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剪刀下,精靈“重現”
——剪紙文化溯源

壽星(祁秀梅作品)

剪紙是一種文化內涵豐厚、民俗結構完整的民俗文化形式。目前所見到的有關剪紙源流研究,普遍存在著一個顯見的誤區,即研究者大都分別圍繞“剪”、“刻”、“紙”以及“意象”等角度分別展開論證,各持一端,而沒能將其作為一個文化集合體進行整體分析,以至于結論頭緒雜亂,纏繞不清。對剪紙的縱向文化質的分析,即剪紙源流的考察,必須要在完整的民俗文化體系中進行,而不可僅僅局限于靜態成品本身。

關于剪紙民俗的起源,主要有商代剪箔說、周代剪葉說、漢代剪影說、魏晉剪彩說、南北朝剪紙說等。學者探究剪紙源流,一般立足“剪”(鏤刻)和“紙”兩個因素來分析。如仉鳳皋先生主要側重“剪”,認為“論定中國剪紙的歷史,總以植物纖維為界,最早不會超過西漢,若從藝術特征和技法出發,至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蛋殼黑陶上”。[1]沈之瑜先生在1960年代初《剪紙研究》中,結合古人對“紙”即“縑帛”的含義認識,指出我國古代紙的制造,是從蠶絲衍化出來,因此對于剪紙“在研究方法上不能刻‘紙’求‘剪’”。[2]王伯敏老先生進一步指出,漢代時期,“蔡侯紙”一類的紙,便宜方便,也已推廣到民間,人們以“蔡侯紙”之類的紙張來作材料,是非常合乎生活情理的事。所以,我國剪紙的產生當在漢代,距今兩千多年。[3]長期研究剪紙藝術的陳竟先生則指出,在蔡倫改進造紙技術以前所生產的麻紙,由于質量粗厚,纖維組織松散,鏤空剪紙是難以實現的,結合新疆出土“剪紙實物”,“將剪紙的歷史上溯至魏晉時期是比較妥當的”。[4]幾位學者代表了剪紙源流研究的主要觀點。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剪紙的產生是同其民俗背景的形成相一致的。剪紙民俗文化的基本要素應包括“剪”、“紙”、“象”、“俗”等。如果將剪紙民俗文化看做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成型過程,那么“剪”就是“機具”,“紙”是“機質”,“象”為“機能”,“俗”則是“機制”。剪紙的機具、機質、機能、機制這四個要素對于研究剪紙民俗的源流是缺一不可的。對于剪紙的整體緣起情況,學界論述已頗為豐富,這里不予過多分析,但就其中幾個癥結問題,作一些分析。

[1] 仉鳳皋《中國剪紙的起源與歷史》,《美術史論》1995年第1期。

[2] 沈之瑜《剪紙研究》(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見沈之瑜《剪紙探源》,陳竟主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頁。

[3] 王伯敏《中國民間剪紙史》,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頁。

[4] 陳竟《從新疆古剪紙探中國民間剪紙淵源》,見陳竟主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第150—15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道真| 灵川县| 广德县| 洮南市| 辽源市| 金坛市| 靖安县| 汤阴县| 拉孜县| 深圳市| 屯昌县| 麟游县| 夏河县| 许昌县| 邵阳县| 眉山市| 富民县| 时尚| 阿瓦提县| 祥云县| 厦门市| 肥东县| 汨罗市| 嵊州市| 涿鹿县| 洪洞县| 常德市| 楚雄市| 建平县| 昔阳县| 辽宁省| 铜鼓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江城| 盐边县| 亚东县| 志丹县| 濮阳县| 阿拉尔市| 屏东县| 陆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