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原理(3)

  • 經濟學常識1000問
  • 孫豆豆
  • 5457字
  • 2014-03-24 15:43:46

第二,該定理在分析產業結構演變時,首先使用了勞動力這一指標,考察了伴隨經濟發展,勞動力在各產業中的分布狀況所發生的變化。

第三,該定理是以三次產業分類法,即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第一次產業、第二次產業和第三次產業為基本框架的。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屬于產業結構變動的經驗總結,它不僅可以從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時間序列中得到印證,而且,還可以從處于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同一時點上的橫斷面比較中得到類似結論。也就是說,從處于同一時期而發展水平不同的國家的經濟情況看,人均國民收入較低的國家,第一次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而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反之,人均國民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其勞動力在第一次產業中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小,而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中勞動力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因而可以說,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也是一條反映產業結構變動的經濟規律。

什么是平衡發展理論?

平衡發展理論,是以哈羅德-多馬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為理論基礎發展起來的。平衡發展理論認為,由于各經濟要素間的相互依賴性和互補性,一味地側重某一個部門或地區的投資影響了相關部門和地區的發展,由于落后的部門和地區的阻礙作用,所有的部門和地區都不會得到發展。因此所有的經濟部門和地區應該齊頭并進,共同發展。其中又有兩種代表性理論,即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進理論和納克斯的平衡增長理論。

推進理論的核心是外部經濟效果,即通過對相互補充的部門同時進行投資,一方面可以創造出互為需求的市場,解決因市場需求不足而阻礙經濟發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提高儲蓄率,進一步擴大投資,消除供給不足的瓶頸。

平衡增長理論認為,落后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低儲蓄——資本供給不足——低生產率)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低生產率——低收入——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低生產率),而解決這兩種惡性循環的關鍵,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既促進各產業、各部門協調發展,改善供給狀況,又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形成相互支持性投資的格局,不斷擴大需求。因此,平衡發展理論強調產業間和地區間的關聯互補性,主張在各產業、各地區之間均衡部署生產力,實現產業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平衡發展理論有何利弊?

平衡發展理論主要貢獻在于抓住發展中國家有效需求不足導致投資誘導不足的核心,提出了打破貧困惡性循環的發展模式。

平衡發展理論的出發點是為了促進產業協調發展和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但是一般區域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如果少量資金分散投放到所有產業,則區域內優勢產業的投資得不到保證,不能獲得好的效益,其他產業也不可能發展起來。即使發達區域也由于其所處區位以及擁有的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不同,不同產業的投資會產生不同的效率,因而也需要優先保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的投資,而不可能兼顧到各個產業的投資。所以平衡發展理論在實際應用中缺乏可操作性。

平衡發展理論注重于促進社會公平、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和維護社會穩定,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有利于區域和產業協調發展。但是這種理論的局限性較明顯:

第一,不發達地區通常不具備平衡發展的條件。一般區域特別是欠發達區域,不可能擁有推動所有地區、所有產業同時發展的雄厚資金,且少量資金投放不能獲得較好效益。

第二,注重地區間公平和產業平衡,忽視了效率。由于各地區間區位、資源、產業基礎、技術水平、勞動力等經濟發展條件差異性大,投資效率和經濟效果各有不同,條件好的地區投資效率高,反之,條件差的地方投資效率低。

什么是廠商理論?

廠商理論也被稱為市場理論、廠商均衡理論。廠商理論是研究影響資源配置和分配的廠商行為的理論,它是微觀經濟學的組成部分。其中廠商是市場經濟中生產組織的基本單位,它主要指個體工商戶、合伙公司、股份公司等,而生產相同產品的同類廠商則組成一個行業。

廠商理論研究不同市場條件下的廠商均衡條件與價格、產量的決定。不同市場條件包括市場的結構、市場組成的特點和市場的競爭程度。所謂市場,是買者和賣者進行交易的場所,或者說市場反映了一群買者和賣者之間的交易活動。市場的概念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

廠商理論的研究內容有哪些?

