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2018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6666字
- 2020-09-17 18:13:34
三、重慶兩江新區

圖2-5 重慶兩江新區國際博覽中心
(一)2017年發展成效
2017年,重慶兩江新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以“強投資、壯產業、抓改革、促開放”為工作主線,不忘初心、扎實工作,經濟運行總體保持平穩態勢,開發開放取得新成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07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167億元,社會零售總額完成123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5億元,實際利用外資33.8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1652億元。
1.結構調整扎實推進,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顯示面板、集成電路、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機器人及智能裝備、通用航空、云計算及物聯網、節能環保、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能源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制造業產值增速達到27.4%。蘋果智能終端等新增項目順利投產,傳統筆記本電腦企業訂單持續擴大,電子產業增長25%。一批新的“十億級”“百億級”企業涌現,產值增量前10位企業對經濟增長率貢獻較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持續向好。持續抓好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貿易多元化等試點工作,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新科技推廣和應用、商務、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加快發展,總部結算、新興金融異軍突起,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4.7%,科技推廣和應用、商務服務、互聯網相關業態增長30%以上。
2.招商引資成果豐碩,發展后勁不斷增強
聚焦先進制造業、金融業、總部經濟、科技創新4個重點領域,出臺招商引資4個“黃金10條”優惠扶持政策。創新招商體制機制,成立招商集團(招商合作局),推進專業招商、精準招商、上門招商、全員招商。全年實現新簽約項目318個,合同投資1952億元、增長34.9%;開工項目132個,投資655億元;投產項目125個,投資457億元。其中,工業項目簽約74個,合同投資869億元、增長124%,成功引進京東方第6代AMOLED(柔性)顯示面板生產線、福特新能源汽車、忠旺鋁合金精深加工基地、上海斐訊等一批重大項目;服務業項目簽約241個、合同投資1003億元,成功引進八戒兩江“互聯網+現代服務業小鎮”、藍城集團水土農莊小鎮、重慶聯交所等一批優質項目。
3.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穩步構建,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取得新進展
全力推動中新示范項目和自貿試驗區建設。兩江自貿試驗區與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實現有效融合,并在金融、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取得突破。兩江自貿區正式簽約項目180個、投資金額900億元,其中中新項目簽約53個、投資金額97億元。加快建設果園港多式聯運示范基地。果園港完成集裝箱吞吐量33萬TEU、增長28%,其中集裝箱水水中轉、鐵水聯運分別增長95%、61%。不斷完善綜合口岸功能。積極申報果園港開放口岸、B型保稅物流中心等功能資質,進口糧食口岸獲批,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指定實施口岸打通通關通檢流程;水果、肉類進境口岸功能運行順暢,累計引進企業40余家。積極推動保稅港區轉型升級。創新“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內陸加工貿易新模式,探索“保稅+展示交易、總部貿易、跨境電商、融資租賃、整車進口”新業態,完成外貿進出口815億元、增長11%,在全國同類保稅港區中位列第二。
4.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創新中心“窗口”作用凸顯
創新主體加快集聚。引進重點科技項目43個,合同投資91.9億元,引進了東華軟件、超星數據、愛奇藝VR等一批行業龍頭項目,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重慶分院和同濟大學重慶分院等高端研發平臺落戶。申報高新技術企業202家、高新技術產品434項,新增入庫科技型企業205家,新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國家級孵化器1家,新增孵化中小微創新型企業351家。創新生態建設加快。注重頂層設計,制定《長江上游創新中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年科技產業扶持資金首次突破1億元。科技金融服務開展有序,著手籌建“兩江新區創新創業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全年為科技企業提供債權融資授信貸款金額突破1億元。完成知識產權服務中心(重慶汽摩知識產權快速維權中心)籌建工作,集聚重點知識產權服務機構10余家、重慶專利云平臺服務重點企業200余家。人才支持更加強化。設立1億元的專項人才資金,建立“2+5”人才政策體系,推出“一站式服務”、一批人才房、1個人才專用網站,完善人才服務網絡。舉辦第三屆國創會,引進高層次人才30人。
