理學思想

西方的傳統文化中也蘊涵了豐富的老年心理學思想。比如,古希臘神話中就有關于老化的描述,將變老和死亡看成是焦慮解除時期(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13頁)。古希臘醫學著作《關于自然》里面將人的一生分為小兒期、少年期、青年期和老年期(57歲以上);公元前1200多年的古羅馬醫生提出了老年人的養生方法;中世紀的老年醫學指出,40—60歲是個體的老化期或衰退期,60歲以上是衰老期,并且系統地介紹了老年人的養生之道,這與當代老年期的劃分方法基本類似(劉榮才,2009,第20頁)。

(二)老年心理學的簡要發展史

對老年心理較為科學的研究還是始于近代,這也是源于19世紀歐洲科學的發展。學界普遍認為,最早從事老年心理學科學研究的是19世紀比利時著名數學家、統計學家奎特勒(L.A.Quetelet,1796—1874)。他于1835年就對剛出生至老年期的出生率、死亡率、身高、體重、智力、運動能力等與年齡和性別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的研究,闡述了隨著年齡增長人的老化問題。他認為,人的壽命與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的行為變化存在著較大的個體差異,生活環境會影響個體衰老的早晚和速度。他也被認為是對老年學進行科學實證研究的第一人。此外,英國科學家高爾頓于19世紀80年代在收集上萬名不同年齡被試資料的基礎上,發現了反應時間方面的年齡差異。

自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創建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之后,對老年心理的研究也就逐漸走上了科學的規范道路。1896年,美國心理學家霍爾的學生斯科特,在美國《心理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老年和死亡》(Old Age and Death)的文章(Scott,1896),這是最早公開發表的老年心理學論文。此后,華生指導他的學生哈伯特縱向追蹤考察了不同年齡組老鼠的學習行為(Hubbert,1915),不過她的研究并沒有對老年心理學領域的研究產生較大影響。

1922年,霍爾從克拉克大學校長職位上退休以后,出版了第一本老年心理學專著《衰老:人生的下半段》(Senescene: The Last of Life, Hall,1922)。在這本著作中,他系統地論述了老年期的本質、疾病和死亡方面的問題,指出老化過程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認為不同年齡的人對死亡的態度存在著較大的區別。他的研究雖然有許多是基于對老年人的訪談,樣本也不大符合現代的心理學規范(Birren,Schaie,2001,p.19),但是,這本著作的出版卻被看成是老年心理學的開始(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13頁)。雖然他是美國心理學會第一任主席,但是他對老年心理學的發展并沒有產生多大的推動作用。這可能是因為,他退休之后對老年心理的研究,難以影響當時正深受行為主義思想影響的學生(Birren and Schaie,2001,p.19)。

老年心理學第一次獲得有組織的發展,是1927—1932年間在斯坦福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家路易斯·推孟(Louis Terman)和沃爾特·邁爾斯(Walter Miles)的推動下進行的,當時他們從卡內基基金獲得一筆資金以對老年心理學進行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由于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長,對老年人心理的研究也就越來越多了。1946年,美國老年學會成立(The Geront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學會中包括醫生、生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隨后不久,國際老年學學會(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rontology)成立。1947年,美國心理學會成立了“成人發展與老年分會”(The Division on Maturity and Old Age),這也標志著老年心理學有了自己的研究隊伍和明確的研究領域。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老年心理學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者已經系統考察了老年人的感知覺、智力、性格、注意等方面的特點,現在的研究越來越關注老年人的退休適應、生活質量,以及如何才能成功地度過老年期等方面的課題。

中國古代雖然有著豐富的老年心理學思想,但是科學的老年心理學研究卻起步較晚。通常認為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才開始有了較為系統的老年心理學研究,不過發展速度較快,如今也取得了較好成績。比如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老年人學習、記憶、注意、思維、個性、自我概念、詞語流暢性等老年變化的研究,楊治良等(1981)對幼兒到老年再認能力發展變化規律的研究。最近幾年來,研究者重點考察了中國老年人的退休適應、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等問題,以便幫助老年人有更高的生活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宁县| 三原县| 房山区| 许昌县| 蒙山县| 白河县| 库尔勒市| 塘沽区| 如东县| 四川省| 安仁县| 进贤县| 宣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正安县| 永登县| 苍溪县| 长沙县| 宜川县| 腾冲县| 沅陵县| 南康市| 洪洞县| 沐川县| 繁峙县| 正安县| 正镶白旗| 元谋县| 朔州市| 大理市| 新乐市| 三门县| 南部县| 阳原县| 宝坻区| 龙泉市| 平邑县| 华容县| 绥德县| 彩票| 沂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