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承德

如果說北京是首都,盛京是象征清朝“龍興”的都城,承德則是出于象征層面和實踐層面的原因而被選為夏都的。承德位于長城以北,處在華北平原和蒙古草原的交界線上。遼、金和元都在這個地區建立過都城,當康熙皇帝決定在此建立夏都時,他是在有意識地仿效前人。菲利普·弗雷特(Philippe Forêt)認為,清帝“同時承擔起漢族臣民的皇帝、滿蒙居民的大汗和喇嘛教徒的菩薩的責任,這導致了三個首都體制的形成:一個在滿洲(盛京),一個在中原(北京),一個在內蒙古(承德)”,承德也是“西藏宗教之都”。(4)

在北方尋找一個避暑勝地的工作其實在征服戰爭結束之前就開始了。年幼的順治皇帝的攝政王多爾袞,在去世前不久援引以前的非漢族王朝統治者離開北京“避暑”的成例,下令在承德建一個小型的避暑山莊。他死后,修建避暑山莊的工作停了下來,直到鎮壓了三藩之亂后才得以恢復。(5)

承德和木蘭是被康熙皇帝(1662—1722年在位)選為皇家場所的,中國南方完全平定以后,他把注意力轉向俄國對大清帝國北部邊疆的入侵上。康熙喜歡從軍事戰略出發親自巡視帝國領土,1675年察哈爾部領袖林丹汗的孫子布爾尼的反叛,提醒了他培養蒙古盟友的重要性。1681年,在他第二次巡視長城以北地區途中,康熙皇帝冒險進入卓索圖盟喀喇沁旗,狩獵于蒙古高原的東南邊緣地帶——科爾沁、敖漢、翁牛特蒙古人的領地。這里后來變成了木蘭——清朝的皇家圍場。康熙還巡幸了位于吉林的都統治所,構筑這個要塞是為了更密切地監控東北邊疆地區。朝廷還修建了一條官道(沿途有驛站),以加快東北各要塞、盛京巡撫衙門與北京之間的官方溝通速度。(6)

木蘭皇家圍場位于承德以北117公里處。其名稱源于滿語詞“木蘭”(muran,哨鹿),意指滿族人吹哨模仿雄鹿求偶的鳴叫聲的獵鹿之法。歷史淵源把這個巨大的狩獵場與遼、金時期的皇家圍場聯系在一起。起初木蘭是由蒙古親王管理的,1706年后由隸屬于理藩院的一位總理大臣管理。圍場是普通官民的禁地,四周環繞著柳條邊。共有800名(后來增至1400名)滿蒙旗兵分屯于40個哨所,在四周巡邏。這個廣袤的圍場被分成67個(后來增至72個)狩獵場,每個場有一個蒙古名。(7)

從1681年到去世為止,康熙皇帝幾乎每年秋天都到木蘭狩獵,只有兩年除外,當時他正忙于重大的軍事行動。因容易感染天花而免于到北京朝覲的蒙古貴族被輪流邀請到木蘭,陪皇帝進行每年一次的秋狝:這是“圍班”,與之相對的是北京的“年班”。圍獵活動平均持續30天時間,在此期間,皇帝及其扈從將獵殺鹿、野雞和老虎。狩獵時采用的方法有若干種,但最具特色的是滿族的行圍:騎手包圍一塊地方,將獵物從山上驅趕至山谷,以供等候在山谷中的皇帝和蒙古貴族獵殺。(8)

1702年之前,康熙皇帝及其扈從在往來于承德途中都住帳篷。后來,隨行的皇室成員,包括后妃、皇子和公主逐漸有了休息的房屋。北京經古北口(出走中原的一個關口)至木蘭的官道上建起了“行宮”,從僅供休憩的簡易建筑,如可供飲茶的“茶宮”和供中途吃飯的“尖宮”,到供夜晚住宿的大型建筑“住宮”,不一而足。這些建筑可能只供皇室成員用,其他人員仍用帳篷。(9)

康熙及其扈從打獵時也住帳篷。圍繞他的大帳形成了帳篷城,其空間分布與都城的情況相仿。“其行營之制,中為黃幔宮城(黃色為皇帝專用色),外加網城,外為內城,設連帳七十五座,設旌門三;次為外城,設連帳二百五十四座。外城東旁設內閣、六部、都察院、提督等衙門官帳”。(10)

