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非史
- 鄭家馨
- 681字
- 2020-09-24 13:32:42
第二章
19世紀以前的南非土著民族的社會經濟結構
一 南非土地的真正主人
在歐洲殖民者侵入南非以前,南非最古老的三個民族桑族(布須曼人)、科伊族(霍屯督人)和班圖族黑人[1]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千年來堅忍不拔地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長期斗爭。對南非西部、東部和北部的發展做出了不同的貢獻,他們都是南非土地的真正主人。但是,這三個民族盡管都對入侵的歐洲殖民者進行過英勇的抵抗,而結局卻迥然不同。桑人在南非境內完全被消滅,遭到種族滅絕的悲慘命運。科伊人不再作為獨立的種族和民族存在,只在混血的有色人中留有他們的后裔。唯有班圖黑人——雖然白人殖民者在擴張道路上企圖像消滅北美印第安人一樣滅絕他們——不僅未被滅絕,而且一直在南非人口中占絕大多數,成為南非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為什么在 17世紀以后的歷史發展中這三個民族的命運截然不同?
分析過去三個世紀的南非歷史,人們發現當力量對比顯然不利于非洲人民的時候,南非各族人民的充滿悲壯色彩的民族反抗行動雖然未能改變他們喪失民族獨立和白人殖民者不斷擴張這種暫時的歷史趨勢,但每一個民族在殖民擴張時期的最后結局和他們的歷史命運,卻主要取決于他們的抵抗力量(包括人口數量),社會的、政治的和軍事的組織,以及他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而這幾個因素都與這三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特別是與他們的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文化有密切關系。本章從兩方面進行探索:一,在南非的地理環境條件下,三個民族是如何形成不同的經濟結構——桑人的狩獵經濟、科伊人的單純游牧經濟、黑人的牧農混合經濟;二,三種不同的經濟結構如何對南非歷史和各民族的歷史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
[1] 本書主要是從語言學意義上使用“班圖”(Bantu)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