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南非史
  • 鄭家馨
  • 2380字
  • 2020-09-24 13:32:44

第五章
掠奪土地的“卡菲爾戰爭”和科薩人的挫敗

一 科薩人面對殖民主義新對手

1806年以后科薩人發現他們在大魚河畔面對的主要敵手已經不是力量較弱的布爾人民團,而是武器精良的英國正規軍。英國正挾其拿破侖戰爭的勝利勢頭,熱衷于在殖民地擴張中使用武力。19世紀上半葉和中葉,英國在殖民地擴張中無論側重建立“有形帝國”(formalempire)或強調建立“無形帝國”(informalempire),均堅定地執行“如果可能就用非正式手段(即‘無形帝國’),如果必要,就正式吞并”[1],總之,不惜使用武力。它在印度次大陸正對馬拉提人發動多次戰爭,在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在南非的大魚河和凱河河畔,它竟對只擁有原始冷兵器的科薩人發動了六次所謂“卡菲爾戰爭”:1811—1812年,1818—1819年,1834—1835年,1846—1847年,1850—1853年和1877—1879年。這些戰爭的深刻原因是英國人貪婪地掠奪土地,實行武裝的所謂“有組織地移民”,侵占非洲人土地。然而每次戰爭的起因卻往往是英國人尋釁開戰的荒唐借口,如因“一把斧子事件”引發戰爭,而這樣的戰爭便被史家命名為“斧子戰爭”。

英國殖民者的武裝 “有組織的移民 ” 1811—1812年英國出動正規軍將兩萬多人的科薩恩得蘭比部落從楚爾惠爾德地區趕到大魚河以東(左岸)。此后,英軍利用科伊混血人在沿河地帶建立一系列軍事據點(哨所)。大魚河左岸本已很擁擠的土地驟然增加2萬人口,使牧地變得極度擁擠。蓋卡領導的部落認為恩得蘭比部落擠占了他的部落土地,遂使雙方關系更形緊張。失去大魚河右岸(西岸)土地的恩得蘭比部落面臨生死關頭。在屢遭挫折、極度失望的情緒支配下。部落群眾便企求超自然力量的保護以彌補實力的劣勢,并把它作為重新組織反殖民戰爭的手段。西科薩人中有一位名叫馬卡納(外號“左撇子”)的公社成員,自稱是上天派他下凡來幫助科薩人驅逐歐洲白人。他宣傳只要科薩人能夠遵守嚴格的道德紀律,部落先輩的英雄將乘萬能之風回到人間,幫助他們把白人從祖先的土地上趕走。馬卡納號召全體西科薩人在恩得蘭比領導下聯合起來。受盡喪失家園土地痛苦的西科薩人受到宣傳的鼓舞。他們蜂擁加入恩得蘭比隊伍,等待恢復失地時機。

1818年由于嚴重旱災,爭奪極度擁擠的大魚河左岸土地的斗爭更趨激烈。恩得蘭比部眾同有親英傾向的蓋卡酋長的部眾發生沖突。1818年11月在阿馬林德(今東倫敦附近)戰役中,蓋卡部眾遭受嚴重失敗。1819年英國發動第五次卡菲爾戰爭,派軍隊越過大魚河“界河”進入左岸,擊退恩得蘭比部隊,搶走2.3萬多頭牲畜,扶植蓋卡復位。但一待英軍撤退,恩得蘭比再次打敗蓋卡,并勇渡大魚河,回到右岸老家,進入“開普殖民地境內”,圍困格雷厄姆斯敦,但未能攻下。英軍再次侵入大魚河左岸,蹂躪大魚河與凱河之間的廣大地區,燒殺掠擄,囚禁馬卡納。馬卡納囚死于1820年,給科薩人留下救世主思想。英國人把蓋卡扶為西科薩人“最高酋長”。1819年蓋卡同意割讓大魚河與凱斯卡馬河之間的土地,英國擅自宣布這塊地區為“無人區”,將其作為“中立地帶”。對于一直居住在其中的科薩人,肆意劃為“不具有固定的土地使用權”的居民,可以隨時予以驅趕。

