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母親的河(5)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最喜歡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鉆心蟲,鉆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的可長啦。華庭寺有棵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么?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干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正在這時,恰巧有一群小孩也來看茶花,一個個仰著鮮紅的小臉,甜蜜蜜地笑著,唧唧喳喳叫個不休。

我說:“童子面茶花開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時省悟過來,笑著說:“真的呢,再沒有比這種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硃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征著祖國的面貌?我把這個簡單的構思記下來,寄給遠在國外的那位丹青能手,也許她肯再斟酌一番,為我畫一幅畫兒吧。

一九六一年。

[鑒賞]

這篇散文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之作。作者通過對云南昆明花事盛況的描寫,借茶花美麗的姿質來表達作者對祖國母親的眷念之情。

文章首先寫昆明的春景花市,給茶花的出現作了很好的鋪墊。隨即,筆鋒轉向了茶花,好比電影的特寫鏡頭對準茶花:華庭寺的那棵齊著廊檐一般高的茶花樹“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在大理,家家戶戶都養茶花,花期一到,各種品種的茶花爭奇斗艷,人們會“時時望見竹籬茅屋旁邊會閃出一枝猩紅的花事”;“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

作者身處異國他鄉時,就曾想用“一幅畫兒畫出祖國的面貌特色”,但是,這種期盼一直未能如愿。因為怎樣表示祖國的風貌這個問題很抽象,難以把握。但楊朔在昆明觀賞了茶花之后,生活觸發了他,以實生虛,使他找到了“畫出祖國面貌特色”的辦法:“如果用最濃最艷的珠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面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征著祖國的面貌?”這是文章的點睛之筆。作品寫茶花的瑰麗姿質,寫嬌嫩鮮艷的“童子面茶花”,就是贊美我們春光永駐、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祖國。

把感情滲透在景、事、理中,使景、事、理又統一在完美的藝術形式之中,這是散文創作中難度較大的一個問題。在這方面,《茶花賦》處理得也是頗為成功的。這主要表現在對育花人普之仁的描寫和議論上。文章著重描寫了花工的形象,他“滿是繭子,沾著新鮮泥土”的手,“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失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作品通過普之仁的形象歌頌了普通勞動者,揭示了“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這一普通而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同時,作者還把他的感情融于議論之中:“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這樣,作者就把他對創造美的人的感情,通過對普之仁的議論,全部滲透在景物、人物、情理之中,使景物、人物、情理三者自然溶為一體,花與人,外在美和內在的美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文章的結構精巧嚴密。全文以一幅畫的設想開始,又以畫的構思完成終結;以思念祖國開頭,到找到了寄托思念之情的實物結束、首尾圓合。這篇散文開頭有伏筆結尾有照應,做到開頭引人入勝,結尾耐人尋味。

水鄉茶居。

楊羽儀。

在廣東水鄉,茶居是一大特色。

每個村莊,百步之內,必有一茶居。這些茶居,不像廣州的大茶樓,可容數百人:每一小“居”,約莫只容七八張四方桌,二十來個茶客。倘若人來多了,茶居主人也不心慌,臨河水榭處,灣泊著三兩畫舫,每舫四椅一茶幾,舫中品茶,也頗有味。

茶居的建筑古樸雅致,小巧玲瓏,多是一大半臨河,一小半倚著岸邊。地板和河面留著一個漲落潮的落差位。近年的茶居在建筑上有較大的變化,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結構,也有磚木結構的,而我卻偏好竹寮茶居。它用竹子做骨架,金字屋頂上,覆蓋著蓑衣或松樹皮,臨河四周也是松樹皮編成的女墻,可憑欄品茗,八面來風,即便三伏天,這茶居也是一片清涼的世界。

