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貧窮,我奮斗(1)
- 我貧窮,我奮斗大全集(超值金版)
- 水中魚
- 5626字
- 2014-03-18 09:46:45
窮人家孩子,是指這一輩是窮人家庭出身,父母都是無權無勢的普通人,自己在事業和生活上都不同程度陷入窮人的煩惱和困境的人。照這個觀點看,咱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算是窮人家孩子。
從成家立業到終老一生,窮人家孩子需要為之奮斗的東西太多太多。戴爾·卡耐基說:“靠能力拯救自己,是成功的唯一準則。”無論你是自主創業的小老板、初入職場的大學生,還是某個公司和集團的中高層骨干,只要是“窮人家孩子”出身,就應該按照窮人家孩子的方式去學習、成長和奮斗,贏得一份好生活和好事業,成為“真正的富人”或者“富人的老爸”。
昂頭不認命:光腳的窮人先立志
窮不是罪過,我們無需自卑,更不必掩飾,老話講得好:“窮不過三代”,年輕時是窮人,不代表將來還是窮人。我們無力改變生存的環境和周圍人的偏見,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不認命。
“我就是窮人”:坦然面對窮出身,不抱怨
窮人家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視自己的出身。不怕小時候受窮,就怕自己看不起自己。
1.“再窮,也要看得起自己”
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林肯出生于一個鞋匠家庭。在一次國會辯論上,他的競爭對手搬出他的窮人出身想以此打擊他。林肯總統神情驕傲地對競爭對手說:“非常感激你讓我想起了父親,他已經過世了,生前是一個偉大的鞋匠,我為自己是他的兒子而驕傲!或許我做總統永遠也沒有父親做鞋匠那么好,但如果某些人的鞋子不合腳,走歪了路,跌倒了,我會用小時候父親教我的手藝和人品幫助他!在場的所有人的鞋如果有問題,我都可以修理,但是有一件事是無法更改的:那就是我永遠無法像我父親一樣偉大!”這番話把眾人的嘲笑都化為掌聲,林肯也因此激動得熱淚盈眶。
一位民營企業的老總,在電視上講了自己小時候的一個故事——
那時候,家里的經濟狀況并不好,母親很早就下崗在家,父親是個普通工人,工資不多。每逢體育課,同學們都帶純凈水喝,母親也給我帶水,總是娃哈哈的瓶子,每天早早地塞進我的書包里。一次體育課,同桌沒有帶純凈水,我就把自己的水遞給他喝。同桌喝了一口,懷疑地對我說“這水不像是純凈水”,其他同學嘗過后紛紛嘲笑我說“不會是假冒的吧,假冒的便宜”,“你看,連生產日期都看不見了”,“這分明就是涼白開”。
我拿過來嘗了一口,突然發覺真的很像涼白開,當時我幾乎無地自容,一進家門就質問母親:“你每天給我帶的水,是不是都是涼白開?”
母親點頭承認,解釋說:“外面的假純凈水太多,我怕你喝壞肚子就天天給你灌涼白開”。母親的答案讓我很沮喪,作為家里唯一的消費者,我沒有能力為家里掙錢,但總有義務為不富裕的家里省一些錢,喝涼白開和喝純凈水對我的身體來說沒什么影響,但我還是有莫名的自卑感。
母親覺察到我的情緒,問我:“同學里有人笑話你嗎?”我低下腦袋點了點頭。母親略加思索,說出了一段讓我終生難忘的話:“孩子,我們是窮人,這是個事實。窮不是錯,窮也不是罪過,窮人和富人有著各自不同的活法。窮人不可憐,只有那些笑話窮人的人才是真的可憐,從根兒上查去,哪一家沒有幾代窮人?再窮,人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也就窮了。心要是窮了,那就該一輩子受窮了!”
那天晚上,我想了很多。天亮的時候,我終于想通了母親的話:窮,只是一種相比較而言的生活狀態,你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件丑陋破舊的衣裳,也許現在這件衣裳并不好看,但是將來你總有能力脫掉它,換上一件體面漂亮的新衣裳!
后來,再上體育課,我依然拿著母親給我灌好的涼開水。當有同學故意嘲笑我“是不是喝涼白開”時,我一直以驕傲地語氣回應對方:“是,我覺得這比礦泉水更有滋味!”