英國這種靠強行割走非洲人土地作為“中立地帶”,把白人與黑人“隔離”的做法是不可能持久的。大魚河左岸地區科薩人住地本來已過分擁擠,“隔離”做法把他們從大魚河和凱斯卡馬河之間大片土地上趕走,無異于火上加油,使局勢更加惡化。

英國發動多次 “卡菲爾戰爭 ” 1819年的戰爭使英國對科薩人口的優勢更感畏懼,促使英國殖民政府采取下述的兩大措施:科伊人的軍屯“守邊”,英國國內移民墾邊。后一措施規定要給每個移民40公頃好地,每帶來一個勞力還另加20公頃。這需要大片土地,楚爾惠爾德地區的沃土很快就不夠使用,白人移民向“邊界”外突進,占領土地。

1830年英國殖民當局下令將居住在凱斯卡馬河沿岸的蓋卡之子馬科莫的部眾予以驅逐,局勢又頓形緊張。1834年12月,長期摩擦加劇的緊張局勢終于爆發為第六次“卡菲爾戰爭”。馬科莫領導下的科薩人擔心白人重施“楚爾惠爾德地區”的故技,奪走“中立地帶”的其余土地,認為當前擺脫生存絕境的唯一可行辦法是收回失地。1834年12月25日,1.2萬名科薩人在馬科莫率領下渡大魚河進入右岸地帶。當時,連英國議會都承認“科薩人進犯是由于布爾人一系列不公正行為所引起的”。1835年英軍侵入科薩人居住區。科薩人鑒于英軍武器的明顯優勢,巧妙地避免在開闊地與英軍作戰,而利用崖巖和叢林作掩護進行游擊戰,從而基本保存了實力。但科薩人住地的莊稼悉數被焚毀,生活受到威脅。1835年4月,英國當局與科薩人最高酋長欣察(凱河左岸酋長)舉行談判,以武力迫使他接受苛刻的條件:開普殖民地邊界更向東擴展,凱河和大魚河之間土地建立所謂英屬阿德累德省,并入開普殖民地;索取5萬頭牲畜作為“賠款”。英國將欣察扣作人質,強迫實施條件。科薩人為保衛家園土地拼死作戰,一步不退,堅守大魚河與凱河之間土地,并襲擊悍然進駐的殖民者駐區。英國政府考慮到當時兼并這大片地區已超出開普殖民政府的軍事力量。1836年不得不退出這塊地區,并下令已進駐的布爾人一起撤出。這一決定讓一直夢想強占科薩人這塊水源絕佳、又鄰沿海地區的布爾人農場主大失所望。英國不過是“緩兵之計”,十年后,1847年,英國羽翼已豐,終于兼并了這片地區,改名為英屬卡弗拉里亞(Kaffraria)。由英國任命的酋長(PaidHea dmen)來統治。

1853年,英國人把邊界進一步推進到姆巴謝河,又兼并了600平方公里土地。科薩人在凱河以西的其余土地也被并入開普殖民地,只剩下最貧瘠的牧地和耕地歸科薩人使用。英國在卡弗拉里亞這塊南非東南地區最肥沃土地上繼續大批移民。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役的英軍的“德國軍團”復員軍人被安置在凱河和凱斯卡馬河之間土地上。凱河以西大部分土地遂為白人農場主侵占,其中一部分土地由英國人所扶植的科伊等混血種人實行軍屯。從此,這塊地區成為南非人口最擁擠,生態平衡破壞最厲害,非洲人遭受貧困折磨最嚴重的地區,也是英國一手安排的德裔殖民者與黑人矛盾尖銳地區。

[1]Robinson,R.,& J.Gallagher, “The Imperialism of Free Trade”,in The  Economic  His tory  Review ,Vol.VI,No.1(1953),p.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健康| 延庆县| 株洲县| 彝良县| 图片| 南郑县| 海南省| 云阳县| 鄱阳县| 崇明县| 拜城县| 呈贡县| 三门峡市| 陈巴尔虎旗| 上虞市| 通渭县| 荥阳市| 三都| 合川市| 股票| 临颍县| 玛多县| 磐安县| 曲麻莱县| 伊金霍洛旗| 林口县| 独山县| 若羌县| 乐清市| 白河县| 秀山| 阿拉善右旗| 平舆县| 剑阁县| 于田县| 介休市| 福泉市| 卢龙县| 石渠县| 嘉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