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英語啟蒙不宜過早?從什么時候開始最合適?

英語可能是很多父母的心頭痛,英語不行,工作中上升空間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大家痛定思痛,覺得自己英語不好,是小時候沒有早起步,輸在了起跑線上。現在常常聽人說,英語啟蒙要趁早,別等錯過敏感期的時候,再追悔莫及。

一聽“趁早”,很多準父母就開始焦慮了。多早算早啊?是不是應該從寶寶在媽媽肚子里就開始教英語啊?還是一生出來就趕緊給他提供雙語環境?已經有了孩子的父母聽了更焦慮,孩子都已經四五歲了,豈不是因為自己的后知后覺,又錯過了黃金期?

其實,碰到“英語啟蒙要趁早”這樣的結論,我們可以嘗試著去找找研究結果,反推過來,看看這個結論成不成立,在哪種條件下成立,然后再制訂相應的計劃。這樣,就不會從頭到尾,被這種焦慮情緒所籠罩住了。

所以,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

早學就能幫孩子更好地掌握英語嗎?

過早地、不得法地學習英語,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免受學習英語的苦,達到母語般的水平,還有可能讓孩子在學習英語之路上陷入困境——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卻看不到回報。

這個時候,你可能要站出來反駁了。不對!我看到的理論明明是說:

在九個月之前,孩子的大腦可以自動辨別和儲存兩種語言信號。反之,如果在此年齡之前他沒有聽過某種語言,這種辨音能力就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

的確,Dr. Kuhl(華盛頓大學語言學家與腦科學家)的理論本身并沒有錯誤,錯的是家長對此理論的理解和實踐。有些家長片面地理解了這一理論,把辨音能力跟英語水平能力畫上了等號。總是想讓孩子每時每刻聽音頻。其實,無論聽音頻或者看視頻,里面的語言都沒有跟孩子產生積極互動。脫離了社會性和交際性的語言,就是毫無意義的無效語言。

而且,這些家長還忽視了外語習得的最重要的部分:孩子用來表達自己、學習知識、建立時間觀的工具——中文。中文都還沒有用好,就讓他去開始另一門語言的學習,是過早了。

那么,掌握母語對外語的學習究竟會有什么幫助?

從兒童語言的發展步驟來看,孩子學習母語的經驗可以有效地遷移到學習英語中來。兒童學習語言都是從聽開始的,先發展聽的能力,再發展說的能力;先模仿語音再理解語義和語法;先學會造簡單的句子,再過渡到復雜句;先寫短小的文章,再寫長篇大論。英語的學習也大致如此。語言之間本身就有一些相同的現象和規則,學習母語所打下的基礎可以讓孩子更快地接受這些規則和現象。此外,母語和外語都會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觀事實和思想認識,孩子利用原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夠很快地理解外語中類似的內容和表達形式。

由此看來,借鑒學習母語的經驗,把學習母語的策略有效地運用到學英語中,不但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語言技能,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降低學習英語的焦慮感。

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者Stefka H. Marinova-Todd和她的兩位合著者在《關于年齡和二語習得的三種誤解》一文中,提到:

嬰兒以及低齡幼兒是相當單純的和不成熟的學習者,因為他們還沒有完全獲得可以幫助他們進行二語習得的某些認知能力,如抽象、概括、推斷和分類的能力。

因此,語言的習得應該尊重孩子自身語言、生理和心理的成長過程和規律。三歲以前的寶寶沒有必要去一本正經地學習沒有語言環境的外語,效率不高,還容易走彎路。

因此,對中國兒童進行英語啟蒙,需要一個前提,即孩子已具備基本的母語能力。即能用中文表達較為復雜、甚至抽象的語意。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同,男孩、女孩也情況各異,不能一刀切,限定具體年齡來進行英語啟蒙。一般而言,最好等到3歲之后開始英語啟蒙。

為什么我們倡導從三歲開始系統地接觸英語呢?

三歲這個節點,有什么特殊性呢?