5.改革重點難點不斷破解,發展活力持續釋放
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大力降成本,為企業減負。售電側改革穩步推進,為企業節約電費1.47億元;通過債務置換、跨境融資,節約財務費用2.3億元;開展涉企收費清理,生產性工業用地項目審批費用平均降低47%;拓展多式聯運,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穩步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和補短板,促進經濟良性發展。在全市率先開展工業用地供地制度改革試點,以“先租后讓”方式向世界知名的德國大陸、法雷奧等項目進行供地;在龍盛、龍灣森林公園、水土三個片區開展定制建筑試點,創新房地產開發建設制度,處置和盤活了一批閑置土地。著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推進部門職能整合。出臺“放管服”改革40條舉措,行政審批事項精簡52.8%,平均辦理時限提速61.8%,新區市場主體增長27%,達65892戶。扎實開展國企改革。著眼于做強做優國企,將新區直接管理的18家企業整合為六大集團,出臺了國資國企改革“1+5”系列文件,做到放權到位、監管到位、放管結合。
6.現代生態新城建設迅速推進,生態文明水平再上臺階
加強城市規劃。全面完成法定城鄉規劃全覆蓋,落實44項專業專項規劃成果,增加公共服務設施用地6.8平方公里、道路廣場用地19.7平方公里、綠地1.7平方公里,減少部分居住和商業商務用地規模,構建新區開發開放的“規劃一張圖”。提速城市建設。基礎設施投入力度繼續增強,實現52.3%增長,十大干道、七大節點以及學校、醫院、公園、廣場、體育中心等61個公共服務類項目加快實施。推進城市建設試點。引進新加坡NCS集團建設悅來智慧城市,引進中節能合作項目推動可再生能源區域集中供冷供熱。悅來生態海綿展示中心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水土片區可再生能源建筑集中連片應用示范項目即將驗收。強化城市管理。夯實精細化管理基礎,推進156個市政項目建設,24座人行天橋、22座新老公廁改造等項目有序推進,不斷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促進“綠色+”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7.民生工作持續強化,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教育增量提質。全力推進23個學校項目建設,4所學校新投用。注重優質師資的引進和培育,新區教育質量逐年提升,中高考成績再創新高,達到重點本科線人數實現三年翻兩番,全市基礎教育質量檢測獲“高優質、高均衡”“高優質、低負擔”評價,獲得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為全市區縣最高水準,實現全國規劃辦課題零突破。社會保障持續強化。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深化社保平臺改革和網上經辦;健全精準幫扶長效機制,建賬對象567戶、919人,年度幫扶脫貧率100%。加大引入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力度,新建成投用5個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衛生文體穩步推進。區內5家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平穩過渡,圓滿完成改革目標;推進新加坡萊佛士醫院、水土第九人民醫院兩江分院、龍興醫院、魚嘴醫院及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項目建設,啟動新區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功能性項目的前期工作,華僑城歡樂谷開園,兩江國際影視城二期、金山意庫二期工程全面完成。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積極創新社會治理,全力維護社會穩定。
(二)體制機制創新進展
2017年,重慶兩江新區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聚焦重點難點,突出制度創新,突出落地見效,助推新區開發開放。
1.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要素市場配置
堅持需求導向,聚焦要素市場改革,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用電用氣成本。加快推進售電側改革,完成市場化零售電2.04億千瓦時,為企業節約電費696萬元,共代理促成255戶企業參與電力直接交易,年成交電量44.58億千瓦時,為企業節約電費1.47億元。降低融資成本。完成全年置換債券任務,爭取資金58.3億元,年均節約財務成本0.54億元;創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舉措,跨境融資36.7億美元,為企業節約成本1.85億元。降低制度性成本。開展涉企收費清理,生產性工業用地項目審批費用平均降低47%。降低物流成本。拓展多式聯運,通過降低港口裝卸作業費、開通鐵水聯運集裝箱班列、商品車“滾改集”等系列措施,為企業節約物流成本約5000萬元。降低用地成本。開展了工業用地供地制度改革試點,采取“先租后讓”方式向德國大陸、法雷奧等項目供地,大幅降低企業入駐用地成本。
