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展的三個維度
兒童的發展由三個維度構成
我們總是提到兒童的發展,那么兒童的發展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發展就是長大。比如年齡、身高、體重等的增長。
有人說,發展就是變化和進步。比如,朋友變多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進步了,等等。
這些回答都對,但是都不全面。
發展心理學對發展的定義,包括以下三個維度(見圖1):
第一,生理發展。指身高、體重、大腦、激素水平等的變化,也包括動作技能的變化。
第二,認知發展。這是智力上的發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以及語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第三,社會性與情感的發展。指人際交往的發展、情感的發展等方面,包括認識自我與他人、人際關系技能、情感的交流、友誼、道德和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發展。
我們養育孩子,就是要促進孩子這三個維度的均衡發展。
發展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
對于兒童的發展來說,發展的三個維度缺一不可。這三個維度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相互促進、彼此交織、共同發展的。

圖1 發展的三個維度之間的關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腦的發育是生理維度的發展,這些生理上的發展又是孩子認知發展和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的生理基礎。正因為大腦的發育,2~5歲孩子的注意力比0~2歲孩子有大幅度提高,情緒調整能力也比0~2歲孩子更好。注意力屬于認知發展維度,而情緒調整能力屬于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維度。所以,我們無法割裂地去看待一個孩子的發展,不可能這個月專門培養認知發展,下個月突擊培養社會性與情感發展。
再比如,孩子學說話從表面上看是語言發展,但實際上,語言發展是生理發展、認知發展、社會性與情感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學說話,首先要具備正常的生理條件,并且需要認識一些事物,理解一些概念,這是認知發展。同時,學說話必須跟人交流,說話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交談,這是社會性與情感發展。所以,孩子學說話也是發展的三個維度相輔相成的過程,缺一不可。
理解三個維度的關系對育兒實踐的指導意義
或許有人會問:“這些跟育兒有關系嗎?我為什么需要知道這些?”
了解這些對于父母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父母對兒童發展的理解,將直接影響父母的一舉一動,直接影響父母怎么對待孩子。
如果說兒童的發展是一棵樹,那么我們要關注的是這一整棵樹,而不是其中一根枝丫,然后用盡全力去修剪這一根枝丫。這樣不僅無法幫助孩子進步,反而可能阻礙孩子的發展。
有位媽媽非常發愁她三歲孩子的社交問題:“我家孩子三歲了,特別膽小。我經常帶她去各種游樂場所鍛煉膽量,有時候一天帶她下樓兩三次,看到別的小朋友就會催她過去和別人一起玩?!?/p>
這位媽媽的做法,非但沒有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相反,孩子現在一看到有別人,扭頭就走。面對這種情況,這位媽媽越發著急了,認定孩子在社交方面有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用盡全力修剪一根枝丫卻得不償失的例子。媽媽越是催促孩子和別人一起玩,就越焦慮;媽媽越焦慮,孩子的壓力就越大;孩子的壓力越大,就越退縮。效果怎么會好呢?
2~3歲孩子跟成人交往的經驗多于跟同齡人打交道的經驗。孩子一生下來,主要跟家里人打交道(其中大部分是成人)。成人會哄他高興,帶著他玩。至于怎樣跟別的小朋友打交道,孩子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學習,不能急于求成。2~3歲孩子還不能主動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正?,F象。
如果父母能了解兒童的發展規律,并能從整棵樹而非枝丫的角度看待孩子與同伴的交往,事情的發展也許會截然不同。
下面我會以此為例,從整體的角度來分析,父母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指導孩子與同伴交往。
第一,獨立感。
隨著生理的發展,2~3歲孩子的動作技能正在逐漸發展和熟練,開始渴望獨立做一些事情,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由生理發展帶來的認知發展和社會性發展。孩子開始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希望發展獨立感。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些自己做事、自己做決定的機會。比方說,給孩子三套衣服,讓孩子自己選擇想穿哪套;或者給孩子兩三樣早餐,讓孩子自己選想吃哪樣。讓孩子從小的選擇開始,然后慢慢懂得:我可以對我的生活負責,我可以對我的行為負責,我可以做出一點決定。
第二,能力感。
讓孩子有機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慢慢了解自己的能力,從而對自己有信心,產生能力感。通過這種嘗試,孩子也會了解自己的能力邊界:我現在可以做成哪些事情,但是還做不了哪些事情。了解自己能力的孩子,在面對新情況的時候也愿意試一試,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
第三,良好的家庭氛圍。
父母要為孩子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家成為一個值得孩子信任的安全基地,這樣孩子才會有勇氣去探索世界,并和他人交往。
這三點,看起來和孩子的同伴交往沒有關系,其實卻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基礎。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沒有機會自己做一些事情,他怎么會想到主動跟別的孩子一起玩呢?他頂多在旁邊看看,或者等著別人來邀請自己。如果一個孩子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情,就沒有信心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他可能會心慌:“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什么?!比绻改笡]有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孩子也就不會信任自己的父母,自然也不會信任他人。
父母如果想要促進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先不要著急去催促他和別人一起玩,可以先從上面三點入手,循序漸進。
我家小寶小時候非常內向,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幾乎不怎么說話。老師說,要是有別的孩子搶了他手里的玩具,他不哭也不鬧,而是會換別的玩具玩。平時,小寶主要跟三個性格非常溫和的孩子一起玩。
很多媽媽可能會覺得,小寶被別人搶了玩具都不哭不鬧,太懦弱了,得教他學會反抗??墒菗耶敃r觀察,這件事情并沒有對他造成明顯的困擾。而且,他和三個性格溫和的朋友玩得很開心。
在沒有找到好的解決辦法之前,我就只觀察,按兵不動。不過,我在獨立感、能力感和家庭氛圍這三個方面給了小寶大力支持:在家里,尊重他的想法和情緒,培養他的獨立感與能力感;出去玩的時候,讓大寶陪著他,他會默默跟在大寶后面。到了4歲多,小寶終于敢開口了。在外面玩的時候,如果遇到別人插隊,他會大聲說:“不要插隊!”碰到不認識的孩子在玩沙堆,他會自己跑過去說:“我可以來幫忙嗎?”
我并沒有在小寶內向這件事情上用力,而是花了兩三年時間,從各個方面幫他做好準備。獨立感、能力感以及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形成的人際關系技能,這些都是社會性發展。只要孩子在社會性方面整體都發展了,再加上生理和認知的發展,同伴交往這一小部分自然也就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