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原理(1)
書名: 經濟學常識1000問作者名: 孫豆豆本章字數: 5489字更新時間: 2014-03-24 15:43:46
什么叫“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也叫“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中最根本的一個假設,整個經濟學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假設基礎上的。
經濟人假設認為,因為資源的稀缺性,每個人都受到資源稀缺的約束(如收入的限制、時間的限制、價格的限制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在既定的約束下追求自己利益的極大化。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并為此可不擇手段。
在經濟學家的眼里,千差萬別的活生生的人都是理性經濟人——不懈地追求自身最大限度滿足的理性的人。顯然,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以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著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于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你能說說價值規律嗎?
價值規律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是: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這種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正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因商品價格雖然時升時降,但商品價格的變動總是以其價值為軸心。另外,從較長時期和全社會來看,商品價格與價值的偏離有正有負,可彼此抵消。因此總體上商品的價格與價值還是相等的。
值得注意的是,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但并不是商品經濟中唯一的經濟規律。商品經濟中有許多經濟規律,價值規律是基本的規律。另外,作為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同其他任何規律一樣,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何謂雙因素理論?
激勵因素—保健因素理論是美國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來的,又稱雙因素理論。
20世紀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們在美國匹茲堡地區對二百名工程師、會計師進行了調查訪問。結果他發現,使職工感到滿意的都是屬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內容方面的;使職工感到不滿的,都是屬于工作環境或工作關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勵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監督、人際關系、物質工作條件、工資、福利等。當這些因素惡化到人們認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時,就會產生對工作的不滿意。但是,當人們認為這些因素很好時,它只是消除了不滿意,并不會導致積極的態度,這就形成了某種既不是滿意、又不是不滿意的中性狀態。
那些能帶來積極態度、滿意和激勵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果這些因素具備了,就能對人們產生更大的激勵。從這個意義出發,赫茨伯格認為傳統的激勵假設,如工資刺激、人際關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等,都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它們能消除不滿意,防止產生問題,但這些傳統的“激勵因素”即使達到最佳程度,也不會產生更大的激勵。
根據赫茨伯格的研究發現,經理人應該認識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過它一旦使不滿意中和以后,就不能產生更積極的效果。只有“激勵因素”才能使人們有更好的工作成績。
期望理論是怎么回事?
美國心理學家弗魯姆于1964年提出了期望理論。該理論認為,激發的力量來自效價與期望值的乘積,即:激勵的效用=期望值×效價。就是說,推動人們去實現目標的力量,是兩個變量的乘積,如果其中有一個變量為零,激勵的效用就等于零。
效價是企業和團隊的目標達到后,對個人有什么好處或價值,及其價值大小的主觀估計;期望值是達到企業目標的可能性大小,以及企業目標達到后兌現個人要求可能性大小的主觀估計。這兩種估計在實踐過程中會不斷修正和變化,發生所謂“感情調整”。
比如,我認為我有能力完成這項任務,完成任務后我估計老板肯定會兌現他給我晉升工資的諾言,而增加工資正是我的最大期望,所以,我工作的積極性肯定很高;反之,任何一個變量的變化,就會影響到工作的積極性。
管理者的任務就是要使這種調整有利于達到最大的激發力量。因此,期望理論是過程型激勵理論。
什么是“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歸納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它的名字來自于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仆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并按著各人的才干,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起來。過了許久,仆人們的主人回來了。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魅苏f:‘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穷I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魅苏f:‘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也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穷I一千的也來說:‘主啊,我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魅嘶卮鹫f:‘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拿出你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把這無用的仆人,丟在外面黑暗里。’于是,那個只有一千銀子的仆人到最后卻什么都沒有了。”
你知道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嗎?
在一定時間內,其它條件不變下,當開始增加消費量時,邊際效用會增加,即總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積到相當消費量后,隨消費量增加而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若邊際效用仍為正,表示總效用持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漸平緩;消費量累積到飽和,邊際效用遞減至0時,表示總效用不會再累積增加,此時總效用達到最大;若邊際效用減為負,表示總效用亦會逐漸減少。
一般而言,消費者偏好某物而未能獲得,或擁有數量不夠大時,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大增(邊際效用增加);但擁有數量足夠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其滿足感增加幅度逐漸平緩(邊際效用遞減);擁有數量太多時,再增加消費量則反而感覺厭惡(邊際效用減為負且繼續遞減,累積之總效用因此,亦減少)。在正常狀況下,消費者擁有足夠數量而邊際效用遞減后,會將有限資源配置轉移以滿足其它欲望,不至于消費同一商品過量到感覺厭惡。
邊際主義是指什么?
在經濟學中,邊際主義指由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發展而來的經濟學理論。邊際效用理論是在1870年左右,是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各自獨立發展起來的,他們最終使邊際主義廣泛流傳,但是赫爾曼·海因里?!じ晟℉H Gossen)早就指出了交換價值和邊際效用之間的關系。經濟學思想的這次變革被稱作新古典主義革命或邊際革命。
邊際主義的指出了在決策中最重要是邊際,即最后一單位的消費品或是產品。例如,有一輛車可以方便出行,假如它要維修或作為備用車,第二輛車也相當有用,但不如第一輛車有用,第三輛車就更加不如前面的兩輛車了。給定汽車的價格,沒有人會相信會有人去購買三輛車,因為第三輛車的收益可能低于其價格。
什么是邊際生產率說?