2.深入推進開放型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提升帶頭開放、帶動開放的能力和水平
加快推進國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全力建設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和自貿試驗區兩大核心區。兩江自貿區率先完成識別系統開發并上線運行,建成投用自貿政務中心。中新互聯互通項目在金融、物流、醫療、教育等領域取得突破。兩江自貿區簽約項目167個,投資金額899億元。加快建設果園港多式聯運示范基地。與新加坡港務集團、太平洋船務集團等公司聯合成立中新(重慶)互聯互通多式聯運輕資產、重資產運營公司,推進“水公鐵空”多式聯運,推動團結村鐵路延伸至果園港,建設“渝新歐”第二始發站,形成向東、向西、向南開放通道的樞紐。果園港完成集裝箱31.8萬標箱,增長34.2%,其中多式聯運15.1萬標箱,增長82.15%。不斷完善綜合口岸功能。積極申報果園港開放口岸、B型保稅物流中心等功能資質,金伯利進程國際證書制度、糧食進境口岸獲批,水果、肉類進境口岸功能初步發揮。建設西部國際航空樞紐,發展航空服務業。以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航站樓建成投用為契機,加密國際客貨運航線,累計達到66條,建設西部國際樞紐機場,大力推進飛機融資租賃業務并實現突破。
3.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投資環境
出臺“放管服”改革40條,加快轉變政府職能,不斷提高行政效能。推進大部門制改革,進一步推進部門的職能整合,組建招商合作局,努力實現一個部門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個部門管執法、一個部門管安全、一個部門管招商。推進行政審批改革,全面公布、動態管理權力清單,下沉行政服務事項到園區、街道社區,大力推行網上審批,建立跨部門“一口受理、超時默許”的集中會審和全區聯辦工作機制,行政審批事項精簡52.8%,平均辦理時限由24.4個工作日縮減為9.3個工作日,辦理提速61.8%。強化事中事后監管,開發市場信用監管平臺,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成功創建國家級政務服務標準化試點。大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實施“先照后證”、注冊登記制、“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兩證合一”,試點企業“十證合一”,讓企業“一照一碼”走天下,市場準入環境顯著改善,推動新增市場主體13959戶,同比增長26.88%。
(三)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情況
重慶兩江新區緊緊圍繞“強制度、防風險、降成本、重管控”的主線做好全區政府債務管理工作。
1.強制度
出臺了《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和《成立兩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債務管理領導小組的通知》,建立了各部門聯合防控機制,切實防范財政金融風險。
2.防風險
嚴格執行法規要求,禁止對外承諾或擔保。按《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43號)等文件精神進行了全面排查,政府舉債融資機制規范,所有單位無對外違規出具承諾和提供擔保行為。國企融資管控有保障,禁止國企新增政府債務,無違規舉債擔保,貸款周轉正常。
3.降成本
一方面,大力爭取低息政府債券,全年共爭取政府債券總額73.3億元,其中新增債券15億元(在全市率先申報首批土地專項債券8億元),置換債券58.3億元,綜合平均發行利率4.16%,全年節約財務成本0.54億元。另一方面,通過與各直屬企業簽訂融資成本目標責任書,嚴控國企融資成本,國企實際融資綜合成本率控制在4.16%~5.63%內。
4.重管控
一是推進融資平臺機構整合。強力推進融資平臺公司改革轉型,按因勢利導、分類改革的原則,通過實施“強化公益建設能力1家、注銷空殼2家、合并3家、取消融資功能3家、推動市場化轉型4家”的五項舉措,完成13家融資平臺機構的清理整合,不再承擔政府融資功能。二是加強考核指標管理。在國企考核上,把資產負債率、逾期債務率等納入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以剛性指標促優化管理。三是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資產管理。完成融資平臺公司資產清查登記,強化了債務信息系統管理,實現了動態管理。
