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每天突破一點權威定勢

打破權威神話,不盲目崇拜權威

打破權威神話的關鍵是打破知識的神話和年齡的神話。

所謂知識權威,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掌握者。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書本、專家都是權威,是知識的化身,因而學生對他們充滿了崇拜與信賴。其實,權威的知識未必代表真理。

《小學自然學習輔導》《十萬個為什么》上說,蜜蜂沒有發音器官,它們在飛行時不斷高速扇動翅膀,使空氣振動,才產生嗡嗡聲音。監利縣黃歇中心小學的聶利同學卻大膽挑戰這一權威論斷。她通過40多次的觀察試驗,得到的結論是:蜜蜂不靠翅膀振動也能發音。她撰寫的論文《蜜蜂不是靠翅膀振動發音》榮獲第1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意大賽銀獎和高士其科普獎。她的驚人發現挑戰了權威論斷。這樣不迷信權威的獨立思維的品格十分難得。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清華大學講,中國青年人的膽子要大一些。拿專家們的話來講,現在不少孩子的思維受慣性影響,順著成人模式來想事情,很少從相反方向考慮,這不利于從小培養孩子敢想、不唯上、不唯書的品質。可貴的是,聶利同學大膽懷疑、科學認真地求證,最后得出了結論。雖還未最后確認這個結論究竟怎么樣,但小學生能發現這個問題,這本身是個了不起的事情。

從幼兒時期咿呀學語到今天,我們閱讀過的書籍應該是不計其數了,書本、老師、專家在我們心中到底應該是什么樣的地位呢?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書本、老師、專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知識,其中有千百年來人類經驗和體悟的結晶。但是,在創意的天空里,又常常是由于對書本、教師、專家的崇拜,反而阻礙了我們探索的腳步。只有敢于突破權威障礙,打破權威神話,我們才會產生更多的創意。

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可能會成為權威,但權威未必正確。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對老師、書本、專家等權威持有批判態度,不能盲目地崇拜他們。在某些時候,突破權威的束縛,就可能會有重大的發明創造產生,為人類社會增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敢于對權威提出疑問才是年輕人必須具備的、難能可貴的精神氣質。

打破權威神話的另一個含義是打破年齡的神話。許多人不敢挑戰權威是認為自己年少、見識少,怎么可能向見識多的人挑戰,年長的人當然見識多,可是,見識多的人往往又比較保守和麻木,恰恰需要年輕人的沖勁和敏感。年輕人是未來的希望。毛澤東曾經對留學生說過一段最富哲理的話:“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縱觀世界科技發展史,人類科技的許多重大突破都產生于科學家的青年時期。愛因斯坦26歲提出狹義相對論,愛迪生29歲發明留聲機,哥白尼38歲提出日心說。人類的偉大思想家和政治家也大都是在年輕時勵精圖治,創立學說和事業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時分別是30歲和28歲,毛澤東誦出“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詩句時,也只有20歲左右。青年時期是最富有創意精神的黃金時期。有學者對1500~1960年全世界1249名杰出自然科學家和1928項重大科學成果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自然科學發明的最佳年齡區是25~45歲,峰值為37歲。正是年輕時候敢于質疑、敢于挑戰的精神,才使人們獲得了最后的成功。

影響人們思維發展的另一個問題是過分信賴權威。人們對專家權威作出的判斷與方法深信不疑,往往作為全部真理而接受下來。事實上,即便是某個領域的泰斗,他們也難免在判斷上有失誤。如愛迪生曾寫過幾篇研究非議交流電的論文,他斷言交流電太危險,家庭不適用,直流電是唯一途徑。再如,愛因斯坦曾頑固地反對物理學的某些新理論,如量子力學與海森堡測不準理論,盡管這些理論是根據愛因斯坦的發現推導出來的。

充分使大腦開動起來,不僅限于科學、政治和哲學等領域,而且也廣泛適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這樣一位學生,有一次他在餐館吃到糖醋鯽魚,竟然不知道那是什么。原來在他的印象里,魚從來都應該是清蒸的,因為他的爸爸告訴他,魚就是應該這樣做的。因此他從來沒有試過別的方法,因為他爸爸的話對他來說就是權威。

雖然崇拜權威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學習他人的智慧經驗,擴大思維視野,克服固執己見和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維方式。但是如果我們過于崇拜權威,完全相信報刊書籍和專家的東西,不去批判地懷疑他們,害怕被孤立,拘泥于“真理”,這只能阻礙思維的通道,影響問題的迅速解決。

