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家庭的正面溝通

開口之前,先學會傾聽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當你想和男孩溝通,給他講道理時,發現他根本不愿聽你講,不愿理你,甚至躲避和你談話?如果確有其事,父母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每次是如何和孩子開始談話的,是否一開口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忘記傾聽男孩的心聲?

當男孩遇到困難、心情沮喪或犯了錯誤時,他需要一位友善、有同情心、有耐心的傾聽者,使他內心的苦悶得以宣泄,并在聆聽后幫他消除困惑。想讓男孩接受父母的意見,父母應先學會傾聽并引導他說出自己的想法,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空杯狀態”下才能接受新的東西。

俗話說:“要使別人對你感興趣,首先要對別人感興趣。”同樣的道理,如果父母想讓男孩傾聽自己的意見,就要先傾聽男孩的心聲。那些從來不認真聽男孩說什么,而只在意自己接下來要說什么的父母,會因為缺乏傾聽的能力而不能與男孩好好溝通。

專心致志地傾聽男孩說話,并且鼓勵男孩繼續說下去,這是父母與男孩良好溝通的開始。

晚飯后,4歲的丁丁慢悠悠地晃進媽媽的臥室,他坐到媽媽的床邊,眼眉低垂,噘著小嘴。媽媽看出丁丁的不悅,連忙放下手中正在整理的衣物,也坐到床邊,輕聲問丁丁:“寶寶,你看起來不太開心呀,怎么了?”丁丁低著頭不說話,依舊噘著小嘴。媽媽接著問道:“寶寶,是不是發生什么讓你傷心的事了?能告訴媽媽嗎?”這回丁丁終于開口了:“奶奶不喜歡我了。”媽媽疑惑地眨了眨眼:“寶寶為什么這么說?”“因為奶奶打我了。”說話的瞬間丁丁的眉頭皺在了一起。媽媽繼續問道:“奶奶為什么打你呀?”“因為我做錯了事,我……”丁丁看到媽媽對自己的話題很感興趣,突然來了興致,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光榮史”。媽媽認真地聽完,微笑著說:“哦,原來是這樣啊!既然寶寶知道自己做錯了,我相信寶寶下次就不會這樣做了,知錯能改就是好寶寶。而且呢,奶奶和媽媽一樣都很愛寶寶,不然奶奶晚上怎么會給你做那么多好吃的菜呢,都是你愛吃的,對不對?”丁丁像是想到了什么,故意伸出舌頭舔舔嘴唇說:“嗯,晚飯很好吃,明天還讓奶奶給我做好吃的。”說完丁丁蹦蹦跳跳地跑出媽媽的臥室,去自己的房間里玩去了。

男孩遇到麻煩想找媽媽吐露心聲,但又礙于小小男子漢的面子,不愿主動說出自己的心事,這時他們需要一個“媽媽給臺階下”的過程,慢慢說出問題所在。

男孩犯錯之后,他們的內心其實是自責的,但男孩漸漸覺醒的自我意識又不允許他自我否定,所以男孩會感到擔心、沮喪和煩躁。4歲的男孩不會排解這種情緒,所以想找媽媽幫忙,宣泄內心的苦悶。這時媽媽就是他最忠實的聽眾,也是最好的引導者。當媽媽引導男孩說出心事并幫他消除心中的疑慮后,男孩便能立刻投入到屬于自己的快樂中。

在傾聽男孩訴說的過程中,父母可以用一些話語引導男孩繼續說下去,比如“你看起來不太開心,怎么了”“然后發生了什么,我很好奇”“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你是怎么想的呢”之類的話語,讓男孩自然而然地說下去。

需要警惕的是,父母在傾聽時,一定不能因為生氣而強行打斷男孩的講話,轉而進行責怪,這樣不僅無法了解事情的原委,而且不能真正了解男孩內心的想法。此外,這種強行打斷孩子講話的粗暴方式還會造成男孩溝通上的心理障礙,下次再想與男孩好好說話,將會變得十分困難。

溝通大師卡耐基說過:“不要忘記與你談話的人,對他自己、他的需要、他的問題,比對你和你的問題要感興趣100倍。”真正的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父母在傾聽男孩傾訴時一定要放下手中的事情,用心聆聽孩子講話,而不能只是敷衍地說“我聽著呢”。父母是否在認真聆聽男孩說話,可以通過父母說話的語調以及身體語言表現出來,男孩感覺不到父母的傾聽,也就不會傾聽父母的講話,更不會接受父母的管教。

所以,父母與男孩溝通時,開口之前一定要先學會傾聽。

拋開經驗主義,理解男孩的“天馬行空”

一位媽媽想讓自己剛上幼兒園的兒子學會“1+1=2”的算式,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媽媽:“1個蘋果加上1個蘋果等于幾個蘋果?”

兒子:“兩個!”

媽媽:“那1加1等于幾?”

兒子:“11!”

媽媽:“你吃了1個蘋果,又吃了1個蘋果,你一共吃了11個蘋果嗎?”

兒子:“不是,是兩個。”

媽媽:“那你說,1加1等于幾?你看看這里。”

媽媽邊說邊把兩根食指往一起湊。

兒子:“媽媽,兩根手指在一起很像筷子呀。”

媽媽:“你知道1根手指和1根手指在一起是兩根手指,為什么不知道1個蘋果和1個蘋果加在一起是兩個蘋果呢?”

