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改良戰車
- 秦末之從項羽的人生巔峰開始
- 淮南王劉安
- 2321字
- 2020-12-03 11:39:48
項羽帶著從云中草原交易而來的十余萬牛馬,晉王行在浩浩蕩蕩回到了晉陽。一路上項羽苦思冥想如何應對匈奴人的潛在危脅。
匈奴人沒有鐵甲沒有鐵劍,只有破皮襖和銅石武器。一方面來講匈奴人全民皆兵,另一方面又說明匈奴人的兵全是一些牧民,代表著無組織無紀律。無組織無紀律的士兵代表著這支軍隊不耐戰,遇到一絲挫折就會分崩離析。
跟這些穿著爛皮襖手持銅刀骨棒,近戰能力羸弱的牧民作戰,項羽表示一點壓力都沒有。
問題是這些牧民打不過可以跑啊,他們騎著四條腿的馬,怎么可能跑不過兩條腿的人。因此項羽所率步兵就算近戰打贏了這些牧民,也追不上他們擴大戰果。然后這些牧民再跟你玩游擊戰:敵進我退,敵退我進什么的,到時候頭就更大了。
因此項羽尋思著如何提高軍隊的機動性,于是項羽想到了戰車。項羽記得前世看過有一遍介紹俄國內戰的軍文:俄國內戰的時候,一種搭載機槍的搭槍卡馬車用來防御騎兵很有效,因為搭槍卡馬車可以邊走邊打,進攻方的騎兵很難追的上。
進攻的時候,搭槍卡馬車可以部署在己方騎兵的兩翼,接近敵軍陣地后,搭槍卡向兩翼展開對敵進行火力壓制。
搭槍卡馬車就是裝備機槍的四輪馬車,機槍現在造不出來,但可以用強弩代替。
項羽圍著自己的鑾駕駟馬戰車仔細得研究了一下,對比了一下記憶中搭槍卡馬車的結構圖,發現了幾處可以改進的地方。
第一個是馬蹄鐵,第二個是肩套挽具,第三是車輪軸承,第四是前輪轉向器,
第五用鑲鐵輪轂。第六是縱聯拉拽方式。
Ⅰ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騾等牲口裝釘在蹄上的鐵制蹄型物。馬的蹄子有兩層構成,和地接觸的一層是一層大約2-3厘米厚的堅硬的角質,上面一層是活體角質。
馬蹄和地面接觸,受地面的摩擦,積水的腐蝕,會很快的脫落,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馬蹄鐵的使用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
馬蹄鐵是鐵制的,相當輕,從一邊沖壓出一個穿透的釘孔。馬蹄鐵的邊緣經常呈波狀的輪廓,未固定的兩端彎成一個防滑刺,它與釘頭一起,使馬蹄堅實地踩踏地面。
Ⅱ肩套挽具,最有效的挽具是頸圈挽具。如今晉國用的是胸帶挽具加上馬背上架馬軛。
首先,頸圈挽具有效地克服了馬在解剖上的一個缺陷,使馬具備牛的特點。牛有極好的水平脊骨,還有一塊或多或少地高于肩的隆肉,因此,牛軛可以很容易地安放在那里,使之能夠拉很重的東西,但馬的脖子卻是有著向上傾斜的坡度,而沒有隆肉。
頸圈挽具就給馬提供了人工“隆肉”。換句話說,馬通過頸圈在頸上部形成了牛隆肉的代用物。頸圈內要加填料以避免馬背上的擦傷并引起疼痛。
頸圈挽具還可以用另一種更簡單的方式使用,挽革可以在頸圈的兩側直接拴到車上。這種形式就是肩套挽具。
Ⅲ車輪軸承,是將運轉的車軸與軸座之間的滑動摩擦變為滾動摩擦,從而減少摩擦損失。車輪軸承由鐵質內圈、鐵質外圈、鋼珠和保持架四部分組成。
鐵質內圈的作用是與車軸相配合并與車軸一起旋轉;鐵質外圈作用是與車軸承座相配合,起支撐作用;鋼珠是借助于保持架均勻的將鋼珠分布在內圈和外圈之間,起到減少摩擦損失的作用。
