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心理學
- 高云鵬 胡軍生 肖健
- 3877字
- 2020-09-24 13:38:31
一、什么是老年心理學
老年心理學(Gerontologic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老年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的科學(肖健、沈德燦,2009,第1頁),是發展心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老年學(Gerontology)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老年心理學采用的英文是“Gerontological Psychology”而不是“the Psychology of Aging”,其原因在于“Aging”具有老化的意涵,而“Gerontology”的主要內涵是老年學、老人學,意指老年心理學主要是研究老年人的心理,而不僅僅是對老化現象進行研究。
總的來說,老年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老年人的心理與行為特點。具體而言,老年心理學的研究范疇,既包括老年人的感知覺、記憶、思維特點,也包括老年人的情緒情感、人格、人際關系和婚姻家庭關系,此外,還包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日常生活適應以及臨終心理等。
既然老年心理學主要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和規律,由于人們不會一夜之間就變老,那么,某人是在哪一點上從“中年”進入到了“老年”?也就是,什么年齡才算是老年?不同年齡的老年人的心理特點都是一樣的嗎?也就是,是否還可以將老年分為不同的階段呢?關于這個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下邊介紹幾種劃分老年人標準的不同觀點。
(一)白發人群
老年并不是現在才有的現象,不過在近幾百年才更為常見而已。在史前時代,由于食物匱乏、生存條件的惡劣,老年人是極為少見的。據估計,甚至到17世紀也大概只有1%的人可能活到65歲(Stuart-Hamilton,2006,p.14)。但是到19世紀,這一比例就迅速增長到了4%(Cowgill,1970)。在老年化程度比較高的一些發達國家,比如英國,現在大概有1100萬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占英國總人口的16%,估計到2060年這一比例可能上升到25%(Shaw,2004)。雖然我國進入老年化國家比較晚,但是據估計,在2050年這一比例也可能上升到23.1%(肖健、沈德燦,2009)。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上幾乎有一半的人可以活過85歲(Stuart-Hamilton,2006,p.14)。而在1900年,只有大約25%的人有望度過65歲生日(Brody,1988; Sonnenschein and Brody,2005)。
壽命越來越長所導致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白發人越來越多。人們也常常用“頭發白了”來形容一個人的衰老,比如說“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時即使不是全部頭發都變白了,甚至只有幾根白發,也常常使人感到自己已經“老了”。誠然,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進入老年后會出現須發白化的現象,不僅頭發會變白,而且鼻毛、眉毛也會出現白化。鼻毛和眉毛白化是檢測人類衰老程度的重要形態學指標(肖健、沈德燦,2009,第34頁)。據調查,我國男性在30歲以后就會逐漸出現鼻毛白化的現象,60歲以后幾乎所有的男性的鼻毛都會白化;不過,女性鼻毛的白化并沒有表現出男性這樣明顯的年齡特征;此外,還有調查發現,40—49歲男性眉毛白化率為7%,而90歲及以上男性眉毛白化率為72%(肖健、沈德燦,2009,第34頁)。不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年紀很大了白頭發還很少,而有些人還很年輕,甚至是30來歲就出現了白頭發(不包括“少白頭”這種特殊情況)。因此,僅僅根據白發來判斷是否進入老年并不是很可靠。
(二)老年人
在發展心理學中,通常以年齡來界定老年。但是對于多少歲才算老年,各國的標準并不一致,一般是以60歲或65歲作為進入老年期的標準。我國于1964年舉辦的第一屆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術會議規定,男女均以60歲作為進入老年的標準。1982年舉辦的聯合國第37屆會議也規定60歲以上為老年,而歐美各國除了俄羅斯是以60歲作為分界線外,均以65歲為標準。其實,老年期的分界與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有關,人口老齡化嚴重的國家基本上是以65歲為標準的(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6頁)。
由于人的壽命越來越長,有些研究者進一步將老年期分為不同的階段。比如將老年人細分為“年輕老年人”(60—69歲)、“中老年人”(70—79歲)、“老老年人”(80—89歲)和“非常老的老年人”(90歲以上)(Burnside,Ebersole and Monea,1979)。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分法,是將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分為第三年齡(the Third Age)和第四年齡(the Fourth Age)。第三年齡是法國第三年齡大學創始人之一的彼得·拉斯里特(Peter Laslett)提出來的。他認為,可以將人生根據年齡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年齡為兒童年齡,個體缺乏獨立性,是接受教育和社會化的階段;第二年齡為勞動年齡,個體已經獲得獨立并且參加了工作;第三年齡是自我實現年齡,個體相對健康、有自理能力,既有豐富的知識經驗,又有足夠的時間,可以發揮自己的潛力,達到自我實現;第四年齡為依賴年齡,個體普遍自理能力較差,需要依賴于他人(Laslett,1991,pp.2-4)。因此,根據年齡和生存狀況來看,第一年齡通常是未成年人,即在0—14歲之間;第二年齡通常是勞動年齡,為15—59歲或至64歲;第三年齡主要是老年活動年齡,通常是60或65歲以上,80歲以下;第四年齡則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老人,主要是80歲以上直至死亡的那些老年人。顯然,這種分法既考慮到了年齡,同時也考慮到了個體的社會功能。比如,第三年齡和第四年齡的分界標準,主要是根據需要他人幫助的程度而制定的。而第三年齡大學(即我國俗稱的老年大學)開設的目的,主要就是幫助老年人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提高生活質量和繼續為社會做出貢獻。老年人若處于良好的狀態,就能有效減少生活中的不適,提高生活質量,從而推遲進入第四年齡。