兒子:“我知道呀,可是你問我1加1等于幾,我在書上看見兩個1排在一起就是11,還是你教我念的。”

媽媽不禁笑出了聲,不知道說什么好。

男孩的想象力是父母猜不到的,因為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同,他們沒有那么多經驗和套路。所以在和男孩溝通時,父母不能習慣性地用已有的經驗,先入為主地扼殺男孩“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尤為重要的是,當男孩犯錯時,父母不應該根據經驗主義給男孩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給男孩的行為下負面的結論,這種對男孩的不理解和不尊重會嚴重打擊男孩溝通的欲望。男孩每一次新的嘗試,都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他需要通過一次次新的感知,去體會他的成長,從而建立自己的世界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能做的除了適當的引導,就是靜待花開。

8歲的蛋蛋平時很調皮,今天卻捧著一本書看得很認真。正在一旁看報的爸爸看見蛋蛋讀書,饒有興致地問他:“蛋蛋,有什么不懂的,盡管問爸爸。”蛋蛋果然有不懂的問題,只見他眉頭緊皺,看著爸爸問道:“爸爸,為什么有的書上說‘人是痛苦的,菩薩要普度眾生’,而有的書上卻說‘人間是最快樂的地方,連神仙也想下凡體驗做人的快樂’?”爸爸擺出學者的樣子一本正經地說:“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說得好,‘書不用讀得太多’,但是呢,‘一切把偉人的話不分當時的背景和不加辨別的行為都是耍流氓’,所以說,蛋蛋,對于同一個問題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看問題要有想象力。”

蛋蛋似懂非懂地低下頭,眼睛瞅著書本亂轉,突然他想到了什么,興奮地對爸爸說:“那天小姨問我:你爸爸是屬什么的?我不知道,于是我猜測說‘爸爸是屬驢的’,逗得小姨笑彎了腰,這算不算是有想象力?”這時媽媽從廚房走出來,聽到蛋蛋的話也忍不住笑了。爸爸覺得很沒面子,氣急敗壞地把報紙往地上一扔,責備蛋蛋說:“你個臭小子,老師怎么教你的,兒子能罵爸爸嗎?真是沒大沒小。”蛋蛋被爸爸的吼叫嚇住了,他跑過去躲在媽媽身后悄悄地抹眼淚。

媽媽連忙打圓場:“孩子哪知道驢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呀,你看你給他買的小毛驢毛絨玩具,他喜歡得不得了呢。”這時爸爸才平息怒火,走到蛋蛋面前幫他擦去眼淚說:“爸爸錯了,爸爸給你道歉。蛋蛋的想象力真是豐富呀,連爸爸都沒有想到,真叫人大吃一驚!”爸爸說完沖蛋蛋做了個鬼臉,蛋蛋立刻大笑起來,還給爸爸一個鬼臉。

父母根據僵化的經驗主義,常常在男孩犯小錯誤時對其當頭棒喝,嚇得孩子不知所措。那么以父母的經驗,也一定知道被人批評責罵是一件多么痛苦和難堪的事吧。父母尚且不能輕松接受,男孩幼小的心靈又如何能承受呢?

父母在與男孩溝通時一定要多一點想象力,凡事要往好的方面想,要明白男孩并沒有真正的壞念頭,但是你不恰當的反應有可能把他引向壞的念頭,反而使他變成你想象中的壞男孩。

若想走進男孩的內心世界,父母需要拋開經驗主義和教條主義,學會換位思考,多給他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能和男孩一起天馬行空做夢的父母,也一定能在現實生活中為男孩的夢想插上一雙翅膀,助他飛翔。

積極暗示的力量

在一部泰國電影里,我看到非常神奇的一幕,是關于“意念術”的。大致是說,只要你對著喜歡的人默念你想讓他做的事,如果你喜歡的人恰好也喜歡你,那么他就會按你的意念行事。比如你對喜歡的人默念“轉頭,轉頭,轉頭……”他就真的會轉頭;又如你站在人群中對著喜歡的人默念“看見我,看見我,看見我”,他就會真的看見你,向你招手或走到你身旁。

如果世界上真有“意念術”,那么積極暗示或許就擁有與它同樣強大的魔力。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父母信念”,就是說父母希望孩子擁有什么樣的才能,就會關注孩子這方面的能力和潛力,并會不自覺地鼓勵和幫助孩子朝這個方向發展,最終孩子真的會在這方面展現出不一般的才能。這是積極暗示的力量。同樣,父母信念的消極暗示作用也成立,即父母消極地暗示孩子存在某種問題,孩子就會不斷地加深這方面的印象,從而不自覺地做與之相對應的事,最后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變成父母擔心他成為的那種人。

在與男孩溝通時,父母如果暗示男孩:你活潑開朗,樂于與人交流,愿意吐露心聲,會自我表達悲傷和焦慮,男孩就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如果父母用“悶葫蘆”“膽子小”“害羞”“沒有主見”之類的負面標簽來定義男孩,當男孩在與人交往遇到困難時,便會想起這些可怕的標簽,從而產生自卑、畏難的悲觀情緒,做出“我不行”“我真的做不好”之類的自我暗示,結果事情就會朝壞的方向發展。

晨晨的媽媽是個全職媽媽,從小到大對晨晨的事幾乎大包大攬。后來,晨晨上了幼兒園,隨著他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想自己做事、自己拿主意,可是媽媽早已習慣了凡事包辦的相處模式,不舍得讓晨晨經受一點鍛煉和挫折。

有一天,媽媽送晨晨上幼兒園,到了班里,有許多小朋友對晨晨的媽媽說:“阿姨好!”晨晨的媽媽也微笑著回應道:“這孩子真有禮貌。”可是當別的小朋友的家長等待晨晨開口打招呼時,晨晨卻怕生了,他悄悄地躲到媽媽身后。其實他也很想向叔叔阿姨打招呼,讓他們夸自己是個有禮貌的孩子,但是他需要一點鼓勵。當他用期盼的眼神看著媽媽時,媽媽一看兒子躲在自己身后,馬上心疼起來,她摸摸晨晨的頭,向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說:“我家晨晨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你們就別為難他了。”