邊際生產率說是關于利息和工資的資產階級庸俗經濟理論。德國經濟學家杜能首先提出,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加以發展,為現代庸俗經濟學者廣泛采用。認為當勞動量不變而資本(生產資料)相繼增加時,每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依次遞減,即所謂“生產率遞減律”,最后增加一個單位資本所生產的產量或價值,稱為“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它決定利息的高低;同樣,當資本不變而勞動量相繼增加時,則“勞動的邊際生產率”決定勞動者工資的多寡。因而認為資本越多,利息越低;勞動力越多,工資越降。這一理論把生產資料也說成是創造價值的,并把資本主義制度所造成的勞動人民的貧困歸之于“勞動邊際生產率”下降,反映了其局限性。但其為經濟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馬歇爾認為工資取決于什么?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以供求均衡價格論為基礎,建立起供求均衡工資論,從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兩方面來說明工資的市場決定機制。
馬歇爾認為,工資是勞動這個生產要素的均衡價格,即勞動的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相均衡的價格。他引入邊際勞動生產力理論和勞動的生產成本理論,用前者來說明勞動的需求價格,用后者來說明勞動的供給價格。從需求方面看,工資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或勞動的邊際收益產量。廠商愿意支付的工資水平,是由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從供給方面看,工資取決于兩個因素:
第一,勞動力的生產成本,即勞動者養活自己和家庭的費用,以及勞動者所需的教育、訓練費用;
第二,勞動的負效用,或閑暇的效用。工資水平的決定被認為是生產要素供給和需求兩種力量作用的結果。
馬歇爾的收入分配理論是當時各種新舊分配理論的大綜合,他將注意力從分配份額的大小轉向稀缺性資源的配置,并把要素投入報酬與要素生產貢獻聯系起來,這在經濟學上是一大貢獻。從一定意義上講,馬歇爾的分配理論莫定了經濟學中工資理論的基礎。
超產權理論是指什么?
超產權理論是基于對產權理論的有效性的懷疑而提出來的。超產權理論不滿意產權理論提出的通過產權改變,完善企業治理機制,引入利潤激勵機制,從而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益,超產權理論認為企業效益主要與市場結構有關,即與市場競爭程度有關。在競爭比較充分的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有顯著提高;在壟斷市場上,企業私有化后的平均效益改善不明顯。它的主線是市場競爭是放大器,企業面臨“生”與“死”的關口,是一種生存激勵,驅動企業改善機制,提高競爭力,由此得出利潤激勵與經營者努力投入必是正向關系。企業持久成功取決于治理機制能否不斷改善來適應市場競爭。超產權理論并沒有具體的治理設計方案,而且主張隨競爭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治理機制。
“超產權理論”在接受了“產權論”對產權作用的分析的同時,更加強調“外部環境”的競爭對企業績效的作用。
什么是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理論是整個現代產權理論大廈的基礎。1937年,著名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費用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代替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交易費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企業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節約交易費用。
他指出:市場和企業都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勞動分工的方式(即兩種不同的“交易”方式),企業產生的原因是企業組織勞動分工的交易費用低于市場組織勞動分工的費用。一方面,企業作為一種交易形式,可以把若干個生產要素的所有者和產品的所有者組成一個單位參加市場交易,從而減少了交易者的數目和交易中摩擦,因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業之內,市場交易被取消,伴隨著市場交易的復雜結構被企業家所替代,企業家指揮生產,因此,企業替代了市場。由此可見,無論是企業內部交易,還是市場交易,都存在著不同的交易費用;而企業替代市場,是因為通過企業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比通過市場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費用低。
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構成。企業運用收購、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方式,可以將市場內部化,消除由于市場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從而降低交易費用。
科斯的這一思想為產權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長時間內一直被理論界所忽視,直到60年代才引起經濟學家的廣泛重視。
交易費用經濟學有哪些基本觀點?
交易費用經濟學認為: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小數目條件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了節省這種交易費用,代替市場的新的交易形式應運而生,這就是企業,而企業的不同組織結構也是為了交易費用節省的必然結果。
交易費用經濟學包含以下幾點基本結論:
1.市場和企業雖可相互替代,卻是不相同的交易機制。因而企業可以取代市場實現交易。
2.企業取代市場實現交易有可能減少交易的費用。
3.市場交易費用的存在決定了企業的存在。
4.企業“內化”市場交易的同時產生額外的管理費用。當管理費用的增加與市場交易費用節省的數量相當時,企業的邊界趨于平衡(不再增長擴大)。
交易費用理論仔細區分了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交易。市場交易雙方利益并不一致,但交易雙方地位平等。企業內部交易一般是通過長期合約規定(如企業主和雇員),交易雙方利益比較一致,但地位并不平等。市場交易導致機會主義,但在企業內部,機會主義對誰都沒有好處。
什么是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命名。他于1937年和1960年分別發表了《廠商的性質》和《社會成本問題》兩篇論文,這兩篇文章中的論點后來被人們命名為著名的 “科斯定理”,是產權經濟學研究的基礎,其核心內容是關于交易費用的論斷。
科斯定理較為通俗的解釋是:“在交易費用為零和對產權充分界定并加以實施的條件下,外部性因素不會引起資源的不當配置。因為在此場合,當事人(外部性因素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將受一種市場里的驅使去就互惠互利的交易進行談判,也就是說,是外部性因素內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