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旗人

清代的社會政治結構向滿洲、蒙古和漢軍旗人提供了各種特權。他們都是旗人,而八旗制度是創建具有長遠歷史意義的新身份認同的主要制度。八旗始建于1601年,是一種規模較大的民軍一體化組織,用以取代努爾哈赤早期作戰時使用的規模較小的狩獵小隊。(4)旗由多個牛錄組成,每個牛錄由(至少在理論上)三百個作戰家庭組成。滿族人、蒙古人、漢人和其他加入努爾哈赤及其親屬隊伍的人都以牛錄為單位編入八旗。八旗遂成為1644年前加入滿族大業的部族和人員辦理登記、征兵、征稅、調遣的行政管理單位。1616年創建的滿洲八旗不斷擴大,到1635年有了蒙古八旗,1642年有了漢軍八旗。征服大業就是由這些多民族組成的軍隊完成的。(5)

八旗組織把東北的各族民眾聚集到一個統治制度之下,從而促進了一個滿族國家的創建。旗人的種族背景與八旗的種族劃分并不總是一致的。有學者對1644年以前的檔案材料加以仔細分析后指出,1635年以前創建的每一個旗都有一支蒙古騎兵。1635年蒙古八旗建立以后,一些蒙古騎兵仍留在滿洲八旗。滿洲八旗中還有朝鮮族和漢族牛錄:前者屬于正規部隊,后者則是包衣牛錄,為旗主和大汗扛旗抬鼓。鑲黃旗中甚至還有一個俄羅斯牛錄,是由17世紀晚期歷次戰斗中俘獲的俄羅斯士兵組成的。(6)

除了17世紀40年代的一段短暫時期外,旗人(無論是滿洲、蒙古還是漢軍旗人)都與被征服的漢族民眾明顯地區別開來。他們是自由人,與世襲包衣截然不同,后者是被編入八旗牛錄為奴的蒙古族、朝鮮族和漢族戰俘。包衣,特別是17世紀末改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包衣,也被委以內務府的重要職務(參閱本書第五章)。旗人由單獨的法律加以約束,禁止他們與被征服的漢人通婚。(7)至少在理論上他們是由國家供養的,政府讓他們駐扎在全國各地的戰略要地和東北、華北的農場里。盡管一些旗人被逐漸同化——生活在中原各要塞的旗人失去了講滿語的能力,但在漢人的眼中,他們仍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群體。(8)

旗人與八旗貴族的關系是由歷史傳統和努爾哈赤的建國活動形塑的。(9)隨著旗主貝勒地位的上升,旗人或諸申——16世紀女真社會中最大的一個群體——的地位逐漸降低。“貝勒”一詞最初是指首領,即便他的下屬數量很少。例如,努爾哈赤就是1580年代初期的五位寧古塔貝勒之一,當時他手下至多有五百人。(10)在此階段,努爾哈赤的下屬,亦即他的同伴(gueu,古出),他們關系親密,他只是他們的領頭人。(11)

自16世紀90年代努爾哈赤鞏固了對建州女真的控制并降服了海西女真后,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諸申一詞有了逢迎、恭順的意味。(12) 1600年后,努爾哈赤可以懲罰甚至奴役他的諸申。與此同時,戰場上的勝利使女真社會中的奴隸人口越來越多,而這個群體在努爾哈赤青年時期是很小的。這個群體的成員后來被編入了八旗的包衣牛錄(參閱第五章)。

1644年,就在進入中原之前,滿族社會分成了不同的層級:人數不多的精英集團,他們擁有特權,其地位來源于顯赫軍功;人數眾多的作戰家庭,處于從屬地位;人數日益增多的戰俘,被貶為奴。這些人都以牛錄為單位編入八旗,繼續遵奉老的氏族稱號(mukūn,穆昆)。牛錄由數個不同的氏族組成,其中最強大的氏族首領往往被稱為“牛錄額真”(niru ejen,意即牛錄首領)。牛錄是八旗的基本組成單位,由“固山額真”(gūsai ejen,意即各旗首領)統率,他們都是著名的軍事將領。固山額真之上是旗主(即貝勒),他們是皇太極的兒子或其他近親。貝勒和昂邦(即理政聽訟大臣)都是入關前參與政權最高決策的官員。(13)

除了繼承世襲軍事職位以外,旗人也開始按特定比例在科舉考試中參與競爭,并進入清朝的官僚體系。中央政府的六部尚書,一半由旗人擔任;總督一般由旗人出任,而巡撫通常是漢人。這是大清聯合統治制度的一個基本要素,旨在確保前朝土地不被漢臣完全掌控。有研究表明,雍正皇帝委任的21位“內閣高級官員”中,有12人來自皇帝直屬的上三旗。(14)旗人也與皇親一起積極參與著清朝的統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莱市| 伊川县| 丹凤县| 秭归县| 布尔津县| 淳安县| 常宁市| 措勤县| 聂拉木县| 永安市| 枣阳市| 淮安市| 响水县| 黔南| 娱乐| 体育| 新丰县| 株洲县| 鹰潭市| 克什克腾旗| 泰顺县| 鄂伦春自治旗| 和田市| 金湖县| 清远市| 邵阳市| 张掖市| 潍坊市| 内乡县| 密云县| 望江县| 景泰县| 廊坊市| 大埔县| 黄大仙区| 柘荣县| 布拖县| 司法| 托克托县| 临高县| 榆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