哈佛大學的研究證實,如果兒童在幼兒時期(3~6歲)學習第二種語言,他們的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思維靈活性會大大提高。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通過以下六種主要方式學習:

sight——看

taste——嘗

smell——聞

sound——聽

touch——摸

do——做

研究表明:我們50%的學習能力就是通過以上6種方式在4歲之前形成的。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鼓勵孩子從三歲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原因。因為孩子在三四歲開始對句子表達的意思更感興趣,也開始愿意重復或模仿他人的話。這個階段兒童對于詞語的使用和解釋會來自于同伴、生活,尤其來自父母和老師,所以在這個年齡段,如果父母日常多和孩子用英文交流,孩子自然會更容易接受。

學習者越年輕,他們就越能聽懂發音,從而再現他們聽到的這些新聲音。三四歲的孩子通過玩耍來學習,由于他們的大腦還沒有被大量需要存儲和評估的事實和信息所淹沒,他們更容易吸收新的信息。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為了防止信息過載,就會自動減少對信息的存儲。

當然,不可否認,影響孩子語言習得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性別、年齡、語言學習環境、家庭教育背景、學習動機等。因此,英語啟蒙應該從幾歲開始?這個問題本身并沒有標準答案。家長們根據自己的情況,適時、適量、方法得當地引入英語學習即可。

李杜老師有話說

一、鞏固母語是英語啟蒙的起點

語言能力不是“學習”而來的,幼童掌握母語靠的是“習得”,需要大的語言環境、日常的語言輸入,以及人類大腦內在的總結、歸納和分析能力。

因此,孩子鞏固母語是一個語言學習的準備和實習過程。早期母語發展良好、語言感覺敏銳的孩子英語啟蒙更容易上手。

二、母語比英語更重要

孩子性格各異,有的孩子(男孩居多)對英語啟蒙抵觸,甚至厭煩,父母不要焦慮,更不能強行逼孩子學習,可以慢慢因勢利導,甚至可以徹底放棄英語啟蒙,單純強化孩子的母語語文能力。

若孩子一生大部分時間在中國發展,他的中文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將是未來學習、工作、事業的重要技能。另外,語言本質上是相通的。母語強的孩子,以后學外語不會太差。

三、英語啟蒙過早且不當,會阻礙孩子的語言發展

在一些跨文化婚姻里,孩子身處父母兩種語言環境里,大腦對語言的揣摩、分析和理解的過程更為復雜,會有一段時間無所適從,語言發育遲緩。當然,過渡期之后,通常在五六歲時,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迅速提升,接近雙母語標準。但在普通家庭里,過早啟蒙英語,人為制造雙語環境,會影響孩子母語能力的發展。

有很多家長問我,說自己英語能力較強,想在孩子咿呀學語時,就堅持一方說中文,一方只說英文,進行英語啟蒙,不知是否可行。我一般持保留態度。

首先,這不是一個自然的語言環境,缺乏跨國婚姻里語言以外的文化氛圍。例如祖父母也說外語,一方的親戚朋友都說外語,以及頻繁出入境的大環境等。

其次,自己英語能力再強,也做不到原汁原味的語言輸入,尤其在日常的生活用語上。以我自己為例,英語能力來自中學、大學的學業、學術訓練,書面有余,生活化不足。直到現在,我的日常生活英語能力離地道表達依然相距甚遠。

因此,雖然我自己也是英語老師,但在心一小時候卻并沒有讓心一過早接觸英語,想先讓她鞏固母語。而李心一在兩歲的時候就表現出良好的語言天賦,中文發音清晰,遣詞造句也較為多樣。

還記得心一只有幾個月的時候,心一媽媽就開始不停地和她對話,盡量不說疊詞“貓貓,吃飯飯”之類。一有機會,就描述眼前的景物,指著各類指示牌和圖案認字,路人見了無不詫異。事實證明,心一耳聞目染,都“聽進去了”。

后來我帶心一散步的時候,和她玩講故事的游戲,也就是復述剛剛發生的一切,要求有時間、地點、人物。例如,“今天晚上,我和爸爸在小區里散步,碰到妮妮爸爸,妮妮爸爸說他去理發了。我說,我剛才碰到妮妮了。妮妮的爸爸高興地笑了。”

如果心一講不出來,我就講一遍,讓她復述,并讓她回家給媽媽講“碰到妮妮爸爸”的故事。有時候李心一會連講四五個“故事”,情節基本準確。見李心一樂此不疲,我想,再過幾年,心一只怕是可以寫小說了。心一會用很多轉折詞,“突然,忽然,然后,因為,于是”等。平時一個人玩的時候,嘴里會嘟嘟囔囔,講一些莫名其妙的故事:“愛麗絲在小時候成為公主以前,成為魔豆以后,遇見米奇和米妮,看見維尼熊,說,你小時候在干什么?維尼熊說,我小時候在洗手呀。”

而這些母語表達的基礎與語言邏輯的建立,對于心一語言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后來實踐也證明在心一開始接觸英語之后,她也表現出了很好的語言天賦,也并沒有因為9個月之前沒有太多接觸英語而缺少對于英語的感知能力。

心一兩歲多的時候,我們一家搬到了倫敦。還記得2010年9月的時候,我蹲下來,問,“心一,爸爸媽媽帶你去英國,可以嗎?”李心一正一籌莫展、費力地拔一只彩筆的筆套。我接過彩筆,順手拔下筆套,再問,“心一,爸爸媽媽帶你去英國,可以嗎?”

