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那時,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來人終于找到了一位領袖,即英勇的摩西,他率領族人擺脫了埃及的束縛,離開埃及到了西奈半島(這是位于埃及和迦南之間的一片沙漠地帶),并說服他們崇奉雅赫維神,該神的名字后來被寫作耶和華。
也正是在那時,所有希伯來人都成了以色列人,因為他們在摩西的勸說下,相信耶和華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結果以色列的神也就成了他們全民族所崇奉的神。
希伯來人在西奈沙漠地帶游蕩了大約一代人的時間,其后他們決定遷回比這里富饒得多的迦南之地。相對于干旱的西奈荒漠而言,迦南確實太過富饒了,在他們看來,那是片“流著牛奶和蜜”的土地。
不過,這次遷徙并非簡單的搬遷和定居,因為迦南已經被另一個講閃族語系語言的迦南人占領了,后者不愿與希伯來人共享他們的土地,希伯來人不得不訴諸武力,事實證明這一歷程進展遲緩且布滿艱辛。
摩西的繼承者約書亞確實奪取了迦南的一些地區,但收獲并不太大,因為游牧的以色列人裝備較差,無法用圍城戰術攻克迦南防御堅固的城池。此外,約書亞死后,以色列各部落又各自為政,無法采取統一的軍事行動,因而攻城略進展緩慢。
結果,經過一個世紀的征戰,以色列人所獲得的只是迦南的一些丘陵地帶和并不肥沃的河谷——為數不多的土地。在公元前1025年前后,一位名叫撒母耳的部落士師以其人格力量贏得了以色列各部落的擁戴,他從所有以色列人中挑逃出了一位國王掃羅,后來掃羅使希伯來人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
猶太人建立以色列國
以色列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經歷的國家,它創造過眾多的輝煌,也經歷過深重的苦難。猶太民族有過令其驕傲的黃金時代,也有過令其沒齒不忘的屈辱。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民族有過猶太民族那樣曲折的經歷,也沒有一個民族一千八百多年后又歷盡艱辛地回到他們祖先的故土,繼承祖先的業績,重新創建了猶太民族的國家。
以色列國旗
猶太民族大約在4 000年前最早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以色列人的祖先亞伯拉罕從美索不達米亞遷移到迦南(現以色列)定居。
約公元前1020年至公元前930年,12個猶太部落推舉掃羅為王,這是古以色列歷史上第一位國王。當時小亞細亞的腓力斯人在沿海一帶占領了一些地方,并以此為立足點不斷向中央山區進攻。掃羅王遂率兵抵抗,最終將腓力斯人逐出中央山區,同時把松散的部落組織過渡到君主制。
約公元前1004年至公元前965年,古以色列第二位國王大衛王成功地組織了遠征,擊敗了腓力斯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了統一的以色列王國,定都大衛城,即現今的耶路撒冷。約公元前965年至公元前930年,其子所羅門繼位,修建了許多豪華的宮殿,其中摩利亞山上那座華麗的圣殿可謂是最輝煌的成就。耶路撒冷的王宮和圣殿從此成為以色列民族生活和宗教活動的中心。所羅門的窮奢極侈和好大喜功使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而遭到人民的強烈不滿和怨恨。他死后不久便發生了人民起義,使統一的王國分裂為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和南方的猶太王國。前者首都設在撒馬利亞,王國統治延續了二百余年,在公元前722年為亞述人所滅,人民被迫流亡。后者定都耶路撒冷,王國統治延續了四百余年,最后被巴比倫帝國征服,公元前586年,巴比倫統治者夷平了圣殿王宮,把多數居民流放,從此結束了以色列歷史上的第一圣殿時期。
約公元前538年,在波斯人打敗巴比倫人后,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成了波斯的屬地。根據波斯國王賽勒斯的一項法令,約有五萬猶太人獲準返回故國,幾十年后,另一批猶太人返國。返回后,他們十分艱難地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歷時二十余年,到公元前516年才得以竣工。此后約四百年間,猶太人先后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實行了不同程度的自治。這就是以色列歷史上的第二圣殿時期。
公元前198年,希臘塞琉古王朝的敘利亞當政后,力圖打破猶太人在精神上與外界隔絕的狀態,禁止推行猶太人的文化、社會制度和宗教信仰,并褻瀆圣殿,試圖將希臘文化和風俗強加于猶太人。公元前166年,無法忍受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以南燃起武裝起義的烈火。經過三年激戰,起義者解放了耶路撒冷,贏得了信仰自由,建立了哈斯蒙尼王朝統治的猶太國家。公元前164年,圣殿再次重建。為紀念馬加比起義,猶太人舉行了為期八天的修殿節(又稱燈節、哈努卡節)。
正當哈斯蒙尼王朝的獨裁統治日趨衰落時,羅馬帝國的勢力逐步擴展到地中海東岸。公元前37年,當哈斯蒙尼王朝結束時,以色列已經成為羅馬帝國的屬地,以色列作為政治實體已不復存在。公元66年,猶太人不堪羅馬人的殘暴統治而奮起反抗,發動了叛亂。羅馬帝國進行殘酷鎮壓,并于公元70年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和圣殿。三年后,羅馬帝國摧毀了猶太人的最后一個陣地——死海附近馬撒達山頂的希律王宮殿。當時,近千名守衛在山頂的猶太人不愿淪為異族的奴隸,全部自殺身亡。此后,大批猶太人被趕走,流亡到世界各地。公元135年,按照當時的說法,耶路撒冷被“一對公牛犁為平地”。
此后的一千八百多年中,猶太民族的命運十分悲慘。留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因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上遭到嚴重歧視,又一次逃離故土,夢想到國外找到一塊安身立命之地。而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也在宗教、政治和經濟上受到客居國的歧視與迫害。歐洲許多國家曾多次掀起反猶、排猶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法西斯則進行了滅猶的血腥大屠殺。據以色列前外長埃班在《猶太史》中的統計,納粹德國在歐洲至少殺害了600萬猶太人。但是,猶太民族在這漫長的歲月中,矢志不渝地信守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復國的民族信念。1897年8月,在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現代政治錫安主義創建人赫茨爾的倡導下,猶太復國主義者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巴塞爾(今瑞士第三大城市)召開。赫茨爾明確提出了贊成在巴勒斯坦創立一個正式的、有法律根據的猶太民族國家的思想。大會還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協會。在此后的半個世紀中,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一方面進行外交努力,爭取國際支持;一方面組織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1948年5月15日,猶太民族終于根據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了以色列國。
大流士締造波斯帝國
波斯最早興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
伊朗高原北接里海和中亞盆地,東北起自興都庫什山脈,西北倚高加索山脈,西有札格羅斯山脈,南臨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其四境或阻以高山或面臨大海,屬于比較閉塞的高原地區。
伊朗高原最古老的居民是依藍人部落。公元前4000年,他們已定居于札格羅斯山脈的西南部。公元前2000年后期,曾形成了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7世紀,被亞述擊敗,逐漸衰落。
波斯帝國以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后興起過埃蘭和米底。
公元前7世紀后半期,伊朗高原西部形成米底人的奴隸制國家,它曾與新巴比倫王國結成軍事聯盟,于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5年擊滅并瓜分了亞述帝國。但米底國家歷時短暫,公元前550年亡于波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