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我對投資的思考
- 張磊
- 2550字
- 2020-09-06 20:45:22
從五礦到五湖四海
我天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這決定了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觀察他人的角度。躊躇慨既往,滿志盼將來。人生所有的際遇和挑戰,可能都會幫助人們走向大江大海。
正像許多同學畢業求職一樣,大學畢業后我也面臨著如何選擇第一份工作的問題。當時,國內金融市場還不發達,證券公司、投資公司寥寥無幾。國際金融專業的同學們畢業去銀行工作是一條康莊大道。然而,當時的我卻另辟蹊徑,沒有選擇金融機構,而是選擇了中國五礦集團,投身實體經濟。我希望能夠從實體企業的視角感受中國經濟的內在邏輯和巨大潛力。恰恰是在五礦集團的工作,讓我獲益匪淺。
深入礦區,了解真實的社會
五礦集團的前身是中國礦產公司和中國五金電工進口公司,成立于1950年,此后逐漸發展壯大,在金屬、礦產品的開發、生產、貿易和綜合服務以及金融、房地產、物流等領域均有涉獵。在當時,五礦集團廣泛經營礦產金屬的外貿進出口業務,并有多家二級子公司。那個時候,五礦集團是頗具市場化導向的國企,吸引了許多有想法、有闖勁兒的年輕人。在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中,這群年輕人一邊指點江山、討論經濟改革該何去何從,一邊俯下身子投入具體工作。正是在這里,我結識了許多擁有不同教育背景的同事和朋友,他們的觀點、見解和工作態度讓我時時刻刻受到鼓舞和感動。
最為難得的是,五礦集團的工作讓我真正體會到了中國社會的縱深度。眾所周知,礦產資源多分布在貴州、云南、四川、青海、寧夏等西(南)部省份,因此我當時經常需要去很遠的地方出差,而我對外貿、礦產這些事物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出遠差,同事們不方便去的時候我都搶著去。走遍五湖四海本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更何況去的還都是風景不錯的地方。
我工作第一年就跑了十幾個省份,幾乎走遍了所有的“窮鄉僻壤”,與礦產、金屬資源為伍,滿腦子都是銅、鋁、鉛、鋅、鎳、鎢、銻、錫這些詞。典型的出差路徑是這樣的:早上從北京坐火車出發,經過十幾二十個小時到達某一個縣城,然后輾轉換乘中巴車,在鄉間路上顛簸幾個小時后來到鎮上;有時還要換乘更小的小巴車,當我覺得差不多餓過了頭的時候,就到了廠區或者礦區。
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去收當地的礦產品,儼然一個從事收購工作的工頭。這些出差經歷令我至今難忘,倒不是因為有多辛苦,而是可以在路上和同事或者當地朋友聊天,從稀有金屬聊到風土人情,通過他們了解更廣闊、更鮮活的社會。
這些深入礦區、邊區的出差經歷,讓我看到,中國不是簡單的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分層疊加,也不是東、中、西部地區的簡單區隔。中國實在太大了,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橫跨東西需要坐幾天幾夜的火車,南北風俗各異。每個地區、每個省份都有著各自獨特的自然資源、人口特點和社會特征,因此,任何一種簡單概括都無法還原中國經濟社會的全貌。尤其是中國的基層社會,那里有最多的人口、最豐富的人文生態、最復雜的社會結構。我逐漸意識到中國有太多可供分析的剖面,太多可供觀察的視角,太多可供總結的規律。中國的消費社會形成、工業化進展是在多版本同步迭代中完成的。要真正理解這些,必須走基層、看社會、知風土、懂人情。“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或許正是這樣的閱歷,讓我始終對中國的發展,尤其是三、四線城市的崛起充滿期待。所以一直以來,我們非常關注三、四線城市的投資機會,并且在做研究時,仍然花大量時間去市場一線觀察普通百姓的生活,思考各種場景下消費者的真實心理訴求,從而形成投資決策。
漂洋過海,開啟探險之旅
五礦集團的工作一方面讓我看到了基層的中國社會,另一方面也讓我能夠更早地接觸西方世界,拓展了國際視野。大學畢業后我本沒有出國計劃,正因為在五礦集團工作時接觸到國外客戶,后來又看到周圍有不少同學、朋友都出國留學,在和他們的交流中,我覺得還是應該去外面見識一番,增長閱歷,就像小的時候想去更遠的地方看看一樣。就這樣,我有了出國留學的想法。那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沿海省份正在如火如荼地搞開發、搞建設,外貿企業每天都能收到大量訂單,中國正在掀起新一輪的發展浪潮。但我對國外的了解僅限于與客戶、朋友的交流中談起的和讀過的書中講到的內容,其他全憑想象。我很渴望能夠親自去看一看,但在90年代,留學遠不如今天普遍,漂洋過海之后完全是陌生的世界,更加令人窘迫的是高昂的學費、生活費。所以,留學還是不留學?這絕不是一個小問題。
最終,我選擇了留學,像從小城市來到北京追求最好的大學教育一樣,我希望通過海外歷練加深對世界的認知。那是在1998年,那時的我,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人文都充滿了好奇,希望可以像人類發現新大陸一樣,不斷拓展自己的可及范圍,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思考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
從五礦集團到五湖四海是我人生中的重要際遇。尋求獨立或者與世隔絕從來不是我的目標,生活在世外桃源,對真正的社會就缺乏了解,這只能讓一個人失去理解力和判斷力。我所設想的永遠是融入生活,去中國的廣大腹地和世界各處去看最真實的商業場景,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糖果店,在上海東湖路的咖啡廳,在深圳華強北的購物中心,在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在東京的便利店,在駐馬店的菜市場,看穿梭不停的外賣服務電動車,看安裝整齊的空調外機,看閃爍的樓宇廣告,看手機短視頻,通過房屋租賃平臺住進舊金山的公寓,通過按需雜貨店遞送服務訂水……在繁華鬧市體會最豐富的人間百態,我所感受到的是人、生意、環境和生活,就像當時下礦山一樣,在不同的社會剖面,探究和理解商業,這一直是最讓我心動的事情。
讀書、思考、實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使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追求事業和夢想,必須對自己有所承諾,著眼于長遠,全神貫注并全力以赴。在不同的際遇中,學習所有能學習到的最高標準,從而獲得理解與洞察的能力,這是我一直以來堅持的長期主義。
我對投資的思考
· 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和思維框架,是塑造投資能力的起點。
· 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尋得洞見,不僅需要掌握金融理論和商業規律,還要全面回顧歷史的曲折演進,通曉時事的來龍去脈,更要洞悉人們的內心訴求。
· 價值投資不是數學或推理,不能紙上談兵,必須像社會學的田野調查一樣,理解真實的生產生活場景,才能真正掌握什么樣的產品是消費者所需要的、什么樣的服務真正有意義。
· 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找一幫你喜歡的、真正靠譜的人,一起做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