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語法·修辭(第2版)
- 李衍華
- 3216字
- 2020-09-24 13:38:51
第二節
概念的種類及關系
一、概念的種類
1.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
根據概念外延所反映的數量多少可將概念分為單獨概念和普遍概念。
(1)單獨概念,即反映單個對象的概念。它可以由專有名詞或詞組來表達,如“中國”、“萬里長城”、“2010年元旦”等。有些專有名詞并不專有,如人名、地名有許多是相同的,如“孫子”既可指春秋齊國人孫武,又可指戰國齊國人孫臏。遇到這種情況要根據當時的語境確定所指。
(2)普遍概念,即反映一類對象的概念。它由普遍名詞或詞組來表達,如“人”、“馬”、“山”、“河”、“學校”、“歷史名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等。另外,動詞、形容詞也表達普遍概念,如“走”、“叫”、“勇敢”、“聰明”等,它們也是對一類事物某種共性的概括。
在語言表達中,單獨概念與普遍概念作為主項概念或謂項概念,可有四種組合方式。即:
①北京是中國的首都(單獨—單獨)
②巴金是小說作家(單獨—普遍)
③洗衣機是家用電器(普遍—普遍)
④美國總統是奧巴馬(普遍—單獨)
第④種情況,雖然在特定(當前)語境下可以理解,但不合邏輯。邏輯上的原則是,不能用外延小的概念表述外延大的概念。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根據概念外延情況劃分概念種類時,還可以根據是否反映集合體,分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集合概念,即反映同類事物集合體的概念。它可以由專有名詞、普遍名詞或詞組來表達,如“中華民族”、“《魯迅全集》”、“森林”、“詞匯”、“中國現代科技叢書”等。集合概念的特點是,它所反映的集合體中的每一個體不具有集合體的屬性,如“中華民族”中的每一個民族,不具有中華民族總體的屬性,不能表達為“漢族是中華民族”。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的語境下,可以將一個普遍概念用作集合概念,如“青年是祖國的未來”、“高等學校分布在全國各地”,其中的“青年”、“高等學校”在句中是將普遍概念作為集合概念使用,而不是對其中的每個個體的表述。
(2)非集合概念,即不反映事物集合體的概念。包括除集合概念以外的一切概念。
在語言表達中,常見的邏輯錯誤是“誤用集合”,即應當使用非集合概念的地方使用了集合概念,如“我買了兩本歷史叢書”、“他掌握的詞匯太少”,其中的“叢書”應為“書”,“詞匯”應為“詞”。一般在集合概念前不能使用表個體的數量詞,如不能說“兩朵花卉”。
3.正概念和負概念
按概念內涵反映的對象是否具有某種屬性,可將概念分為正概念(肯定概念)和負概念(否定概念)。
(1)正概念,即反映的對象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它可以由各種實詞或詞組來表達,如“世界”、“飛”、“偉大”、“保健品”、“經濟危機”等。
(2)負概念,即反映的對象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概念。負概念是相對正概念而言,一般前面都有否定副詞來表示,如“非黨員”、“無軌電車”、“不健康”等。但有些帶否定詞的并不是負概念,如“不丹”、“非洲”等。邏輯上所說的正負概念不涉及對內容是非的評價,如“無罪”是負概念,而“有罪”是正概念。由于負概念的外延較寬,不易確定范圍,邏輯上要求確定一對正概念和負概念的論域,如“金屬”與“非金屬”的論域即“化學元素”,這樣,“非金屬”的外延就限定在化學元素范圍中的非金屬。在日常表達中使用負概念的地方很多,如“這些是非賣品”、“非本單位職工不得在此停車”、“無票者不得入內”、“無罪釋放”、“這件事與我沒關系”等。
二、概念間的關系
兩個概念之間,在外延上可有如下幾種關系:
1.全同關系(同一關系),即兩概念間內涵不同,外延完全重合的關系。如“一分鐘”與“60秒”之間,“《狂人日記》的作者”與“魯迅”之間等。表達同一關系概念的語句形式是“……就是……”、“……等于……”、“……即……”等。也可用復指成分表達,如“陳紅,這個年僅七歲就失去了雙親的孤兒”。
邏輯上將同一關系概念(a、b)圖示為:

語言表達中運用同一關系容易出現兩種錯誤:
(1)同一誤作非同一,即把同一關系概念表達為非同一關系概念的錯誤。如:
我們不僅要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而且要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
句中的“無產階級世界觀”與“共產主義世界觀”是同一關系概念,不應作進層表達。
(2)非同一誤作同一,即把非同一關系概念表達為同一關系概念的錯誤。如:
語言,即言語,是人們交流思想的方式。
句中的“語言”與“言語”不是同一關系概念,不應將二者等同。
2.真包含關系,即兩個概念間,如果一個概念包含著另一外延較小的概念,那么,前者對后者具有真包含關系。如“文學作品”與“小說”,“畫家”與“徐悲鴻”等。邏輯上將具有真包含關系的兩個概念(a、b)圖示為:

3.真包含于關系,即兩概念間,如果一個概念被包含在另一外延較大的概念中,那么前者對于后者具有真包含于關系。如“電視”與“電器”,“西安”與“城市”等。邏輯上將具有真包含于關系的兩個概念(a、b)圖示為:

在真包含關系或真包含于關系的兩個概念間,外延較大的叫“屬概念”,外延較小的叫“種概念”,因此,這兩種關系可統稱為屬種關系。屬種關系在語言表達中常用的語句形式有“……是一種……”、“……是……之一”、“……中有一種……”等。具有屬種關系的概念,一般不應并列使用,否則,就會犯“屬種不當并列”的錯誤。例如:
在英國,他在學習之余,開始接觸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
句中的“英國文學”和“歐洲文學”具有屬種關系,不應并列使用。
對于具有屬種關系的概念,如并列使用可有兩種處置辦法。如果是屬概念在前,種概念在后,可加強調語詞,如“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更要廉潔自律”;如果是種概念在前,屬概念在后,可加“及其他”,如“我校圖書館買了許多小說及其他文學作品”。有些并列用法屬于約定俗成,不必處置,如“我單位的團員和青年都參加了植樹勞動”,其中的“青年”,一般都理解為“非團員的青年”。
4.交叉關系,即兩概念間的外延只有部分重合的關系。如“干部”與“青年”,“書法家”與“畫家”等。具有交叉關系的兩個概念(a、b)可圖示為:

交叉關系在語言表達中常用的句式有:“有些……是……”、“……兼……”、“既是……又是……”等。具有交叉關系的概念,一般不應并列使用,否則,就會犯“交叉不當并列”的錯誤。例如:
有人將《紅與黑》、《復活》、《健康寶典》等外國名著和暢銷書廉價出售。
句中的“外國名著”與“暢銷書”具有交叉關系,不應并列使用。
但有時為了從多方面說明一個對象,可將交叉關系的概念并列使用,如“魯迅是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是一個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的人”等。
5.全異關系,即兩概念間的外延沒有任何重合的關系。如“太陽”與“巧克力”。對于全異關系概念,可以在一個限定的范圍中考察,可分為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兩種:
(1)矛盾關系,即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兩個全異關系的種概念的外延之和等于屬概念的外延,那么這兩個種概念之間為矛盾關系。如“手機”下面的“國產手機”與“非國產手機”為矛盾關系。如果以c表示屬概念,a、b表示兩個種概念,可圖示為:

(2)反對關系,即在同一個屬概念下,如果兩個全異關系的種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屬概念的外延,那么這兩個概念之間為反對關系。如“顏色”下面的“白色”與“黑色”為反對關系。可圖示為:

矛盾關系與反對關系的區別,關鍵在于a、b之間有沒有第三種可能。矛盾關系中間沒有第三種可能,語言表達為“不是……就是……”、“要么是……要么是……”等,公式為a+b=c。反對關系中間有第三種可能,語言表達為“不是……也不是……”、“或是……或是……”等,公式為a+b<c。
語言表達中要區別這兩種關系,否則,就會混淆這兩種關系,常犯的是“以反對為矛盾”的錯誤。例如:
他像一個機關的領導干部,不是個處長,就是個科長。
句中的“處長”與“科長”是在“機關干部”這一屬概念下面的兩個具有反對關系的種概念,不應該用“不是……就是……”表達為矛盾關系。他還可能是“司長”、“局長”等。
以上圖解方式是瑞士數學家歐拉提出的,故稱“歐拉圖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