崇拜權威的人首先表現為有自卑心理,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強心。自卑的人,他看不起自己,也根本不想發揮自己的才能。有自卑,就不想去創意,也不敢去創意。再就是表現為缺乏好奇心、求知欲和進取心。好奇心指對司空見慣的事物或新鮮事物的求知欲。進取心指對現實的不滿足感和強烈的進取精神。這種崇拜心理還表現在缺乏勇敢、剛毅和犧牲精神。布魯諾提出日心說,哥倫布提出地球是圓形的,就在于他們沒有跪倒在權威者的腳下,以無懼無畏的勇氣和信心,打破了權威者對人們思想的束縛,他們的思想是站起來的。

人們對權威往往有一種天然的敬重、信賴感。一般來說,威望越高、權威越大的人,人們越容易遵從他,因而在決策中常常圍著權威者的意見轉。當然,怕負責任,怕擔風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而那些杰出的創意者在面臨嚴重困難時,他們常常會憑借自信心與自強心,釋放出巨大的人格力量,想盡辦法,戰勝困難,直到取得成功。否則,創意活動則會功敗垂成。

人不能鸚鵡學舌,要有獨立思考能力,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要敢于質疑,不盲從權威,要敢提出新的見解與主張,要在權威面前站起來,而不是匍匐于他們的腳下。愛因斯坦曾說過:“從少年時代起,對所有權威的懷疑,對任何社會環境里都會存在的信息完全抱一種懷疑態度,這種態度再也沒有離開過我。”

真理并非始終在多數人手中,往往少數人的意見恰恰是真知灼見。有了敢于質疑的精神,才能走出權威的籬笆,激發創意意識,才能有助于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決策。

超越權威束縛,敢于對權威質疑

權威指的是在某種范圍內最有威望和地位的人或事物或使人信服的力量。在我們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存在權威,人們在相信權威的同時,往往會對權威產生崇拜,對權威所確立的觀點、理論,會絲毫不作考慮的肯定其正確性,并且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用它去分析、解決相關的問題。一旦遇到和權威不同的理論和觀點,便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那些觀點是錯誤的。這樣,就會使人們陷入尊崇權威的思維定勢中。

我們需要對權威一分為二地看。

一方面,通過汲取權威所確立的理論和知識,在處理我們的日常事務時,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便利性,使我們不必要凡事都要從零開始研究、開始摸索。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畢竟是有限的,即使是天才,也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他通常只能在一個或幾個有限的領域里進行深入的研究,而對其他的許多領域卻知之很少。于是當實踐中運用已有知識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會求助于各個領域的專家,結果按照專家的建議去行事,往往使問題得以很好的解決。

另一方面,人們認為專家的意見就是權威,是準確無誤的。久而久之,形成了尊崇權威的思維定勢,不但盲目遵從,而且從未對所謂的權威產生過質疑。于是當需要人們進行創意性思考時,人們往往很難擺脫權威的束縛,在懷疑自己能力的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總會按照權威所確定的方式去思考問題,從而無法進行創意性的思考,也就無法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突破。

早在1750~1769年期間,天文工作者勒莫尼亞就曾12次觀察到了天王星的存在。但是有關天文學的權威性的著作一直認為,土星是太陽系最邊緣的行星,太陽系的范圍到土星為止。由于無法沖破權威性論斷的束縛,勒莫尼亞始終沒有能認識到它所發現的這顆星也是太陽系的行星之一。直到1781年,才由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謝爾認定天王星確實是太陽系的行星之一。

勒莫尼亞因為不敢向權威挑戰,使人類認定天王星的時間推遲了十幾年。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上,歷史上很多創意的成果都是建立在推翻權威的基礎上的。

在醫學史上,蓋倫是西方古代醫學的最大理論家之一,他的成就為西方醫學的解剖學、生理學、診斷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由于得到了宗教神學的支持,蓋倫的學說如同托勒密的地心說一樣,成為當時的金科玉律,是絕對的權威。1543年,比利時的維薩里不顧權威的束縛,出版了《人體的結構》一書,他在著作里大膽地駁斥了《圣經》所說的上帝抽出亞當的一根肋骨而創造了夏娃,提出并證明了男女均有24根肋骨。同時他還糾正了蓋倫著作中的200多處錯誤。維薩里的同學,西班牙的薩爾維特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向權威發起了挑戰,他批判了蓋倫的“心血潮流說”,提出了血液“小循環”觀點。

在生物學上,進化論的確立也是跟權威作斗爭的結果。在歐洲,從中世紀以來就是“神創論”占有統治地位,《圣經》中說,上帝創意了天地和日月星辰,又創意了動物、植物,最后用泥土造人。到了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大膽地提出了人、猿、猴同屬靈長類的“人猿同類論”。不久法國的布豐又提出了“人猿同源論”。19世紀初,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更進一步,首次提出了由猿變人的理論。最后,在1859年達爾文發表了名著《物種起源》,正式提出了進化論。

那么,如何超越權威呢?