雍正皇帝從未巡幸木蘭,但乾隆皇帝重新開始秋狝。乾隆在木蘭停留的時間比祖父少(平均每次20天),但他在位期間舉行秋狝仍達40次之多。他從1755年開始在圍場內修建行宮,并使圍場的面積最大化。(11)雖然嘉慶皇帝(1796—1820年在位)在木蘭舉行了12次秋狝,但他每次停留的時間甚至少于他的父親。嘉慶是舉行秋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之后的幾位皇帝的統治時期,圍場漸趨萎縮,而他們巡幸承德避暑山莊的次數卻越來越多。

康熙和乾隆朝的大型狩獵活動需要機動性、糧草和住房等方面的精確協調和計劃,與軍事行動非常相似。據說與乾隆一起在木蘭狩獵的王公、大臣、旗主,以及蒙古、哈薩克和維吾爾貴族有時超過三萬人。狩獵規則體現了正式的和禮儀化的辦事程序:展示皇帝、皇子和皇孫們的皇家弓箭;滿族貴族和蒙古貴族統領隊伍進行戰斗演習;向皇帝進呈每年一次的蒙古貢品“九白”(九匹白駱駝或九匹白馬);互相宴請,伴之以蒙古歌舞和賽馬;比賽摔跤;皇帝賞賜蒙古貴族絲綢和金銀等。(12)

承德避暑山莊的修建始于1702年,一直持續到1792年。熱河行宮(最初的名稱)位于武烈河西南岸,占地約5.64平方公里,面積超過北京城郊圓明園三個園子的總和。山莊內有一系列復雜的人工湖和人工島,為修建宮殿(以北京的宮殿為藍本)和湖泊(以江南的園林湖泊為樣板)提供了合適的場所。山莊內還有山地,以及與蒙古草原相似的草場,這里是舉行宴會和展示軍威的場所。整個山莊被菲利普·弗雷特稱為一處“皇家景觀”:在佛陀顯靈之地,高墻環繞的行宮與河對岸的幾座大廟相映成趣。(13)

康熙和乾隆皇帝還在避暑山莊外面修建了外八廟(最初是十二座)。最初的兩座是溥仁寺和溥善寺,都是藏傳佛教寺廟,是宮廷支持和資助藏傳佛教的具體行動的一部分(參閱本書第七章)。乾隆皇帝在山莊外的山坡上修建了九座大廟,其中不少是為了紀念特殊的時刻。普寧寺是有意識地仿照西藏第一座寺廟桑耶寺修建的,為的是紀念清朝成功地平定了準噶爾叛亂(1755年)(14);安遠廟則是仿照準噶爾首領阿睦爾撒納發動反清叛亂時毀壞的一座寺廟而建的。

菲利普·弗雷特和賈寧都指出,承德實際上是大清帝國的第三個都城,盡管它沒有得到正式命名。(15) 18世紀20年代,皇家山莊周圍的地區在行政上被設為一個廳(熱河廳),1733年被升格為承德州,隸屬于直隸總督。雖然它在1742年被降為廳,但1778年又被升格為府。(16)從象征意義上來說,它是塞外之都,在理藩院的掌管下,蒙古人、維吾爾人和藏族人在這里實踐宮廷禮儀。賈寧認為,朝覲皇帝的禮儀來源于穆斯林的朝圣傳統,因此包含著宗教意義。雖然藏族人不用朝覲皇帝,但內亞的其他貴族每年都得分批前往清宮朝覲皇帝。朝覲常常被安排在承德的夏宮進行,正如另外一個宮廷禮儀——圍獵——被安排在木蘭一樣。賈寧指出,西藏喇嘛和蒙古貴族參加的圍獵是源于蒙古族和滿族傳統的一種禮儀。圍獵活動在強化滿洲和內亞聯系的同時,也給頭銜較低的內亞精英集團成員提供了更親密地接觸皇帝的機會。

乾隆時期,承德是一個繁華之地。皇帝的生日慶典(超過40次)使這里宴席成林,歌舞升平。正是在避暑山莊,乾隆皇帝慶賀了杜爾伯特蒙古人的歸順(1754年),接見了六世班禪(1780年)和馬戛爾尼勛爵率領的英國使團(1793年)。(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汤原县| 磐石市| 响水县| 清新县| 锦州市| 进贤县| 视频| 驻马店市| 邳州市| 蒲城县| 原平市| 镇雄县| 广汉市| 屏东县| 铜陵市| 莎车县| 新营市| 霞浦县| 定西市| 浑源县| 洪江市| 延川县| 池州市| 会泽县| 荆州市| 兴化市| 交口县| 始兴县| 宜川县| 无锡市| 政和县| 同仁县| 金寨县| 花莲县| 合川市| 寿宁县| 固安县| 苏尼特右旗| 皋兰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