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
- 張磊
- 3487字
- 2020-09-06 20:45:21
人生第一次“操盤”
第一次接觸投資是在大學,當時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簡稱“人大”)財政金融系(現在是財政金融學院)讀國際金融專業。那時金融專業遠不像現在這樣家喻戶曉,我在報考時完全搞不清楚在國際金融專業究竟能夠學到什么,只聽說這個專業錄取分數高,還有外教教授外語。于是和大多數高考生一樣,哪個專業分數高我就報了哪個。
當時,人大財政金融系有三個專業,除了國際金融專業以外,還有財政專業和金融專業。當時的系黨總支書記關偉老師戲稱,這三個專業的學生各有特色:國際金融專業的學生天馬行空,獨來獨往;財政專業的學生穩健謹慎,一板一眼;金融專業的學生則介于二者之間。
習得一手調研的方法
20世紀90年代的人大依然充滿人文氣息,關注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特別是在經濟、法學、哲學等領域頗有建樹,培養了一大批秉承“經世致用”學術風格的經濟學、法學和哲學學者。那時,中國正處于快速變化、新舊交替的非凡時期。六七十年代漸漸遠去,八九十年代滾滾而來,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廣泛地引進西方思想,逐漸轉為有系統地思考社會發展。人大的老師和學生則更多地立足于中國實際,在參考國際經驗的基礎上,紛紛研究同時期中國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經世濟國的治學理想和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讓我每天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興奮感,我慶幸青年時代在這樣的大學和這樣的年代里度過。
正是源于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氣,我在大學時一直熱衷于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希望參與調查研究,把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與時下的社會脈搏緊密結合,提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可行方案。我參加的第一個實踐活動是為當時的北京牡丹電視機廠做市場調研。
北京牡丹電視機廠成立于1973年,最早生產9英寸(約22.86厘米)尺寸的黑白電視。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老先生還來到廠里參觀訪問,促使牡丹電視機廠引進了松下的彩電生產線。在憑票供應的時代,牡丹牌電視機占據了驚人的50%以上的市場份額,“牡丹雖好,還要愛人喜歡”這句廣告語深入人心。當時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1984年8月25日,《北京日報》報道:一臺牡丹牌電視機沉入長江一個月之久,打撈上來像個“泥蛋”,維修人員對電視機進行了檢修,僅換了一下揚聲器的紙盆和音圈,電視機依然圖像清晰,收視效果與出廠產品相差無幾。在那時,牡丹牌電視機一度是北京電子工業的象征,擁有一臺牡丹牌彩電是眾多普通家庭的夢想,就好比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時代的蘋果產品,被排隊搶購,紅極一時。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牡丹牌電視機的市場份額不斷縮小,企業面臨發展轉型的嚴峻挑戰。
這次市場調研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了。與其他研究小組高舉高打的“理論研究”和大城市調研不同,我們研究小組的“幾個臭皮匠”選擇了更易于開展調研的農村、鄉鎮和三四線城市。事后回想,這不僅僅是獨辟蹊徑,更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選擇,因為只有選對了目標市場才能總結出符合實際的商業規律。當時我們還沒有掌握特別系統的調研方法,一切邊學邊干,包括制訂調研計劃、拆解工作目標、制作問卷、做訪談等,然后小組成員分頭行動。我的任務就是回到老家,到社區、集鎮和鄉村收集、了解普通市民和農民的購買決策信息。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進行消費者購買決策過程研究,包括購買渠道、價格敏感度、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產品喜好、售后服務滿意度等內容,分析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主要因素。我們戲稱,當時在農村做市場調研,就要學習當年毛主席在湖南做農民運動考察的方式,深入農村和農民群眾,才能了解真實的中國。最后,憑借“有特色”的深入研究,這份實踐報告獲得了特等獎,獎品是當時市場上最大屏幕尺寸的牡丹牌彩電,老百姓結婚的“三大件”之一。
在大學里開展實踐調研現已成為大學生的“必修課”,但對于當時的大學生來說,圍繞這樣的現實課題來做一場扎實的調研,委實深受啟發。商業中的洞見不僅來源于前人的總結,更有效的是一手調研,通過對原始數據的挖掘積累,發現一手的市場規律。現在看來,可能正是這次得了大獎的市場調研,才為我們此后從事價值投資依舊重視一手調研的方法論奠定了基礎。
模擬炒股,理解基本面
