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2018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 4004字
- 2020-09-17 18:13:34
二、天津濱海新區

圖2-3 天津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
(一)2017年發展成效
2017年,天津濱海新區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三個著力”為重要思想依據,牢牢把握發展的歷史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國家賦予的功能定位,積極推動落實各項工作任務,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社會事業同步發展,居民生活不斷改善。
天津濱海新區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106億元;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96.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8.3億美元,增長10%;實際利用內資1260億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3%;新增就業12.2萬人。
1.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工業經濟運行平穩,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9000億元,增長8%。十一大優勢產業占規模以上產值比重達88%,石油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冶金產業分別增長26.3%、19.7%、15.6%和13.1%。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第三產業占GDP比重達到48.5%,比2016年提高5.2個百分點。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0%。新增滬深交易所上市及新三板掛牌企業19家,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8%,占GDP比重比2016年提高2.6個百分點。交通運輸業穩步增長,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1506.9萬標箱,增長3.8%;天津機場旅客吞吐量2100.5萬人次,增長24.5%,貨郵吞吐量26.8萬噸,增長13.2%。房地產調控取得成效,新建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和價格逐步回落。農業產業化項目形成規模,市級龍頭企業達到31家。
2.改革創新持續深化
自貿試驗區168項制度創新舉措落地,三個片區新增市場主體1.4萬戶。深化金融改革創新,融資租賃業務總量約占全國的1/3。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叭齑妗毙Ч黠@,盤活空置樓宇137萬平方米?!叭ジ軛U”穩步推進,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逐月下降。“去產能”深入實施,清退新區直屬國企中的空殼、低效企業254戶?!敖党杀尽比骈_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的成本比上年減少1元??萍紕撔乱丶铀倬奂屑壱陨涎邪l機構達464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33家;新增科技型企業4322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98家、高新技術企業427家;累計建成各類眾創空間58家、國家級孵化器15家。
3.開放水平持續提高
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簽約引進北京項目657個,協議投資額1192.8億元。加強與河北合作,與滄州市、唐山市合作建設濱唐、濱滄產業示范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首個海鐵聯運綜合性集裝箱鐵路樞紐——中鐵天津集裝箱中心站開通,國際班列常態化運營。參與籌辦首屆世界智能大會,舉辦全國無人機系統及技術應用高峰論壇、第七屆天津濱海國際文化創意展交會。新型貿易業態快速發展,成功試點平行進口汽車、跨境電子商務、航空保稅維修再制造等業務,平行進口汽車約占全國的70%。
4.區域支撐持續增強
功能區改革取得重大成效。金融創新功能進一步增強,京津冀企業總部集聚區建設初見成效,“雙創通3.0”被全國多地借鑒推廣。保稅區航空和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集聚發展,空客A330寬體機完成和交付中心落成并交付首架飛機,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引進一批高端項目,太重濱海研制完成國內最大的海上5MW風電機組。高新區獲批“十三五”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和全國第二批雙創示范基地,互聯網產業園完成總體規劃。東疆保稅港區完成第1000架飛機租賃,成為全球第二大飛機租賃聚集地。進口商品直營中心加速布點,建成全市最大的跨境電商保稅倉儲園區,國家海洋博物館主體完工。
5.項目引建持續攻堅
組織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1041個,組織上報國家PPP示范項目庫,制造業投資、電力能源投資、信息傳輸軟件和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53.9%、87.2%和71.8%。中國人壽養老養生、三星視界等241個項目開工建設,龐巴迪公務機維修一期、托普索催化劑等201個項目竣工。軌道交通濱鐵1號、濱鐵2號線開工建設。西南環線全線開通,南港鐵路加快建設,繞城高速北段、塘漢路拓寬、京津高速輔道建成通車,中央大道南延、世紀大道東延、寨上橋拓寬等16條道路開工建設。新設外商投資企業908家。
6.民計民生持續改善
河北西路小學等5所學校投入使用,天津師范大學濱海附屬學校等10所學校、幼兒園加快建設,193所學校完成提升改造。第五中心醫院和泰心醫院智慧門診完成升級改造,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濱海醫院竣工,中醫醫院地下基礎施工,腫瘤醫院主體施工。新建提升社區服務站22個,第一養護院平穩運營。濱海文化中心投入運營。建成131個社區健身園,14個多功能運動場和籠式足球場,舉辦群眾體育賽事50余次,參加活動達1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3.4%,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率保持全市領先。輪換儲備糧2.4萬噸。
(二)體制機制創新進展
1.新區電子市民中心正式上線