從此以后,每當晨晨躲在媽媽身后,媽媽都解釋說他膽子小,慢慢地晨晨真的膽子越來越小,甚至在幼兒園也不敢開口說話了。

后來,晨晨的媽媽甚至以為兒子得了自閉癥,帶他去兒童醫院看心理醫生。醫生通過和晨晨交流,發現他并沒有自閉癥,只是在媽媽的暗示下,他不敢多說話。晨晨覺得媽媽那么愛自己,那么,媽媽的話一定是對的。既然媽媽說自己“內向”“不愛說話”,于是就不再開口說話,到后來竟然真的變成不敢講話了。在醫生的指導下,媽媽認識到暗示的力量非常強大,轉而改用積極的暗示讓兒子敢于說話。她不斷暗示兒子:你說話的聲音很好聽,你說的話很有意思。她不僅鼓勵兒子多說話,還陪他一起練習演講。在幼兒園畢業晚會上,晨晨站在講臺上演講,他的聲音清脆響亮,整個人非常陽光非常自信,而那個害羞的晨晨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暗示的力量往往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性,通常來說,權威型父母的暗示,更能在男孩身上得到映射。

有研究表明,暗示的力量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容貌,相貌平平的人在夸贊者的不斷暗示下會越來越迷人。這或許是因為被人贊許后心情愉快,皮膚更有光澤,連皺紋的紋路也有了讓人舒服的弧度。不管是什么原因,總之,這都說明暗示確有“魔力”。

不急于否定,學會共情

文文一直不愛吃蔬菜,這在他患上腺樣體肥大之后,更成了媽媽的一塊心病。醫生叮囑文文的媽媽:孩子的飲食一定要清淡,要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肉、蛋、奶,否則腺樣體會繼續肥大,只能做手術切除。這對于偏愛吃肉、蛋、奶的文文來說是一個考驗,但不知其中利害關系的他,仍然任性地不愿吃蔬菜。

飯桌上,文文又在吵鬧:“可不可以不吃蔬菜,蔬菜不好吃,我不想吃。”媽媽一直為文文的病情焦慮,一聽到文文這樣不懂事地違背醫生的囑咐,瞬間氣不打一處來,她語氣強硬地說:“不行,必須吃,你生病了不知道嗎?吃這個病才能好,不吃就去找醫生打針。”文文一聽到“打針”兩個字,立刻大哭起來。

發完脾氣的媽媽,看到哭泣的兒子又心疼起來,她把文文抱在懷里,語氣溫柔地說:“寶寶生病了,醫生說不能吃肉,尤其是晚上,否則夜里睡覺會打呼嚕,打呼嚕就會加重病情,然后只能去做手術。寶寶不喜歡做手術,對不對?媽媽也不想讓寶寶經歷那種疼痛,所以我們先吃一段時間蔬菜,等病好了再吃肉,好嗎?”

聽了媽媽的安慰,文文雖然止住了哭泣,但他依舊不愿吃蔬菜。媽媽也頗為無奈,到底怎樣才能讓寶寶愿意吃蔬菜呢?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卻被媽媽一口否決,媽媽只是從孩子的身體出發,從醫生的叮囑出發,從好媽媽的責任出發,卻偏偏遺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從男孩的情感體驗出發。

在親子溝通中,父母常常從主觀的意愿出發,對于男孩提出的違背自己意愿的要求一口否決,不會設身處地地站在男孩的角度去感受他的情緒,在心理學上這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共情能力是父母與男孩相處時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它需要父母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感知男孩的情緒,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礎上,幫助男孩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其實,文文的媽媽可以這樣做:首先,了解文文的想法,換位思考,引導文文說出不愿吃蔬菜的具體原因,是因為蔬菜的口感不好,還是色澤不能引起他的食欲?其次,了解男孩的需求后,媽媽可以改變烹飪方式,比如把各種蔬菜切碎混在一起做成餃子、包子、餡餅,榨蔬菜汁,或用模具做成各種小動物圖形的蔬菜餅。俗話說:“只要廚子好,白菜幫子也能吃出肉的味道。”也許男孩不是不愿吃,只是需要換一種烹飪方法的“愛心蔬菜”。

想讓男孩愉快地完成一件事,與其態度強硬地下命令,不如采用男孩更愿意接受的富有同理心的教導。父母有同理心,才會以更加寬容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整天苛責孩子。學會與男孩共情,這是父母有智慧有素養的一種表現。

遇到教養問題,父母不能偏執于自己的意愿和所謂的道理,更不能利用父母的權威野蠻粗暴地強迫男孩,而是應該富有同理心地從男孩敏感、脆弱、充滿困惑的弱小心靈出發去思考問題。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可以幫助男孩解決當下的難題,還會增強父母管教男孩的信心,讓親子溝通事半功倍。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不僅會反抗父母的意志,還會時常提出一些讓父母不敢相信的新奇的想法或要求。這個時候,若是父母武斷地否定、拒絕,那么同時被扼殺的還有男孩的創造性和主動性。聰明的父母會等男孩把話說完,站在他的角度體察他的起心動念,而后給予正確的引導。

良好溝通的前提是平等和尊重,父母以民主的方式給予男孩充分的尊重,男孩同樣也會尊重父母。尊重男孩的方式很簡單,有時可以簡單到僅僅是“蹲下來”,用他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面對面地和他平等交談。

文明教育,不打不罵

男孩淘氣和好動的個性,常常使他們變成父母嘴里“不聽話”的孩子。每個男孩都有“不聽話”的階段,打罵是父母在這一階段最常用的管教手段。看似立竿見影,實際上卻是一種最沒效果、對男孩心理建設破壞最大的方式。

生活中,男孩被父母打罵后離家出走、造成嚴重后果的新聞屢見不鮮。在心理輔導中心,因父母實行暴力教育致使男孩性格孤僻、心理自閉和心理扭曲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可是,如此多的教訓為什么喚不醒那些沉迷于“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糊涂父母呢?

