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明白了陳三立與熊季廉、熊季廉同復旦公學的關系,我們就可明白,在當時上海諸多學校中,陳寅恪為何會到稍顯偏遠的吳淞復旦公學讀書了,主要是因為父親的至交好友熊季廉在復旦分擔管理之責的緣故。但陳寅恪是什么時候進入復旦公學讀書,又是什么時候離開的呢?楊家潤先生根據復旦大學檔案館珍藏檔案及中山大學檔案館所藏陳寅恪自填“本人簡歷”等資料互證,認為陳寅恪是1905年秋季(乙巳七月)進入復旦,1909年秋季離開復旦,其間并未獲得畢業文憑。〔29〕對于陳寅恪先生離開復旦的時間,在沒有發現更多新資料之前,筆者基本贊同這個考證。但對于陳先生在自述中所言的一些事情,還有必要進行一番考辨。

陳寅恪先生自謂他1905年在日本患腳氣病回國,“在家休養年余”,那么似乎不大可能在1905年9月中旬復旦開學時,就進入復旦讀書,而他那時確實已經在復旦了。因之,陳先生此處的自述或屬誤記,他并沒有在家“修養年余”。其實陳寅恪先生1956年在填寫“本人簡歷”時,就沒有說自己曾在家養病“年余”,也沒有說自己是從復旦公學畢業的:“1904年春起,1905年秋止,在日本東京巢鴨弘文學院高中讀書,因腳氣病回國。1905年秋起,1909年秋止,在上海吳淞復旦公學讀書。”〔30〕

那么陳先生是正式考入復旦的學生嗎?根據筆者看到的資料,復旦公學立校后,它最早的招生廣告刊載在《時報》《中外日報》等上海報刊上。〔31〕據有關廣告可知,在張園復旦公學事務所,嚴復和馬相伯共同主持了復旦公學的招生考試,以補錄四十名新生。〔32〕這是復旦公學的首次招生,實際錄取了五十名新生,比原來計劃的招生名額多了十人,復旦校方同樣將錄取名單登報公布。〔33〕再者,根據《復旦公學考試等第名冊》,〔34〕這五十名新生應該被分為“丙班”——高陳寅恪的“丁班”一級,如金氏三兄弟(問泗、問源、問洙即通尹)等。故此似可推測,陳寅恪應該沒有參加這次招生考試。如果他真的能夠在該年秋季開學就進入復旦,那只存在一種可能,他是半路進去的、沒有經過正式考試而補錄的“插班生”。但這個“插班”卻非陳先生自述中講的——他是“插班考入上海吳淞復旦公學(高中程度)”(第七次交代底稿)。〔35〕事實上,復旦公學開始有正式的插班生考試是在1906年夏季,此為復旦公學的第二次正式招生,因為“課堂不敷,暫停招新班”,計劃只招收三十余名插班生,根據程度分插到各班學習。〔36〕此次插班生招考的錄取名單亦在報上公布,同樣沒有陳寅恪的名字。〔37〕而最晚在1906年上半年的復旦師生捐款清單中,陳寅恪的名字已經出現(詳后),這也說明陳寅恪并非是通過學校正式的插班生考試入校的,有可能是在開學一段時間后參加臨時的插班考試而進入的。

筆者同樣沒有在復旦公學任何一次的錄取名單備案中發現陳先生的同班同學、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的名字,他入讀復旦公學的情況可能與陳寅恪類似,同樣沒有經過正式的考試,亦沒有到畢業就提前離校了。這也表明當時上海各校招生其實并不嚴格,而且錄取學生中經常有不報到情況,而學生提前離學別去的現象更是比比皆是,復旦即存在此類問題——招生人數雖多,能夠堅持到畢業的則寥寥無幾。由此,我們或可推斷,像陳寅恪和竺可楨這樣能夠進入復旦就讀,可能經過一些與校方熟悉的親友推薦、說項,面試即可,或許并不需要太過正式的“插班生”考試。與復旦公學關系密切的陳三立好友熊季廉,應該是陳寅恪就讀復旦公學的主要因素。

主站蜘蛛池模板: 突泉县| 五华县| 茌平县| 鹤岗市| 丹巴县| 饶河县| 左云县| 句容市| 涟水县| 友谊县| 黔西| 定边县| 光山县| 于都县| 五台县| 廉江市| 铁力市| 丹巴县| 桑植县| 洛扎县| 田东县| 隆回县| 溧水县| 察隅县| 乃东县| 广南县| 平顶山市| 兴宁市| 乐平市| 丰顺县| 缙云县| 浪卡子县| 伊金霍洛旗| 望谟县| 大洼县| 荔浦县| 枣强县| 南召县| 远安县| 兴文县|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