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通信系統(第5版)
- 劉玉潔 高健 唐升編著
- 1564字
- 2020-09-18 17:51:45
1.4 中繼電路
中繼電路是數字交換網絡與PCM數字中繼線之間的接口設備。目前大多數數字中繼電路所連接的是傳碼率為2.048Mbit/s的32路PCM基群線路,即一個數字中繼電路可提供30條話路、1條同步通路和1條標志信號通路。PCM數字中繼線上傳送的信號是數字信號,但是它和數字交換網絡上的數字信號具有不同的碼型,而且時鐘頻率和相位也有差異,另外控制信號的格式也不一樣,為此就需要一個接口設備來協調彼此之間的工作,這個設備就是數字中繼電路。其主要功能有:時鐘提取、碼型變換、幀同步和復幀同步等。
中繼電路傳輸模塊實物圖
時鐘提取電路的任務是從數字中繼線上傳送的數字信號(也叫數據流)中提取時鐘信號,以便與遠端交換機實現位同步。被提取的時鐘信號將作為輸入數據流的基準時鐘,用來讀取輸入數據,并供幀同步檢測、幀同步監視和彈性存儲器使用,以便在正確的時刻對數據流進行識別,檢出同步信號。同時,該時鐘信號還用來作為本端系統時鐘的外部參考時鐘源。時鐘提取的方法很多,如波形變換法、延遲相乘法、微分整流法等。
一般來說,在數字交換機內部,都是使用單極性不歸零碼(NRZ)來表示數據;而在數字中繼線上,普遍采用三階高密度雙極性的HDB3碼來表示數據。這就需要在數字中繼電路內完成碼型變換的任務。碼型變換就是將數字中繼線上傳送的HDB3碼轉換成程控交換機內使用的NRZ碼,或作相反的轉換。
常用碼型有以下幾種,如圖1-14所示。
圖1-14 數字信號的常用碼型
a)單極性不歸零碼 b)雙極性不歸零碼 c)單極性歸零碼 d)雙極性歸零碼 e)交替極性碼 f)三階高密度雙極性碼
單極性不歸零碼(NRZ):無電壓表示“0”,恒定正電壓表示“1”,每個碼元時間的中間點是抽樣時間,判決門限為半幅電平。
雙極性不歸零碼:“1”碼和“0”碼都有電流,“1”為正電流,“0”為負電流,正和負的幅度相等,判決門限為零電平。
單極性歸零碼(RZ):發“1”碼時,發出正電流,但持續時間短于一個碼元的時間寬度,即發出一個窄脈沖;發“0”碼時,不發送電流。
雙極性歸零碼:“1”碼發正的窄脈沖,“0”碼發負的窄脈沖,兩個碼元的時間間隔大于每一個窄脈沖的寬度,抽樣時間對準脈沖中心。
交替極性碼(AMI):將單極性方式的“0”信息碼與零電平對應,而“1”信息碼交替地變換為正電平(用+1符號表示)或負電平(用-1符號表示),AMI碼實際上是用3種電平來表示二進制信號的,故又稱為偽三元碼。
三階高密度雙極性碼(HDB3):把信息代碼變換成AMI碼,然后去檢查AMI碼的連“0”串情況,當沒有4個以上連“0”串時,則這時的AMI碼就是HDB3碼;當出現4個以上連“0”串時,則將每4個連“0”小段的第4個“0”變換成與其前一非“0”符號(+1或-1)同極性的符號。因為這樣做有可能破壞“極性交替反轉”的規律,故將該符號稱為破壞符號,用V符號表示(即+1記為+V,-1記為-V)。為使附加V符號后的序列不破壞“極性交替反轉”造成的無直流特性,必須保證相鄰V符號也為極性交替。顯然,當相鄰V符號之間有奇數個非“0”符號時,是能夠保證無直流特性的;而當有偶數個非“0”符號時,則得不到保證,這時,再將該小段的第1個“0”變換成+B或-B,而B符號的極性與前一非“0”符號的相反,并讓后面的非“0”符號從V符號開始再交替變換。HDB3碼除保持了AMI碼的優點外,還增加了使連“0”串減少到至多3個的優點,而不管信息源的統計特性如何。這對于同步信息的恢復十分有利。
數字中繼電路接收到HDB3碼后,首先進行雙→單變換,即把雙極性碼變為單極性碼,然后再進行HDB3→NRZ變換。將碼型變換分成兩步走,是為了使時鐘提取電路在雙→單變換與HDB3→NRZ變換之間提取時鐘信號。
要實現正常的碼型變換必須解決同步問題,時鐘提取可以解決位同步問題。要使收、發方協調工作,還必須使收端的幀和復幀的時序與發端的時序對應起來,這就是幀同步和復幀同步。就例如我們在對表時,既要使秒針對齊,也要使分針和時針對齊一樣。
- 黑客攻防實戰技術完全手冊:掃描、嗅探、入侵與防御
-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ith Qt Creator(Second Edition)
- 物聯網工程規劃技術
- MERN Quick Start Guide
- C++黑客編程揭秘與防范
- SD-WAN架構與技術(第2版)
- 物聯網長距離無線通信技術應用與開發
- C/C++串口通信:典型應用實例編程實踐
- 異構蜂窩網絡關鍵理論與技術
- 轉化:提升網站流量和轉化率的技巧
- 組網技術與網絡管理
- Hands-On Cloud:Native Microservices with Jakarta EE
- Telerik WPF Controls Tutorial
- OpenShift Cookbook
- 物聯網與智能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