“打孩子”的惡俗起源于野蠻的原始社會,生活在當下的文明社會,“打孩子”的父母到底有何種心理機制呢?

在對“打是親,罵是愛”這一觀念的錯誤理解下,粗暴的父母以此作為打罵男孩的道德屏障和心理支撐。若在“嚴打”“高壓”下教出了有出息的男孩,他們更加確信“聽話的孩子都是打出來的”;若是打罵之后孩子不成器,他們便會哀嘆“付出那么多心血,孩子怎么就是不懂事呢”。這樣的父母從來不認為打罵是虐待兒童的行為,反而以愛的名義越打越順手。其實,就算是那些在打罵下成才的男孩,父母也只是關注到他們某一方面的成就,卻忽視了他們的人格缺陷。

男孩長大后,不僅需要事業有成,還需要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比如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好同事、好鄰居,這些美好的身份,都要求男孩有一個健全的人格。

在打罵中長大的男孩,多半會變得自卑、內向,缺少人際交往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若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緩解,會使男孩脾氣變壞、性格扭曲,甚至會產生報復社會的心理。當心理壓力累積到一定程度,還會造成腹瀉、腸胃疾病、失眠等身體疾病。

蒙臺梭利博士說過:“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父母對男孩實施的暴力教育使男孩身心俱損,造成其人格上的缺陷,甚至會毀掉男孩一生的幸福。

小偉小的時候,媽媽對他是“兩天一小打,三天一大打”,提到童年,小偉想起的唯有那些落在他身上的疼痛。

冬夜,小偉在被窩睡得正香,冷不丁有人掀開他的被子,緊接著身上就挨了一巴掌。身上的疼痛和內心的恐懼促使小偉跳下床,邊哭邊拼命往臥室外跑。他不知道媽媽為什么要打他,但是他知道他要是不跑,正在氣頭上的媽媽會讓他吃更多苦頭。他跑,媽媽就追著他打,從臥室跑到書房,最后小偉跑到儲藏室,躲在儲藏柜的角落里。媽媽像失去理智的困獸一樣,跟在小偉后面,伸出雙手夠著小偉打。終于,媽媽累了,打不動了,才停下手。小偉哭喊著躲在儲物柜的角落里,不敢出來。

媽媽喘著粗氣大聲問道:“你把語文書放哪兒了?”小偉邊哭邊用沙啞的聲音說:“在我書包里。”“你還撒謊?老師打電話說你今天把語文書撕了,你不承認錯誤還撒謊!我叫你騙人,看我不打死你!”媽媽說著又舉起手。小偉因為害怕而撒了謊,可最終還是沒有逃脫被打的命運,他哭喊著往后退縮,他恨不得鉆進墻里,這樣就不會再挨打了。這時媽媽見小偉不說話更生氣了,她扯著嗓子罵道:“你個兔崽子,你說你到底為什么撕書!我辛辛苦苦供你上學,你就這么回報我嗎?”小偉怕再被打,他連忙解釋:“書不是故意撕的,是和同桌打鬧的時候不小心扯破了。我根本沒用力,是他用力扯的。”“現在承認了是吧?看我怎么收拾你。”媽媽又要打,小偉急著躲,不小心頭撞到了柜子一角,受了傷……媽媽終于平息了怒火,將小偉送到醫院。

那次受傷并不嚴重,小偉身體上的傷口很快就愈合了。可是媽媽的暴脾氣和那頓毒打卻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疤痕,一直都在,需要他用一生去治愈。

打罵孩子是一種缺乏教養、素質低下的表現,是簡單粗暴地以強者的地位欺負弱者的行為,甚至有時父母打罵男孩只是為了出一出氣,讓自己舒服。

教育中的不順心,父母可以用打罵孩子來發泄,但你是否想過,那個毫無抵抗力的男孩,他的內心會經歷什么?他忍受了怎樣的痛苦,又該如何釋懷呢?男孩在成長中迷茫、困惑,父母不僅不給予正確的引導,還在男孩犯錯時拳腳相向,有的男孩不反抗,選擇沉默,結果得了自閉癥;有的男孩長大后心理扭曲甚至報復社會……無論是哪一種,可以肯定的是,在男孩被打罵時,他內心的恐懼和憤怒都會成為今后不幸福的源頭。

所以父母在與男孩溝通時,一定不要使用暴力。身為父母,你要知道,任何一個需要打罵才能解決的教養問題,一定有不打不罵也能解決的辦法。

忠言“順”耳,男孩更愛聽

你還記得上次孩子犯了錯,你是怎么對他進行批評教育的嗎?他接受你的批評了嗎?愿意按你說的話改正錯誤嗎?

批評教育是一門藝術,父母只有掌握了正確的批評方法,男孩才會成為那個真正“聽媽媽的話”的乖男孩。

就像身體受傷會疼一樣,男孩犯了錯或闖了禍,不等父母批評,他也自然會感到羞愧、內疚和痛苦。父母若是在這個時候條件反射般地用一些嚴厲、指責的話語批評男孩,比如“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能這樣做嗎?你怎么還……”“你總是這么不聽話”“你能不能長點記性”,受挫的男孩會覺得很沒面子或煩躁不已,接著他會為找回心里的自我確認,從而故意和父母頂嘴或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

如果父母和男孩之間經常處在嚴厲批評和頑劣反抗的狀態,男孩會真的對犯錯不在意,漸漸失去羞愧感和自責感,對父母的批評教育變得無動于衷,這樣他就會在父母不斷的批評下,變成讓父母頭疼的“熊孩子”。

那么父母需掌握哪些批評的方法,才能讓男孩好好“聽話”呢?

