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古希臘(約公元前800—公元前146年)(1)
- 世界五千年全知道
- 靜濤
- 5591字
- 2014-03-18 09:03:59
古希臘是西方歷史的源頭,存在了約650年。它位于歐洲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今巴爾干半島南部、小亞細亞半島西岸和愛琴海中的許多小島。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后,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后世有深遠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歷史、建筑、文學、戲劇、雕塑等諸多方面有極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后,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之一。
克里特人創造線形文字
古希臘文明最先產生于克里特島。這里在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500—公元前3000年)已有人居住,居民可能來自小亞細亞。公元前3000年,克里特進入金石并用時代。埃及的影響從這一時期的許多器物(如許多華美的石瓶等)上也可以看得出來。此時,克里特原始社會逐漸解體。
約自公元前2000年開始,克里特進入青銅時代,同時也開始出現奴隸制國家。約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間,在克諾索斯、法埃斯特、馬里亞等城都有了王宮的建筑。它們大概是些小的城邦,相互之間可能有奪取霸權的斗爭,在克諾索斯與法埃斯特兩城間修筑的大道也許正是克諾索斯取得霸權的結果。這一時期也出現了文字,先是圖畫式的,然后又發展為象形文字。
約公元前1700年和公元前1600年,克里特各城市宮殿兩次被毀,是由于激烈的人民暴動還是由于地震,現在不能斷定。不過,克諾索斯、法埃斯特和馬里亞的王宮在毀壞后都被重新建筑起來,而且規模更加宏大。這時文字從象形發展為線形,這就是線形文字A,現在還沒有釋讀成功。
約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400年,是克里特文明最繁盛的時期。這時手工業相當發達,各種陶器制造得十分精美。王宮,特別是克諾索斯王宮,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宮中的壁畫也可謂古代杰作。由于對當時文字尚未釋讀成功,現在對克里特文明社會和政治的具體情況了解得還很少。古希臘許多作家的作品中保留了一些關于克里特文明的傳說。大體內容是:在克里特島上稱雄的是克諾索斯城邦,其王米諾斯曾經統治愛琴海的許多島嶼,甚至曾迫使雅典納貢。古希臘人還認為,米諾斯是遠古的立法者,后來斯巴達的法制就是從他那里學來的。據說,后來米諾斯率兵遠征西西里,當地人佯裝歡迎、款待,而設計把他燙死在浴池里。他的部下也就流落在外,沒能再回到克里特。
約公元前1500年,克諾索斯等王宮被毀,大概是鐵拉火山爆發引起地震的結果。約公元前1450年又發生了類似現象,隨后就發生了外族的入侵。約公元前1450年,克諾索斯王宮中出現了新的線形文字文件。這種文字就是線形文字B,在20世紀50年代初已釋讀成功,證明是希臘語的一種古代形式。這一事實說明,古希臘人開始成為克諾索斯的統治者。他們在克里特人線形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自己的線形文字。米諾斯不斷在海外爭奪霸權的結果是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連自己本國的統治權都失去了。
約公元前1400年,克諾索斯的最后一個王宮被毀??赡苁强死锾厝税l動了反希臘統治者的起義,也可能是希臘半島上的邁錫尼人入侵,現在還無法斷言。不過,克里特文明從此衰落。再經過以后多利亞的入侵,克里特文明逐漸被人遺忘,只是在古希臘留下了一些傳說而已。
伊索與《伊索寓言》
你知道《農夫和蛇》的寓言嗎?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了。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就蘇醒了,等慢慢恢復過來后,便在它恩人的胸膛上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边@則寓言就出自著名的《伊索寓言》。這本寓言自問世以來影響了千千萬萬的讀者。