茶居的名字,舊時多用“發記茶居”、“昌源茶室”之類字號。現在,水鄉人也講斯文,常常可見“望江樓”、“臨江茶室”、“清心茶座”等雅號。

舊時的水鄉茶室,多備“一盅兩件”。所謂“一盅”,便是一只鐵嘴茶壺配一個瓦茶盅。壺里多放粗枝大葉,茶葉味澀而沒有香氣,僅可沖洗腸胃而已。所謂“兩件”,多是粗糙的大件松糕、芋頭糕、蘿卜糕之類,雖然不怎樣好吃,卻也可以填肚子,干粗活的水鄉人頗覺實惠。現時,水鄉人品茗,是越來越講究了。茶居里再也不見粗枝大葉,鐵嘴壺也被淘汰,換上雪白的瓷壺。柜臺上陳列著十多種名茶,洞庭君山、云南普洱、西湖龍井、英德紅茶……偶有一兩種大眾化的,也至少是茉莉花茶和荔枝紅了。至于那“兩件”,也絕非粗品,而時興“干蒸燒賣”,“透明鮮蝦餃”、“蛋黃魚餅”、“牛肉精丸”之類,倘要填肚子,也很少吃糕,而多取“荷葉糯米雞”了。在那“史無前例”的年月,因為《愛蓮說》的作者是士大夫,于是“糯米雞”外面的荷葉也被取消了,糯米飯中裹的也不是雞肉而變成了豬肉,“糯米雞”變成了“裸裸糯米豬”。現在,水鄉茶居的糯米雞,不但恢復了傳統的荷葉包裹,而且糯米飯里頭的確裹著雞肉,還拌以蝦米、冬菇、云耳等珍品,色香味均屬上品,百啖不厭。

水鄉人飲茶,又叫“嘆”茶。那個“嘆”字,是廣州方言,含有“品味”和“享受”之意。不論“嘆”早茶或晚茶,水鄉人都把它作為一種享受。他們一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著一天的勞累和褥熱,有暇“嘆”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沖。我認為“嘆”茶的興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達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

“嘆”茶的特點是慢飲。倘在早晨,茶客半倚欄桿“嘆”茶,是在欣賞小河如何揭去霧紗,露出俏美的真容么?瞧,兩岸的番石榴、木瓜、楊桃果實,或濃或淡的香氣,滲進小河里,迷朦、淡遠的小河,便如傾翻了滿河的香脂。也許,是看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搖擼揚帆來去,看榕蔭、朝日及小鳥的飛鳴吧!倘在傍晚,日光落盡,云影無光,兩岸漸漸消失在溫柔的暮色里,船上人的吆喝聲漸漸遠去,河面被一片紫霧籠罩。不知不覺,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此境此情,倘遇幽人雅士,固然為之傾倒,然而多是“卜佬”的茶客。他們“嘆”茶,動輒一兩個小時,有如牛的反當,也是一種細細品味—不是品味著食物,而是品味著生活。

一座水鄉小茶居,便是一幅“浮世繪”。茶被“沖”進壺里,不論同桌的是知己還是陌路人,話匣子就打開了。村里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電臺播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全都在“嘆”茶中互相交換。說著,聽著,有輕輕的嘆息,有嗬嗬的笑聲,也有憤世嫉俗的慨嘆。無怪乎古時聊泉居士蒲松齡先生要在泉邊開一小茶座,招呼過往客人,一邊“嘆”茶,一邊收集可寫《聊齋志異》的故事了。

在茶居里,也有獨自埋下頭,靜靜地讀完一張《羊城晚報》的人,讀著,讀著,突然拍案而起,驚動四鄰。他們評論著、嘆息著、贊揚著……更多的議題則是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正像水鄉人的兩道濃眉越來越舒展一樣。茶客們“嘆”著茶,便心碰心兒,誰個養了多少頭奶牛,年產量多少;誰個治木瓜害蟲有特效藥,誰個萬元戶聯合起來給窮隊投資,幫助窮隊改變落后面貌……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一樁樁事兒,就在“嘆”茶中經過“斟盤”而“拍板”了。這時,茶客們的興致更濃了,他們舉起茶杯“碰”起杯來……