“電子市民中心”已于2017年10月1日正式上線,確定一期上線的民政、衛生、人社、教育等系統服務事項62項。一期設立“4+4+4”綜合窗口試點,即區市民服務中心及濱海廳、大港廳、漢沽廳3個大廳,開發區、保稅區、中新生態城、濱海-中關村科技園4個功能區行政服務中心大廳,塘沽街、漢沽街、中塘鎮、海濱街4個街鎮服務中心。完善i濱海公共服務系統和通用辦件系統開發,使之進一步具備智能搜索、一號申請、網上預約、網上辦理、過程可控、信息推送、互動問答等功能。出臺、修訂了《關于保障電子市民中心(一期)高效運行開展便民便企服務實施意見》《濱海新區電子市民中心“綜合窗口”實施方案》《關于保障濱海新區“電子市民中心”(一期)線上線下并行服務的通知》等文件。
2.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加快建設
會同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共同研究起草《北京市政府、天津市政府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發展的若干措施》,配合北京中關村管委會研究制定“一個實施方案+四個實施細則”的政策體系。中關村管委會與區科委正在合力推動中關村223個開放實驗室資源、新區429家省部級以上研發機構資源的開放共享。設立天津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開展招商和產業促進工作。搭建開放實驗室創新服務平臺,整合兩地實驗室資源面向兩地企業提供專業檢測認證、試驗外包、儀器共享、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來自硅谷阿凱迪亞創投公司的“硅谷之窗”項目已經注冊,近期將在科技園落戶其在美國孵化的VR項目。
3.雙創示范基地建設全力推進
獲批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載體平臺不斷聚集,騰訊、阿里云+優客工場、創始空間等12家眾創空間投入運營。推出“雙創通”企業網絡服務平臺和行政審批預約預審系統,建立起“線上+線下”有機銜接的綜合服務體系,已推廣至四川等自貿片區和長春凈月高新區。
4.天津港體制改革成效初顯
新區成立了托管工作推動組,圍繞“先業務托管,再全面托管”的總體操作思路,初步確定了港口運營一體化模式:一是成立天津港集團調度指揮中心臨港分中心和南港分中心,負責轄區內船舶動態計劃的平衡、制訂與申報。二是重組兩家港務公司管理層,實現調度指揮、生產經營的統籌管理。三是兩家港務公司原管理范圍及內容保持不變,在運營一體化期間維持港口生產及人員的雙穩定。
(三)污染防治攻堅戰情況
天津濱海新區高度重視污染防治問題。大氣環境治理成效明顯,PM2.5濃度達到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4.4%,空氣質量綜合指數6.09,排名全市前列。淘汰燃煤鍋爐471臺,削減煤炭19.5萬噸。實施“五控”治理,狠抓1788家“散亂污”企業治理,關停901家。清水河道項目完工175項,城鎮污水處理率96%,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實施76個市容環境綜合整治項目。新建提升5個街心公園,推進官港森林公園四期等綠化工程,新增綠化面積853.4萬平方米。開展安全生產大排查,整改隱患6.4萬個,完成98處油氣輸送管道隱患治理。重點監管企業2000余家,重點排污大戶178家,占全市40%以上。

圖2-4 天津濱海新區臨港工業區
(四)2018年工作展望
2018年,天津濱海新區將加快創建繁榮宜居智慧新城,確保高質量發展落地生根、形成生動實踐。
1.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進一步發揮承接和輻射帶動作用,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這個“牛鼻子”,統籌推進要素轉移精準化、產業承接集聚化、園區建設專業化,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中增創發展新優勢。突出三大主攻方向,著力在抓項目、聚人氣、優功能上下功夫,拓展協同領域,放大協同效應。做強五大承接載體,即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造協同創新載體、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打造先進制造國際合作載體、航空物流區打造航空產業創新載體、南港工業區打造石化產業發展載體、未來科技城打造研發轉化載體。
2.大力實施產業升級行動
進一步增強創新力和競爭力。堅持以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為目標,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智能科技為引領,著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保持領先優勢。
3.突出綠色智能精細化,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品質
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立足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碎片化問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在宜居生態建設中展示美麗濱海新形象。
4.深化改革思路
下大力氣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更多具有標志性、原創性的改革舉措,進一步優化運行機制,處理好新區與市里、新區與功能區、功能區與街鎮、新區委辦局與街鎮“四種關系”,著力解決好功能區體制機制優化、經濟職能與社會職能有效分離、生產力合理布局、項目準入企業服務、載體功能提升、功能區協作等問題,形成互相支持、合力并進的良好氛圍。
5.深化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推動功能區改革,制定“三定”方案,理順干部人事制度,落實考核激勵機制,大力推進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職能劃轉,充分釋放功能區經濟活力。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試行承諾審批制度,深化“證照分離”改革試點,擴大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范圍。全面實施事業單位全員崗位聘用制度,穩妥推進經營性事業單位改革。推進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體制改革。
6.放手發展民營經濟
實施新一輪民營經濟發展行動計劃,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做精做細產品和服務,推動民營企業創新轉型。尊重企業家價值,實施企業家培養工程,鼓勵企業家創新創業。辦好企業家俱樂部,打造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交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