在微觀經濟學中,對廠商理論的研究包括4個方面:

1、成本理論。廠商為進行生產購買生產要素而支付的代價是廠商的成本。成本按投入是否全部可變而分為長期成本和短期成本,也按是否隨產量變化分為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并再細分為總成本、總平均成本、邊際成本、總不變成本、總可變成本、平均不變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等。這些成本在圖上都表現為相應的成本曲線。

2、市場或廠商的分類。市場是從事某一特定商品買賣的場所或接觸點。廠商為市場生產產品,不同種類的市場決定了廠商的性質和類型。按競爭程度,從廠商數目、產品差別程度、進入市場的難易程度以及廠商對產量和價格的控制程度,市場或廠商一般分為4類: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

3、廠商均衡。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分別分析4種廠商在短期和長期中如何決定價格和產量。分析4種廠商的平均收益曲線、邊際收益曲線同需求曲線的關系,從而區別4種廠商均衡的各自特點。并得出結論:完全競爭廠商或市場是經濟效率最高的,成本最小、價格最低,各種資源或生產要素的利用達到最優狀態。

4、非利潤最大化的廠商理論。研究廠商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時的廠商理論。例如,H.西蒙提出令人滿意原則,認為廠商的目標在不確定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應該追求利潤達到令人滿意的水平,而不是最大化。

什么是菜單成本論?

菜單成本論又叫成本的價格調整論。該理論認為,經濟中有一定壟斷力的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能夠選擇價格。菜單成本的存在阻礙了廠商調整價格。菜單成本指調整價格時所花費的成本,它包括:研究和確定新價格的成本、重新編印價目表的成本、通知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的成本等。有些機會成本也叫做菜單成本。菜單成本的存在使得名義價格水平有了粘性。在價格粘性的條件下,廠商對需求變動的反應是改變產量。這樣,總產量隨總需求的變化而變動,經濟中就會出現大的波動。

關于菜單成本的代表性理論主要有:曼丘提出的菜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阿克洛夫和珍妮特·耶倫提出的近似理性周期模型、勞倫斯·鮑爾和戴維·羅默提出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

生產者主權論是指什么?

“生產者主權”是一個與“消費者主權”相對立的概念。加爾布雷思從現代公司以實現“穩定”為首要目標這一點出發,提出了“生產者主權”論。

消費者主權是指在商品市場上消費者占據主導和支配地位的狀況,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決策決定著生產者生產什么;

而生產者主權則是指生產者決定生產什么產品并控制價格,消費者要根據生產者的意志來進行購買和消費。加爾布雷思認為,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者設計和生產產品,并控制著產品銷售價格,然后通過龐大的廣告、通訊網絡和推銷機構對消費者進行“勸說”;現代大公司還對政府進行游說,以左右政府的采購決策。這就是“生產者主權”論的主要內容。

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影響下,西方社會經濟發生了變化,加爾布雷斯通過對大公司發展特征的研究,提出消費者主權被生產者主權所取代。新工業國的形成,企業權利從資本所有者手中轉入“專家組合”手中,專門知識是最重要的。企業權利的轉移,決定了企業目標的變化,企業的穩定、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成為更重要的目標。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大企業總是不斷自行研究、設計、開發新的產品,自行安排生產,自行規定價格,然后通過龐大的廣告網、通訊網和推銷機構向消費者進行勸說,讓消費者按照品種、規格、價格來購買商品,形成了消費者聽從生產者的意旨來購買的情況,即“生產者主權”。

廠商規模無關論的主要觀點是指?

廠商規模無關論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增長和遞增報酬的源泉,廠商規模同經濟增長并無內在因果關系。分工在企業內部發生,則廠商平均規模擴大;分工在企業之間發生,則廠商平均規模縮小。決定廠商規模的是中間產品和勞動力相對交易效率的變化;決定經濟增長的是一般交易效率的高低。廠商規模的變化和經濟增長是兩個相互獨立的現象,經濟增長可以在廠商平均規模擴大時發生,也可以在廠商平均規模縮小時發生。這實際上對長期以來占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經濟學的規模經濟理論提出了一個悖論。

什么是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是經濟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也是現代企業理論研究的重要范疇。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一特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兼并可以在兩個層次上實現企業的規模效益,即產量的提高和單位成本的降低。兼并給企業帶來的內在規模經濟在于:通過兼并,可以對資產進行補充和調整;橫向兼并,可實現產品單一化生產,降低多種經營帶來的不適應;縱向兼并,將各生產流程納入同一企業,節省交易成本等。兼并的外在規模經濟在于:兼并增強了企業整體實力,鞏固了市場占有率,能提供全面的專業化生產服務,更好地滿足不同市場的需要。