我真正開始接觸資本市場是在1992年,那時我讀大二。當同學們還在圍繞資本市場的理論進行探討時,在南方的人們已經明顯展現出了對“炒股”的狂熱。1992年盛夏,當時天氣是否炎熱我已經不記得了,但人們的熱情確實被激發了出來,人們揣著四處借來的身份證涌入深圳福田,搶購新股認購抽簽表。憑借這種表,人們可以獲得不菲的上市溢價,這種輕松的賺錢方法刺激著那個年代許多人的神經。抽簽表8月9日正式發售,7日晚上人們就開始排隊。在人擠人的廣場上,每個人都做著相同的發財夢,但發財以后的夢卻各有各的不同。這場震驚中國的“8·10”事件(1)使得“股票”“股市”這些概念自此真正進入中國人的視野。但事實上,人們離真正理解它還差得很遠。
中國的資本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末才真正產生,隨著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在1990年底和1991年7月成立,全國各地涌現了五花八門的炒股熱潮。當時流行一句話:“專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坐在家。”專家還會看一看市盈率等指標,不會盲目追漲,但一些專門的“炒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他們精于投機冒險,把股價推高后出手。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深圳漁民,他們不看盤、不研究股票,股票壓在箱子里不去問,也不去“炒”,最后一看股價還挺高,結果就賣在了最高點。
這也許是坊間流傳的笑談,但對于什么是股票、什么是投資,可能那時誰也說不清楚。即使有人說了,也未必按說的那樣做。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資本市場”,這些現在再熟悉不過的詞,在當時還都只處于探索和初試階段。
那個時候,人大校園里有很多同學對股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各個院系的同學紛紛加入“證券協會”社團,研究證券市場,翻譯證券書籍。然而,“證券協會”社團里唯獨沒有學金融的同學。財政金融系的老師知道后,覺得證券市場的研究最應該讓學金融的同學來參與。于是,在老師的建議下,我和幾位同學就開始籌劃開展證券研究的課題和活動,當時沒有計劃組織新的社團,而是覺得應該在實踐中理解證券市場。那時,人大還沒有專門開設關于證券市場的課程,很多剛剛接觸股市的同學迷戀犬牙交錯的K線圖,但很少有同學研究股票的基本面。當時我們就在想,脫離公司基本面研究的炒股毫無規律可言,不就是一場賭博?股市的短期波動能真正反映企業的內在價值,還是只反映盲目的炒作心理?
正是基于這些想法,我和系里的同學一起在人大校園內組織了一場股市模擬大賽。組織這個股市模擬大賽的出發點是引導同學們關注股票的基本面,探究公司業績和股票漲跌的關系。比賽中,主辦方向選手提供企業運營的基本情況,包括財務數據、管理策略、管理層變動以及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等信息,其中許多都是當時的真實信息。選手基于這些信息進行分析判斷,預測股價漲跌,從而做出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決策。當時這個賺了能被封為“股神”、輸了不虧錢的股市模擬大賽一時成為學校的風云話題,同學們像職業投資人一樣整天討論,甚至爭論得面紅耳赤。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校園比賽吸引了中央電視臺節目制作人的注意。我們作為青年學生代表被邀請上了中央電視臺,演員李玲玉作為節目主持人,與我們一起策劃股市模擬大賽。我們在電視上講了一回大學生眼中的證券知識,全是基于基本面的證券分析,這也算給全國觀眾上了一堂價值投資的普及課。
這個電視節目對大眾投資者的教育效果無從得知,但對我自己的教育意義卻十分深遠,埋下了我對投資的基礎理解,那就是回歸投資的本質,把許多簡單的概念還原到它本來的含義,始終抱有一種樸素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堅持常識。
在人大接受的教育,不僅僅帶給我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鍛煉,更讓我意識到,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幫你喜歡的、真正靠譜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當年一起“煮酒論英雄”的同學,成為我后來工作和生活的良師益友。
那個時候,理想主義和啟蒙精神構筑了年輕人的內心世界,而人大最有特色的正是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在緊張的學習、實踐活動之余,作為人大第一屆試點的學生班主任(1993級國際金融專業的學生班主任)和學生會主席,我投入許多時間和同學們一起組織各種各樣的學術比賽、文體活動,為低年級的同學們“傳經送寶”,自己也樂在其中。直到今天,人大仍保留有“薪火相傳”的傳統,師兄師姐和師弟師妹之間坦誠溝通,互相學習。老師曾告誡我們,人大的畢業生將來不僅僅要做一個高級白領,而且要做一個有格局、有愿景、有激情、有家國情懷的人。這些大學時期形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在后來的生活中不斷豐富,讓我始終能夠以實事求是的誠實姿態,投入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