伊索大約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臘,曾是一名家庭奴隸,因才智出眾被主人解放為自由民。他獲得自由民身份后,漫游希臘城邦各地,并曾在呂底亞國王宮廷中為官,在他充當國王特使去德爾斐時,被誣告褻瀆神靈而被德爾斐人殺害。
在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戲劇家阿里斯多芬、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作品中,都曾提到過伊索。阿里斯多芬的喜劇中甚至把“沒有研究過伊索”當做是“無知和孤陋寡聞”;柏拉圖還記述蘇格拉底在被宣判死刑后,在監牢里把《伊索寓言》改寫成詩加以吟誦。《伊索寓言》中的許多名篇早已成為世界各國中小學的教材,也是各國政治家、評論家和文學家不斷引用的警世恒言。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著作都引用過《伊索寓言》里的故事;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拉封丹、克雷洛夫也引用過該書描述的情節。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口頭流傳的民間文學,通俗易懂,文字洗練,主題集中,容易記憶,它早已超出地區的界限而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并為世界各國人民所接受。比如,在我國廣為流傳的《狐貍和葡萄》、《龜兔賽跑》、《農夫和蛇》等均源于《伊索寓言》。
十分有趣的是,《伊索寓言》中有許多故事同我國的民間寓言和諺語不謀而合。如其中的《農夫的孩子們》和我國《魏書·吐谷渾傳》中關于阿豺的故事,都是以一根樹枝(箭)與一捆樹枝(箭)來比喻團結就是力量。
還有一則《獅子和熊》。獅子和熊找到一只小鹿,為爭奪它而打了起來。它們打得很兇,經過長時間的搏斗,都累得半死,頭暈眼花倒在地上。一只狐貍在周圍轉來轉去,看見它們兩敗俱傷,小鹿躺在它們中間,狐貍就從中間跑過去,把小鹿搶走了。獅子和熊眼睜睜地看著狐貍,卻站不起來,同聲說道:“我們真倒霉,替狐貍辛苦了一場!”這則寓言與我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寓言如出一轍。至于我國廣為流傳的《狼來了》的故事,簡直就是《伊索寓言》中《開玩笑的牧人》的翻版。《大鴉和蛇》講大鴉看見一條蛇躺在太陽地里,便猛撲下來把它抓住,蛇回頭咬了一口。大鴉臨終時說:“我真不幸,我發現了這意外之財,卻送了性命?!蔽覈灿小叭藶樨斔?,鳥為食亡”的諺語。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
《伊索寓言》收錄的絕大部分是關于做人的道德準則方面的故事,有許多篇章宣揚誠實和友誼的可貴,像《野山羊和牧人》、《行人和熊》、《鹿和獅子》、《獅子和海豚》都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對于背叛者,《伊索寓言》給予嚴厲譴責,《穴鳥和大鴉》、《捕鳥人和山雞》對出賣同胞、出賣祖國的行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
寓言中對狐假虎威、狗仗人勢者的丑態有十分生動的描寫:有個人把神像放在驢背上,趕著驢進城,路上遇見的人都對神像頂禮膜拜。驢以為大家是拜它,就高興得歡呼起來,再也不肯繼續前進。趕驢人明白了怎么回事,就用棍子打它,罵道:“壞東西,讓人拜倒在驢面前的時候還早著呢!”(《馱神像的驢》)還有一篇寓言反面角色也是驢,說驢披著獅子皮四處游逛,嚇唬野獸。它看見狐貍,也想嚇唬它,碰巧那只狐貍以前聽見過它叫,便對它說:“你要知道,假如沒有聽見過你叫,就是我也會怕你的?!蔽覈烧Z《狐假虎威》(見《戰國策·楚策一》)是以狐貍為反面角色,《伊索寓言》中狡猾的狐貍充當揭穿“驢假獅威”的角色,也饒有趣味。
書中有幾篇關于父母教育孩子的寓言,其一是《農夫和他的孩子們》。農夫臨終時,想讓他的孩子們懂得怎樣種地,就把他們叫到跟前,說道:“孩子們,葡萄園里有個地方埋藏著財寶。”農夫死后,孩子們用犁頭和鶴嘴鋤把土地都翻了一遍。他們沒有找到財寶,可是卻使葡萄多了幾倍的收成。
另一篇是《兩只狗》。一個人養了兩只狗,一只看家,一只打獵,獵狗對看家狗不勞動而同樣享受一份獵物很生氣,看家狗說:“去責備主人吧!是他讓我不勞而獲的。”第三篇《小偷和他的母親》,說一個小偷在母親的縱容下從小偷發展到大偷,最后落網被判死刑。臨刑前,小偷說他想和母親貼耳說幾句話,小偷一下子咬住母親的耳朵,一使勁咬了下來。母親罵他不孝,犯罪不夠,還使母親致殘。小偷回答說:“當初我偷寫字板交給你時,如果你教訓我一頓,我現在就不會落到被處死的地步了!”
