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如何做到概念明確(上)
———明確概念的兩種主要方法:定義和劃分

如前所述,所謂概念明確就是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明確的,即懂得一個概念的內涵是什么,外延有哪些,并能準確地將其揭示和表述出來。否則,如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混無所知或者僅為一知半解,那是談不上做到概念明確的。

明確概念也就相應有兩種主要的方法:一是揭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這就是我們通常運用的下定義的方法;一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這就是我們通常運用的劃分的方法。

1.從李白給“天地”、“光陰”所下定義談起———什么是下定義的方法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一文中的起始兩句是: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什么是定義?這就是定義,這就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對“天地”、“光陰”這兩個概念分別下的兩個定義。前者斷定天地就是萬事萬物的客舍,后者斷定光陰乃是百代匆匆來去的過客。從現代科學觀點來看,對“天地”(宇宙空間)和“光陰”(時間)這兩個概念所作出的上述定義,自然不能認為是科學的,但它們畢竟反映了李白所處時代對這兩個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水平。

其實,對于定義,人們是非常熟悉的,也是在經常熟記和運用著的。比如,當我們進入教室翻開教科書或聽老師講課時,常常都會看到或聽到下面這樣一些給概念所下的定義。

(1)基數就是用于表示事物個數的數。如“三個同學”中的“三”。

(2)所謂力學是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

(3)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叫做生產關系。

(4)提請立法機關審議的法律草案謂之法案。

以上是在一些學科中常見的定義例子。在這些例子中,被下定義的概念的內涵各不相同,涉及的學科也各種各樣,而且,其語言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在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把隱藏在概念之中的內涵,用一句話或者說一個命題把它清楚地表達出來,讓人們一見就可以了解其所定義的概念的內涵,從而獲得對概念內涵的明確把握。

所謂定義簡單地說就是揭示概念內涵的一種邏輯方法。正因此,它也就成為明確概念的一種主要方法。

如將上述各例再仔細分析一下,就可清楚看到這些定義所涉概念雖然各異,表述方式也有所不同,但作為定義它們有著共同的結構。第一,它們分別都有一個被定義的概念,如(1)中的“基數”,(2)中的“力學”,(3)中的“生產關系”以及(4)中的“法案”。第二,都還有一個用來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的概念,如(1)中的“用于表示事物個數的數”,(2)中的“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3)中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社會關系”等等,它們可稱為“下定義的概念”。第三,還有一個把被定義概念與下定義的概念聯結起來的聯結詞。如(1)中的“就是”,(2)中的“所謂……是……”,(3)中的“叫做”,(4)中的“謂之”等等。如果我們用“Ds”表示被定義的概念,用“Dp”表示下定義的概念,用等號“=”表示定義的聯結詞,那么定義的結構就可表示為:

Ds=Dp

很明顯,在這個組成結構中,下定義的概念是最關鍵的部分,因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是靠它去揭示的。也正因此,它常常是用由多個語詞所構成的詞組來表達的,因而它也有著一個大致相同的結構。首先,它包含一個被定義概念的屬概念(如果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另一個概念的外延,外延大者稱為屬概念,亦稱上位概念;外延小者稱為種概念,亦稱下位概念),如(1)中的“數”概念就是被定義概念“基數”的屬概念,(2)中的“科學”概念就是“力學”的屬概念,(3)中的“社會關系”概念就是“生產關系”的屬概念等等。其次,還包含一個乃是被定義概念同與之并列的其他種概念之間的主要差別的概念,即邏輯學上稱為“種差”的概念,如(1)中的“用于表示事物個數”(這正是“基數”同與其并列的其他種概念,如“序數”,之間最主要的差別所在);(2)中的“研究物體機械運動規律及其應用”(這正是“力學”作為一門科學同與之并列的其他一切科學主要區別之所在)……由此可見,下定義的概念的構成是:種差+鄰近的屬概念。

下定義概念中的種差指的是被定義的概念與其他并列概念之間的差別,它實際上也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特點或本質,所以定義的結構一般也就可以表述為:

被定義的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

由此可以看出,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實際上也就是給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下定義。比如,把“人”這個概念定義為“人是能思維的,能制造勞動工具的動物”,這實際上也就是給古往今來的人這類獨特的動物在下定義。