這樣的“草草杯盤共一歡”,便是水鄉生活中的詩。生活有了詩,“嘆”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而世間最好的酒肴,莫過于生活中的詩了。有了詩,桌上即使擺著鹽漬雞、炸禾花雀、燉水魚、炸花生米等,也味同嚼蠟了。唯獨那一盅茶,絕不可放棄,因為它也能“釀”出生活中的詩來。

月已闌珊,上下瑩澈,茶居燈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皺,水氣的奔馳,夜潮的拍岸,一座座小小茶居疑在醉鄉中。一切都和心象相融合。我始覺這個“嘆”字的功夫,頗如藝術的魅力,竟使人“漸醉”……

[鑒賞]

楊羽儀(1941~)廣東人。著有散文集《古海里的北斗星》、《南風的微笑》等。他的散文在當代文壇上可謂是一花獨秀,尤其是《水鄉茶居》更是精品中的杰作。作者“從一個水鄉的茶居品味生活的詩。”并通過水鄉茶居這一小小的窗口,反映了社會變革的重大的主題。

眾所周知,在我們這樣一個古老而文明的國土上,喝茶品茶是一個家喻戶曉、流傳久遠的習俗。賓客臨門,酒余飯后,勞動之中之余,一杯芳香而馥郁的清茶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描摹水鄉人喝茶的情形時,先寫他們“嘆”茶:不是喝酒,能至“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再寫他們“嘆”風景:倚欄遠眺,小河籠紗、兩岸果樹、日出月墜、鳥飛云散,對此佳景,清茗在手,自然別有一番滋味;最后寫他們“嘆”生活:為農村政策的落實,為貧窮面貌的改變,為各種奇聞逸事,為事情的拍板成交,“草草杯盤共一歡”。這里作者采用動態的描寫手法,主要表現的是水鄉人的精神面貌,這會使人們讀后感到可親可信,人們可以自然而然的通過心靈,去體味變革的影響,這與“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篇散文的意境很美。作者把客觀事物的細致刻劃同自己主觀感情的抒發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所寫之物不僅細膩,而且具有深厚的情致,充滿詩意。作者在敘事時,信筆寫來,隨意點染,似乎很自然,不費什么力氣,實際上卻竟味雋永。茶居的外形和茶客的情態,在進入作品時,都已經過作者感情的過濾。比如:“他們一天辛勤勞作,各自在為新生活奔忙,帶著一天的勞累和溽熱,有暇‘嘆’一盅茶,去去心火,便是緊張生活的一種緩沖”。這樣的敘述,主觀色彩是很濃的。這篇散文中所描繪出的優美的風景,別致的茶室,以及春風滿面的品茶人,是如此的清新、歡悅、和諧,觀之令人難忘。

這篇散文別開生面的重頭戲,則是寫人們在茶居品茶時所議論的話題,比如:“村里的新聞,世事的變遷,人間的悲歡,正史的還是野史的……大道新聞還是鄉村小道消息”,但是,“更多的議題則是農村經濟政策的不斷落實……茶越‘沖’越淡了,話卻越說越濃……”這樣,通過茶居顧客們議題中心的變化,就說明了求實圖變的改革春風吹遍了神洲大地,也吹進了小小的茶居和百姓的心田,人們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對未來生活傾注了更大的熱情……這樣,社會變革這一深刻嚴肅的主題便在一杯茶水之中升騰起來,使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曲。

這篇散文語言平易、自然。敘述時,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描寫時,準確無誤,形神兼備;抒情時,蘊籍含蓄,發自肺腑,從無空洞之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监利县| 政和县| 泉州市| 洛阳市| 彭阳县| 新巴尔虎左旗| 新竹县| 自贡市| 荃湾区| 平顺县| 罗山县| 红河县| 沈阳市| 迁西县| 正定县| 开化县| 宁陵县| 绍兴县| 元氏县| 伊宁县| 三河市| 连江县| 丰城市| 瑞金市| 维西| 葵青区| 庄河市| 长兴县| 上饶县| 阜阳市| 定州市| 本溪市| 兴海县| 永丰县| 元谋县| 滨州市| 金沙县| 灯塔市| 乳山市| 旬阳县| 涟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