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每天掌握一點創意運行的過程
- 每天學點創意學大全集(超值金版)
- 靈感
- 2867字
- 2014-03-24 15:11:09
頭腦并不是一塊被動的“白板”,其中已經裝填了“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內容。頭腦把這些內容當做武器,向外界對象的三個“無窮多”提出挑戰,并把它們打得落花流水——使三個“無窮”變成了三個“有窮”,并將其順利地吸收到頭腦里,成為新的觀念、創意、方法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外界對象的三個“無窮多”,頭腦采用了三種戰術加以各個擊破。這三種戰術就是“屬性抽象”“對象選取”和“動態截取”。
從無窮多的屬性中抽象所需的部分
我們頭腦所思維的每一種對象和問題,都具有無窮無盡的屬性。但是沒關系,頭腦用“屬性抽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所謂抽象,就是從每一對象所具有的無窮多的屬性中抽取出一種或幾種屬性,頭腦只思考這幾種經過抽象而來的屬性。這樣一來,無窮多的屬性就變為數量有限的屬性了。
抽象是人們認識外界事物必不可少的手段,因為頭腦無法處理具體事物無窮多的屬性。抽象使得事物變得簡單,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性便顯示出來了。
狗,世界上十分常見的一種家養動物。在英國,人們把“忠誠于主人”看做狗的第一屬性,因而“狗”在英語中常常與美好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可以用來形容小孩或老人,并無任何貶義。而在中國,人們把“下賤地追隨別人”看做狗的第一屬性,因而“狗”這個詞在漢語中帶有明顯的貶義:“走狗”“狗眼看人”“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請仔細想一想,狗身上的屬性其實是無窮無盡的。
“饑不擇食”,意思是說,極度的饑餓者看見客觀的食物,只選取了它的一種屬性——充饑性,而對于食物的色、香、味、形等屬性全都舍棄了,未納入思維的范圍。這是由饑餓者的實踐目的和價值模式所決定的。
前邊提到的那位萊布尼茨,他給國王講了“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之后,接著又講了第二個論點:“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不同的樹葉。”國王還是不相信,又讓宮女們到后花園去找,結果仍然一無所獲。其實道理很簡單,每片樹葉各自都有無窮多的屬性,只需在兩個無窮系列中抽象出一對相同的屬性就夠了,這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至于兩片樹葉之間的無窮多的差異點,只需舍象(即舍去對象中其余未被抽取的無窮多的屬性而暫時不予理睬)就行了。
廣而言之,任何兩種以上的事物,無論其差別多么巨大,我們的頭腦都能在它們中間找出共同點,也就是抽象出共同的屬性。這也是創意思維經常使用的具體方法之一。另一方面,當我們能夠把曾經舍象的屬性撿起來,重新加以認真思考的時候,往往可以發現一個新天地,產生新的創意。正如對某個具體人的評價,我們很容易夾雜著個人感情,“愛而忘其惡,恨而忘其善”。也許有一天你突然發現,自己多年的老朋友也會做出很卑鄙的事情。
從無窮多的對象中選取需要的部分
有一天吃晚飯的時候,正在上小學的弟弟給全家人提出了一個很奇怪的問題:“要是全世界的電話線路都斷掉了,會產生什么結果?”當醫生的爸爸回答說:“病危的人就不能得到及時的救治,使死亡率上升。”善于持家的媽媽高興地說:“那太好了,我們就不用付電話費了!”當消防隊員的哥哥回答說:“報警速度將會降低,使火災的損失大大增加。”熱戀中的姐姐回答說:“兩人約會的次數一定會大大減少。”
從創意的角度來說,準確地選取與特定問題有關聯的外界對象,是獲得創意的基本前提。我們的思維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處理無窮的信息。問題在于,我們的頭腦應該牢記著,進入思維過程的對象并非所有的對象,還有無窮多的對象因為沒有獲得入場券而只能待在頭腦之外。
由于每個人在實踐目的、價值模式、知識儲備等方面不完全相同,因而各人對同一群對象的選取也不會完全相同。你認為老師講的A觀點很重要,因而留下很深的記憶;另外一位有可能會認為,B觀點才是重要的,而A觀點毫無獨特之處,早把它忘得一干二凈;還有一位也許會認為A和B都無足輕重,而C才是至關重要的觀點;如此等等。
幾位學生坐在教室里,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他們可以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下課后,分別請他們復述一下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復述的結果也許會令你大吃一驚。你發現不同學生的復述差別很大。而且復述差別的程度,與學生之間在觀念和文化方面的差別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學生之間的差別越大,他們的復述之間的差別也越大。如果這些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度,那么他們的復述簡直會有天壤之別,使人感到他們并不是在復述同一個老師的同一次講課。這就是頭腦對外界對象選取的結果。
面對周圍無窮多的事物和觀念,我們的頭腦首先對它們進行篩選,每次只選取一個或少數幾個對象,被選取的對象進入頭腦參與思維。而其余沒有被選取的對象,便遭到了被摒棄的命運。經過這樣的處理,本來數量無窮多的可供思維的外界對象,就變成數量有限的少數幾個對象了,頭腦就能夠對它們進行深入而細致的思考。
從無窮多的變化中截取所需的片段
外界的對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無窮無盡的變化,以至于很難把握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的頭腦采取了“動態截取”的手段,把連續變化中的事物一段一段地剖開,從一個或幾個剖面來思考事物,從而把事物無窮的變化轉化成了有限的變化;把動態的事物凝固成了靜態的事物,這樣思考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塊面包,它以前不是面包,以后也肯定不會是面包,但是,只要它現在是面包,我們就只把它當做面包看待,而不去考慮它的“歷史”和“未來”。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警告我們,你手里拿的面包能不能營養自己的身體,這并不能根據過去的經驗推斷出來,因為誰都無法保證過去與未來的“齊一性”。但是那不過是思想家頭腦中的推論,現實中肚子餓了想吃面包的人,是想不到那么多的。
對外界事物的“動態截取”還有一種含義,就是忽略其微小的變化。只要事物沒有發生本質性的重大變化,我們都可以認為事物是靜止的——盡管其中細小的變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這不失為一種簡便而實用的方法。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人是能夠“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盡管河中的流水滾滾不停,但是這條河的位置、長度、寬度、水質等基本方面沒有改變,我們不妨還把它當做原來的那條河看待。比如黃河,數千年流水不止,而且改道許多次,但是大家習慣上認為那還是同一條黃河。
抓住事物細小的變化不放,常常是詭辯論者的拿手好戲。據說,有個人借了別人的錢,別人來討,他不認賬,說:“借錢時候的我已經不是今天的我了,變化很大,判若兩人,因而你不應該向我討債。”
這也許只是一個笑話,但是深入地想一想,問題并不那么簡單。究竟哪些變化屬于“細小的”而可以忽略不計,哪些變化是“本質性的”必須予以考慮呢?換句話說,我們頭腦對處在變化中的事物的“截取點”應該定在哪里呢?如果能夠打破常規,變更一種“截取點”,那就會產生一種不同尋常的觀念。這就是創意。比如,一個人總是從一個受精卵逐漸長大的,那么長到多大才算是一個“人”呢?這時的“截取點”就有了差異。在某些落后地區,溺嬰并不算“殺人”;而在西方的一些國家,懷孕四個月以上的墮胎就犯了“殺人罪”;而某些宗教團體甚至主張“避孕就是殺人”。
客觀事物的發展是持續不斷的,而發展的階段則是由頭腦的思維來劃分的。劃分的標準變了,我們看世界的方式也就變了,創意的萌芽便顯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