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分鐘讀懂《“去滅絕”的崛起:復活生物學,及其倫理與風險》
- 利民·鄧
- 548字
- 2020-09-18 15:03:02
1去滅絕是如何操作的?
1983年滅絕DNA研究小組的首次會議在美國蒙大拿州博茲曼市舉行。這個會議的目的是討論從滅絕生物中恢復并破譯DNA。一個叫喬治· 波因納爾(George Poinar Jr.)的研究人員收集到一些在硬化琥珀中的昆蟲,其歷史可追溯至白堊紀。白堊紀的蚊子與鴨嘴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這些蚊子有可能在被困于琥珀中之前曾經(jīng)叮咬過某只恐龍。科學家們設想過如果這些琥珀中的昆蟲包含恐龍的DNA,就有可能將這些DNA提取出來,對基因序列進行還原工程,從而復活這些滅絕的恐龍。
邁克爾· 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一份上述會議的論文,就他正在寫的一本書的想法,聯(lián)系了波因納爾。克萊頓的《侏羅紀公園》講述了一個游樂園的策劃人得到了一些琥珀,其中包含有與霸王龍(T. Rex)生活在相同時代的蚊子,于是這些琥珀塊將恐龍引入了他的游樂園。
從遠古的DNA創(chuàng)造出恐龍只存在于小說中,現(xiàn)實世界中卻沒有這個可能。除非將細胞快速冷凍在液氮中,否則這些細胞就會自溶,DNA也會降解。另外,DNA的完整性也會在石化的過程中丟失。斷裂的DNA會被其他生物的DNA污染,例如細菌和真菌。對于近期才滅絕的物種,博物館的樣本也許有望實現(xiàn)我們的設想。有時我們能從保存完好的冷凍殘骸中提取DNA,例如早已滅絕的長毛猛犸象。但恐龍不是倒在冰凍的地上死掉的,而且它們也死了太久了,因此去滅絕的名單上沒有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