《伊索寓言》文字簡練,常用最少的文字,表現出十分深刻的含意,真稱得上是“力透紙背”。如《獅子和狐貍》中寫道,狐貍譏笑母獅每胎只生一仔,母獅回答說:“然而是獅子!”寥寥二十余字,把本質刻畫得多么深刻透徹!這不禁令人想起列寧針對攻擊德國女革命家羅莎·盧森堡的鼓噪而發表的著名評論:“盧森堡雖然犯了一些錯誤,但她不是一只雞,始終是一只鷹?!辈恢袑幨遣皇菑摹兑了髟⒀浴分械玫降膯l。
荷馬史詩
荷馬是一位傳說中的人物,大約生活在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之間,很可能是小亞細亞地方愛琴海一帶的人。據說他是一位雙目失明的職業樂師,同時又是一位游吟詩人。他背著古希臘時的七弦豎琴,四處漂泊,把自己的詩吟唱給人們聽。他的詩在七弦琴的伴奏下,美妙動聽,情節精彩,深受人們歡迎。古希臘流傳最久的兩部史詩《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就是他的作品,因此,歷史上稱為“荷馬史詩”。古希臘歷史從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稱為“荷馬時代”,就是由荷馬史詩而得名的。
荷馬史詩是以說唱形式流傳下來的希臘遠古時代關于人與神的傳說,其內容包括生產、天文、地理、歷史、哲學和藝術等方面的知識。
荷馬史詩又是戰爭的產物。公元前12世紀末,在希臘半島南部地區的阿凱亞人和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間發生了一次為時十年的戰爭,最后古希臘人毀滅了特洛伊城。
荷馬(雕像)
在希臘神話傳說中,特洛伊戰爭是這樣開始的:阿凱亞部族首領阿喀琉斯的父母舉行盛大婚禮時,邀請了所有的神,單把爭吵女神厄里斯遺漏了。厄里斯來到席間扔下一個“不和的金蘋果”,上寫著“給最美的女人”。赫拉、雅典娜和阿佛洛狄忒三位女神果然爭奪起來,爭執不下就去找宙斯,宙斯要她們找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評判。
三位女神找到帕里斯,都答應給他好處。赫拉許他成為最偉大的君王,雅典娜許他成為最偉大的英雄,阿佛洛狄忒許他以最美貌的妻子。帕里斯把金蘋果判給了阿佛洛狄忒。
后來阿佛洛狄忒幫助他去斯巴達拐走了美麗的海倫,并搶走了大批財物。古希臘各部落公推邁錫尼王阿伽門農為聯軍統帥,攻打特洛伊。戰爭進行了十年,眾神各助一方。
最后,希臘聯軍將領、伊塔克島之王奧德修斯設計把一具內藏兵將的巨大木馬丟在城外,假裝撤兵,木馬被特洛伊人拖進城內。晚上,希臘人從木馬中出來,打開城門,里應外合攻下了特洛伊城。戰后,古希臘人各攜財寶、奴隸還鄉。有的一帆風順回到家園,有的則十年海上漂泊,途中充滿了神奇的冒險。
戰爭結束后,在小亞細亞一帶便流傳著許多短歌,歌頌這次戰爭中氏族部落首領的英雄事跡。在傳誦過程中,英雄傳說又同神話故事交織在一起,由民間歌者口頭傳授,代代相傳,每逢盛宴或節日,在貴族的官邸中詠唱。大約公元前9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時,盲詩人荷馬以短歌為基礎,將其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了具有完整情節和統一風格的兩部史詩——《伊利昂紀》和《奧德修紀》。
這兩部史詩是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8世紀的人們口頭創作的。它反映了廣泛而又豐富的社會生活、社會斗爭,以及政治、軍事、道德觀念等等,具有極高的價值。兩部史詩如百科全書一樣教育了古希臘人。
恩格斯說:“荷馬的史詩以及全部神話——這就是古希臘人從野蠻時代帶入文明時代的主要遺產?!?
