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
- 張仲民
- 2848字
- 2020-09-11 10:49:03
三
接下來,我們要談論一下陳寅恪在復旦就讀時的一些情況。道及陳先生在復旦公學情況的最直接資料,筆者共發現有三處。
先說第一處資料。1906年4月9日起,湖南各處陰雨連綿,湘江泛濫,各地開始遭遇水災威脅,“百年以內所未有者”。〔38〕基督教會開始呼吁為湖南募捐救災,并希望報館宣傳水災情形,再請“開募捐款”。于是包括上海在內的各媒體及商界、慈善界,紛紛在報上刊登聲明響應,號召捐款;湖南巡撫、湖南農工商務局、湖南士紳等紛紛致電全國各界,呼吁救援。上海乃至全國各界人士也積極回應,為之捐款,復旦校董曾少卿也是一個積極的募捐組織者。具體捐款情況及湖南災情報告,《中外日報》都進行了很詳細的登錄與報道。不過,在這一時期的募捐活動中,熱心捐助的人主要是紳商兩界及各善堂善會,包括基督教會,學界中人并不很積極,只有尚賢學堂捐了59元,〔39〕其他學界領袖及各學堂并未參與。稍后,辦學經費緊張的復旦公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包括陳寅恪在內的復旦師生113人也向湖南水災進行了捐款,捐款清單亦刊登在《中外日報》的特別廣告欄。〔40〕從清單中可以看出,包括葉景萊、于右任、李登輝、張汝楫、林孟滄、陳寅恪、錢智修(經宇)等在內的復旦師生,為湖南水災捐款108元,其中教務長李登輝捐款最多,為15元,教師葉景萊、張汝楫各2元,林孟滄、于右任、邵力子(仲輝)等1元,陳寅恪、錢智修等學生各1元,金問洙等半元。復旦公學捐款清單在報上刊出后,上海其他學堂如圣約翰書院、南京達材學堂、養正學堂、浙江高等學堂等也紛紛為湖南水災捐款,捐款清單同樣登錄在《中外日報》的“本館特別廣告”欄。

第二處關于陳寅恪的材料,同樣是《中外日報》上刊載的一則捐款清單,這次是為1906年年底發生的淮徐海——淮安、徐州、海州(即今連云港、鹽城、宿遷一帶)水災捐款。這次,李登輝、周益卿、張汝楫等八位復旦教師各捐助“十一月修金一成”,共130元大洋,庶務長葉景萊捐款12元,林孟滄等各3元,邵力子、金問洙、孫建寅、陳寅恪、錢智修等人各捐一元;復旦師生員工106人,共捐款302元。〔41〕
這兩次捐款發生時,正是監督馬相伯淡出復旦,〔42〕學校財政處于危難之際,甚至可能已經出現欠薪問題。〔43〕但在葉景萊、林孟滄等一批教師帶領下,師生共濟危局,亦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以為復旦換取更多外部社會的支持。這兩次的水災捐款,或是證明。這兩則捐款清單還可以表明,少年陳寅恪與復旦師生對于復旦校事及社會公益事業也是比較熱心的。
第三處材料是陳寅恪在1908年夏考時的一則成績單。根據復旦大學檔案館藏的《復旦公學考試等第名冊》,〔44〕此時陳寅恪、竺可楨、錢智修同在丁班,丁班生共21人。陳的夏考成績九十四分二,竺為八十六分六,錢為七十七分九,其余18人的成績分別為,曾寶權九十四分二,〔45〕萬培基八十八分九,高丙炎八十五分九,夏傳洙八十五分八,劉本初八十一分二,劉伯雄八十分八,任傳鶴七十九分三,張興祖七十七分八,張紀常七十六分六,丁邦藩七十六分三,吳貽榘七十五分五,金鎮海七十四分九,張錦誠七十四分八,任傳薪六十九分五,沈文六十五分八,施允堯六十四分九,陸敬修六十二分六,蘇杰四十分八。