(四)污染防治攻堅戰情況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為重點,全方位、全過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一是深入實施“碧水行動”。長江和嘉陵江重慶兩江新區段水質均穩定達標。二是深入實施“藍天行動”。嚴控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和揚塵污染,強化餐飲油煙治理和露天焚燒管控。完成了黃標車淘汰任務。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PM2.5濃度下降12.5%。三是深入實施“綠地田園行動”。科學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加強工業企業危廢和醫療廢物規范化管理,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四是深入實施“寧靜行動”。加強工業噪聲污染控制,強化社會生活、文化場所噪聲治理,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均順利達標。

圖2-6 重慶兩江新區鳥瞰云計算中心
(五)2018年工作展望
2018年,重慶兩江新區將統籌抓好穩增長、優結構、促改革、擴開放、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把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全面落實在兩江大地上。
1.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打造重慶數字經濟產業園,建設國家數字經濟示范區
規劃建設41平方公里數字經濟產業園,提升兩江國際云計算中心功能,培育一批數字經濟領軍企業,力爭引進百度自動駕駛、阿里云城市大腦等核心企業,高規格籌辦中國(重慶)大數據智能化產業博覽會,大力推動“智慧兩江”“大數據+智能制造”建設,打造全國數字經濟集聚區。
2.以提高有效供給能力為著力點,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優化發展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三大支柱制造業,轉型發展現代金融、總部經濟、物流產業三大優勢服務業,加快發展大數據、大健康、大環保三大特色產業,創新發展人工智能、通用航空、機器人、3D打印、新材料、專業服務、文創旅游、保稅貿易、軟件設計及服務外包、會展經濟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推動林肯高端乘用車、奧特斯三期等項目開工,促進AOS一期、聯創電子等項目竣工,力爭引進項目200個、投資1200億元。
3.以綠色智慧為底蘊,堅持高標準國際化,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生態新城
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實現“開門見綠八分鐘可達”。優化重要區域、節點及公共建筑設計,塑造國際化新區特色風貌。深入開展城市“靚化行動”,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快悅來海綿城市建設,推廣綠色環保建設理念。按照全域4A級景區標準,開展全域旅游策劃,串聯兩江國際影視城、龍興古鎮、歡樂谷等文旅資源,完善旅游產業體系。
4.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勇當改革排頭兵
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改革、人才引進及服務體制改革以及行政審批、商事制度、事中事后監管等“放管服”改革,積極爭取突破性、先行性制度創新,率先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投資環境。重點完善招商引資體制,出臺數字經濟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持續推動“放管服”、國資國企、投融資等重大改革事項。
5.以建設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為主攻方向,深度融入國家戰略,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統籌推動自貿區和中新示范項目核心區建設,重點推進中新智慧城市試點、互聯網國際綜合試驗區等項目建設,推動各開放平臺協同發展,實施果園港鐵水聯運國家示范工程,爭取國家開放口岸和B型保稅物流中心功能落地;將保稅港打造成為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基地、服務貿易示范基地和內陸國際物流基地,努力建設“一帶一路”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
6.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塑造依靠創新驅動、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建設長江上游創新中心
大力實施創新主體引進培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創業孵化平臺升級、創新創業政策扶持、知識產權保護、雙創活動開展等創新驅動行動計劃,重點引進集聚一批研發機構和阿里巴巴、百度知名孵化器,組建5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構筑“一極兩副多園”創新空間布局,集聚一批創新主體和孵化培育載體,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
7.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幸福和諧的上善新區
大力實施民生實事,推動教育、醫療、社保、就業、平安等社會事業發展,新建公辦幼兒園34所,建成中小學9所,加快第九人民醫院兩江分院、文化館等重點項目建設,建成兩江體藝中心,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