一、避免“超限效應”

父母在批評男孩時通常會犯以下幾個錯誤:以自我為中心,不注重批評的方式方法,不注意把握批評的尺度,不懂得換位思考。父母這種自說自話和無休止的說教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反而會引發“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男孩本來在聽到父母的教誨后已經做好改正的準備了,但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批評下,索性破罐子破摔,選擇“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父母越不讓這樣干,男孩就非這樣干不可。

語言學家拉克夫認為說話有三個原則:說話不要咄咄逼人,要讓別人也有說話的機會,要讓人覺得友善。父母批評男孩的目的是引導男孩改正錯誤的行為和態度,但引導不是無休止的說教。父母若想讓男孩聽進去,就一定要避免無意義的重復,因為沒完沒了的嘮叨只會適得其反。

二、批評要富有誠意

一個人會不會說話,不在于他說了什么,而在于他是如何說的。父母批評男孩一定要選對說話的方式,多站在男孩的立場上,在理解、包容和幫助男孩的前提下進行批評教育。一言以蔽之,父母的批評要富有誠意。

天天在學校無意中違反了校規,影響了班級的評優成績,被老師罰寫檢討書。媽媽知道后雖然心里對天天也有些責怪,但媽媽理解他這個年紀的男孩,偶爾頑皮一下也是正常的,知道天天內心也一定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當天天垂頭喪氣地回到家里,準備接受責罰時,媽媽只是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小糊涂神犯點小糊涂很正常”。接著媽媽幫助他分析犯錯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這不僅為天天寫檢討書充實了內容,而且發揮了檢討書的自省功能。最后,媽媽還鼓勵天天多為班級做貢獻,比如主動打掃公共衛生、參加校園運動會,把不小心為班級丟的分掙回來。天天聽到媽媽的話兩眼放光,臉上的愁容也變成了興奮的笑容。

從上述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通過媽媽富有誠意的批評,天天從給班級丟分變成要為班級加分,從調皮頑劣到有集體榮譽感,從自責變成自我期待,說明媽媽的教育非常成功。如果天天一回到家里,媽媽就板著臉用諷刺、挖苦的語言批評他或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就算道理說得都對,錯誤分析得頭頭是道,也不會獲得天天的認同,更不會讓天天變成一個充滿正能量的好學生。記住,父母批評男孩不是為了逞口舌之快,而是要解決問題。所以一定要富有誠意地開導和幫助他,讓男孩心甘情愿地承認錯誤和改正錯誤,并鼓勵他沖破自身局限,做更好的自己。

三、父母要做“事后諸葛”

《朱子家訓》中說:“堂前教子,枕邊訓妻。”意思是說,教育孩子要當眾指出他的過錯,讓他感到羞恥,從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而妻子犯了錯,則要給她留顏面,在沒有人的時候悄悄地告訴她。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堂前教子”的做法并不可取。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這種情況:父母當眾對男孩大聲斥責,甚至連打帶罵,有人圍觀勸說,父母還會解釋打罵男孩的“正當理由”,當眾揭男孩的短。這種時候,男孩往往面紅耳赤、垂頭喪氣或哭哭啼啼。

其實,無論男孩多么小,都有自尊心和羞恥心。父母當眾批評男孩,會讓他在眾人面前產生自卑心理或逆反心理,這會嚴重挫傷男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當男孩不小心犯了錯,父母不妨做“事后諸葛”,當著眾人為男孩留點情面,私下再對男孩耐心教導。這樣既維護了男孩的自尊,尊重了男孩的人格,又給男孩留有自我教育和自覺改正的機會。

四、欲擒故縱式的批評

爸爸下班回到家,感覺氣氛不太對。他走進客廳,看到豆豆下巴擱在桌面上,正胡亂地涂鴉。媽媽遞給爸爸一個眼神,示意他過問兒子的情況。

爸爸一把把豆豆抱在腿上,逗他說:“這么認真地畫線條,是想長大后當畫家嗎?”

豆豆抬眼看著滿臉笑容的爸爸,小聲說:“我去書房時,把你的藍色墨水瓶打翻了。”

正當豆豆準備挨罵時,爸爸卻說:“墨水瓶打翻了不要緊,再買一瓶就行了,但是我兒子主動認錯,爸爸很欣慰呀。”

豆豆驚訝地看了爸爸一眼,接著低下頭說:“墨水灑在你書上了。”

“愛看書也是好事情。”爸爸面不改色地說。

“可是書上的墨水甩到你的灰色襯衣上了,我想幫你洗,結果襯衣變成了那樣。”豆豆說著,回頭指了指泡在盆里的灰色襯衣。

爸爸看見自己最喜歡的一件襯衣變得面目全非,不禁十分錯愕。這時媽媽連忙向爸爸搖搖頭,又給他使了個眼色。爸爸回過頭看豆豆時已沒有半點大驚小怪的神情,他欣喜地說:“兒子都學會主動幫爸爸媽媽做家務了,真是太棒了。”

豆豆聽到爸爸一連串的夸贊,根本沒提自己犯的錯誤,他覺得無地自容,最后哭著向爸爸主動道歉:“爸爸,對不起,我去找墨水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把墨水灌進泡泡機里吹藍泡泡;洗衣服也不是為了幫媽媽干活,是闖了禍怕你回來揍我。”

爸爸滿意地笑了笑說:“你能主動承認錯誤,爸爸相信你以后也會主動學習和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的。更何況你能想出吹藍色泡泡的點子,真是很有想象力呢,爸爸更應該表揚你了。”說完爸爸結結實實地親了下豆豆的額頭。