心一深思熟慮一番,問,“爸爸,英國可以玩沙子嗎?”我長舒一口氣,急忙應道,“當然可以呀。”“好的。”心一輕聲說,握緊彩筆,在紙上涂涂抹抹。斑駁的色彩,在一片白紙上,恣肆汪洋。

來到英國,我們住在泰晤士河邊。

泰晤士河流到我們家樓下,變得很清,很亮,很從容。河如其名,不知流動的是Thames,還是times。

泰晤士河畔草木蔥蘢,閑閑踱來幾匹馬,缺了古道西風瘦馬的蒼涼,卻也怡然自得。我站在陽臺,迎面拂來深秋的風,遠處是緩緩的流水,竟也似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為了讓兩歲多的李心一盡快適應,我親自上馬開始教她英語。同時也去社區的children's center,讓李心一開始幼兒園的學前適應過程。這種play group由政府舉辦,一上午的課程只用交一英鎊,還有茶點,有專職老師負責,方便和其他家長交流。

課上老師拿出一個小球,當作南瓜,讓孩子們嘗一嘗,問甜不甜?李心一一向聽老師的話,雖然沒聽懂,見狀迅速舉起球,伸向嘴邊,我嚇了一跳,大聲喝止。其他小孩卻紛紛舔起塑料球,一臉愉悅。只見那些金發的洋娃娃們伸著小舌頭,把手里的塑料球上上下下舔個遍,居然沒一個家長制止。

十點半是吃點心的時間,小朋友們團團圍坐。李心一還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集體生活,規規矩矩坐在小凳子上。老師跪在地上,和小朋友們平起平坐,端來的盤子里有米餅、面包棍、香蕉片、橘子,讓孩子們各取所需。李心一對我讓她拿點兒水果的建議毫不理會,一手攥一根面包棍,一手緊握一塊米餅。

二十幾個孩子吃得不亦樂乎。李心一意猶未盡,在第二輪選擇中還是拿了一根面包棍和一塊米餅。工作人員示意家長也能吃,但大人們都沒動。十一點是唱歌時間。老師Christine帶著孩子們唱英文兒歌,載歌載舞。李心一聽不懂,也跟著手舞足蹈。

唱完,自由活動,十一點半結束。Christine見我在唱歌時只跟著哼唱了幾首,便四處去找歌詞的復印件,找了十幾份給我,說可以回家練練,帶孩子一起唱。

Chrisine還把心一媽媽編入了本周開始的ESOL英文學習班,說這樣做不光是學英語,主要是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群體。至此每周一心一媽媽來學英語,同時那天也正是兒童中心的dad's day(爸爸帶孩子日),我可以和其他的爸爸們一起來看孩子。正是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心一很自然地接受了最初的英語啟蒙,并且很快就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雖然并非每一個孩子都會在幼兒園階段去英語國家生活,但只要孩子有良好的母語基礎,其實在三四歲的時候去接觸第二語言也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所以,英語啟蒙不一定越早越好,家長不要人為干擾孩子的母語自然習得。磨刀不誤砍柴工。鞏固母語,就是磨刀,讓孩子大腦的語言分支部分更敏銳,充滿活力,以迎接英語啟蒙的到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辽源市| 沅江市| 阳春市| 寻乌县| 沿河| 玉龙| 庐江县| 开远市| 兴和县| 葫芦岛市| 措美县| 沽源县| 安康市| 抚宁县| 梅州市| 靖边县| 滦平县| 宜丰县| 秭归县| 锡林浩特市| 和政县| 习水县| 沭阳县| 阿尔山市| 涟源市| 东乡| 东宁县| 吉木乃县| 安吉县| 太仆寺旗| 钟山县| 白山市| 大新县| 武安市| 济南市| 普定县| 太原市| 迭部县| 阳江市|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