目前,中國的許多家庭依然還在溫飽線上掙扎,貧富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對此,窮人家孩子沒必要拼命掩飾,更不必窮裝臉面偽裝成“富人家孩子”。只有心理上健康、樂觀和不抱怨,將來才能有大出息。
2.窮是不幸,富是追求
有一次,孔子來到衛國,感慨衛國人很多,旁邊的人問他“人多該怎么辦呢”,身為教育家的孔子沒有說“教他們念書識字”之類的空話,而是干脆地回答兩個字“富之”。人多了是要教育,但在教育之前首先要讓這些人填飽肚子,富裕起來。只有生計無憂,這些窮人才有精力和意識去接受教育。吃不好穿不暖的時候,教書育人只是一句空話。對溫飽都解決不了的窮人大談教育,這種行為本身就不厚道。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小兩口,在情人節那天,丈夫一咬牙給妻子買回一大束玫瑰,這時候妻子是什么感受?她絕不會欣喜若狂,十有八九會抱怨說:“真浪費,凈花冤枉錢,還不如送我一副毛皮手套呢。”當過日子都緊張的時候,人是不會想著浪漫的,所謂浪漫只有有錢人才折騰得起。自然界中雄鳥追求雌鳥時,通常都送給雌鳥蟲子。一送蟲子,雌鳥就明白了:這家伙生存能力很強,跟著它,我和孩子都不會挨餓。這是一個連鳥都明白的道理,窮人家孩子也應該明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自古以來,人只有吃好穿好,生活安定后,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如果肚子餓得慌,你也許連父母的東西都會搶過來吃,兄弟的就更不用提了。
男人的不幸,民族的不幸,源于一個“窮”字。“貧病交加”、“窮兇極惡”、“窮途末路”都是被逼出來的。窮人家孩子必須明白“有錢真好”這句真理,你可以不會踢足球、不會打籃球,也可以不會做詩、彈鋼琴、做飯,但是步入社會后你必須要學會掙錢養家。有錢的大明星上廁所都會遭人圍追堵截,身家過億的富豪隨便說句話都會被捧為“至理名言”,這就是富人的地位和影響力!財富就是尊嚴,財富就是實力,財富就是別人像粉絲一樣用崇拜的目光仰視你。沒有財富,你也就沒有尊嚴,沒有實力,別人隨隨便便就可以擠對你,折騰你,給你臉色看。
孩子們喜歡公平的游戲規則,成年人渴望公平的競爭機會,但現實的情況是殘酷的:富人家孩子吃穿無憂、生活奢侈,窮人家孩子節衣縮食、艱難度日;富人家孩子吃膩了鮑魚燕窩,窮人家孩子只能天天粗茶淡飯;富人家孩子即使能力不強,也能憑借老爸的關系進入好單位,得到好工作,窮人家孩子即使工作努力卻收入微薄,有錢活命卻沒錢養家……“承認生活是不公平的,然后努力去適應它。”這是比爾·蓋茨的觀點。承認生活不公平,不意味著屈從現狀,恰恰相反,只有接受這一現實,你才能擺正心態,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定位。作為一名起點較低的窮人家孩子,若想日子過得好,就得加倍努力,一步步擺脫窮人的窘境,晉身中產階層和成功人士。
想成為富人就得有很多的錢。窮人家孩子不要管別人怎么說,有錢絕對是一件光榮的事兒,誰長大后不想為家里爭口氣?誰不想既能出名又能大把大把地賺人民幣呢?名利雙收就是你對父母最大的回報,人活著就要光宗耀祖、名揚四海,成為站在財富金字塔最頂層的人。
正確的心態和金錢觀,正是窮人家孩子奮斗的基礎。
3.竹子也是草
許多人都以為竹子是一棵樹,實際上竹子是一根“草”,一種長得最高的草本植物。路邊的野草一大堆,為何竹子會長得如此高大、如此結實呢?答案是竹子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要與大樹試比肩”的強烈念頭。一般的小草在莖干處只有一個生長點,而竹子在每個竹節上都有一個生長點,趕上春雨滋潤,它便會一夜之間竄出幾米甚至幾十米。