首先,學會對權威進行質疑。學貴有疑,我們要學會不再盲從,而是質疑書本里的知識。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用“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詩句告誡兒子:只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親身實踐。韓愈曾經寫道:“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指的是如果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學會獨立思考。

對書本知識,我們不妨換一種視角,即我們在欣賞書籍、吸收知識的同時,也來挑挑書本里的“毛病”,提出一些相反的或者不同的觀點,然后把兩種觀點放在一起綜合比較,這樣,我們的收獲也許會更大。中國古語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學會質疑,你才能夠從書本的權威中走出來。

走出書本的權威,還有很多權威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當學生的見解和老師的看法相悖的時候,怎么辦呢?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雖然我們非常感謝老師、曾經的科學家和學者們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精神食糧,讓我們現在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從而看得更高、更遠。但是我們依然要學會對這些學術界的權威、生活中的權威進行質疑。這是因為科學的道路是無止境的,只有敢于質疑,才能夠有勇氣在科學的路上不斷地探索。科學史也表明,每當科學上有重大突破和理論上有重大建樹時,人們總是傾向于認為已找到了最后真理。20世紀量子力學、粒子物理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以后,20世紀80年代曾有物理學家錯誤地認為,物理學對物質的認知已經達到頂峰。未過20年,航天觀測發現宇宙有加速膨脹的跡象。美國航空航天局于1998年宣布,在宇宙中可能存在一種過去未發現過的“暗能量”,占總能量的70%以上,對星系產生負壓力或斥力,超過了物質之間的引力,導致宇宙在過去數十億年的歷史中加速膨脹。此外,還發現在占宇宙質能27%的物質中,我們能看到的和能覺察到的僅有4%左右,還有23%的“暗物質”存在,其組成和性質無人知道,物理學尚無法解釋。這有如冷水澆頭,使認為科學已經終結的人清醒了很多;也提醒著我們,只有不斷質疑、不斷探索,我們才能夠擁有更多的收獲。

其次,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當我們開始質疑書本、質疑權威、質疑經驗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學會提出問題了。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我們通過努力來驗證我們的質疑是正確的。可以通過查找資料、做實驗、推理等方法進行驗證,最后得出自己的結論。

為什么中國學生在全世界都能夠考出優秀的成績,卻缺乏創意的突破和獨立的思維呢?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曾經說過,中國的學生知識豐富,善于考試,卻不善于想象、發揮和創意。延續2500多年的儒家文化中形成的親、尊、長、幼,君、臣、父、子逐級服從的社會風尚,它所要求的是孩子們必須服從父母,學生必須相信老師所講的一切,教科書上的東西都是對的,權威的訓導必須服從,科學定律不準討論或修改。試卷設標準答案,不允許考生有所發揮。正是這些無形的枷鎖鉗制著人們挑戰權威的勇氣,禁錮了人們成長的翅膀,讓人們無法飛翔。而人們真正應該做的是——不要迷信書本,也不要迷信權威,更不要被經驗所束縛,擁有自己的思想,才能夠擁有更加廣闊的思維天空。

坦桑尼亞中學生姆潘巴在1963年偶然發現,熱牛奶倒入冰格一個半小時后會凍結,而先放入的冷牛奶還是很稠的液體,沒有凍結。后經達累斯薩拉姆大學物理系主任奧斯波恩博士實驗證明,姆潘巴發現的現象屬實。40多年來,許多論文與實驗試圖闡明這個現象背后的原理,但由于缺乏科學實驗數據以及定量分析,至今沒有定論。

2004年11月起,在中學科技名師黃曾新的指導下,三名女中學生——庾順禧、葉莎莎和上海中學的董佳雯開始研究姆潘巴現象。四個月來,她們利用糖、清水、牛奶、淀粉、冰激凌等多種材料,采用先進的多點自動測溫記錄儀,在記錄了上萬個數據后進行多因素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在同質同量同外部溫度環境下,熱液體比冷液體先結冰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三種可能。她們認為,只有當冰箱有溫差、牛奶含糖量不同或糖沒有溶解、含有較多淀粉等非液體成分時,姆潘巴現象才有可能發生。

不管最后的結論是否正確,姆潘巴和這些中學生挑戰書本的勇氣和堅持研究的執著精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鲁县| 金阳县| 龙口市| 蒙阴县| 海伦市| 余庆县| 高台县| 彭阳县| 吴桥县| 准格尔旗| 白山市| 榆社县| 明光市| 武川县| 开阳县| SHOW| 鄂尔多斯市| 旬邑县| 拉孜县| 乌鲁木齐县| SHOW| 济南市| 枝江市| 玉田县| 新乡市| 晋城| 宁强县| 武乡县| 唐山市| 涟源市| 静乐县| 原阳县| 兴宁市| 翁源县| 瑞丽市| 东乡县| 五大连池市| 霍州市| 扎兰屯市| 营山县| 久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