爸爸從頭到尾沒有說一句批評的話,卻引導兒子主動承認錯誤,并給兒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爸爸這種欲擒故縱式的批評,不僅孩子能夠接受,還會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自覺地不再犯類似的錯誤。

五、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

有些父母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在批評男孩時,會聯想起他之前犯過的類似錯誤,然后絮絮叨叨地舊事重提,最后變成對男孩人格的否定。

比如媽媽催男孩寫作業,男孩不寫,媽媽就會說:“催你寫作業,催了這么多遍你就是不趕快寫,還說不會做,我看你就是懶,就是做事拖拉,早上讓你刷牙你不刷,晚上讓你睡覺你不睡,讓你別打游戲你非要打,我看你就是不學好,長大后能有什么出息……”

媽媽嘮叨時的聯想有點像“蝴蝶效應”,能從男孩寫作業慢,一直推斷出男孩長大后沒有出息。這種不就事論事而直接上升到人身攻擊的批評方式,顯然只會越批評越糟糕。男孩也許真的會因此墮落,變成媽媽口中那個沒出息的男孩。

父母在給男孩糾錯時,千萬別把男孩批評得一無是處,而應該用平和、有引導性的話語告訴他怎樣做會更好。比如,男孩做事拖拉,你可以說“現在做得慢沒關系,你這么聰明好學,我相信你可以做得又快又好,要不咱們試試”;男孩不收拾房間,你可以說“你的小窩可以變得更漂亮,只需要你稍微收拾一下,你就會享受到你的勞動成果”。家長深諳批評的藝術,才會讓男孩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與男孩“談判”的技巧

男孩從兩歲半開始,便會萌發自我意識。他們開始區分什么是別人的,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別人想要的,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其中最明顯的標志是,男孩開始說“不”,開始問“為什么”,并想爭取主動權和掌控感,男孩不再像兩歲之前那樣唯命是從,而是開始討價還價。

但是由于這個階段男孩的認知度還不夠,意識不到“自己想得到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的想法是行不通的。父母若直白地和男孩講道理,只會適得其反。因此,父母與男孩溝通時就要動點腦筋,掌握一些“談判”技巧。

一、在男孩拒絕做某件事時,提供幾個選項,讓男孩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談判過程中有一個黃金原則,就是想讓對方按你說的做,就要讓對方覺得他擁有做這件事的主動權。父母想讓男孩按照計劃完成某件事,威逼利誘的做法會消磨男孩的主動意識,往往收效甚微。所以父母要讓男孩意識到,他做出的某個決定和選擇,不是出于父母的威逼,而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臨睡前,小宇不愿意刷牙,磨磨蹭蹭地一會兒玩玩積木,一會兒又看看魚缸里的小魚,在爸爸說了無數遍“你該刷牙睡覺了”之后,依舊無動于衷。

媽媽忙完家務,走到小宇面前,蹲下來對他說:“寶貝,你看天都黑了,小紅帽姐姐都回家睡覺了,你也該刷牙睡覺了。”

小宇轉轉眼珠說:“小紅帽睡覺前也刷牙嗎?”

媽媽笑著說:“那當然啦,每個人睡覺之前都要刷牙的,否則細菌會在牙齒里筑起城堡,長出很多很多小洞,牙齒就會生病。”

小宇失落地低下頭說:“可是我不想刷牙,我有別的選擇嗎?”

“寶貝不能不刷牙,因為牙疼很痛苦,媽媽會心疼;但是寶貝可以做個選擇,比如,你可以選擇用電動牙刷,或是用手動牙刷。”

小宇聽到媽媽像和自己玩游戲一樣地聊天,高興地說:“電動的!”

媽媽接著說:“那寶貝是想用草莓味的牙膏,還是甜橙味的呢?”

小宇興奮地說:“草莓味的,我最愛吃草莓!”

“既然寶貝自己做好了選擇,那我們趕快行動起來吧!”

于是,小宇高高興興地自己去刷牙了。

在這個故事中,媽媽讓小宇自己選擇牙刷和牙膏,從而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被強迫著去刷牙,而是去做一件自己決定的事,所以才會主動地去刷牙。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為男孩設置選項時,一定要提供合理可行的選項,不能讓孩子形成“一切事情都可談條件”的錯誤認識。

這里有一個關于基辛格和尼克松的小故事。尼克松總統用零食引誘寵物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基辛格看到后就說:“你這是在告訴你的寵物狗,想吃到零食就應該跳到椅子上,這樣反而會鼓勵它做你不想讓它做的事。”

與男孩“談判”也是同樣的道理,你想讓男孩去做一件事,不能用條件來引誘他,因為這樣一來,男孩就會為了得到你提供的好處,故意不去做這件事;抑或他覺得條件沒有誘惑力,從而拒絕做這件事。所以,為男孩提供的選項應該是做成這件事的不同方式,而不是選擇做或不做。

二、在男孩下“最后通牒”時,重新關注“談判”的過程,重新解讀男孩的心理訴求

有時父母向男孩提出要求時,男孩不但會拒絕,還會下“最后通牒”:無論你說得多么天花亂墜,我也不會做。

遇到這種情況,“談判”似乎陷入了僵局,那該如何突圍呢?