比較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的家底誰多誰少,那是愚蠢的;但如果比較發展潛力,窮人家孩子肯定勝富人家孩子一籌,因為他們有著強烈的奮斗意愿。每個窮人都要有“竹子也是草”的心氣,即使你只是一顆“無所依賴的小草”,也要積極奮斗,野蠻生長,拼命長成高高在上的竹子。套用一句時下流行的廣告語:“只要心夠決,就能拼出頭”。人都是在為需求而活,富人的各種需求都是高級的:吃美食,娶嬌妻,住好房,開好車,身邊朋友都是清一色的富豪名流,更不必說窮人對他們的尊重和羨慕了。
想獲得富人擁有的一切,就要在正視貧富差距的基礎上,“心夠決”,“膽夠大”,靠奮斗改變窮出身。
4.英雄不怕出身“囧”
戰國時的“合縱”謀略家蘇秦,是個要強的窮人。年輕時,他變賣洛陽家中的家產,前往秦國實現抱負。當時蘇秦火候還不到,秦惠王覺得他夸夸其談、華而不實,婉言回絕了他。蘇秦不死心,待在咸陽城,先后十次上書大談自己的抱負、理想,但秦惠王絲毫不為所動。后來蘇秦的銀子全部花光,連鞋子都沒得穿,只好自己編雙草鞋,背著又臟又爛的行李回到洛陽家中。妻子見他窮困潦倒的模樣,正眼都不瞧他一眼。父母更懶得跟他說話,嫂嫂也不給他做飯,蘇秦像個老鼠一樣垂頭喪氣地蹲在墻角里受氣。
痛定思痛,蘇秦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學識不夠,一咬牙決定從零開始,發憤苦讀,將七雄之間的利害關系吃透。在一年的苦讀期間,蘇秦沒吃過一頓飽飯,沒睡過一次好覺,用繩子將頭發拴在房梁上,每當打瞌睡的時候,就拿鐵錐子刺痛自己,血流如注。在對時局了如指掌,制定出一套時勢戰略后,蘇秦再度出山,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國,向燕文侯提出一套使燕國強大的方針策略,開始了“六國聯手制秦”的合縱之路。蘇秦周游列國,“以三寸之舌為帝王師”,先后取得六個國家的相印。在蘇秦執掌六國相印期間,秦國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關一步。面對第一次奮斗失敗的挫折,蘇秦沒有失去信心和不停地抱怨,而是很快找到原因,總結經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國第一經理人唐駿,小時候家境很“囧”(網絡火星文,同“窘”,意指處境困難、尷尬),父母是印染廠的普通工人,家里還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擠在30多平方米的舊平房里,連個衛生間也沒有。唐駿的父親為給三個兒子各蓋一間結婚用的新房,拿出十幾年積攢下的2800元錢申請蓋新房,其間等了很多年,費了不少心,用盡各種辦法才打通關節,在郊區拿到一小塊地。就這樣,13歲的唐駿,成了自家建筑工地的小力工,每天早上推著小翻斗車到運河邊,拿簸箕從河邊揀適合打地基用的磚石,雙腳浸在刺骨的河水中使勁摳石頭,奮力把盛滿碎磚石的簸箕舉過頭頂,放在一人多高的堤岸上。寒風瑟瑟,刺骨的河水順著手臂灌進袖管,一直滲到貼身衣服上,那滋味真是有苦說不出。打地基大約需要500輛翻斗車的碎磚頭,父親給唐駿定的指標是一年內完成,母親每天催促他“怎么這么慢”。撿完一天石頭回家,唐駿總會滿身泥土,上炕倒頭就睡。夏天時唐駿還可以拎桶水在屋外面沖澡,冬天時就只能干挺著,忍著滿身的臭味。在不停地倒數“還剩多少車”的念頭中,唐駿度過了這艱苦的一年。
這段經歷讓唐駿刻骨銘心,無形中磨煉了他的心態。每當事業遭遇逆境和不順,唐駿總會對自己說:“小時候我就是這么過來的,什么苦我都吃過!我沒有什么可擔心的,也沒有什么不能失去!”