Ⅳ前輪轉向器,就是前車橋與雙轅桿制作在一起形成前輪懸掛,通過旋轉的樞軸與底盤連結起來,因此易于轉向。
只需要將前輪的懸掛改為一個大圓盤,圓盤里面加入可以轉動的軸承??梢詫④囖@與車身銜接的部分與前輪懸掛結合,使得馬匹轉向的時候前輪的懸掛也跟隨整體轉向。
這樣這般改造,晉國的戰車就從兩輪戰車變成了四輪戰車,四輪馬車制造起來成本遠比兩輪車復雜,但四輪馬車的載重量遠完大于兩輪馬車,每輛四駟兩輪馬車只能載重0.5噸,而每輛四駟四輪馬車的載重高達1.5噸。
Ⅴ鑲鐵輪轂,打造一圈半圓柱形的鐵條鑲在車輪外圈,即可以減少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減少摩擦,又可以加固車輪。
Ⅵ縱聯拉拽方式,相較于橫聯拉拽四匹戰馬,縱聯拉拽可以更方便戰車轉彎和調頭,讓得駕車的御手更容易駕駛控制馬匹。這個時代通常都是將四匹戰馬橫成一排來駕車,這個習慣從商周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
縱聯拉拽就是將四匹戰馬兩匹一排,排成兩排,再通過韁繩連接在一起,其實并沒什么難道。兩匹戰馬一排所需要的轉向空間要比四匹戰馬一排的半徑要少一半。因此縱聯拉拽的馬車轉向更加靈活。
新的戰車制造出來后,項羽將其命名為奔馳戰車。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項羽帶著一行親隨來到晉陽郊外檢驗奔馳戰車的實戰數據。
項羽讓一名身著鑲鐵皮甲的御手和兩名身著鑲鐵皮甲的親衛駕著奔馳戰車待命。又找了兩名騎術高超的騎士,布衣輕裝騎著戰馬與奔馳戰車周旋比試。
這駕名為奔馳的駟馬戰車駕著三名鐵甲甲士全力直線奔跑,比兩位輕裝單騎走馬的騎士速度還要快上一些。因為加了轉向輪和采用縱聯拉拽方御馬,奔馳戰車的轉向速度也只比單騎走馬慢了一小會兒。
看著這輛奔馳戰車的實驗數據,項羽非常滿意,于是下詣讓工部全力制造這款戰車。
或許有人覺得,如此煞費苦心的改良戰車,花費大成本生產這些注定過時的戰車不劃算,戰車這個兵種就是要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注定要被騎兵淘汰的兵種。
項羽只需要再發明出高橋馬鞍和馬蹬,就能得到沖擊力超強的,成本又低于戰車的沖擊重騎士,為什么不做呢?
就是因為技術難度太低,沒有技術壁壘,只要是個人,看一眼就能學會的東西,所以項羽才不打算提前讓高橋馬鞍和馬蹬面世。
歷史上高橋馬鞍和馬蹬,對生產能力羸弱而戰馬資源豐富的游牧民族,戰斗力加持的效果,要遠遠大于生產能力強大,卻缺少戰馬的農耕民族。
歷史上在漢朝強盛的時候,一漢可以抵五胡,農耕民族憑著強大生產力生產出來的堅甲利兵、強弓硬弩,可以吊打北方的游牧民族。
到了西晉末年,等鮮卑人點出高橋馬鞍和馬蹬這兩項科技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就反過來吊打中原的農耕民族。五胡亂華時期,中原中華民族那個慘呀,被胡人稱為兩腳羊的存在,往往兩三萬游牧騎兵就能沖散數十萬步兵組成的戰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