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增補本)
- 王治河
- 674字
- 2020-09-24 13:29:10
第三章
中心的消解——當代西方哲學中的非中心化思潮
國王被暗害于主顯節之夜,客人們因此可以不必再爭吵了,每個人都將是國王——因為它歸根結底僅僅是一個在玩笑中被授予的王位。
——〔法〕溫森·狄康姆
非中心化(decentering)是后現代哲學的重要理論內容。作為一種重要的方法論思潮,非中心化思潮已廣為后現代思想家所接受,并成為他們摧毀傳統的形形色色的“中心”的有力武器。這一點只要看一看占據當今眾多思想家思想的諸如“決裂”、“破壞”、“毀滅”、“解構”、“摧毀”、“差異”、“分延”、“消解”、“分散”等等詞匯就清楚了。[1]不僅如此,非中心化思潮今天已漫過純哲學的圍墻,滲透到西方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影響日益增大。
非中心化思潮的理論基礎是非中心論。所謂非中心論,按照西方學者保羅·韋波納(Paul Wapner)的界定,“就是對這樣一種觀念的批判,即社會現實的任一要素或部分可以被規定為本質的、基本的、決定性的因素”[2]。非中心論又分為“極端的”和“溫和的”兩種形式。“溫和的”非中心論主張沒有什么東西(不論是歷史、哲學、理性、宗教還是詩歌)可以作為一種令人滿意的指導人生的原則。極端的非中心論則強調在現實中不存在詞語所指的對象,即在詞語的歷史、哲學、理性的背后沒有什么東西作為獨立自存的對象而存在。一句話,沒有什么東西是實體性的,不存在什么中心。表現在具體操作上,溫和的非中心論者著重于對各式各樣的“中心”(如人、理性、科學)的消解,而極端的非中心論者則直接向“中心”概念本身發難,試圖一勞永逸地斷絕人們對中心的追求。前者以結構主義哲學家為代表,后者則以德里達為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