馮鞏和牛群的相聲中有一段很經典的話:“朱元璋6歲開始要飯,孫中山15歲才有鞋穿;愛迪生賣過報紙,高爾基擦過皮鞋;陳景潤賣過雞蛋,馬俊仁打過豬草;倪萍撿過柴火,趙本山釘過馬掌;馮鞏撿過煙頭,牛群拾過煤碴……”窮人家孩子就像蝸牛,生下來就背負著重重的殼,他們沒有支撐,只能慢慢地爬著走。天空不會庇護他們,大地不會關照他們,一切都要靠雙手掙得。窮出身和被現實打磨出來的良好心態,使他們在困境中依然樂觀向上,從不絕望,以“受挫——進步——再受挫——再進步”的經歷,換來最后的成功。
窮人膽大,志氣更要大
志氣決定前途,膽量成就事業。沒有人愿意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三流角色,人這一輩子就該活出個人樣。
1.窮人,沒有什么輸不起的
為什么一流人才總是出現在軍界和商界?那是因為這兩個領域的競爭是最激烈、最殘酷的!對指揮官來說,你統領成千上萬的兵,你的一句話就能決定這些人的死活,你敢擔這個責任嗎?商界也是如此,投入兩個億,三個月后你很可能廠子倒閉、負債累累甚至家破人亡,干還是不干?相比之下,窮人家孩子只是家境不好,沒有任何掉腦袋的壓力,這樣的情況下還一味保守窩囊地過日子,遇到機會不敢想也不敢做,豈不是到家了?做任何事兒都會有風險,更何況是脫貧致富這件事。畏畏縮縮、低頭走路的人注定發不了財。有了機會,就大膽地往前走,不要害怕失敗——已經是窮人,還有什么輸不起的呢?
大中電器的創始人張大中,當初做的第一單買賣是刷煤氣灶。1980年夏天,張大中在北京甘家口國家經貿委的住宅樓下,背著個軍綠色的破包,在太陽底下躥來躥去,手里舉個牌子,寫著“刷煤氣灶:八毛錢一個”,破包里面裝有燒堿、清漆、銀粉等瓶瓶罐罐和一塊抹布。當時,北京的普通家庭還沒有用上燃氣灶具,家家戶戶都用土夯的煤氣灶臺,日子一久,灶臺難免黑乎乎的。張大中干的活,就是清理和粉刷灶臺:先拿干抹布清理一遍灶臺,給灶臺抹上燒堿,用濕抹布擦一遍,再用清水把灶臺表面清洗干凈。之后,將清漆和銀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好,均勻地刷上去。在8月的三伏天里,張大中忙得滿頭大汗,一天下來刷完10家,晚上躺在床上一算賬:收入不到9元錢,使用的清漆、銀粉和燒堿成本加起來是7元多,實際上只賺了1元多。
當時,敢在街上叫賣的小販是很少見的,一旦被好事之人逮到,說不定會被扣上個“資本主義”的帽子。甭管吆喝時多么心驚膽戰、折騰一天只賺一元錢,張大中畢竟是大膽邁出了奮斗的第一步。張大中本來是有一份工作的,當時在北京郊區一家供銷社當電工,一個月的工資30元,但他覺得這點錢不算是錢,總想著冒險干點什么:“我寧可‘不安分’地走出去做點小生意,也不愿死守著這份工作。”后來,張大中在自家廚房做出60臺落地燈,賺了160元錢,將這筆錢作為本錢開了“張記電器加工鋪”,隨著電器生意越做越大,張大中毫不猶豫地向單位領導遞交了辭職信,把“鐵飯碗”丟到一邊,專心忙活自己的電器事業,直到今天成就資產超過20億的大中電器。
2.財富靠自己“闖”出來
窮人家的孩子沒有退路,只能大膽地往前走,就像當年“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的老百姓一樣,用自己的雙腳闖出一片希望。說起闖關東,那絕對是不折不扣的窮人奮斗史。中國版圖東北部的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區域,地處山海關以東,自古以來被稱為“關東”。清朝時,河北和山東的窮人,趕上鬧饑荒和年景不好,紛紛跑去關外尋找“未開墾的財富沃土”,總共有3000多萬人相繼闖關東。歷經三百多年,那些不甘心挨餓的窮人,前赴后繼、歷經艱辛地來到荒蕪寒冷的東北土地上奮斗和創業。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三體全集(全三冊)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它以一種網絡語言向讀者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明朝那些事兒》為我們解讀歷史中的另一面,讓歷史變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