首先,父母可以從“談判”結果向前回溯,在男孩拒絕之前,他答應過什么條件,以此為突破口,找到打破僵局的出路;其次,可以回想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曾經用什么樣的方法解開過死結,雖然是在不同的情境下,但總能找到男孩情感需求的共同之處。

有時候父母會覺得,男孩的這種斷然拒絕是無理取鬧,其實大多數情況下是男孩的某種訴求未被滿足,但他不愿直接表達,所以通過拒絕你的要求的方式宣泄不滿。

比如男孩故意把玩具扔在地上,發出很大的聲響,只是為了吸引一旁看手機的爸爸的注意力,讓他關注自己,陪自己一起玩玩具。如果這個時候爸爸要求男孩把玩具撿起來,男孩斷然不愿意做,因為他的訴求沒有被滿足。他不但不會撿回玩具,還會繼續制造其他聲響。但是,他的目的不是惹爸爸生氣,而是想得到關注。

三、和善而堅定地對待男孩的訴求,充分感受他的情感需要,同時堅定地拒絕他不合理的要求

父母帶男孩去商店,經常會遇到一件頭疼的事:男孩看到玩具就走不動路,軟磨硬泡地拉著父母非買不可,父母不給買就滿地打滾或大哭大鬧。

遇到這種情況,很多父母通常經不住男孩的哭鬧和路人的圍觀,只能順著男孩的意愿買下玩具。但這種情況一旦發生一次,就會一發不可收拾,因為孩子抓住了父母的弱點,每次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要挾父母繼續給他買想要的東西。還有的父母則會強制性地把男孩帶走,給予一頓打罵或指責,這樣只會讓男孩心靈受傷,并不能達到教子的目的。

其實,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做的既不是妥協,也不是責罵,而是以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告訴男孩:“這個玩具不能買,但是我知道你不能擁有這個玩具會很難過,我也為你感到難過。”如果這個時候男孩想哭,或者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以允許男孩這樣做,等他哭累了,鬧夠了,發現這樣做對父母沒有任何威脅作用,他便會放棄這種訴求方式。

如果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男孩知道父母堅決的態度是哭鬧也無法改變的,他就不會再無理取鬧了。當然,如果男孩真的沒有這種玩具并且有必要買的時候,父母不妨滿足他的要求,只是要選一個合適的時機。

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式,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在與男孩“談判”時,一定要區分他的情感需求和具體要求。對于前者,父母要感同身受地給予滿足;對于后者,不能滿足的要求要堅定地拒絕。父母要讓男孩在充滿愛的環境里,懂得什么事可為,什么事不可為。

別跟男孩說“娃娃語”

辦公室里,爸爸正在和騰騰視頻通話,一旁的同事聽到爸爸和騰騰的對話,驚訝地問:“你兒子說話像個小大人,要不是這稚嫩的聲音,我真以為你在和大人聊天呢。”

騰騰的爸爸淡然地說:“從小我就和他這樣說話,從來不說所謂的‘孩子語言’。”

同事有些愕然,不解地問:“這樣說話孩子能聽懂嗎?不會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嗎?”

騰騰的爸爸語氣堅定地說:“正好相反,簡練、精準的語言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反倒是那些不斷重復的‘娃娃語’會增加孩子的認知成本。”

語言的作用在于表達思想、發展思維,正如騰騰的爸爸說的那樣,與男孩溝通時使用簡練、精準的語言,不但可以提高男孩的思維能力,還可以降低男孩的認知成本。

男孩從3歲開始進入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對于像白紙一樣的孩子來說,任何詞匯都是新鮮的,都會引起他的好奇心,吸引他不斷模仿并存入大腦。不管是正式的書面語,還是通俗易懂的口語,對于沒有詞匯儲備的孩子來說其實都是一樣的。比如,父母對孩子說“葫蘆兄弟同心協力鏟妖除魔,最后妖魔落荒而逃”和“葫蘆兄弟一起打妖魔,最后妖魔全被打跑了”,對于語言敏感期的孩子來說,并不會覺得前者比后者更難理解。

其中的道理就像從小講漢語的孩子和從小講英語的孩子,在長大后都覺得對方的語言很難學,但在剛接觸的時候,孩子對于英語和漢語的理解能力、接收能力是相同的。

那么,把男孩當作大人一樣來交談,具體有哪些好處呢?

在男孩語言發育的敏感期,兒童通過模仿和感覺音韻的方式不斷地重復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漸內化成語言表達出來。父母是男孩接觸最多的語言的使用者,在學舌階段,男孩是父母的復讀機,父母的語言幾乎是男孩語言學習的源泉。這時,如果父母把男孩看作大人一樣來溝通,不使用“吃飯飯”“睡覺覺”“不要怕怕哦”“小桌兒”“小花兒”這樣的疊詞和兒化音詞語,多使用文明、規范、準確、富有美感的口語,男孩在潛移默化中便能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不僅會說,還知道如何說得更好。

另外,語言對思維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就像寫文章可以鍛煉一個人用詞的精準程度一樣,語言也可以鍛煉一個人的思維能力。精準的語言可以讓男孩的思維更縝密,詞不達意和冗長啰唆的語言會讓男孩的思維模棱兩可或抓不住重點。

下面是兩個5歲男孩和各自爸爸之間的對話。

(一)

爸爸:兒子,明天你的朋友們來家里做客,作為主人,你準備怎么待客呢?

兒子:我會把我最喜歡的零食、玩具和故事書與他們分享。

爸爸:那你有什么具體的計劃嗎?

兒子:首先我們會在客廳吃飯;然后我會邀請他們來我的臥室,玩托馬斯火車;最后我們會在書房看書,我猜他們對我的故事書一定很感興趣。

爸爸:你的計劃聽起來很合理,但是爸爸建議你增加一條,看完故事書后,你們可以到樓下的公園玩堆沙堡的游戲,爸爸下班回家可以順路幫你帶幾把新鏟子回來,你覺得怎么樣?

兒子:太棒了,謝謝爸爸。

(二)

爸爸:兒子,明天你們幾個小孩打算在家玩什么呢?

兒子:我會把我的好吃的、好玩的都拿出來,和小朋友們一起吃,一起玩。

爸爸:然后呢?你們打算做什么?