不過,也有一種定義,它們并不是去揭示一個語詞所表達的概念的內涵,而只是對語詞所表達的概念作出說明或規定。這是給概念下定義的一種輔助方法。如:

(5)“犢”表示小牛。

(6)“五講四美”是指講道德、講文明、講禮貌、講秩序、講衛生。做到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

它們都是語詞定義。前者是對“犢”這個語詞所表達概念(“小牛”)的說明,稱為說明的語詞定義;后者是對“五講四美”這一語詞(詞組)所表達概念的一種規定,稱為規定的語詞定義。相對于這種僅僅是對語詞本身作出說明或規定的語詞定義,此前介紹的各種揭示語詞所表達的概念的內涵的定義統稱為真實定義或本質定義。

不過,無論是何種定義都存在著一個定義是否科學、準確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通過下定義準確揭示出被下定義概念的內涵,從而使定義下得正確,達到從內涵上明確概念的目的呢?這就必須遵守下定義的有關規則。

2.所謂“郁悶就是挫折感”嗎?——下定義應遵守的規則

《報刊邏輯與語言病例評析》一書,曾評析了下述定義:

在生活和學習中,有時候自己想法不被人理解,做事方式不被人認可,觀點意見沒被人采納。這種挫折感,就是常說的郁悶。

這段話的最后一句就是對“郁悶”概念所下的一個定義。對此,該書明確指出“這個定義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文中所說的‘這種挫折感’只能是‘郁悶’的一種表現形式而非全部,因此作為定義是不恰當的。”這就是說,下任何一個定義都必須滿足一定邏輯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違反了這些規則,定義就會是不正確的、不恰當的。那么,下定義有哪些規則呢?還是先看看下面幾個例子:

(7)一位出過雜文集的編輯,參加高等學校自學考試,在回答“什么是雜文”一題時卻得了個零分。這位編輯的答案是:“雜文是文藝性的評論”,而閱卷的標準答案則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因此,這位雜文編輯對該題的回答得分為“零”。

(8)某報在載文論述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時,作出了這樣一個定義:“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仰某種宗教的自由。”

上述兩段話里包含著兩個定義,它們都涉及被定義概念的外延與下定義概念的外延是否相等的問題。前述定義的結構:“被定義的概念=種差+鄰近的屬概念”告訴我們,被定義的概念與下定義的概念(由種差加鄰近的屬概念所構成)在外延上應當是相等的,或者說是重合的。這是從定義的結構式中的等號(“=”)就可直接看出來。如果兩者外延不相等,那就意味著下定義的概念在外延上或是多于或是少于被定義的概念,這樣它對被定義概念內涵的揭示就或者過多了或者不完全了。而上述兩個定義恰好分別存在著這方面的邏輯錯誤。(7)中的標準答案把“雜文”定義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綜合”,這固然是一個正確的判斷,但卻不是一個正確的定義,因為“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綜合”作為下定義的概念,其外延明顯大于被定義概念“雜文”的外延(比如,小說、劇本等等難道不可以說都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綜合嗎?)。這在邏輯上是犯了“定義過寬”的邏輯錯誤,就如我們把“中學生”定義為“就是在學校讀書的學生”一樣。(8)的錯誤則與(7)正好相反,其下定義概念的外延明顯少于被定義概念的外延,因為宗教信仰自由首先是說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其次才是信仰這種或那種宗教的自由。而(8)對“宗教信仰自由”的定義卻只講了后一層次的自由,而丟掉了前一層次的自由,這就未能把被定義概念的全部外延揭示出來。這在邏輯上就是犯了“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定義過寬和定義過窄都會使得被定義概念的外延和下定義概念的外延不相等。為此,邏輯學制定了一條關于下定義的規則:

下定義概念的外延同被定義概念的外延應當是相等的。

這是下定義的一條最重要的規則。

再看下面的例子。

(9)魯迅先生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曾說:“中國是一向重情面的。

何為情面?明朝就有人解釋過,曰:‘情面者,面情之謂也。’自然不知道他說什么……”

(10)以下是甲、乙兩人的對話。

甲:現在社會上,騙子特別多,你要處處當心呵!