《伊利昂紀》
《伊利昂紀》是著名的荷馬史詩中的一部,又譯為《伊利亞特》。
《伊利昂紀》是一部描寫部落戰爭的英雄史詩。當時古希臘各部落在地中海東部和小亞細亞一帶活動。社會的組織細胞是父系氏族,由氏族結成胞族、部落以至部落聯盟。阿喀琉斯、奧德修斯都是部落的首領。民眾大會擁有最高權力,討論戰爭與和平問題,經常召開長老會議。古希臘軍隊就是一支部落聯盟的聯軍,阿伽門農是聯軍的最高統帥。
《伊利昂紀》描寫最后一年中51天內發生的事。史詩一開始就點出:“阿喀琉斯的憤怒是我的主題。”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族中最勇猛的首領阿喀琉斯共同爭奪一個女俘,阿喀琉斯失敗受辱后,憤然退出戰場。
古希臘軍隊因阿喀琉斯的退出而連連失利,一直退到海岸邊,再也抵擋不住特洛伊主將赫克托耳的猛烈攻勢,情況萬分緊急。阿伽門農請求和解,遭到了阿喀琉斯的拒絕。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羅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殺上了戰場,擋住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赫克托耳卻把帕特羅克洛斯殺死,并奪走了盔甲。阿喀琉斯悔恨自己的過失,憤而回到戰場,為亡友復仇。他終于殺死了赫克托耳,并把赫克托耳的尸體拖在馬后奔馳。
赫克托耳的父親、伊利昂的老王普里阿摩斯前來贖回兒子的尸首,全詩在為赫克托耳舉行的盛大葬禮中結束。
英雄阿喀琉斯是古代英勇戰士的理想形象,帶有神話色彩。他是一個非常驍勇又重視個人榮譽的將領,是神與人之子。他與聯軍統帥阿伽門農的爭吵,是為了避免全軍在瘟疫中毀滅,他請求阿伽門農送還日神祭師的女兒。阿伽門農當時火冒三丈,當眾辱罵阿喀琉斯,并揚言將搶走他的女俘——布里塞易斯——作為報復。阿喀琉斯憤怒地拔出刀來想殺阿伽門農,但他克制了自己的沖動。
為了部落利益,他把自己的女俘交給了阿伽門農。一怒之下,他退出戰場。但他仍忘不了自己的部落,時時關心古希臘軍的勝敗,在古希臘軍戰船著火的緊急時刻,他親自催送自己的好友帕特羅克洛斯去參戰。
當他得知親密的戰友被赫克托耳殺死時,戰爭已到了古希臘人生死存亡的關頭,他悲痛欲絕,并深深悔恨自己的退出。他毅然拋棄舊怨,堅決出戰,終于將戰局轉敗為勝。
他從發怒到息怒,從退出戰場到重新參戰,始終以部落的集體利益為主,并沒有產生嚴重的思想障礙和不可克制的復雜的內心沖突。他是那樣自然而又自覺地遵從部落集體利益,充分體現了部落的英雄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這正是部落英雄的特色。
通過阿喀琉斯憤怒的情節,詩人還向我們展示了在氏族集體的英雄身上開始萌芽的個人意識,這是不利于集體的,是需要加以譴責的東西。阿伽門農憑借個人權勢,無理奪去阿喀琉斯的戰俘,這是使得希臘聯軍節節敗退的根源。而阿喀琉斯急躁任性,固執己見,不接受阿伽門農賠禮謝罪,繼續拒絕參戰,則又是令希臘聯軍遭受更大傷亡的原因。因此,在詩人看來,阿伽門農的濫用權勢和阿喀琉斯的任性自負,都是有害于氏族集體利益的。
《奧德修記》
《奧德修記》是荷馬史詩中的第二部,它的形成較《伊利昂記》晚,又譯為《奧德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