何謂小規模技術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威爾斯(Louis J.Wells)于1977年在題為《發展中國家企業的國際化》一文中提出“小規模技術理論”。1983年威爾士在其專著《第三世界跨國公司》中,對小規模技術理論進行了更詳細的論述。

威爾士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擁有為小市場需要服務的勞動密集型小規模生產技術。低收入國家商品市場的一個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規模生產技術無法從這種小市場需求中獲得規模效益,許多發展中國家正是開發了滿足小市場需求的生產技術而獲得競爭優勢。

2.在國外生產民族產品。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主要是為服務于國外同一種族團體的需要而建立。根據威爾士的研究,以民族為紐帶的對外投資在印度、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中國臺灣、香港的投資中都占有一定比例。

3.產品低價營銷戰略。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相比,生產成本低、物美價廉是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形成競爭優勢的重要原因,也是搶占市場份額的重要武器。

何謂棘輪效應?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在這位精明的國君治理下,商朝的江山一定會堅如磐石。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和美玉制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山珍海味了;吃的是奇珍異品,難道還會穿粗布麻衣嗎?當然不會,大王以后自然要穿綾羅綢緞了,以此類推,大王同樣也要住在富麗堂皇、歌舞升平的宮殿里,因此還要大興土木筑起樓臺亭閣以便取樂。如此一來,黎民百姓可就要遭殃了,一想到這些,我就不寒而栗。”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是箕子多慮了,并未將他的話放在心上,然而僅僅過了5年,箕子的預言就應驗了,商紂王驕奢淫逸、貪圖享樂,最終斷送了商湯綿延了500年的江山。

從經濟學的角度上看,這就叫“棘輪效應”。是指人的消費習慣一旦形成之后便具有不可逆轉性,即易于向上調整,難于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的消費,更具有不可逆轉性。

投票選舉真的民主嗎?

阿羅不可能定理是由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之一阿羅首先陳述和證明的。

1951年肯尼斯·約瑟夫·阿羅(Kenneth J。Arrow)在《社會選擇與個人價值》一書中,采用數學的公理化方法對通行的投票選舉方式能否保證產生出合乎大多數人意愿的領導者或者說“將每個個體表達的先后次序綜合成整個群體的偏好次序”進行了研究。結果,他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可能的!更準確的表達則是:當至少有三名候選人和兩位選民時,不存在滿足阿羅公理的選舉規則。或者也可以說是:隨著候選人和選民的增加,“程序民主”必將越來越遠離“實質民主”。從而給出了證明一個不可思議的定理:假如有一個非常民主的群體,或者說是一個希望在民主基礎上作出自己的所有決策的社會,對它來說,群體中每一個成員的要求都是同等重要的。一般地,對于最應該做的事情,群體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偏好。為了決策,就要建立一個公正而一致的程序,能把個體的偏好結合起來,達成某種共識。這就要進一步假設群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夠按自己的偏好對所需要的各種選擇進行排序,對所有這些排序的匯聚就是群體的排序了。

何謂排他原則?

私人品區別于公共品的一種性質?當生產者將一種商品賣給A后,若能很容易地將B?C?D等人排除在該商品益處享用過程之外,則排他原則就在發生作用,該商品也因此是一項私人品?若不能輕易地把其他人排除在分享過程之外,如公共衛生或國防,則我們稱該商品具有公共品的特征?

投資組合理論是指什么?

美國經濟學家馬考維茨(Markowitz)1952年首次提出投資組合理論(Portfolio Theory),并進行了系統、深入和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投資組合理論是指,若干種證券組成的投資組合,其收益是這些證券收益的加權平均數,但是其風險不是這些證券風險的加權平均風險,投資組合能降低非系統性風險。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南丹县| 通许县| 丹东市| 缙云县| 句容市| 吕梁市| 锡林郭勒盟| 来宾市| 偃师市| 武安市| 沁阳市| 安义县| 普安县| 盐池县| 棋牌| 郎溪县| 永泰县| 横峰县| 舒兰市| 榆树市| 阳城县| 壤塘县| 新竹县| 建水县| 昌邑市| 扎兰屯市| 博湖县| 滨州市| 健康| 深圳市| 都昌县| 福泉市| 平遥县| 鞍山市| 万盛区| 蓬溪县| 炉霍县| 吉安县| 五家渠市| 隆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