兒子:然后我們一起吃東西,然后一塊玩,再然后出去玩,再然后回家玩。

爸爸:這么啰唆,干脆我帶你們去游樂場玩一天算了。

兒子:可是游樂場沒有這么多好玩的。

爸爸:游樂場那么多好玩的,還不夠你們玩嗎?去吧,我給你們提前買好票。

兒子:嗯……那好吧。

同樣是5歲的男孩,他們在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方面的差距非常明顯。第一個男孩可以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計劃和意愿并得到爸爸的支持,第二個男孩雖然在腦海里構想出很多陪伴朋友的方式,但是詞不達意,并且邏輯非常混亂,結果無法讓爸爸了解自己真正的想法。當然,不難看出,爸爸平時和男孩的溝通方式過于簡單,對男孩的語言表述方式具有錯誤的導向作用。

在男孩語言的發展期,父母把男孩當作大人一樣來溝通,不跟男孩說“娃娃語”,對男孩學會運用準確、規范、有條理的語言有很大幫助。此外父母還應陪男孩多讀書,讀書不僅能使男孩視野開闊,而且能提升男孩的語言能力。而且,只要是男孩能讀下去的書,父母就不用擔心男孩讀不懂,因為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男孩是不會畏難的,他們對知識的渴望是強烈的,他們的潛力是巨大的。

引導男孩做情緒的主人

“為什么懂得那么多大道理,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都會發出的感慨。追本溯源,你會發現,這和情緒管理有著微妙的聯系。

在生活中,父母經常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但很少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情緒表達和情緒管理。這就導致很多孩子在小時候和成人以后對為人處世的道理說得頭頭是道,但由于不善于覺察和管理自己的情緒而無法跟他人融洽相處。所以父母在教育男孩的時候,不僅要關注男孩的智力訓練和品德教育,還要關注男孩健康人格的形成,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總結出一個叫“情緒管理訓練”的方法,父母可以借鑒、學習。約翰·戈特曼的訓練方法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覺察孩子的情緒;

第二,把情緒化的瞬間當作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第三,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第四,幫助孩子表達情緒,為情緒分類;

第五,劃定界限,指導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當男孩哭鬧著不愿意去幼兒園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暴脾氣的父母會直接下命令,用“不許哭”“必須去”等簡單粗暴的話語逼迫男孩就范,表面上看起來很快解決了問題,其實問題一直都存在,時間一長還可能使男孩產生心理問題。

喜歡講道理的父母會采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辦法,告訴男孩為什么要上幼兒園以及上幼兒園的諸多好處,擺出許多“都是為孩子好”的大道理,可是男孩在鬧脾氣的時候對這些金玉良言根本聽不進去,否則他就不是孩子了。

懂兒童心理學的父母則知道,這個時候首先要與男孩共情,認可男孩不想去幼兒園的情緒,感同身受地體會男孩的難過之情,比如蹲下來抱抱他,允許他哭一會兒。然后,父母可以問男孩不想去幼兒園的原因,幫助他找到解決的辦法。如果是因為想去游樂場,父母可以承諾周末帶他去;如果是因為太瞌睡想在家睡覺,父母不妨告訴男孩可以在車里睡一會兒;如果到了幼兒園還瞌睡,可以幫他向老師申請一個小時的睡覺時間,等等。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父母要認可和包容男孩所有的情緒,并對男孩管理情緒的行為給予正確的引導。

學習如何表達情緒、識別情緒和管理情緒,是男孩人生中重要的一課。當男孩產生情緒波動時,父母可以這樣進行引導:

一、如果男孩在學習或人際交往方面出了問題,他常常會表現得悶悶不樂,但通常情況下會憋在心里不愿意告訴父母。這個時候父母不應該逼迫他,而是應該創造舒適放松的環境,以輕松的口氣問問他有什么心事可以與自己分享,這樣更容易幫助他消除心中的抑郁,而且不會傷害他的自尊心。

二、當男孩情緒化地哭鬧時,如果父母錯誤地加以處理,只會讓場面失控。這個時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發怒,更不要立即指責和糾正他的不良行為。相反,父母要認可和安撫男孩的情緒,讓他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同情、理解和包容,等他情緒平靜之后,再去告訴他應該怎么做。

三、當男孩大發脾氣時,往往會失去理智,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能用發更大的脾氣或用暴力手段去壓制他,這樣只會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是引導男孩把壞情緒宣泄出來,比如給他時間大哭一場,允許他在自己的房間里大吼大叫一會兒,或者讓他看喜歡看的故事書、聽喜歡聽的音樂。等他把情緒發泄出來,不用父母哄,自己就好了。

四、當男孩頂嘴、爭辯和無理取鬧時,父母要做的不是去管理他的情緒,而是不去管。父母云淡風輕式的回應可以消除他的緊張情緒,比如父母可以說“你這樣想我能理解,但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然后父母去做自己的事,對他的過激反應進行冷處理。沒有關注和回應,他的不良情緒也會慢慢消散。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父母對男孩的管教過程,也是對男孩人格的塑造過程,所以在教導男孩管理情緒時,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當男孩表現出各種不良情緒的時候,父母應抓住每一個時機,教給他應對各種不良情緒的方法,并讓他感受到父母真摯的愛。相信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男孩,不僅能懂得很多道理,也可以情緒平和地過好自己的一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八宿县| 呼和浩特市| 宿松县| 梧州市| 河池市| 都江堰市| 大宁县| 务川| 五台县| 玉田县| 中西区| 保山市| 增城市| 岱山县| 琼中| 平定县| 专栏| 丰县| 临夏县| 夏邑县| 瑞安市| 伊金霍洛旗| 宿州市| 滦平县| 民丰县| 垦利县| 综艺| 华容县| 砚山县| 柏乡县| 大英县| 延寿县| 红河县| 藁城市| 扎鲁特旗| 汉源县| 尼木县| 化德县| 龙南县|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