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皇族:清代宮廷社會史
- (美)羅友枝
- 1176字
- 2020-09-21 12:45:26
語言之等級
清王朝的特殊稱謂一部分來源于民族傳統,一部分來源于明朝。“上”是尊稱皇帝的官方名詞,意思是“至高無上”。凡是涉及皇帝的詞語,都要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格,以示對皇帝的尊重。“朕”字用于諭旨中,專指皇上之自稱“我”。特殊動詞“詣”和“御”被用來描述皇帝的移動。特殊名詞“傳膳”“進膳”和“用膳”被用來描述皇室成員之用餐。(110)
后人以廟號稱呼先皇,祭祀時則稱呼他們的廟號和謚號。每個先皇都有滿文和中文謚號。(111)據滿文檔案記載,努爾哈赤前半生被稱為“淑勒貝勒”(sure beīle,意為聰睿王),1616年后被稱為“汗”,成為“奉天覆育列國英明汗”(dergi hūwangdī,音譯為德爾吉皇帝)。因為“德爾吉”意為“上”或“英明”,所以這個稱呼本身是滿語“德爾吉額真”(dergi ejen,意為英明統治者)和漢語“太祖皇帝”——常常是開國皇帝的稱謂——的合成詞。皇太極的名字可能是蒙古貴族銜名洪臺吉(Khongtaiji)的音譯詞。四處征戰時期,許多皇室宗親都有蒙古頭銜或名字。(112)蒙古人稱滿洲皇帝為額真可汗(Ejen Khaghan,諸汗之汗)或博克多可汗(Bogdo Khaghan,諸汗之大汗)。在喀爾喀蒙古關于藏傳佛教的最高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的不同轉世者的編年史中,滿洲統治者被稱為“黑契丹皇帝”,與之相對的是俄國沙皇——“白契丹皇帝”。1653年的俄國使團仿效蒙古人的叫法,尊稱大清皇帝為“博克多汗沙皇”。(113)
官員們在用滿文起草的奏折中稱皇帝為“圣汗”(enduringge han,恩都凌額汗)和“圣主”(enduringge ejen,恩都凌額額真)。1723年前,他們在奏折中一直自稱為“奴”(aha,奴才)。這個詞可能來源于滿洲習俗:石橋崇雄認為,創建于17世紀、極盛于雍正朝的滿族等級制度強調主—奴(額真—阿哈)關系,皇帝是全國唯一的“主子”。1723年后,朝廷禁止高級官員使用“奴才”一詞,但它仍出現于奏折中,甚至出現于宗室王公的奏折中。此類奏折的例子不在少數,如1799年莊親王和其他宗室王公寫的關于乾隆皇帝陵墓事務的一些奏折。(114)
擔任要職的高級官員和王公貴胄,滿人一般自稱“昂邦”(amban),漢人一般自稱為“臣”,但正式的謝恩折中仍用“奴才”一詞。皇帝本人在提到自己的祖先時也使用“昂邦”一詞。(115)皇帝指稱父母(第三人稱)的詞語也要抬格,以示尊重。滿族人表示尊敬的禮節是單腿跪地,兩個旗人相遇時,社會地位低的一方都得這么做。這個禮節還有相應的手勢,最初是右膝著地時右手下垂,后來禮節有所簡化:右腿深屈但不著地,上身挺直,右手下垂。皇室宗親行的是“雙跪禮”:右膝著地,雙手置于彎屈的左膝上,位尊者向對方鞠躬還禮。八旗婦女也有相應的行禮姿勢。(116)
宮廷詞匯也擴展到生死大事。皇后或一、二、三等嬪妃的生日是“千秋”;皇太后的生日是“萬壽節”;皇帝的生日是“萬壽圣節”。皇帝或皇后逝世曰“崩”;親王、王妃或高級嬪妃逝世曰“薨”;其他皇室成員逝世曰“溘”或“溘逝”。棺材的叫法至少有15種,陵墓的叫法有2種。滿語中也有專門的詞匯指稱這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