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 (美)羅友枝
- 1523字
- 2020-09-21 12:45:26
第二部分 清代宮廷社會結構
第二章 征服者精英與皇室宗親
征服者精英在清代逐漸演變為一個在法律上與被征服的漢族相隔離的集團。它在大清的統治中,特別是(但不僅僅是)在新并入帝國的東北和內亞地區的管理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八旗貴族雖然也出任文職官員,但更主要的是把持內廷要職,以此為皇帝出謀劃策。他們的職權既與掌控外朝的漢族文士有重疊,又是對后者的一種補充。這種來源于征服的二元政治結構是大清帝國強權統治的另一個方面。
清代社會的第一個重大分野是旗人與普通百姓的分野。正如滿洲、蒙古和漢軍八旗所顯示的那樣(參閱下文),這種分野不是種族性的,而是政治性的,是征服者與被征服者之間的分野。領土的擴展把新的族群帶進了征服者精英集團。一些族群(如喀爾喀蒙古)被編入旗籍,其領袖人物的貴族頭銜得到了皇帝的確認。另外一些族群(包括藏傳佛教的活佛和穆斯林的阿訇)則以清政府確認他們的精英地位作為交換條件而歸順了大清。
雖然征服者精英在有清一代一直是一個特權集團,但1722年后帝國視野的變化促發了精英內部自我認同的變化。在此之前,滿族統治者致力于在東北地區建立多民族聯合體。民族界限在旗人中變得模糊而有彈性,主要的機制在于把各種各樣的族群融合為一個高效率的軍事組織。在建國的關鍵時期,自身利益和作戰效率毫無疑問比民族區分更為重要。努爾哈赤“以每個人的文化背景為基礎”來劃分群體,康熙皇帝愿意把來自蒙古或漢軍的整個族群并入滿洲八旗。(1)然而到18世紀,政治氣氛就完全不同了。
對明王朝領土的征服已經完成,大清帝國的基礎更為穩固了。清朝統治者對他們優先考慮的事項做了重大調整。柯嬌燕曾描述過,八旗爵位和其他職位的世襲封授在互相競爭的候選人中引發了激烈爭執,導致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先后發布諭旨,命令所有旗人編纂宗譜。他們注意到,宗譜從口耳相傳到形諸文字的變化,強化了滿族人的宗親觀念——這些觀念在16世紀和17世紀初要比18世紀末更為飄忽不定。統治精英集團中的身份認同變得事關家族血統。乾隆時期,試圖保持滿族認同的諸項政策(參閱第一章)強化了對種族的重視。(2)
伴隨宗譜編纂而生的另一個趨向是旗人中也強化了種族的分別。乾隆皇帝對“貳臣”——侍奉兩個朝廷的人——的重新認識,以及為體現他“臣子應對栽培獎賞他的朝廷保持絕對忠誠”的思想而對以往歷史的重新撰寫,就是對清王朝新立場的生動注解。清王朝不再是挑戰者,而變成了秩序的維護者。為了繼續把儒家的“忠君”思想作為一種抽象價值觀來加以弘揚,朝廷犧牲了歸順滿族大業的漢族官員。現在,這些漢族官員對大清的忠誠或要受到指責。
對“貳臣”的重新評價與帝國對漢軍態度的轉變相始終。18世紀末和19世紀,削減旗人津貼的意圖偏向滿洲八旗,卻對漢軍形成嚴重打擊。許多漢軍被開除旗籍,成為普通百姓。簡言之,統治者越來越把漢軍視為“漢人”,而不是征服精英集團的成員了。同樣的趨勢也體現于帝國對待臣民的各項政策中。弘歷視自己為統一帝國治下各個民族的唯一君王,這也推動了征服精英集團內部認同各自文化觀念的形成和普及。皇帝本人力求使人人滿意,而其臣民——蒙古人、藏族人和維吾爾族人——則在宗教、語言和傳統習俗方面保持著顯明的民族特色。(3)
滿族人創建了一支多民族的戰斗力量——八旗軍,授予功勛卓著的滿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的領袖人物以貴族頭銜。作為大清統治的重要支柱,這些八旗貴族被歷史淵源、帝王恩寵和通婚等維系在皇室周圍。八旗精英的核心圈由屬于皇室宗親愛新覺羅一脈的親王組成。王公、八旗貴族和旗人被精心地與明朝降民區分開來,他們在清代的大部分時間里掌控著內廷。17世紀和18世紀初葉,皇帝成功地取消了王公的自主權,使所有貴族都臣服于皇帝的意志。這樣一來,皇帝就可以在管理帝國的過程中讓征服精英集團與漢族文人相互制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