乙:我才不怕呢,沒有什么騙子能欺騙得了我。

甲:真的嘛?你有什么訣竅?

乙:有呀!告訴你嘛,辭典上說,欺騙無非是用虛假的言語或行為來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嘛,我不聽他那些虛假言詞還會受什么欺騙呢?

甲:嗯,你說得確也有點道理……

這兩段話也涉及如何正確下定義的問題。(9)包含著明人對“情面”所下的一個定義:情面就是面情。顯然這不過是一種同語反復,即把被定義的概念用其他的話重說一遍,下定義的概念實際上包含了被定義的概念。這樣一來,如果要想弄清下定義的概念的內涵,就還得借助于弄清被定義的概念的內涵。于是,這自然就如魯迅所說的“不知道他說什么”了。這樣的定義當然就說不上完成了揭示概念內涵的任務,故而是一個錯誤的定義。(10)所包含的定義也存在著類似的錯誤。所謂“欺騙”,某辭典的定義是:“用虛假的言語或行為來掩蓋事實真相,使人上當。”這個定義從表面看來,雖然其下定義的概念似乎沒有直接包含被定義的概念,因而似乎不存在(9)那樣的錯誤。其實不然。且看同一詞典對“上當”、“受騙”的定義:“上當;受騙;吃虧。”“受騙:受到欺騙。”這樣一來,詞典對“欺騙”的上述定義就成為:“欺騙:用虛假的言語或行為來掩蓋事實真相,使人受到欺騙。”顯然,在這個定義的下定義概念中也包含了被定義的概念,只不過不如前例那樣明顯就是了。因而,這同樣使其所下定義未能完成下定義必須揭示被定義概念內涵的任務。這種錯誤在邏輯上稱作“定義循環”的錯誤。為了避免這種邏輯錯誤,邏輯學又制定了下定義的另一條規則:

下定義的概念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包含被定義的概念。

再看下面的兩個例子:

(11)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曾深刻批判過的德國學者杜林,曾給“生命”提出過這樣一個定義:“生命就是通過塑造出來的模式化而進行的新陳代謝。”

(12)愛好文學的小華,對那些生動而形象的比喻懷有一種特殊的偏愛感情。一次,他對同樣熱愛文學的同學小張說:像“青年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兒童是祖國的花朵”,“老年是陳年的酒”以及“建筑是凝固的藝術”等等,把比喻的對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真算得上是最深刻的定義!小張聽后卻表示不同意,說:這些比喻雖然形象、生動,也很深刻,但作為定義我總認為是不恰當的。就這樣,二人爭論了起來。

這兩個定義的例子從不同方面告訴我們,能否保持定義的明確、清晰,是作出一個正確、科學的定義的必要條件。(11)中杜林對“生命”提出的定義,用了“通過塑造出來的模式化”之類含糊不清的語詞,讀后讓人莫名其妙,以至恩格斯在引用這段話后曾用括號注釋道:“這究竟是什么玩藝兒”,并斥之為“胡說八道”。這樣來下定義,從根本上說當然是達不到下定義的基本要求———科學地揭示概念的內涵。(12)中小華的看法顯然也是不正確的,而小張的意見則是正確的。因為有的比喻固然形象、深刻,但作為定義的確是不合適的,原因就在于它們未能清楚地揭示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來。據此,我們又可以總結出一條下定義應當遵守的規則:

下定義的概念中不能使用含混的、不清晰的概念和語詞。

以上幾條規則是我們在運用下定義的方法來揭示被定義概念的內涵以明確概念時必須遵守的。當然,為了做出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首先必須具有相關的科學知識,對被定義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對象有科學的認識和了解,否則僅靠上述幾條規則,仍然是難以做出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定義的。所以上述各點對于提出一個正確的、科學的定義,從而做到概念明確來說,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這一點也是必須明確的。

3.從一位班主任對學生的各種分類談起———什么是劃分

在某中學的一個班級里,有四十名左右的學生。班主任老師為了分門別類的熟悉和了解這些學生,他就按一定標準把班里的學生作了下述分類:

(13)按學生性別,把學生分為男學生和女學生。

(14)按學生是否是團員,把學生分為團員(學生)和非團員(學生)。

(15)按學生年齡,把學生分為14歲的,15歲的和16歲的(班級為初中畢業班)。

(16)按學生學習成績,把學生分為優、良、中、較差的……。

(17)按學生健康狀況,把學生分為健康的,一般的和較差的,等等。

從邏輯上講,這樣進行的分類就是對概念外延進行的一種劃分。由于任何一個普遍概念總是反映一類對象(單獨概念是無須劃分的),而一類對象所包括的個體或分子往往較多,為了揭示反映一類對象的概念的外延,把該類對象的每一個個別對象列舉出來,有時是不必要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如在該類對象包含的個別對象太多,甚至是無限的情況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要將概念所反映的一類對象按照一定的性質分為若干小類就可以了(如上例就是按照不同性質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不同的小類)。這就是邏輯學上所說的對概念外延的劃分,簡稱劃分。

劃分是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一類對象,按照某個或某些性質分為若干小類的一種明確概念外延的邏輯方法,即一種通過明確概念的外延來明確概念的又一種主要的方法。

從前面所列例子可見,任何劃分都由三個要素組成:被劃分的概念(如上例中的“某班級的學生”),稱為劃分的母項;劃分后所得的概念(如上例中的“男學生”與“女學生”、“團員”和“非團員”,等等),稱為劃分的子項;劃分時所依據的對象的性質或特征(如上例中的“性別”、“是否是團員”、“年齡”等),稱為劃分的根據。由于對象的性質、特征的多樣性,劃分的根據并不是唯一的。上例就是對同一概念按照不同根據而進行了不同的劃分。通過這種劃分,老師就可對班級的眾多同學從不同角度有了較清晰的了解。

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劃分與分解混同起來。劃分是把一個屬概念分成若干個種概念,如上例中劃分的母項“某班級的學生”就是屬概念,而其子項(某班級的)“男學生”和“女學生”、(某班級的)“團員(學生)”和“非團員(學生)”等等就是其種概念。而分解則是在思維中把某概念所反映的對象整體分成若干組成部分,如把“地球”這個整體分為“南半球”與“北半球”,把“某中學”分成“教務處”、“總務處”及“各個班級”等。反映整體的概念與反映分解后所得部分的概念之間是沒有種屬關系的。所以,一定不能把劃分與分解混同起來,否則也會犯邏輯錯誤。

那么,怎樣去劃分才是正確的呢?這就涉及必須遵守劃分的規則的問題。

4.一位少年病人就醫時碰到的尷尬———劃分應遵守的規則

請先看下面的一段報道:

某地人民醫院為了方便病人明確就診科室,布告中有一項規定:兒科只收不足十五歲的病人,凡是超過十五歲的病人,一律分別到內科、外科、五官科等科室就診。

一天,來了個心臟病患者,病人正好十五歲,病人家屬先送他到內科就診。內科的護士看了病歷卡說:“我們科只收十五歲以上的病人,沒過十五歲的不收。”

于是,病人又被送到兒科,兒科的護士瞟了瞟病歷卡就說:“兒科只收十五歲以下的病人。病人已滿十五歲,該到內科就診。”

就這樣,病人三番五次輾轉于內科與兒科之間。最后,還是家屬找到醫院領導,問題才得到解決。

問題出在哪?主要是出在醫院關于各門診科室就診病員年齡區分的規定上。它以年齡十五歲作為標準(劃分的根據)對病人進行劃分,其子項應分三類:超過十五歲的,十五歲的,不足十五歲的。而它只列出了超過十五歲和不足十五歲的,把正好是十五歲的病人這一子項漏掉了,于是給正好十五歲的病人的求診帶來了不應有的麻煩。從邏輯上說,這就是一種漏劃了某個子項的“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要糾正這種錯誤,只要把“十五歲的病人”補上,說明其是該往兒科還是內科去就診就可以了。

為此,邏輯學就總結出了一條正確進行劃分必須遵守的規則:

劃分應當是相應相稱的。具體一點說,即劃分的母項的外延與劃分后所得的諸子項的外延之和應當是相等的。

如果不相等,那就意味著或者是諸子項外延之和小于母項的外延,即未能將母項的外延揭示完全,這就要犯前例中“劃分不全”的錯誤;或者是諸子項外延之和多于母項的外項,那就要犯“多出子項”的錯誤,如把“文學作品”這一概念分為“小說”、“詩歌”、“散文”、“劇本”和“美術”,就是犯了這種錯誤,因為其中的“美術”并非是母項的外延所有的,即它超出了母項的外延。

除上例外,我們還在一些報刊中看到這樣一些含有劃分方法的運用的表述。

某報在報導某圖書館新到的書刊時說:“新到的書刊很多,有理論書,科技書,各種期刊、外文書刊、畫報和畫冊等等,它們都分門別類地陳列在閱覽室的書架上。”

報導是要對“新到的書刊”進行“分門別類”,也就是要按一定的劃分根據進行劃分,以便讓讀者明確“新到的書刊”這一概念的外延情況。然而,其實際的分類情況卻十分凌亂。比如,把“理論書”、“科技書”與“外文書刊”并列,似乎是表明“外文書刊”中就沒有“理論書”和“科技書”;其次,又把“各種期刊”與“畫報”、“畫冊”并列,似乎是認定“畫報”并不是期刊。總之,這樣的分類,使得分出的各個小類界限不清,層次不明,從而根本達不到通過劃分概念的外延以明確概念的目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在于:一是對“新到的書刊”這一母項進行劃分后所得到的各個子項,在外延上相互交叉、重疊。如“理論書”、“科技書”同“外文書刊”在外延上就有重疊和交叉之處。“理論書”(或“科技書”)中有“外文書刊”,“外文書刊”中也有“理論書”(或“科技書”)。而“各種期刊”同“畫報”之間一般具有屬種關系(畫報通常是一種期刊),而屬種關系是屬概念真包含種概念的關系,當然在外延上有重疊之處;至于“畫冊”可以是期刊,也可以不是期刊,因而它同“各種期刊”在外延之間是一種交叉關系。由于各個子項在外延間具有這種相互交叉或重疊的關系,就使得它們在外延上是相容的,使一些分子既屬這個子項又屬另一個子項,這就達不到明確概念外延的目的,也會給實際工作帶來困難(比如,按上述“新到的書刊”的分類,有的書就既可以放到“理論書”一類中去,也可放到“外文書刊”中去,就難以清楚而準確地加以歸類)。另外,其所以會出現上述問題,也同劃分未能按照同一根據來進行有關。比如,前述劃分中的“理論書”、“科技書”是以書的內容———學科性質作為劃分根據而得到的子項;而“外文書刊”與“理論書”等并列,又暗含著“理論書”等為中文書,這是采用書刊所使用的語言文字作為劃分的根據。這樣,在同一次劃分中采用了不同的劃分根據,其子項外延之間就必然會出現交叉重疊等現象,這同樣使劃分達不到明確概念外延以明確概念的目的。

綜上情況,邏輯學又從中總結出了劃分必須遵守的另兩條規則:

其一是劃分后所得子項在外延上必須互相排斥;其二是每次劃分必須按同一標準(同一種劃分根據)進行。違反前一條規則,就會犯“子項(外延)相容”的邏輯錯誤;違反后一條規則,就會犯“混淆根據”的邏輯錯誤。

因此,為了明確概念,就必須嚴格遵守上述各條劃分的規則,避免劃分過程中種種邏輯錯誤的出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兰县| 苗栗县| 西乌| 大埔区| 如皋市| 九江县| 鹤庆县| 麦盖提县| 马鞍山市| 静安区| 于都县| 中牟县| 澄迈县| 怀化市| 苍南县| 肃南| 长白| 明水县| 酉阳| 阜康市| 砀山县| 台南市| 济阳县| 游戏| 涪陵区| 上虞市| 高唐县| 内江市| 柯坪县| 博罗县| 青冈县| 星子县| 庄河市| 嘉善县| 涿鹿县| 南安市| 云安县| 荥经县| 昌吉市| 永寿县| 中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