有意思的是,上述這則資料及所謂《復旦校刊》第108期(1984年2月24日)上刊出的陳寅恪、竺可楨的成績單,都沒有說這是他們的畢業成績,但《陳寅恪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的作者卻據此判斷陳寅恪“是年(1909),先生以第一名畢業于上海復旦公學”。〔46〕這樣的表述就有點問題了。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復旦公學有第一次畢業生起,到宣統三年(1911),共有四批次畢業生57人,其中沒有陳寅恪、竺可楨的名字。而陳寅恪、竺可楨的丁班同學如錢智修、任傳鶴、任傳薪、萬培基、張錦誠、金鎮海、高丙炎、夏傳洙等,另外還有陸懋功、沈機、朱景寬、李宗棠等沒有1908年夏考成績的丁班同學,他們都屬于第四次畢業生,在宣統三年夏畢業,最后共畢業12人。〔47〕綜合相關材料可知,陳寅恪其實并沒有完成在復旦的學業,而是提前于1909年夏天離開復旦,這也與其所填寫“本人簡歷”相符。因此,在宣統二年(1910)下學期的《江蘇省寶山縣公立復旦學堂一覽表》中,就不會有陳寅恪的名字,卻有他的丁班同學錢智修、夏傳洙、高丙炎、金鎮海、陸懋功、沈機、朱景寬、任傳薪、任傳鶴、萬培基、張錦誠、李宗棠的名字,還有陳堅的名字,他們這屆同屬于最高級——高等三年級。〔48〕
在當時陳寅恪的先后同學中,頗有知名于世者,除了竺可楨、錢智修、金通尹(1908年夏考成績為九十八分二)外,著名者還有周越然(之彥),他是1907年夏季以第一名的成績錄取的,〔49〕但1908年這次夏考卻沒有他的考試成績,前四屆畢業生中也沒有他的名字。另外還有梅光迪,他在庚班,考試成績為八十九分八,是1908年初被復旦錄取的。〔50〕梅光迪亦沒有完成在復旦的學業,他于1910年即考取留美學生,赴美留學,同時考取者共272名,包括竺可楨、胡適、趙元任、張彭春、胡明復(胡達)等人,還有處在“丙班”的復旦公學學生楊維楨等。〔51〕
在陳寅恪的這些先后同學中,寫有回憶曾憶及復旦生活的有竺可楨、周越然、金通尹、朱德高(彥卿)、“戊班”學生薛祐辰等人,其中竺可楨1947年底在參加完原復旦公學教務長暨原復旦大學校長李登輝的追悼會后,于回憶中提及陳寅恪:“余至青年會四樓參加復旦同學會發起之李登輝先生追悼會……余在復旦時間甚短,只一年,在第四班。而李先生時為總教習,即教務長,嚴幾道及夏晉(應為“敬”,引者注)觀相繼為校長……時在宣統元年、光緒卅四年之交……當時余同班有陳寅恪、錢智修(經宇)、曾昭權,余人已不能記憶。金通尹昆仲似比余等較高一班……”〔52〕結合前文的討論,可以說,竺可楨這里的回憶基本沒有錯誤。
再據丁班學生的姓名冊上的記載,我們可知竺可楨等人的確切字號、年齡、籍貫、曾祖父及祖父父親名、住址、入校時間等信息:“陳寅恪,十九,江西義寧,偉琳、寶箴、三立,南京中正街,乙巳七月;高丙炎(嵩山),二十四,江蘇丹徒,士洪、同庾、汝楫,揚州蘇唱街,丙午正月;錢智修(經宇),二十六,浙江嵊縣,宏道、謨楷、崇鼎,長樂鎮,乙巳七月;竺可楨(烈祖),十九,浙江會稽,宏毅、大岡、嘉祥,東關鎮,戊申正月;任傳鶴(守梅),二十,江蘇震澤,振勛、酉、蘭生,同里鎮,丁未七月……”〔53〕
復據前引《江蘇省寶山縣公立復旦學堂一覽表》中的各生入學時間說明,我們也可以知道有關各生的入學時間等信息,如錢智修、夏傳洙、陳堅三人是“光緒三十一年七月入堂”,他們應該與陳寅恪是同期入學,高丙炎、金鎮海、陸懋功是“三十二年正月入堂”,沈機是“三十三年正月入堂”,朱景寬、任傳薪、任傳鶴是“光緒三十三年七月入堂”,萬培基、張錦誠、李宗棠更晚,是“三十四年正月入堂”。再據不同時間報上刊載的復旦公學錄取新生名單可知,金鎮海是1906年8月錄取的,〔54〕曾寶權是1907年3月錄取的,〔55〕張紀常、朱景寬是1907年8月錄取的,〔56〕張錦誠、萬培基、蘇杰等是1908年2月錄取的,〔57〕他們都和陳寅恪同在丁班。這些錄取廣告同姓名冊上的記載,除金鎮海的入學時間矛盾待考外,其他并無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