雖然現在世界各國都是以日歷年齡(Chronological Age,即一個人有多少歲)來計算年老情況,但是人們不會在一夜之間變老,只是在經過數年后才看到某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改變了。在這個過程中,難以找到一個精確的時間界限,跨過這一點即為老年人。而且,年齡只是時間變化的標志,并不是發展的原因,年齡與生理和心理變化之間的關系也并不是很密切,這也是許多研究者不滿意按日歷年齡來劃分的原因。事實上,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有些老年人雖然年紀不是很大,卻頭發斑白、滿臉皺紋,看起來已很衰老。而另外一些老年人由于心態年輕、保養較好,衰老的特征并不明顯。因此,現代研究中越來越強調個體的機能年齡(Functional Age)。
(三)機能年齡
機能年齡的定義雖然很廣泛,但其實質是指某個特定機能出現的平均年齡,這是從個體機能的發展水平角度進行的描述。根據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許淑蓮、申繼亮,2006,第7—8頁)。
生理年齡主要是根據個體的生理機能,即個體發育變化狀況而推算出來的年齡,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機體結構和機能的衰老程度。由于個體的生理素質、健康狀況以及生活條件等的差異,有著相同日歷年齡的老人,其生理年齡可能具有非常大的差別。比如,現實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歲數相同的兩個老人,一個頭發斑白、滿臉皺紋,另一個則容光煥發、看上去要比實際歲數小。
心理年齡通常是指智力測驗中的智力年齡,以標志個體智力發展所達到某一年齡的水平。不過,老年心理學中的心理年齡的內涵,與智力測驗領域中的內涵有所不同,它指的是,由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個體主觀感受到的老化程度(肖健、沈德燦,2009,第25頁)。雖然心理年齡與日歷年齡及生理年齡有一定的正相關,但由于個體生活經歷、人格方面的差異,它們之間也并不是完全對應的。比如,有的老年人人生較為順利,退休后又生活幸福、家庭和睦,那么,其心理年齡可能就小于日歷年齡和生理年齡;相反,如果經歷坎坷、退休后沒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其心理年齡就可能遠遠高于日歷年齡和生理年齡。
社會年齡是指社會期望個體在特定的日歷年齡中應該表現出什么樣的行為。現代某些地區和古代很多地區,長壽被認為是對虔誠行為的獎勵(Minois,1989;Thane,2000),隨著社會的發展,晚年不再是獎勵的時間,而是被迫的休息,從全職工作退休下來也就常常標志著晚年生活的開始(Stuart-Hamilton,2006,p.25)。因此,雖然世界各國基本上都認為老年開始的日歷年齡是60歲至65歲之間,而許多老年學家也大多選擇這一年齡點作為進入老年期的界限,但世界各國的退休年齡卻從50歲到70歲,存在著很大的差異(Decker,1980)。我國雖然有些人,如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從事其他對身體健康有害的工作的女性,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即可退休,但對一般人來說,退休年齡基本上還是男性60歲、女性55歲(干部)或50歲(工人)(金剛,2010)。社會上很多人認為退休的人就是老年人,一些人退休后也認為自己老了,這也是有些研究者以退休來界定老年人的原因。
不管采用生理年齡、心理年齡或社會年齡來界定老年,個體身體和心理上的變老總是存在的。但是,個體變老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并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
(四)老年與老化
發展心理學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都會經歷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變化過程。老化(Aging)就是指衰退階段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形態學,以及生理、心理機能方面的退行性變化(肖健、沈德燦,2009,第32頁)。老化與年齡并沒有簡單的對應關系,老化并不只是在晚年才開始出現,不過是年齡越大老化現象越明顯而已。事實上,人們在30歲以后,大多數身體系統的機能每年大概會下降0.8%—1%(Hayflick,1997)。當然,這個過程很緩慢,只是到了60歲以后,變化才容易被人觀察到。不過,不同的機能老化的程度不同,復雜機能比簡單機能老化得快(Botwinick,1977),這可能是因為單個的簡單機能只是老化一點點,因而不明顯。但是,一個復雜活動需要多個簡單機能,這些簡單機能老化效應的疊加,使得老化的總效應成倍地增加了。此外,復雜機能比簡單機能下降快的現象,不僅會發生在生理老化上,而且也體現在心理老化上。
老化可以認為是機能的喪失,不過有研究者(Baltes,1987)認為,在人的一生中,機能的喪失與獲得同時存在,喪失某些機能的同時也可能獲得其他一些機能。比如,老年人的機械記憶能力雖然有了較大程度的衰退,但是由于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閱歷,經驗和知識都較年輕時豐富,他們的智慧反而更高了,這也是為什么我國會有句俗語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